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
在我国古代,对罪犯施行的五种刑罚中,有一种叫“杖”,就是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打犯人的背、臀或大腿。而荆条,实际上就是带刺的荆树枝。古人如果认为自己有罪,应该受到惩罚时,就用一束荆条,捆起来背在背上,请求被自己伤害的人惩罚自己,以此作为认罪的标志,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妒忌多次维护国家利益的文官蔺相如,认为他的官位不该高于自己,再三地当面侮辱蔺相如。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多次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最后,廉颇背着荆棘的枝条,光着上身,登门向蔺相如道歉、请罪。从此,二人和好,并肩携手,治理国家。这就是传为千古美谈的成语“负荆请罪”。
所以,后人说到负荆请罪,总是把荆看作是惩罚人的工具。这可冤枉了荆。
荆,其实是一类落叶灌木,它叶柄很长,叶片成手掌形,生有蓝紫色的花。荆的`枝条韧性很大,是编织箩筐、篮子的好材料。至于被用作打人的工具,绝非是它的本意。
另外,由于有的荆上长有剌,与它共同生长在山野的棘也长有刺,人们又把荆、棘相提并论,比作艰难险阻、障碍重重。这更是荆、棘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着实让荆有苦难言,有冤难伸。所以,在这里,我们要为荆说句公道话。
荆是自然界植物中的一个分支,它的有些品种,如开淡紫色小花、遍布长江流域和南方各地的牡荆,其果实、枝干以及四方形的小枝,都可以制药,果实还富含油脂,可以提取芳香油,配成香料。荆是人们喜爱的植物。
课题
16、负荆请罪
备课日期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屈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准备
课文配套光盘
本课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2、通过品味语言、神情、动作,认识人物特点,了解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及廉颇知错能改、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并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4、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
教学重难点
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教学过程
一、直奔文本,引出“和为贵”。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当帷幕徐徐拉开时,同学们看到了舞台上怎样的情景?
2、门客韩勃为什么如此气愤?自读第一幕回答。(因为廉颇一再挡道,欺负人)除了挡道,还会怎样?
3、廉颇的这些举动,充满,(挑衅)他的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傲慢无礼、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4、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哪看出来?(避让。刚才在……)
5、蔺相如是怕廉颇吗?既然不怕那他为什么还要避开呢?蔺相如心里是怎样想的?能从课文中找出蔺相如说的一句话来回答吗?(和为贵)
6、怎么理解这个“和”字?(和睦、和谐)
8、蔺相如就是这样劝说韩勃的,(引读)
9、由蔺相如的言行,你又想到了哪些词?(忍辱负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宽容大度、一心为国)
10、韩勃听后想通了吗?从哪一个词看出来?(若有所悟)由最初的气愤到若有所悟,谁能读好这个变化?试着读一读,愿意当蔺相如的同学就读蔺相如的话,注意括号里的提示。等一下,我们来分角色读。
11、学生练读,指名分角色读。
二、初读剧本
1、过渡: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那么接下来到了剧本的第二幕,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廉颇和蔺相如还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剧本的第二幕,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初读了剧本的第二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板书:知错能改,宽容大度
三、角色品读
1、过渡:像这样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从他们的台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怎样才能通过他们的台词把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2、感悟方法
出示文本:
〔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勃
(紧张地)大人!大人!
蔺相如
什么事?
韩勃
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勃
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
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勃
是!
(1)这是剧本开始的一个片段,说的是韩勃和蔺相如之间的事情。我想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一下这个片段,想一想要读好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应该要注意什么?
讨论明确:小括号中的“紧张、奇怪”,方括号背景提示中韩勃的行为也能说明紧张,“匆匆走上”,韩勃因为紧张,是急匆匆的,他是一边走一边喊,那是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高哇,谁再来喊一喊?
