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教学设计【最新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久负盛名的意思】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一、教案背景:
(一)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
(二)学科:语文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茶具等。
二、教学课题: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七课《碧螺春》第二课时。
三、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七课,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对碧螺春茶作了生动的描写。主要描写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本课
教学力求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主动发展。让学生了解作者从碧螺春的色香味形来介绍碧螺春,感受文章描写碧螺春优美的语言文字,并训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表达碧螺春的久负盛名。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四、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三)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
和心灵手巧。
五、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六、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让学生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焙茶手技术的娴熟美;陶醉于品茶时的浓浓情谊中。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大屏幕播放背景图,同时播放音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碧螺春的产地和她的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在这优美的音乐中,你来把这个传说介绍给大家,好吗?
2、你从碧螺春的。传说中了解了什么?(香)怪不得古代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入出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对碧螺春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返朴归真,像生活一样,不断揭开新的一页,充满不朽的生命力。这里教师充分调动六年级学生已有的教学经验,进一步理解诗句,提高语文素养。)
(二)精读感悟,亲身体验
1、图画再现、走进茶乡谈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碧螺春的故乡——苏州吴县去旅游一番,看一看碧螺春的生长环境以及它的采摘过程。(出示录像剪辑)
(1)“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你能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2)学生汇报。
(3)结合语言材料理解这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重点难点
1.了解这篇课文讲了碧螺春的哪些内容。
2.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体会表达的有序性,描写的细致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身边的人有哪些人喜欢喝茶?你知道哪些关于“茶”的知识?(学生课前搜集了资料,认真做了调查。)教师适时评价:你们知道的真不少。
(课件依次出现图片)其实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前我国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自古就有大茶树的记载,唐代茶圣陆羽所作《茶经》中称:“茶,南方之佳木也。”茶现在在我国已有很多的产区,而品茶 空闲之余,听着音乐,品一壶茶,自己内心的疲备会放追逐在空寂淡泊里,感受的只有内心的一份快乐,这就是茶的魅力!古诗有云:“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享誉中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出示课题:碧螺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看看碧螺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读后回答)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久负盛名)什么意思?
2、文章究竟从哪几方面写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看哪几段分别介绍了这些内容?
(明确:茶传说第2段采茶3-4段制茶5-6段品茶7-8段)
3、课文中作者正是按照碧螺春的传说,采茶、制茶、品茶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你对哪一部分感兴趣,就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茶的传说
a.看来你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小姑娘,就请你为我们大家来读读这个故事吧!看看这个传说向我们讲述了什么?(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b.其实关于碧螺春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老师讲故事)看得出来碧螺春茶优美的传说故事打动了很多同学,那你还对茶的哪一部分感兴趣呢?
(2)茶的采摘(出示课件)
a.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采茶的繁忙景象。
b.请你看看这一部分,从中体会到什么?
C.一起来看看采茶姑娘是怎么采茶的。美吗?什么美?
d.让我们伴着清新的音乐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配乐朗读)
(3)茶的制作
清晨采茶,入夜炒茶,这就是茶乡人民的生活。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工艺茶)对,那么你们怎么理解工艺茶?(学生谈,教师可以结合“工艺品”引导学生。工艺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还要体现精湛的技艺。)
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描写炒茶的段落,想一想,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碧螺春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并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课件出示)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碧螺春茶成形后的特点,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呀!这样的茶被称为“工艺茶”,可以说是当之无愧!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无怪乎)谁来读出这种当之无愧的意味!(指名读)怪不得《茶说》一书中写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如此上等好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齐读。这么好的茶是如何制出来的?我们一起找一找。
(2)(出示这句话)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是动词?从这几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来做一做
这几个动作,炒茶是不是这样慢慢地炒,为什么?你知道炒茶时锅里的温度吗?是100-150度,这么热的锅,即使你再快的速度,你能把茶炒好么?看来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难怪碧螺春茶被称为“工艺茶”。谁来读读这一句,让我们体会一下。(教师适时点评)
同学们,想亲眼看看怎样炒茶吗?(课件出示视频)炒茶手就是这样在滚烫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这样来回翻拌啊!此时此刻,如果炒茶师傅就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表达对炒茶手的赞美、佩服之情。)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这一道道工序,让我们感受到了炒茶手的高超技艺,所以说无怪乎人们称碧螺春为工艺茶!正因如此,这种茶也被称为“功夫茶”“心血茶”。
三、走进“月下品茶图”
1、师: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迫不及待想要来品品碧螺春了!下面我们来默读品尝的段落,静静地默读,细细地品味,你品出了碧螺春的什么呢?
2、交流:
师:品尝碧螺春时,什么让你陶醉呢?
(1)茶水入水的姿势。
(2)茶叶冲泡后的样子。
(3)汤色碧绿清澈。
(4)香味清香扑鼻。
(5)味道清新爽人,茶水入肚,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6)情谊。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刻却觉“朋友之情香如茶”啊!
