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设计(优秀2篇)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设计 1

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以不同的读的方式贯穿全课堂,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

1、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3、请学生示范读。

4、请学生点评示范学生的读,主要是从字音,节奏,重音方面评价。

5、老师强调朗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停顿和重音。

例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6、全班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再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及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课文。

2、老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3、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或者师生合作解决。

4、重点字词课件展示,学生做好笔记,并齐读。

例如:欣然:高兴地样子念:想到遂: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澡荇。

5、检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讲课文即整篇翻译文章)

四、读出情感

1、老师带领学生齐读文章(看学生的表现来决定带读的次数),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按照老师的带读,自由的读。

3、请学生读自认为自己情感把握最好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是用什么语气或者情感来读的。

例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快的语气)怀民亦未寝(高兴的语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沉的语气)

4、全班读书,按照老师、学生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情感,齐读课文。

五、读懂人格

1、老师提出问题

(1)通过我们的读,我们已经体会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的高兴变为最后的深沉、遗憾,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变化呢?(由此问题引出第二个问题)

(2)我们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体会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由此问题引出第三个问题)

(3)分析“闲人”体会出作者的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

2、明确答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我们两人能欣赏到这样的月夜美景,因为我们两人是“闲人”,是清闲的人。但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因此除了清闲以外,我们还有雅趣。

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三父子占了三个席位。古人学而优则仕,因此苏轼不可能很闲,(由此巧妙引出作者当时的处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但是当时的苏轼确实很闲,因为苏轼当时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的苏轼仍然能有如此雅兴去欣赏月夜美景,说明了苏轼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六、总结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在人生失意的时候,还能保持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像苏轼学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背诵课文

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自由背诵)

八、全班集体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在背诵中结束这节课。

九、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翻译全文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高兴深沉

闲人乐观、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设计 2

一、分析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单元选编四文言游记,是在学习第一单元现代文游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让学生了解游记这种文章是古代就有的,写法上古今也大致一样,都是记录游踪、描写景物、表达某种感情,只不过古代学者是用文言写的。同时也让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分析学情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加上浅显易懂,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但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基础知识薄弱,还不能达到深入赏析关键字词的境界,因而需教师指导,进而使学生养成审美品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顺畅地翻译课文。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结合背景揣摩并理解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

重点:

1、积累户、欣然、念、相与、空明、盖等词汇。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四、教法

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五、学法

探究式,合作式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作业:

1、了解苏轼的基本信息

2、了解背景,思考在这样的处境中,作者想要以此表达怎样的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导入:这优美动听的乐曲,就像清泉缓缓流进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眼前仿佛升起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文章,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依据自己课后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教师提炼强调关键信息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教师配乐泛读,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在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听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可反复进行,本课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遇到疑难字词,请勾画圈出。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存疑。

(3)集体质疑,班内交流遇到问题的句子。

(4)学生抢答,这一环节学生兴趣极浓,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

(四)、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1、作为一游记,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的思路是怎样的?

(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游记的文体特点,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这个环节对学生并不难。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叙事——写景——抒情,这点学生也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归纳。教师板书明确。)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试加以分析这段景物描写。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确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五)、深入探究,走近苏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的月色,作者却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慨。请结合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

(六)、创造阅读,开阔思维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课标提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和事。如果在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就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使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七)、归纳,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谈自己本堂课的收获,教师

教师: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布置作业(多媒体课件显示)

(1)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100字以上。

(2)课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