提醒:韩勃是不是只有第一句台词是紧张的?蔺相如其他的台词也没有提示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心里补充出提示语。
(2)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试着自由地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直接读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觉得哪句台词还可以怎样读? (4)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点拨:
即使心里紧张也不会表现出来,仅仅只是表现出一点奇怪。
蔺相如又听说堂堂的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光着个身子,还背着个荆条站在门外站在大街上,蔺相如这时又会想到什么?(认错;关心廉颇,不要冻着,丢面子;关心国家,有失体统,丢国家的面子)他还可能想到此时最好的做法是什么?他想了这么多,有没有想到以前廉颇侮辱他、一再挡道的事情?由此,你想到蔺相如怎样?蔺相如是为了国家为了廉颇而热情地迎接廉颇的到来。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开始片段。
4、总结读书要领。
5、运用读法学读剧本其他内容
读书贵在得法,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运用我们刚才所学到的方法,读读剧本第二幕剩下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动笔给没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添上小括号和提示语。(即使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你也可以写出你自己的理解、感受。学生读后提醒学生动笔,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动笔)
(1)运用读法,自主试读
(2)交流品评,随机点拨,感悟人物,练读句子。
引导语:你觉得读哪句话时要注意什么?可以给大家提提建议;刚才你写了些什么,可以说给大家听一听。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你为什么要这样说?还有没有同学对这句台词的说法提出建议?说好这句台词还要注意什么呢?还有没有同学想说说这句话?) 点拨要点:(如果学生先说廉颇就一起赏读廉颇的台词,如果先说蔺相如就先赏析蔺相如的台词。)
①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表现吃惊。
②(忙迎上去)廉将军!
(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迎,笑,扔,急切,双手,真诚
学生说到哪一句,引出另外两句。
这三句话都在小括号里都提示了蔺相如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蔺相如做这些事情有没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都是什么?(他想到的就是要维护将相的和好,保证国家的安危)像蔺相如这样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说是……像这样全然不顾个人利益的得失,一心只为大局着想,就叫做深明大义。
③“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别提,原谅)
④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明白,由衷赞美)
蔺相如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更多的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读。提示:是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a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一、读好这句台词要注意什么?请你……地读
二是体会真诚
廉颇说这句话的动作是怎样的?(提示看背景介绍)跪。不仅是跪着,光着身子,背着荆条,知道荆条是什么东西吗?随机介绍荆条。他还不顾自己的身份,不怕别人笑话,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廉颇的这种真诚的认错行为不仅使他名垂千古,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我们想象自己就跪在地上,真诚地向蔺相如请罪,一起说
b廉颇的真诚还表现在接下来蔺相如一再地请他起来他都不肯起来。廉颇不肯起来,他怎么说的?
还有一句台词,也是说廉颇在向蔺相如自责、悔过的,是哪一句?你们写了什么?
c蔺大人,请你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一、指名读
二、读好讨论:你读出了什么?(自责、悔过)我觉得他还是在骂人。从哪些词中可以感受到廉颇是在骂自己?老迈昏庸是廉颇在骂自己怎么样?他是低着头还是抬着头说的?为什么?那就请同学们惭愧地低下头来,自己痛骂自己吧。自由读
三、廉颇对蔺相如说这句话,还是在向蔺相如表白,他以后要怎样做?
(痛改前非、弃旧图新、洗心革面、迷途知返、改头换面、改过自新)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再读。
还有一句台词,你读出了什么?(敬佩、自叹不如) 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词语都值得细细地推敲。虽然课堂上,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但是我相信,现在大家再来读剧本,一定能读得更好,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现在请前后座位的同学三人一组,分角色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幕的台词。
8、推荐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或者男女生分别做廉颇和蔺相如,一位学生做韩勃,老师读背景提示;或者愿意做廉颇的一起读,愿意做蔺相如的一起读,愿意做韩勃的一起读,其他欣赏)
三、感悟提升
1、感悟内容(机动)
师:读了剧本的第二幕,说了剧本第二幕的台词,相信同学们心里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能不能请你选用下面的关联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你的理解?也可以选用其他的关联词语。
不仅……还……,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无论……都……,宁可……也不……
2、感悟人物
(1)现在,廉颇和蔺相如留给你的印象除了知错能改,除了宽容大度,还有什么?点拨并板书:两个省略号,一心为国。
(2)对于这样的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成语来形容他们,一起读读。
廉颇:知错能改,迷途知返;负荆请罪,痛改前非。
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一心为国。
(3)自从廉颇负荆请罪后,两个人就团结合作,共同保卫赵国。赵国 像他们的这种亲密合作的情形,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读:亲密无间,志同道合;
同心协力,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四、拓展延伸
1、编写对联(机动)
当时赵国的国都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的邯郸市,在邯郸市古城中有一个回车巷,回车巷里一座碑亭,碑亭高4.4米,宽2.3米。碑文记载就是蔺相如和廉颇的历史故事。如果现在要重新整修这个碑亭,我想建议在碑亭的两个高高的石柱上写上一幅对联。我已经写了个上联,下联还没想好。如果请你来对下联,你准备对什么样的下联?