(7)环境:我们中国人品尝还十分讲究环境之美呢!
我们中国人品茶可是很有讲究的,我们一起看一下。
3、还等什么,让我们快来品品这碧螺春茶吧!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我们大家再来醉一回,如何?(再次读品茶这一部分)
4.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课件)读着读着,这一诗句在作者眼里仿佛又在向我们诉说着: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出示)
四、课外研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在课下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继续研究。
1、中国茶文化发展。
2、茶艺茶道,现在茶艺盛行。
3、茶与健康,茶与现代饮料。
五、欣赏品读
这就是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茶文化等待我们去品尝,就让我们在品中学会生活吧!
(学生在音乐中自由品读,感悟碧螺春的魅力。)
【教材解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碧螺春的制作的,又概括出下面要写的内容是关于品茶的,过渡非常自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 针对《碧螺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在“涵咏文本”、“静心体会”、“有感而发”。教师只是起到激励、点拨、指引作用。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领略茶乡人的生活,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积累精彩语言,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
【学情简介】
六年级的学生对茶并不陌生,家里的长辈也有喝茶的,对于一些名茶如龙井、毛尖等略有所闻,但对于茶文化却知之甚少。不过,六年级的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读读体会的感悟方法。而且本班学生的朗读整体水平不错,相信能够自己读通、读懂课文,教师只要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品悟,通过语言文字,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篓、煞”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霞、弥”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参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迸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活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五千年的文明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事物代表中国,你会选择什么?(长城、长江)如果让你从饮食方面选一种,你会选择什么?(饺子、茶)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茶?(龙井、毛尖、碧螺春等)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今天,我们就通过中国名茶——碧螺春,领略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二、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大声读课文,把字读准确,特别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多读两遍,快速地记一记。读完,想一想,文中围绕“碧螺春”讲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四、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五、全班交流,疏通脉络
通过问答方式,组织学生交流,本课围绕“碧螺春”讲了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的来历、采摘、制作、品茶,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重点点拨课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体会过渡段能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六、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是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齐读----碧螺春,“碧螺春”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茶的名字,再读课题。板书:碧螺春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对碧螺春有什么了解呢?
师:你能从这三个字上想出什么来呢?
预设:生:我从“碧”字,想到茶园里碧螺春翠绿欲滴,想到碧螺春茶汤色碧绿清澈。生:我从“螺”想到碧螺春茶叶“蜷曲成螺”,非常漂亮。
师:在古代,人们把少女头上盘的高高的发髻叫“螺髻”。碧螺春外形如螺,可见多动人了!
生:碧螺春采制早春,因此名字中有个“春”字。
生:古代常用“春”字来代称茶,在碧螺春的产地“碧螺峰”里其实就有“碧螺”二字!所以给这种茶取了这个雅致的名字。
师:竟然这样巧合!真不知是天意,还是人意。是的。!春来了,太阳出来了,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人们把如此美好的“春”赐予一种植物,再读“碧螺春”,我们品味到“碧螺春”的名字不仅仅是一种雅致吧?3、文章中最美的当属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这三部分,这节课我们就主要围绕茶的采摘、制作、品尝,进一步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馨香。
二、精读课文
(一)采茶
1、同学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到”去品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通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谁的读书收获多?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想
——看到了清晨,采花女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我看到太阳升起来了,湖山的上空金光万道,茶园一片金色;到茶园里茶树丛翠绿欲滴,采茶女个个神采飞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
——听到了公鸡嘹亮的叫声,整个湖光醒来了。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听见了采茶女采茶时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
——闻着淡淡的花香。
——感受到早晨湖山的景色很美;感受到茶园的空气很清新;感受到采茶女采茶时很快乐,有说有笑的;感受到采茶女心灵手巧,一早就在茶园采茶很勤劳;感受到采茶女的脚步很轻快;感受到采茶女的心情很快乐;感受到作者很喜爱这湖山的晨景。
评价语师:你的语言清新如诗,为我们勾勒出了美丽的茶园清晨图。
不用眼睛看,就凭鼻子闻、耳朵听,茶园的景色也是那么怡人,你的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师:同学们的读书收获可真多,读书就应该这样来读。苏轼评王维的诗与画,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读这段文字,也有这种感觉,不但看到美丽的画面,还听到美妙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
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姑娘们清晨采茶图,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预设:通过教师描述画面,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山乡采茶女,人人都是报春鸟,百里绿坡,在姑娘们灵巧的手指上,赶着春天跑。春给她快乐,她给春笑声,城市、乡村,朵朵茶花杯中开,香飘万人间。”孩子再来读一读体会这美好的画面。
4、小结:作者之所以能把情景描写得这么美,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晨景。这晨景中有雾,有朝霞,有翠绿欲滴的茶树,有万道金光,有俊美的采茶女。这就像画家笔下的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谁来给这幅图取名?
