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体味、推敲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了解其象征意义。体会比喻、反复等修辞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冰雪消融、种子发芽等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联想到了什么。(稍停)

2、教师导语:

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联想到了春天、成长和生命,跨越时间的长廊,放眼世界万物,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一刻都会有生命的诞生和结束。“生命”是古往今来,许多大文豪及“迁客骚人”们常谈常新的话题。生命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对待生命?不同的人会告诉你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谈生命的散文,一起来听一听冰心对生命持有怎样的看法。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1、快速默读,体会文章内容与情感:

⑴请学生打开书,速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与内容。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教师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学生默读全文。)

⑵设计问题:同学们喜欢本文吗?为什么喜欢本文?此文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本文闪光点。教师点拨,强调一点: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空白点)

2、自由研读,分析文章比喻的妙处:

教师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其中比喻妙在何处。

(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可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哲理句、结构形式多角度进行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教师适时进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渗透。)

(本环节是本课主体部分,教师依旧播放舒缓的钢琴曲,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此处既是重点、空白点,也是德育点。)

3、朗读欣赏,更深层品读课文:

请学生看大屏幕,带着对生命的珍惜与敬仰,再一次品读课文的比喻部分。教师可对学生说:“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挑你感悟最深的段落,朗读给大家欣赏?”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朗读喜欢的段落,教师配与课文相联系的“春水奔流”、“小树生长”等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的体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内涵。)

(这也是重点和德育点。)

4、齐读结尾,品味哲理语句的含义,把握主旨:

⑴深层启发;本文再现了冰心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目标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邃的理解,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结尾部分,提出你读不懂的内容,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句,也可以是形式,一会儿我们一起研究。

(结尾部分与学生人生体验有一定距离,本环节主要解决教学难点,领会文章主旨,齐读课文后,留空白,让学生自己研究、体验、品味,提出问题。)

⑵全班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分析“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构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对学生进行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的教育。这是难点、空白点和德育点)

三、巩固与创新运用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我们对生命已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此时,教师可用启发的口吻对学生说:“冰心用散文,梵高用画,大家愿不愿意寻找一种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采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对生命内涵的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学生自行准备,如果需要还可以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利用绘画、演讲、诗歌、快板等形式来表现。)(创新点)

四、反思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知识上:

思想上:

方法上:

(教师请学生概括总结,留有空白,教师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五、课程结束

最后,让我们伴着贝多芬铿锵有力的命运交响曲,聆听着同学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来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教师播放慷慨激昂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在这个曲子的伴奏下,聆听同学对生命的感悟,及生命寄予,来结束本课;此种方法留有空白,有余音绕梁之感,再次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与热爱。)

教学设计方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第二课时内容(教材113页)。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知识有规律地排列事物,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学具袋、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引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吗?

2.出示手机号码前8个数字,剩余3个数字需要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才能获得。

3.提出数学问题:

①用数字1和8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②你们猜猜哪个两位数是老师手机号码前两个数字?

③给出学生手机号码中间5个数字后,再给学生3个数字3、7、9,并告诉学生手机号码后三个数是这3个数组成的所有数当中从小到大第四个数字。提问:数字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4.学生猜测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事物的排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学习要求:

①拿出数字卡片,2人一组合作。

②一个同学负责摆数字卡片,另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字。

③在摆的过程中思考要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学生合作交流摆数字,教师巡视。

3.小组板书展示本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4.全班观察交流讨论,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摆法及原因。

5.师生一起总结得论:

①用3个不同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三位数。

②可以用先确定个位或者十位或者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 排列组成三位数,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也可以按照数字的大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来 排列,也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6.提出问题:用数字7、0、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学生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说出结果。

7.学生汇报结果。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在有0的情况下,3个不同的三位数只 组成4个不同的三位数,因为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

(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体会数的排列顺序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问题。

1.拍一拍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寺庙,3个徒弟想要拍照 留念。提出问题:他们可以拍多少张不同位置的照片?请3 个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一个同