上联:廉颇知错负荆请罪
下联:
这是我出的上联,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出上联,对下联。课后可以继续进行编写碑亭对联的比赛。
2、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
剧本是为了表演而写的,这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说好台词,表演那是不在话下了。课后先自由组合演练演练,然后请老师给个时间展示一下,再评出学校班级“将相杯”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预祝同学们演出成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要具有广阔的胸襟,一切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切应以全局利益为重;在犯错之后,如果能够知错能改,洗心革面,同样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尊重。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走进文本,自己去体会文中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品质,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加以有针对性的认真的讨论,相信学生能够把握住他们那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剧本这种文学形式。
2.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个人恩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四年级下册的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人物。剧始和剧终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如对话、内心独白,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阅读时,要仔细品味人物语言,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教师板书课题:《负荆请罪》。
学生齐读后师问:“荆”是什么结构?右边的“刂”表示什么意思?左上角的“艹”表明了什么?而“开”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师相机介绍荆这种植物:荆,是一种落叶灌木,它叶柄很长,叶片成手掌形,生有蓝紫色的花。荆的枝条韧性很大,是编织箩筐、篮子的好材料。它之所以被用来作打人的刑具,可能也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吧,毕竟用它来打人不容易折断。另外,由于有的荆上长有刺,与它共同生长在山野的棘也长有刺,人们又把荆、棘相提并论,比作艰难险阻、障碍重重,有成语为“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或创业过程中扫除障碍,克服困难。“负”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背着)让学生试解释“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背着荆条向对方请求责罚,希望得到对方的原谅。)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完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
(2)分析并指导书写“廉、惧、庸”等生字。
(3)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
(4)联系课文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府邸:指旧时高级官员的住所。
上卿:战国时,诸侯的高级长官称卿,分上中下三级,上卿职位最高。
门客:古代寄食于豪门贵族之家并为之服务的人,又称为食客。
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观点、言论、行动上尖锐对立。
唇枪舌剑:嘴唇像枪,舌头似剑。形容论辩时言辞锋利,争辩激烈。
宽容大度:形容心胸开阔,度量大,能容人,能容事。
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愿意受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学生用钢笔进行生字描红。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复习检查
1、板书:负荆请罪
学生读课题。
2.师问:
①“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于什么?(历史故事)
②、谁向谁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请罪)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是什么人。(师明确:一个是战功卓著,一个是谋略过人,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上卿,但同时他们都是赵惠文王的肱股之臣,是赵国的擎天支柱。)
过渡:廉颇为什么请罪?他是怎样请罪的?结果怎样?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主要问题。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有不懂的,也请在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重点讨论:从这段中,�
三、精读剧本第二幕
1.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找出廉颇评价蔺相如的那句话,齐读这一句,思考: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联系这两幕的相关内容来说。
2.在这一幕中,你对廉颇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喜欢他了。国为他知错就改。)
3.讨论:廉颇为什么对蔺相如的态度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他最终知道了蔺相如避让他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怕他,而是为了赵国的缘故。他深感自己当初的一切是多么的无知与荒唐。于是亲自上门,负荆请罪。)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廉颇 :请罪 知错就改
蔺相如:相迎 深明大义
4.填补文中空白:同学们,你能想像一下廉颇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吗?想好后请说给大家听一听,看谁的想像力更为丰富、合理?
5.表演“负荆请罪”这一幕。请三名同学上讲台前进行表演。师:这几位同学能够勇敢地上台表演,请大家认真欣赏,如果表演成功,请给予热烈掌声;如果失败了,也以微笑给予鼓励,大家能做到吗?