抓住“欢笑”一词,为这幅图取名“采茶乐”。
(二)制茶
过渡: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飘荡着她们银铃般的欢笑声,入夜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请同学们学习第六自然段,看看茶手是如何制茶的,抓住动作做一回小小制茶手。同桌一位同学演动作,另一位同学来为你解说(学生在下面演示)
2、集体交流: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茶手是如何炒茶的,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
出示句子:“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把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叉开五指,在嫩叶中不住地翻拌。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抓住了哪些动作?(板书:揉、搓、捺、抓),从“忽而”看出了什么?(动作非常快,非常熟练),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利索),自由读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茶手娴熟的技艺和辛勤)。
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茶手的娴熟的技艺和辛勤呢?
3、你看过焙茶手劳动的场面吗?请学生说说“茶手制茶图”
4、面对这样的焙茶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真了不起,能炒出这么好的茶叶)怀着赞叹、钦佩之情齐读“茶手短衣紧袄煞是好看。”
5、茶手利索地炒着茶,渐渐地(导读“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浓郁的芳香。)
6、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师:谈何容易!(引读)虽然干生:但不焦。师:虽然脆,生:但不碎。
师:虽然青,生:但不腥。师:虽然细,生:但不断!师:就像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增一点儿生:(齐背)——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师: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这就是“工艺茶”!这个工艺茶的名字就叫碧螺春!
(预设:真是所有的一切都拿捏到好处,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它已经不是普通的茶叶了,在我们焙茶手的精心制作下,已经诞生了真正的艺术品,它不仅可供冲饮,更可供欣赏。仅仅是看着,那都是一种享受。)
为什么称碧螺春为“工艺茶”呢?(这是工艺品,不仅外观美,而且是焙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
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师: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看不到的是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一位焙茶手。他18岁做学徒,如今已经65岁了。为了保持茶的醇香,47年里,他从不用肥皂洗手7、这就是茶手的杰作,看着这样的茶叶,你想说些什么呢?
预设:茶手焙茶的技艺高超,掌握火候真是恰到好处!此时,茶叶就象精美的工艺品,不仅外表美观,还是焙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小结:你觉得碧螺春仅仅是工艺品吗?不!它是有生命的,有情义的,焙茶手把自己的青春、事业、情感融入了这些小小的茶叶。碧螺春是美的,她的美来源于采茶、焙茶人辛勤的劳动,是劳动创造了美。
8、我们为这幅图取个什么名字呢?
抓住描写制茶的动词,取名“制茶忙”。
(三)品茶
过渡:如果说观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就更有一番陶醉般的心境地了。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板书),赢得了世人的喜爱。让我们也沏上一杯,看看它,品品它。
(1)自读课文,要求:
用笔画出第8自然段中描写碧螺春色、香、味、形的词语,读一读这些词语,把它们记在心里,再说一说碧螺春的色香味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板书:色、香、味、形)
(2)交流:你们品到的碧螺春的色香味形是什么样的呢?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的段落层次;写好本课生字
2.自学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当你看到了课题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提示注意:
捻:声母是“n”
“搓”与“撮”读音相同
焙:读“bi”不能读成“pi”
2.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弥漫---充满、布满;
神采飞扬---形容人的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精神。
四。学生按自然段试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交流分段情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试说各段大意。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并归纳分段。
3.同位同学互查朗读一遍
五。指导写字。
1.先观察字行,掌握间架结构;
2.突出指导,“煞”、“茸”部首约占字的三分之一;
3.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14.碧螺春
煞汛焙袄搓捻撮茸
课题:14.碧螺春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节)
教学重点: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课前准备:
茶叶,茶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通读课文
1、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碧螺春。(师巡视)
2、交流并板书:名称由来,采茶,焙茶,品茶。
二、学习课文第4节
1、指名同学读。板书:美丽动人
2、美在哪儿?请划下来读一读。
3、有感情的朗读,(读得要美)
4、指名朗读,老师指导。(愉快、高兴的心情)
5、欣赏音乐,感受环境。
6、指名同学配乐朗读。
7、练习背诵。(个别检查)
三、学习课文第5节。
1、读课文,看了茶的焙制过程,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新奇
2、怎样感到新奇,怎样焙茶?请同学读一读有关描写的语句。
3、划出突出动作描写的词语。
板书:揉搓捺抓
4、同学作动作示范。(演示)
5、体会动词的。巧用,练习朗读。
6、这样焙出的茶才是上等的好茶。
四、学习课文第6节:品茶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才叫品茶?
2、交流并板书:色香味形。
3、分组品茶。
4、品尝也是一门艺术,好茶碧螺春连外国人也称誉。
板书设计:
采茶美丽动人
碧螺春焙茶揉、搓、捺、抓
品茶色、香、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