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说课稿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藤野先生》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重点难点 篇1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所以我设计的本课重点为:。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难点为: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篇2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说课稿模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一、说教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夏末至19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助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一般会说写一些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用写事来反映这个人。这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因为他的写作思路和大文豪鲁迅是一样的。然而,老师此时也要点到课文是从开头就开始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吗?引起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的思考及鲁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段落层次,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说说理由。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完成板书。)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通过“伟大”这个词,连通课文的前后,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可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是什么触动了他?(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比较赏析——情感迁移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导入:引入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参读材料,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赏读品析

1. 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能表现作者爱国情怀的字词、句。

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油光可鉴”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

2. 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回答问题时,要朗读课文中能表现鲁迅情感的句子)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就不会对日本所谓“爱国青年”义愤填膺,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分析中,学生可以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从而也明白课文开头部分所起的作用。)

3. 探究补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可以是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质疑)

(三) 情感迁移

鲁迅来日本学医,是想医学救国,当他发现体格健全的国民,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思索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同学明白人生的选择要有意义。

(四) 布置作业

《藤野先生》说课设计 篇3

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教学重点是讲清“形散神聚”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完成“预习与思考”的练习题了解“形散”这一特点;教师着重分析文中所选材料的内在联系,讲清“神聚”的特点。(“研讨与练习2”1——4题都是围绕这个知识点设计的)

2、对于文中难懂的句子,要简明扼要的讲清其中含义。

3、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简介本文出处及写作背景。

3、排除字词障碍。

4、初读全文。

教学重点:

1、简介写作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难点 :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从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入手)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小说:《社戏》              ——《呐喊》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二、题解:

1、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26年10月12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

(2)清国留学生的情况

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只为享乐。

三、生字:

yīng     fēi      màn      jiàn      wǎn       jì

樱     绯    烂 熳       鉴       宛        髻

yì     yàn     lú huì    yù gěng     yì yang dùn cuò

驿      咽     芦 荟     芋 梗      抑 扬   顿 挫

pōu     jī       xùn        nì      lòu     jié

剖      畸       逊        匿       漏     诘

qī     yǎo      huì       piē          wù tòng  jí

凄      杳       诲     瞥     深   恶  痛  疾

四、解词:

油光可鉴    标致    精通时事

抑扬顿挫    掌故   模胡

落第不逊     匿名   诘责

托辞         凄然   杳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与思考:一、二

生字词各写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赏析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2、理清结构线索,分析理解以时间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生字

2、解词

二、精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第二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从相识到相处到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一层:写往仙台途中受到的“优待”。(这一层写作者在仙台的表现,与上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层:记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多方面的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写作者弃医学文的原因。(两个事件各有侧重:前者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后者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但都激发作者立志报国。)

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四、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课文内容,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二、分析第一部分:

1、朗读

2、分析:

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表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由“这样”

二字引出下文的描写。

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的?

——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的嘲讽“清国留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其丑态。

3)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以及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的表现了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是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3、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同时,这部分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国忧民的反映。

三、分析第二部分(理清线索):

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把这些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呢?这就是文章的线索。(附板书)

板书:

本文的线索——明暗两条线索融合(暗线是明线的基础,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

明线(时间顺序)                                      暗线(爱国思想)

清国留学生   白天漫步花下                  痛恨现状

认识先生前  的生活      晚上学跳舞                    爱国爱民

经过“日暮里”“水户”

受到特殊优待(一层)

先生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       学

相识相处   先生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

与先生相处   (二层)   先生询问中国女人的裹脚

先生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   医

受先生教育              匿名信事件

课上看枪毙中国人的幻灯片

思想转变

(三层)

告别(四层)

离开仙台  收藏讲义及寻找讲义                   从

离开先生后   从未联系  将先生的照片挂在墙上

时时想起                                       文

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简朴,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

主 题——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感情。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四

第四课时

分析总结课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学习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分析练习,进一步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

1、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的?

——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他的外貌特征。写他“黑瘦”;“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开始讲课

2、作者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的?