6.师:刚才的表演很精彩,现在请大家看文中的插图,再请你们想像一下,假如你是赵惠文王,看了这个感人的场面后,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四、总结: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引导学生编写对联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蔺相如——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横批:一心为国
廉颇 ——心胸狭窄小巷相遇来冲撞,知错就改相府门前负荆条。
横批:国家至上
三、作业
将课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者改编为一出三幕剧。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冲撞 请罪 心胸狭窄 知错就改
蔺相如 避让 相迎 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节综合应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材从“小动物们放学回家”这一生动活泼的情境入手,展现了许多数学信息,引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采用“你问我答”的教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数学游戏的方式下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
提高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难点分析:
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怎样提取信息、有序而全面的解决问题。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情景导入。
教师边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课件出示小动物放学回家的主题图。 师: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动物学校放学了。瞧,谁背着书包从学校里走来?它们在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回家的路上
2、观察画面
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谁在干什么?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
1、编故事、收集信息
师:请同学们看图,编一个故事。
学生展示他们编的故事。
生:丁玲玲?下课铃声响了,动物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走出校园,有的步行回家,有的划着船回家,一群小鸟飞来,纷纷落到树上﹑草坪上。湖里的小鱼看到这,也快活地游来游去,动物校园真热闹呀!
师:你们从他编的故事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这幅图中你还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你都会解答吗?
3、你问我答
同桌两人一组进行“数学游戏”——你问我答
教师注意调控游戏中的“全面有序”和“角色互换”
3、活动反馈
通过抢问抢答的形式检验活动效果。在反馈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述的条理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赛,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哪一个小组解决的问题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①背着书包的小动物一共有几只?3×3=9(只)
②一共有几朵花?6×2=12(朵)或4×3=12(朵)
③一共有几只小鸟?3×5=15(只)
④地上有几只小鸟?5×2=10(只)
⑤一共几条鱼?3×4=12(只)
??
三、实践应用
1、比一比、算一算
看书P23第一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P23第2题的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
3、找新家
课件出示P23的第3题,情境创设帮小动物找家,用线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选择。
(!)小红每天看5页书,看了3天,( )?
A、共看多少天? B、共看多少页? C、还要看多少天?
(2)振兴小学举办书法展,( ),每班交5张,二年级一共要展出多少张书法作品?
A、全校有5个班 B、二年级有70人 C、二年级有6个班
(3)有3盒月饼,( ),一共有多少块?
A、又买来8块 B、吃了8块 C、每盒8块
(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先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进行选择)
2、同学们植树,每隔4米种一棵,从第1棵到第5棵相隔多少米? (5棵树,有4个间隔,每个间隔是4米,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
3、王师傅家住六楼,他从一楼到三楼要走40级台阶,那么他从一楼到六楼要走多少级台阶?
(一楼到三楼,有两个楼层,共40级台阶,每个楼层是20级,从一楼到六楼,共5个楼层,要走5个20级,一共是100级)
4、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已经学会2、3、4、5的口诀,你觉得学口诀有用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口诀的例子吗?
(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业安排: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自我问答:
《回家路上》的主题图蕴涵的数学问题非常多,因为教材里其他应完成的内容都完成了,所以整节课的时间都用来充分地挖掘主题图里所蕴涵的知识点。
教学内容: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由来。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通过对剧本台词的阅读品味,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四、先学(比读书、比写字)
学生展开充分自学,读、说、想,教师巡视。
五、后教(更正比说话)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六、全课小结(比归纳)
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了解。
七、当堂训练(比完成作业)
(1)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板书设计:
廉颇蔺相如
对不住你避让要是……
宽恕我过去的事别提了
背荆条扔在一边
跪下扶起
(勇于改过)(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排演小话剧。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板书设计:
5、负荆请罪
廉颇蔺相如
对不住你过去的事别提了是。
宽恕我
背荆条扔在一边让
跪下扶起
(勇于改过)(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教学要求
我说课的题目是《负荆请罪》,这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士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历史小话剧,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本课要求三课时,我说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联系课文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教法是: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先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然后板书课题,你知道是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
二、布置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①指名读词语
②用钢笔描红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理解词语
厉害:难以对付
宽恕:宽容
惧怕:害怕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①谁向谁请罪?
②为什么要请罪?
③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内容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板书
负荆请罪
厉害:
难以对付
宽恕:
宽容
惧怕:
害怕
昏庸:
糊涂而愚蠢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品味语言、神情、动作,认识人物特点,了解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及廉颇知错能改、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并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4、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
教学重难点
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教学过程
一、直奔文本,引出和为贵。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当帷幕徐徐拉开时,同学们看到了舞台上怎样的情景?
2、门客韩勃为什么如此气愤?自读第一幕回答。除了挡道,还会怎样?
3、廉颇的这些举动,充满他的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4、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哪看出来?
5、蔺相如是怕廉颇吗?既然不怕那他为什么还要避开呢?蔺相如心里是怎样想的?能从课文中找出蔺相如说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6、怎么理解这个和字?
