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江西省于都县仙下中学方名栋
一、教学背景
1、面对农村普通学生。
2、课前准备,搜集汶川地震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父爱的伟大。
四、说教法。
1、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实践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
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2、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或挂图引导想象。
五、说学法。
1、圈点批注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2、情境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习兴趣。
3、读悟法:小学语文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
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陶冶情操。
六、说教学流程。
㈠、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5.12大地震。那段
时间电视里不停地播放当时地震时的一个个画面,谁还记得当时的哪个画面?(学生谈论)
2、是啊,地震多么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有一年,美国也发生了大地震,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这对父子吧。(板书课题,让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情的谈话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点燃其潜在的求知欲、探究欲,为整节课作铺垫。]
㈡、初读课文,感知父爱。
1、自由读文,借助拼音、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同桌互读纠正读音——指生读——男女生轮读——齐读)
3、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课文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②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完成对课文内容浅层次的理解,为学生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㈢、细读课文,感受父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
在旁边写上你的读书体会或感受。
2、四人一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感受。
3、全班交流汇报,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⑴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
儿子的的学校。
①说说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
②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个别试读——评读——齐读)
⑵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
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①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有些人,可能有谁?从父亲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引读——分角色读——评读——齐读)
⑶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
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父亲的语言、动作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②此时,父亲可能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③那我们该怎样读?(试读——指生读——评读——齐读)
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指生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
出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个别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4、感悟写法:请同学们读读刚才交流的几个句子,想想父亲的爱和坚定的信念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自由读句子
②同桌交流讨论。
③汇报。(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抓住重点词句进行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在教师放手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㈣、品读课文,升华父爱。
1、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2、师小结:爱,使人坚强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
爱,更会创造奇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同时也用爱培养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深入人物内心的世界,从
而获得思想启迪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拓展延伸,体会父爱。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自己对父母的爱。
2、找一找有关爱的书来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外互为补充。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就由情入手展开教学,抓住父亲坚信儿子还活着的信念,儿子对父亲的信任这条线索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感觉到这场地震对人们的损坏程度是极其的严重,人
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而阿曼达的父亲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不顾他人的劝阻,执着的挖着,在他心中的信念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以下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在这里我运用引读的方法,效果很好,更好地为父亲心中的信念坚定做好铺垫。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疲惫,依然执着地挖着,在这里我抓住;
具体的数字和对父亲的描写,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体现父亲心中的信念和儿子的爱,使学生理解父亲是了不起的。纵观以上教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教学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时,对儿子的了不起没有很好的挖掘文本,比如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妈的情况下,他会怎么对同学说,怎
么做?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儿子的了不起。
九、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与
创造生命的奇迹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
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
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所表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父爱时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品读文本,感受父子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同时再现情境,呈现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法的选择上:
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和情境感悟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们通过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学法上,我始终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 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3. 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开课伊始,我设计了检复字词、理清文章顺序和回顾单元训练重点三个环节。教学中,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回顾,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认识,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课文的2~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了在大地震的背景下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文眼“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展开学习。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之前学习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文章的相关学习方法,而后呈现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并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自读自悟文本和组内交流,学生勾画出了重点词句,并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冲”“跪”“站”“走”,外貌描写“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不堪”,神态描写“双眼布满血丝”和“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连串的数字描写来体会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更能通过人物间的语言描写直接体现出来,我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对话的朗读,同时更有教师的范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真正感受到父亲的伟大、了不起。
而对于儿子的“了不起”,我更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语言描写的捕捉,学生不难感受到儿子的勇敢、机智,体会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而完成了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
(三)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这对父子在这场大地震中谱写出震撼灵魂的乐章。而这震撼灵魂的乐章更源于他们彼此之间信念的坚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富于情感的引语帮助学生再次梳理了全文,并深刻感受到了父子间、亲人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已毕,但学生们仍然被这份浓厚的情感紧紧地包围着。因此,我适机呈现了一组08年汶川地震时的相关图片,引领学生真正感受大地震来临时的情景。最后呈现书中阿曼达和他的父亲得以相见、紧紧相拥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来描述父子相见时的感人场景。学生在说话的同时情感上得以升华,并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了素材,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所进行的说课,欢迎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课文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这一主题,对父爱进行可深情地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突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一主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⑵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以读代讲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出“父与子”的情
1、通过学生了解地震,体会父亲身处险境,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
2、自由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子?
3、交流学习收获:
(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黑板上。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4、学生再读全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好好读读。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体验。
二、说出“父与子”的情
1、细读研讨时让学生讨论:
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很容易找出这样几句能够体现在不同情况下父亲情感不断升华的句子和段落,我随即进行朗读指导,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在潜意识当中体会到父爱的执著与伟大。
2、“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贯穿全文的始终,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找到这句体现父子情深的三句话。通过对重点词语“不论……总……”的理解并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再进行朗读体会,从中进一步感受父子之间的爱。使学生读中感悟,受到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对于课文中特别令人感动的场景:
12节、16节和23节,一方面让学生多读、多议,另一方面还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验了当时的情景,对理解任务形象很有帮助。
三、比较“父与子”的情
课外拓展了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父爱,懂得轰轰烈烈是父爱,平平淡淡也是父爱,他们一样伟大。背诵令你感动的地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