学扮演唐僧给三个徒弟摆站的位置,其他同学是摄影师负责拍照拍照。

2.猜一猜

唐僧也要和徒弟拍照留念,他们能拍出多少张位置不同的照片?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2.老师小结。

(让学生主动体验学习,从中获得快乐,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 不重复

不遗漏

百十个位位位 9 7 39 3 7 7 9 3 7 3 9 3 9 7 3 7 9

3×2=6(个)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3

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教学设计方案 4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唱王二小》的歌曲,提问:你们知道这是歌唱谁的歌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王二小”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1.按顺序一幅一幅地看,一边看图一边按要求说图意。

(1)每幅图上画的都有谁,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

(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在想什么,要做什么?

2.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在小组内说一说。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生字,并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4.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正音。注意指导:“员、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响、雄”是三拼音节:又是后鼻音;“助”的声母是zh,不是z。

5.一边看图一边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共分几段。找出图文对应的部分,然后看图想读,弄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1.认读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认读字词。(先带着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二、品读感悟

1.学习1—2段,明白二小带敌人进埋伏圈的原因。

(1)自由读

(2)出示句子: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简介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帮助理解“儿童团员”、“常常”、“放哨”、“扫荡”的意思。

(3)句式训练:一边……一边……

(4)观察图,想像迷了路的日本鬼子看见二小时的。情景,谁能来说一说、演一演。

过渡:面对自己痛恨的日本鬼子,二小他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3—5段,感悟二小是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小英雄。

(1)自由读,初步感悟:你觉得二小怎么样?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

(2)小组讨论,汇报。

(3)出示句子: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指名读或齐读,想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4)理解“四面八方”,想像上了当的敌人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演一演。

(5)(轻缓、悲痛的语气)知道自己上了当的日本鬼子竟残忍的杀害了小小年纪的王二小,八路军叔叔们含着眼泪,高喊着:“冲啊! 为王二小报仇!”消灭了全部敌人。

①体会八路军叔叔们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三、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王二小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乐曲为伴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队活动课开展“学习小英雄、争当小英雄”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 5

知识与能力:加强朗读,整体感知, 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以阅读为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中外著名建筑物独特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2、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左右)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3)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

1、出示学习提纲

(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

(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

(3)、《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

(4)、《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一特点的?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

(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1):天坛圜丘。

相对独立而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天坛遥遥对峙,建筑奇特古怪”。

帝王祭天。

“九”在我国古代数字中代表“多”与“大”的含义,旧时以“九五之尊”喻天子。

(2):正门→(即中间的拱门,斗技场的进出口)→

拱门下的拱廊→(安置马车;角斗士休息;关闭猛兽)→石阶→(观众座位)→梯级→(道路)。

用途:是古罗马供人娱乐的场所,也是奴隶角斗士流血牺牲的地方。

(3):特点:“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花潮”。

诗句:

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

“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

(4)特点:整洁幽深,曲折多变,春意浓郁,充满诗意。

①从触觉上感知“整洁”:

“春天没有灰沙,夏月阵雨刚过,便能穿布鞋而不湿脚”。

②从视觉上感知幽深:

“高高的院墙”,“爬满了长春藤,紫藤”。

③借助听觉描绘景观:

“这里,那里传出织机的响声……”。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

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

六、教师小结(1分钟)

自主备课

记录

自主备课

记录

教研活动

记录

教研活动

记录

板书

设计

天坛圜丘: 帝王祭天。

古罗马斗技场: 娱乐的场所,也是奴隶角斗士流血牺牲的地方。

昆明的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花潮”。

苏州小巷:整洁幽深,曲折多变,春意浓郁,充满诗意。

教学反思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感受到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品质。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

雪与云相互变化的课件。

学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用甜美的声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图片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随即板书课题:雪孩子。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然后播放动画片:大雪无边,快乐无限!听,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们玩得多快乐!