1) 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认真、负责

2) 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3) 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高度的责任感和诚恳热情的态度

4) 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治学严谨

以上几件事,不只是体现了一个教师学者应有的作风和品德,更表现出了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三、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

2、明线和暗线同进的叙述方法。

3、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四、分析并完成“研讨与练习”(参P.70 )

人教八年级《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依据

《藤野先生》是人教实验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的。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的纪念碑为什么建在仙台呢?(生:鲁迅在日本留过学。)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什么关系?(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鲁迅在离开仙台二十年后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重温那一段往事。

[设计意图](从新闻报道入手,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于了解鲁迅先生的洋老师,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绯红(fēi) 烂熳(màn) 芦荟(huì) 解剖(pōu)

不逊(xùn) 匿名(nì) 诘责(jié) 瞥见(piē)

2、解释词语。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设计意图]检查课前预习,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顾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生: 回顾 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2、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生: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北京)

3、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生讨论归纳:三部分

(1)东京所见所感;

(2)仙台学医生活;

(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 了解通过时间、地

点的变换来叙述事件,构思布局的写作方法,进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感知形象

1、文题是“藤野先生”,同学们找一找,课文是从第几段开始写藤野先生的?(生:第六段)

2、藤野先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的,文章抓住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特征来描写?

生: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师述:这是与藤野先生的相识,下面接着写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3、在相处过程中,作者记叙了能表现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哪几个典型事件?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听11—23段的录音,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批注,然后举手抢答)

事 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4、一个日本教员,对“我”这个中国人如此关心和厚爱,这又表现了先

生的什么品质呢?

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5、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

生讨论后明确:①匿名信事件 ②看电影事件

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6、作者写老师为什么要写弃医从文这些内容?

生讨论后明确:①从侧面表现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②表现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③为下文的惜别埋下伏笔。

7、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生讨论后明确: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

“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小结: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写出了师生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了师生之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设计意图]扣住“我”与藤野先生交往这条明线,通过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

(五)、体会感情

1、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生: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盘辫子、学跳舞,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

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生讨论,师引导,归纳:

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

日本“爱国青年”——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弃医从文—— 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①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②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③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2)、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生讨论,师归纳:

“日暮”有“日暮途穷”之意,触发鲁迅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找出饱含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感。

(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__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4、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讨论,师归纳:“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小结: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

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记得水户,这是作者爱国的又一表现;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贯穿全文的另一条线索,是暗线。

[设计意图]扣住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条暗线,从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四句话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外貌展内涵 事例现品质

改志为救国 惜别见真情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选取几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等)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揭示人物品质的写法。

八、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东 赏樱花 仙 相识 北 别后

盘辫子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处

京 学跳舞 台 惜别 京 怀念

爱国主义感情

[设计意图]设计板书,体现了文章的写作思路,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层次、思想感情、把课文内容浓缩于板书,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板书,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握课堂教学动向。

藤野先生教案 篇5

第1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期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个性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标致不逊(xùn)匿(nì)名

诘(jié)责托辞喝(hè)采适值抑扬顿挫深恶(wù)痛绝

物以希为贵

3、请你找出文中叙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资料,列出结构简表。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36-38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资料。

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

1、外貌描述(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

比较、体会: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能够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学者藤野先生。

2、透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B、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透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述?

(2)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二、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此刻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潜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忙,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述“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证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构成鲜明比较。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构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课外查找鲁迅“弃医从文”的有关资料。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有关章节。

2、谈谈你对当今日本人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

资料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资料二: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地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资料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例句体会。

“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从鲁迅的人生选取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明白。”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齐,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齐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夜深人静之时,应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必须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B、学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取上,我们就应怎样做?

五、布置作业

1、以“研讨与练习”一为凭借,综合所有的理解感悟。

2、完成《语文同步训练》

3、阅读参考资料:

学法 篇6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听一段故事

1多媒体播放小提琴曲《思念》教师饱含情感的讲述:

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 为什么在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再配以《思念》,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2、 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疑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说一些感受

1说一说藤野先生

鲁迅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象地描绘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品质。检查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我”肯解剖尸体的高兴和放心及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学工作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

让学生以“从------------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这样的句型说话,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认识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说一说鲁迅先生

怀念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一条明线,本文还有另外的一条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写仙台医专日本人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的弃医从文,都是围绕着这条内在线索,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这两条线索,体会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秩序井然,为了让学生把握还双线的脉络。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你能不能读出字里行间鲁迅流露出的情感呢?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能体现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文字

2文章这篇课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却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从这些文字中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呢?

在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教师穿插介绍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3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连,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三品一处妙笔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示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精通时事的人”日本的“爱国青年”等。而“标致”“正人君子”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

让学生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味文章的秒处 自主”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闪亮登场的两个关键词,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感悟了,语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体味个中的妙处,既能使学生再次认真的阅读文本,也是学生个体独特阅读体验的一次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品析文章的能力

四,做一次比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比较阅读是一教高的阅读层次,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在这一关键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