7、联系老师给大家讲的故事,想想将相和重要吗?为什么?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说说“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复习检查。
《负荆请罪》,是一篇剧本。上课伊始,我让孩子们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初读课文阶段,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即出示词语:府邸、唇枪舌剑等。请一名后进生读,此生起立后无语,心中庆幸抓得准,又请一生,又无语,无奈只得请一名“尖子生”来救场,此生流利地将背投上的五个词语非常准确地读了出来。生词检查完,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了,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韩勃……孩子们读得比较投入,个别同学感情非常充沛,已超出了我的要求,值得表扬。读完后,生点评,由我来做最后总结性的发言。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部剧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聚精会神地默读课文,不久一名男生举手,回答得简洁、准确,这让我信心大增。感慨:语文能力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训练的结果。概括完全文,又让同学们概括每一幕的主要内容,当然是手到擒来,吹灰之力即搞定。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拿出补充习题做几道简单的题目。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得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jing 读一读,读准字音。
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读一读。(强调后鼻音:荆、卿 前鼻音:蔺)
2、把生字带入课文中,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愿意来读读课文。(注意纠正)随机请同学来读课文。先请一个学生来读,接下来我会请听得最认真的学生接着朗读。
二、初读
1、通过预习,大家一定发现了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它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随机请学生发言)
①开头写明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战国时代。
地点:蔺相如的府邸。
人物
蔺相如:赵国的上卿。
廉颇:赵国的大将军。
韩勃:蔺相如的门客。
读一读,结合课前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谈谈对:府邸、上卿门客的理解。老师相机介绍蔺相如、廉颇。
②分幕
a 哪一幕具体讲了“负荆请罪”的过程。学生回答:第二幕。
b 自己读读第二幕,能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吗?
负荆请罪字典中的理解: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愿受责罚。
大家知道荆条吗?长着很长的刺,刺上又分出小刺,秋天结果,象豆角一样,扁扁的。荆条在古代是一种刑具。使用粗荆条拧成,到隋朝时定为法定刑,以此击打部位是背、臀和腿。
文中是谁背着荆条去请罪啊?是廉颇。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读第一幕(负荆请罪的原因,什么原因)
③人物表情、动作
舞台布景、人物活动情况(交待事情发生的背景) 为什么韩勃会有这样一系列的。变化呢?
a气愤地
那些词可以看出非常气愤的。(实在是,太欺负人了)
b不满地
为什么这样怕事?
出示:我真不明白,大人您为什么变得这样怕事。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
出示成语:毫不惧怕
针锋相对
唇枪舌剑
寸步不让
请把这些词语放到“想当年”中去理解,从想当年中,你想到了哪些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请学生来表演渑池之会的片断。
运用这些词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秦王与蔺相如是唇枪舌剑,蔺相如是寸步不让,毫不惧怕。
如何读好?指名来读。提示:想当年还有什么样的情绪在里面?自豪的
指名再来读一读。
c不解地
指明读,不明白什么?
d若有所悟
如何理解?(好像有所领悟)一起来读读。
三、精读
过渡:特点
语言对话刻画人物
对,本课最多呈现的就是对话描写
1、让我们一起仔细地读读剧本触摸人物,走进故事走进蔺相如、廉颇。
出示:蔺相如是个()的人
廉颇是个()的人
读读课文,填一填。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要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从文章的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蔺相如
①深明大义 道理,什么道理?
从蔺相如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生分角色朗读
②宽容大度从课文中哪里体会到的?
2、指板书:
蔺相如:宽容大度礼让廉颇
廉 颇:幡然悔悟负荆请罪 ,为什么?
他们为什么会做到这样呢?因为他们都是很爱国的。板书: 一心为国(横批)
3、发现了吗,不知不觉中老师写了一幅对联,你们也来试试。
一幅幅精彩绝妙的对联,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折射出同学们一朵朵智慧的火花,让我们在走进了廉颇、蔺相如之后,再去演一演,课后准备准备好吗?让我们期待下一节的精彩!
1、 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按要求自学课文
正音
理解词义
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2、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负荆请罪》,“荆”后鼻音
生:读题
师:说的是谁向谁请罪?
