幼儿园数学说课稿优秀6篇

说课稿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上课,为方便老师们拟出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页是爱岗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幼儿园数学说课稿优秀6篇,欢迎参考阅读。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

活动目标:

1、识别数字,尝试用默数的方法,学习有目的地观察。

2、亲近老师,亲近同伴,乐意在活动中自主地寻找发现。

活动准备:110数字小纸片若干、浆糊若干、大骰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手指,激发兴趣

(1)手指是用几只手做的?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请一幼儿在老师手上贴上这个数字。

(2)除了手,身上还有什么可以数一数的?(请两个幼儿说一说)数好了贴上数字。

2、找身上的数字

(1)幼儿操作:寻找发现身上的数字(如:一只鼻子、两只眼睛等)请小手帮忙数一数,然后贴上相应的数字。

(2)交流

A、请幼儿介绍在身上找到的数字。

B、尝试默数。

3、:找朋友

要求:识别数字,用眼睛默数,为数字找朋友。

掷骰子,根据数字是几,到身上找几样东西的。朋友。

(1)提供骰子数字为1-5的,让幼儿寻找发现。

(2)提供骰子数字为6-10的,提高难度。

幼儿可以选择容易的,也可选择简单的,老师根据孩子的情况,鼓励幼儿不怕困难。

提示幼儿可以找同伴或老师身上的。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含反思 篇2

一、说教材

此次活动《圈里圈外》来源于一次晨间活动套圈游戏中,当时有两个小朋友的圈重叠套住了同一辆小汽车,在计算两人各自套了几辆小汽车时,这两位小朋友为同时套住的这辆小汽车到底应该归谁发生了争执。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非常具有探究价值,于是设计开展了"圈里圈外"活动。根据幼儿思维数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大班下学期应培养幼儿寻找物体明显和不明显特征进行多重分类,继续学习交集分类,交集的概念。例如:大班主题"旅游商品店"中有一个活动"放苹果",旨在通过这个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感,提高幼儿的计数能力。但是仅仅通过这样一次活动,幼儿对于自己空间的方位感和逆向逻辑思维的培养还不够深入,于是我设计了"圈里圈外"的数学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交集的意义。在设计本活动时,我考虑了以下几个的要点:

(一)、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思维正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萌芽状态。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知、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所以,本次活动的环节安排是从具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层层递进。

(二)、体验数学学习对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发展幼儿的数理逻辑智能,本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站圈乐"需要幼儿以商量、协作的方式来学习,是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正符合新《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此来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智能。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及"情感与态度"、"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三个纬度,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圈里圈外标记图,学会正确判断物体在圈里圈外的空间位置并计数。

2、会按数卡和标记图,在圈里圈外正确摆上物体数量,初步学习逆向思维方式。

3、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体验合作活动的乐趣。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概括归纳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新《纲要》要求:幼儿能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根据这个要求,我将目标1设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重在发展幼儿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将目标2设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培养幼儿从不断探究及体验中获得逆向思维的发展。因为逆向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一种加成熟的表现;而大班幼儿的思维具有语言在前,动作在后,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言语计划行动,动作实现计划的特点,尚处于发展过渡阶段。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本次活动能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语言讨论法、游戏法、总结归纳法、迁移法、尝试操作法。

(一)、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交集的概念。培养了幼儿的表达交流的能力。

(二)、游戏法:通过套圈乐、站圈乐的游戏,高度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实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家韦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教育原侧,让儿童积极活动,主动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三)、总结归纳法:在数学活动中总结归纳法是教师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对每个科学依据的小结。在整个活动结束后也要为这次活动的设定的目标做归纳总结。

(四)、尝试操作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尝试问题。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迁移法:在第三个环节中能运用前一环节学过的内容来探索解决眼前的问题,体现经验迁移的过程。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迁移,掌握知识,发展抽象思维。

三、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为了更好的开展好本次教学活动,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

1、教具:标记图(物体在圈里圈外标记图,绿圈里绿圈外有几个物体的标记图,黄圈里黄圈外有几个物体的标记图,两圈交叉部分有几个物体的标记图,绿圈里黄圈里有几个物体的标记图),0——9磁性数字卡若干,绿色、黄色小圈共7个,绿色、黄色中圈各一个。红圆片若干,绿色、黄色大呼啦圈各4个。

2、学具:看图判断圈里圈外点子数量的作业单。彩旗4面。

(二)教学过程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认识标记图——套圈乐——站圈乐——操作练习。

1、认识标记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认识物体在圈里圈外的标记图。教师先出示两张标记图,再提问"谁愿意来说说它的意思?"在让幼儿充分看懂、讨论之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做总结。