2、翻开书,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雪孩子什么事情?

三、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出示文中八张图片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位。

3、标画课文的自然段。

四、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五、阅读新课,理解课文

1、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引导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提问读了这个自然段里,你知道什么?

(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

⑵“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录问题的答案,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

⑶指导学生读出雪大的感觉。

2、阅读理解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讲这幅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相应的课文内容,体会小白兔玩得开心的心情,抓高兴一词体会。

3、阅读理解四到八自然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⑴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了吗?”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着“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⑵议论。

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

(让学生看课件,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⑶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雪绒花)、看着动画片,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六、总结全文,提示主题

再放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雪孩子听到小兔子的呼喊,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由于烟熏火燎,雪孩子的身躯开始融化,雪水慢慢地流下来。他站不稳了,身子摇晃起来。当他看到房梁已经掉下来,小兔子还在火海中,他又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抱起小兔子往外走。他身上、头上的雪水哗哗地流下来,落到小兔子的身上。他坚持着奋力跳上窗台,破窗而出。一步,两步,三步……他再也走不动了,脚下已经淌了一大片融化的雪水。他的眼睛掉下来了,他跪倒了,这时他才把小兔子慢慢地放到地上,他也慢慢地化成一汪纯净的雪水。我们的雪孩子不见了。

他明明知道自己遇到火会融化,甚至连烤火都不敢,但他还是几次冲进火海中救小兔子,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七、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同学们可以采取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如看动画片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读、默读、和喜欢的小朋友们一起读、演课本剧等等,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板书设计:

舍己救人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正确书写3个生字。

3、指导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让、往、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处“横”中间看起笔,最后“捺”低于右撇并相接向右伸展。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⑴理解题意,“又”字连用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左边一栏说的是动作,右边一栏说的是特点。

⑵学习练习可说老师纠正。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讲评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习,拓展运用

1、反馈练习: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习成果。

2、拓展练习: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练习: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难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小的礼物,那就是一段介绍各地民居的图片。随着图片,我们走进了民居的奇妙世界,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6个民族。有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表现在民居上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2、师: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走进文中介绍的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中去,看一看两个地方的民居能让我们感受到些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3、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两个地方的民居给我们留下的初步印象。可以说是零零碎碎的,现在王老师要把大家分成八个小组,如果在相应的时间里面,你们完成了一个民居的介绍,可以接着学习另一个民居。每个组长手里有两张卡,组长负责把你自己读到的关于民居的特点读给成员听,组员交流讨论,然后发挥你们集体的智慧,运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民居的特点,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明白了吗?

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4、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师:(材料特点)是的,这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建成的房子非常的坚固,据说,这样的材料建成的房子从来没有坍塌的情况,反而听说地震过后,过一段时间,他们居然自动的弥合了。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这个特点概括的很好,还有什么特点?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师: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可见,它的悠久历史,这也正是客家土楼坚固的特点。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出这些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①列数字-通过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准确)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形象直观)。

无数的游人参观了客家民居之后,他们都说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一样神奇。

6、客家人如何用民居来反应出他们的地方文化特征呢?(幻灯表格)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师:和睦相处、勤俭持家,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客家民居的体现。这么多人聚居,居然井然有序,毫不混乱。这也是客家先辈对文化的崇尚。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造就了客家民居如此独特的风格。怪不得被誉为是——世界奇葩。

7、师:“奇葩”如何理解,知道“葩”是什么吗?

那么奇葩就是——稀奇的罕见的

师:那么客家民居就是——罕见的民居,稀奇的民居

(二)傣家竹楼

1、师:傣家竹楼的研究成果来亮亮相。

环境优美,“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可以看出环境十分优美,看见全部用竹子造成的竹楼看出四周围的环境很优美,一个“绿”字概括了傣家环境的特点。

2、师:不仅仅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在里面也非常的舒适,惬意。

这样的建筑又显示出傣家人怎样的文化特征?