生: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师:学习剧本台词很重要哦,潜台词,戏剧冲突,把握住了剧本冲突就把握住了戏剧。
二、精读第一幕
1、请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幕,试着找出这一幕中的戏剧冲突。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生:在讨论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的车子,韩勃说怕
师:他自己认为怕不怕
生:不怕
这就是第一幕的主要的戏剧冲突,韩勃说怕,蔺相如自己说不怕,
那么到底是怕还是不怕,再读,勾画主要句子。
生:蔺相如不怕,因为在渑池之会的时候,唇枪舌剑,针锋相对
生读
师: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怎么厉害?
生:兵多将广
城池很多
霸气十足
师:秦王都不怕,还会怕廉颇吗?来说一说蔺相如的这句台词
生说
还有什么地方看出蔺相如不怕廉颇?
生:前面说……后面说文有,武有,要是,就会来侵犯
师:可是韩勃却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要……韩勃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看到蔺相如给廉颇让路
生:大人好几天不敢上朝,这也说明了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
出示这句台词:
生读
师:怕到什么程度了?门也不出了,朝也不上了
一起读
师:韩勃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了?
生:方才在路上,大人不是有意避让?
师:注意到了没有?怎样避让的?——有意
生读
师:还从哪里?
生:上卿比大将军的职位高,
师:你来读这句台词
生读
师:上卿,不是老百姓,再来读
生读
师:职位比廉将军高,为什么这么怕他呢?一起读
师:廉颇一再挡蔺相如的道,目的是什么?
生:羞辱,侮辱
师:舞台提示,难怪……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生气了
生再读
师:还有谁也生气的,一起读
生齐读
师:韩勃和蔺相如有说怕的理由,说不怕有不怕的理由,俩人在一起对话肯定很有趣,谁来读一读?
俩生一起对话读
师:这位韩勃非常高气愤,蔺相如是语重心长
师:蔺相如想到了什么,才会说:和为贵
生:如果自己和廉颇闹翻了,就会……
生:一个开裂的房屋是站不住的,所以……
师:还会想什么?
生:闹翻了,赵国会怎样呢?
师:想一想,会怎样呢?
生:秦王会乘机侵犯我国
师:如果“和”呢?
生:武有……文有……秦王就会害怕赵国的实力,不敢来侵犯
师:看来蔺相如虽然不怕廉颇,但也有怕的,怕什么?
生:他怕廉颇继续纠缠,他自己会沉不住气
生:怕不和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师:说来说去,还是怕不和,会对赵国造成危害
师:理解了蔺相如,这两次笑,把他藏在心里的话说出来
生:韩勃,干嘛这么生气,没有必要的
生:我并不是怕他,如果我跟他闹翻了,那么赵国的安危就会很让人担心。
生:不就是给廉将军让个车子吗?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师:如果剧本一开始就把这些都写出来,第一幕还能演下去吗?层层推进,推向高潮,再来读第一幕,你会更有想法。
4、生分角色读第一幕
三、课堂小结:
因为和为贵,所以一让再让,因为认识到了和为贵,所以,廉颇来负荆请罪。那么廉颇是怎样负荆请罪的?我们下节课再去学习。
板书设计:5、负荆请罪
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和为贵)
今天我上的是《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篇剧本,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我想,编者为什么没有人教版的《将相和》,而改成剧本,无非是让学生接触一下这种新体裁。所以,教学中,我把了解剧本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篇又是话剧,全文主要是人物对话,文章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这又联系到习作教学了。
课时,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请罪,为什么请罪?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本篇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借机了解戏剧、剧本等相关知识。学习字词,提醒“廉”、“庸”的写法。词语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课中的许多词语都要学生查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指名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在理解课文阶段,我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廉颇为什么有转变?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说明已大致理解文意了。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阶段,我提醒学生注意圆括号里的提示语。
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思考说说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什么,学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诉学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就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体现。
课余,我还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认为不能什么都讲,这样不但时间不够,而且教师也讲得很累,应选择一个重点,组织学生训练,使学有所获。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很糟糕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教师也不知学生心里想些什么,教学就会显得盲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
教学中,我把了解剧本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篇又是话剧,全文主要是人物对话,文章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这又联系到习作教学了。
课时,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请罪,为什么请罪?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本篇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借机了解戏剧、剧本等相关知识。学习字词,提醒“廉”、“庸”的写法。词语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课中的许多词语都要学生查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指名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思考说说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什么,学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诉学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就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体现。课余,我还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认为不能什么都讲,这样不但时间不够,而且教师也讲得很累,应选择一个重点,组织学生训练,使学有所获。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很糟糕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教师也不知学生心里想些什么,教学就会显得盲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资料,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透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主角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剧本这种文学形式。