我这样设计的理由是:这是整个活动的基础,用具体可感、鲜明有趣的标记图,利用大班幼儿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较流利的句子表达对标记图的理解,教师适时、合理地引导幼儿认识两个不同的标记图,体现以幼儿为主、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套圈乐这个环节以游戏形式导入。我先请两位幼儿上来玩套圈的游戏,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来示范游戏规则。接着请5位幼儿一起玩套圈,其中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没套住圆片,二是各自套住一个红圆片(没出现重叠的情况),三是两个圆圈重叠,同时套住一个圆点的情况。在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关注第三种情况,接着让幼儿数圈里红圆片的数量,从而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判断圆点在圈里圈外的空间位置并计数。之后,组织幼儿分组讨论游戏出现的情况,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再出示交集标记图,并由幼儿来解释这张标记图的意思,最后由教师总结,引出交集的概念。

我这样设计的理由是:根据幼儿爱玩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给幼儿以直观的感受和亲身参与体验机会,高度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探究、发现交集的含义,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抓住幼儿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学会从具象到抽象、从实物到图谱,逐步过渡,为第三个环节"站圈了"活动作铺垫;也解决了这次活动的重点。

3、站圈乐这里我先出简单的题目,由5位幼儿上来示范玩游戏规则,接着要求这5位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标记图(如,共有5个人,绿圈里3人,黄圈里3人),正确的站到相应的圈内。提高了难度,引导幼儿再次回忆交集的概念,边回忆边完成游戏;最后集体分组游戏,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以及认知水平的不同,教师可引导幼儿与他人商量、协作共同来解决问题;提醒幼儿,知道两圈交叉部分人数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在玩的时候要多想想这部分是怎么变的。

我这样设计的理由是:在前一个环节,幼儿对交集的概念有所了解,不过还不会熟练运用,从抽象再到具体,这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对幼儿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但是运用前一环节学过的内容来探索解决眼前的问题,幼儿在教师、同伴的引导、帮助下,是可以完成的,这也是一个经验迁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逐步形成了交际能力。这一环节,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4、操作练习我这样设计的理由是:按标记图操作练习活动则更是要求每个幼儿运用刚习得的经验,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达到巩固经验、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目的。因为大班思维数学的教学原则是以幼儿为主导者,激发幼儿的兴趣,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的形式进行的。帮助幼儿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幼儿园说课稿数学 篇3

一、活动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比较、排序在小班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我们会经常运用到。我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投放到活动中,运用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吸管的外形特征,重点探索、发现比长短的方法,就是将吸管一端对齐就能比出另一端的长短。活动中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活动目标,突出重点,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感受比较的需要,体会比较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发展水平,制定本次目标:

1、知道长和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排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吸管一根;一份从长到短排好队的吸管。

2、幼儿:长短、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若干;不一样长短的吸管每人3根,排序卡1张。

四、说活动重难点重点:

能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吸管的长短。

难点:通过比较,能将3根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排序。

五、教法、学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采用启发探索法、观察比较法与幼儿有效地进行互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幼儿在活动中以多感官观察发现,探索、感知吸管的不同外形特征以及用一端对齐比较吸管长短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形式,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感受比较的需要,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六、活动过程: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吸管,了解吸管的外形特征;其次,通过两两比较使幼儿初步感知吸管的不同点,并通过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其次,引导幼儿将3根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排序,强化比的方法;最后,将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分开展示,引导幼儿检查排序情况。

第一环节,活动刚开始直接出示吸管,提问:“看,这是什么?吸管是什么样子的?”调动幼儿观察吸管的兴趣,通过看看、说说,多感官感知吸管的外形特征,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吸管的认知。

第二环节,再次提供吸管,引导幼儿自选第二根吸管进行两两比较,通过观察使幼儿感知吸管的多样性,如吸管是五颜六色的、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丰富对吸管的了解。重点引导幼儿通过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吸管有长有短,并探索比较的方法。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究比长短的方法,拓展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中,在知道比长短方法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比较3根吸管的长短再进行排序。强化幼儿比的方法,培养幼儿按长短排序的能力。通过一名幼儿在集体面前操作,有助幼儿直观地观察、了解排序的方法,为孩子们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幼儿的思维,从而帮助幼儿感知另一种从长到短的排序方法,丰富幼儿的排序经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最后第四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将从短到长和从长到短的排序卡分两边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检查排序情况。这样既有助幼儿再次直观感知这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同时又能巩固幼儿的排序经验,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说课稿数学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

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1、游戏法:

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启发探索法:

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3、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1)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图形拼图一幅。

(3)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1)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2)看图拼图找三角形: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活动教材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现象。如:吃饭的碗和盘子周边的漂亮的花边;裙子袖口和裙边的花边;卫生间瓷砖排列的图案……而我们教师正是孩子发现、运用和创造这种有规律的美的引导者。