2.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个人恩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剧本?(四年级下册的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人物。剧始和剧终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状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透过人物的语言,如对话、内心独白,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阅读时,要仔细品味人物语言,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教师板书课题:《负荆请罪》。
学生齐读后师问:“荆”是什么结构?右边的“刂”表示什么意思?左上角的“艹”证明了什么?而“开”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师相机介绍荆这种植物:荆,是一种落叶灌木,它叶柄很长,叶片成手掌形,生有蓝紫色的花。
荆的'枝条韧性很大,是编织箩筐、篮子的好材料。它之所以被用来作打人的刑具,可能也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吧,毕竟用它来打人不容易折断。另外,由于有的荆上长有刺,与它共同生长在山野的棘也长有刺,人们又把荆、棘相提并论,比作艰难险阻、障碍重重,有成语为“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或创业过程中扫除障碍,克服困难。“负”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背着)让学生试解释“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背着荆条向对方请求责罚,期望得到对方的原谅。)
看了课题,你明白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完这个剧本就明白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
(2)分析并指导书写“廉、惧、庸”等生字。
(3)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
(4)联系课文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府邸:指旧时高级官员的住所。
上卿:战国时,诸侯的高级长官称卿,分上中下三级,上卿职位最高。
门客:古代寄食于豪门贵族之家并为之服务的人,又称为食客。
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观点、言论、行动上尖锐对立。
唇枪舌剑:嘴唇像枪,舌头似剑。形容论辩时言辞锋利,争辩激烈。
宽容大度:形容心胸开阔,度量大,能容人,能容事。
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愿意受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学生用钢笔进行生字描红。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复习检查
1、板书:负荆请罪
学生读课题。
2.师问: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于什么?(历史故事)
、谁向谁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请罪)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是什么人。(师明确:一个是战功卓著,一个是谋略过人,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上卿,但同时他们都是赵惠文王的肱股之臣,是赵国的擎天支柱。)
过渡:廉颇为什么请罪?他是怎样请罪的?结果怎样?从故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主要问题。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资料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有不懂的,也请在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重点讨论:从这段中,�
三、精读剧本第二幕
1.自由读这部分资料,找出廉颇评价蔺相如的那句话,齐读这一句,思考: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联系这两幕的相关资料来说。
2.在这一幕中,你对廉颇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喜欢他了。国为他知错就改。)
3.讨论:廉颇为什么对蔺相如的态度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他最终明白了蔺相如避让他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怕他,而是为了赵国的缘故。他深感自己当初的一切是多么的无知与荒唐。于是亲自上门,负荆请罪。)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廉颇:请罪知错就改
蔺相如:相迎深明大义
4.填补文中空白:同学们,你能想像一下廉颇是怎样明白事情真相的吗?想好后请说给大家听一听,看谁的想像力更为丰富、合理?
5.表演“负荆请罪”这一幕。请三名同学上讲台前进行表演。师:这几位同学能够勇敢地上台表演,请大家认真欣赏,如果表演成功,请给予热烈掌声;如果失败了,也以微笑给予鼓励,大家能做到吗?
6.师:刚才的表演很精彩,此刻请大家看文中的插图,再请你们想像一下,假如你是赵惠文王,看了这个感人的场面后,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四、总结: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引导学生编写对联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蔺相如——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横批:一心为国
廉颇——心胸狭窄小巷相遇来冲撞,知错就改相府门前负荆条。
横批:国家至上
三、作业
将课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者改编为一出三幕剧。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冲撞-请罪-心胸狭窄-知错就改
蔺相如-避让-相迎-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目标
1、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2、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
教学重难点:负荆请罪
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教学准备
1、练读第二幕。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前板书:21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这个剧本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廉颇: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傲慢无礼、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蔺相如:忍辱负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宽容大度、一心为国
二、初读剧本
1、过渡: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那么接下来到了剧本的第二幕,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廉颇和蔺相如还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剧本的第二幕,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初读了剧本的第二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板书:知错能改,宽容大度
三、角色品读
1、过渡:像这样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从他们的台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怎样才能通过他们的台词把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2、感悟方法
出示文本:
〔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 勃 (紧张地)大人!大人!
蔺相如 什么事?
韩 勃 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 勃 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 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 勃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