幼儿学习排序可以为幼儿建立初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幼儿学习排序,可以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也可以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者规律排列顺序。大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的关系。新《纲要》提出“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初步接受和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并鼓励幼儿将之应用于生活。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并结合《纲要》精神,我为幼儿选择的教学活动为“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并设定在大班第二学期进行。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3、难点: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分析:目标(1)为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其中发现和学习物体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是本次活动的新知识点,也是难点部分。

目标(2)是能力和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动的操作,对幼儿进行排序学习,重在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已经有按照物体某一特征规律进行排序的经验:如按照物体的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的排序等等。

2、环境材料创设准备:新家蓝图,幼儿分组操作材料:铺地砖(蓝白泡沫毯)、串彩链(长短宽窄颜色不同的长条手工纸)、围围墙(四种颜色的炮弹玩具)、种树(高矮品种不同的树)递增递减排序示范卡片三张、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黑白方块若干。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环节一:教师出示新家的蓝图,提出今天活动的要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此环节起到引题并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作用。)

环节二:教师介绍装修的材料,提出装修的要求。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进行分组操作。

铺地砖:按照蓝白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围围墙:按照炮弹颜色及节数规律排序。

做彩链:根据纸条长短、宽窄、颜色的不同有规律串彩链。

种树:按照树的形状、高矮不同规律排序。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同层次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活动材料进行操作,便于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幼儿的自主操作、同伴间的探索交流和师生的共同小结的活动中,重点目标的第一层次得以解决。)

环节三:出示三张递增、递减规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卡片3: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递增、递减排序的规律。然后幼儿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操作等方法解决了重难点目标,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

环节四:欣赏黑白序列,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励幼儿设计运用已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和设计表述等方法,使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活动延伸:

观察家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五、说活动特色

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以布置新家引题,让孩子作为幼儿园的小主人布置新家,因为孩子都有参与装修自己的家的经验,所以孩子的兴趣很快被激发。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才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注重在引发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在活动中,幼儿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按照颜色、数量、长短、宽窄、高矮等特征进行排序,幼儿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寻找操作材料的过程,并视之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幼儿在排序操作中,从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体现了数学知识自身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并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与变通性。

最后,创设开展多种排序活动,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综合了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数量的递增递减规律的排序,帮助幼儿从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作用。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看动作做的门帘和幻灯,引导幼儿观察两种物体进行按一种特征进行排序,教会幼儿分析特征并掌握其中的规律。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使幼儿能正确区别,理解排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幼儿园说课稿数学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上、下、里、外等空间方位。

2、能按要求扮演角色参加游戏。

重点:初步感受上、下、里、外等空间方位。

难点:能按要求扮演角色参加游戏。

活动准备:

1、设置一个家的场景。白兔和黑兔的头饰。

2、实物水果。

3、《幼儿画册》。

教师行为:

1、以游戏的形式导入。

(1)教师扮演兔妈妈出远门回来了,给兔宝宝带回了许多水果。

(2)告诉幼儿许多水果藏在家里了,请小朋友找一找。找到以后告诉大家是在哪里找到的。

2、认识上、下、里、外等空间方位。

(1)请4名幼儿找水果(教师事先放好)。

(2)找到后向大家介绍是在哪里找到的。

(3)幼儿共同练习。如"苹果在篮子里。"或"我在篮子里找到了苹果。"

小班数学活动:《分树叶》

活动目标:

1、认识3种树叶,能够按树叶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2、感受分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3种外形有较大差异的树叶若干片。

2、三棵树。

活动过程:

一、树叶飞飞。

1、师:“秋天到了,秋风把树叶吹到了教室里,吹到了小朋友的手上。(教师随着《秋风》的音乐把树叶送到孩子的手上,每人两片。)

2、请小朋友拿起自己的两片树叶比一比,它们什么地方不同。

二、比比树叶的大小。

1、师:“你的树叶是一样大的吗?”

2、师:(出示大标记):“谁来跟我做朋友?把你的大树叶举起来”(同样,老师再出示小标记邀请幼儿一起游戏)。

三、看看树叶的颜色。

1、师:“你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呢?”

2、师:(出示红颜色标记)“谁的树叶是红色?请把你的树叶举起来。”依次出示黄颜色、绿颜色标记。

四、说说树叶的形状。

1、逐一出示3种树叶,认识并说出其外形特征。

师:这是什么树叶?它像什么?

五、游戏:“树叶找妈妈”

1、师:(出示三棵树)树叶宝宝玩累了要回家了,我们把这些树叶宝宝送回家吧!这棵树是谁的家呢?你的树叶放在哪棵树上最合适呢?谁来试试?

2、请小朋友将树叶粘贴在“树”上。

3、师:“为什么你将这片树叶贴在这棵树上?”鼓励幼儿讲出放树叶的依据。

4、小树叶回到了家很开心,大家一起来跳个跳舞吧!结束活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