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可以看出傣家竹楼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

3、师:哦,文中有一个词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傣家人的文化特征。“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傣家竹楼的体现。

师: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大家能从写法上看看作者在描写两个地方的特色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a、相同点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采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手法。

2、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

3、两篇短文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b、不同点

1、开头不同,客家民居是写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芭”。而傣家竹楼是写身临其境的感觉。像一位导游,把我们带到了绿色世界之中。

2、民居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3、结构、建筑的材料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

客家民居给人大、坚固,材料独特;傣家竹楼给人清新闲适的感觉。

无论是哪种风俗,都不外乎像文中提到的,“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他们的祖先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幸福。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

课后自由组团,推举一位导游,相信在你们中间会出现一位:“客家熟,傣家通”的好导游。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初我先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快速说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和民风民俗,因此,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了解。

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部分的学习。

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奇”去体味课文。孩子们从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朗读品味了课文。

孩子们的观察比较仔细,介绍某个方面的特点比较具体。但是在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介绍比较枯燥,不能应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啊!这个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啊!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太集中,对于这种说明性题材的文章,如何能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我下一个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美术教案 9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3课《电脑美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说课要求,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电脑美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3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欣赏图案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图案中

(图案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美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欣赏图案

提出问题:刚刚欣赏的图案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它们的外形有的是我们数学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生:有的外形像桃子、有的像树叶。

生:里面的图案类型有的是一个形象,有的是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

生:里面的图案跟外面的形状是一样的,也跟着是圆形、方形——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观察的。很仔细,说出了这些图案的特点)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了解知识掌握方法

师: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图案。来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生讨论发言。

师:那我们同学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图案呢?

我们在来仔细的观察欣赏一下,同时思考以下的问题:

1)什么是适合纹样?

2)基本形有哪些?

3)我们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图案

生欣赏、思考、讨论

师和生一起总结:1)适合纹样指适合于一定的外轮廓形状中的装饰纹样。适合纹样的形态要与外廓相吻合,就是说,在除去边框时,仍旧具有清晰的边框外形特征。2)可以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

3)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装饰,也可以用一个形象或者几个形象来装饰。

(了解了适合纹样的一般知识,掌握了基本规律,有利于下一步的设计制作)

师: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夸张、变形、省略等方法,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用到它们。

3、构思、设计、制作精美的适合纹样

师:我们很多同学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今天呢,我们每位同学就来设计一些适合纹样,要求先选好某种外形,在根据外形设计选择填充图案,去掉外形后,图案仍能保持其形状。

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4、评价作业(自评、互评)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绘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而,教与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装饰方法是很实用的。而没有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

优秀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父亲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对父亲的双重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勾画圈点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每个人都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感受一个农民父亲的情怀。

预习检测

1、字词的音形义

凼( )涎( )水 烦躁( )

砌( )墙 倔强( )

神色、态度不自然( )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

人多的公开场合。( )

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

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自学检测。

(要求:先自己带着问题速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父亲的句子,感知父亲的形象,回答下面问题)

1、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找出文中的依据。

2、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提示: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梳理小说的情节

为了建一个象征着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新屋,父亲坚持不懈奋斗了大半辈子,这是一个勤劳的、吃苦耐劳的父亲?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文本,文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塑造父亲这个形象?

三、捕捉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1、那么怎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呢?(播放微课助学)

2、小组合作,用微课中提到的方法分析父亲人物形象

学生找出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并归纳人物特点。小组交流后,确定发言人,以“这一节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一个——的父亲,表现了父亲的——,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的句式汇报。

四、读懂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把握主旨。

1、为了地位和尊严,父亲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意志力),儿子理解父亲吗?

请用““我”——父亲,依据是——”的句式回答。

儿子理解了父亲,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理解。

2、仅仅是父亲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吗?用文中的句子做依据。

师:1980年,四川美院院长罗立中的油画《父亲》,让许多中国人都受到深深震撼,踏上台阶,我们又了解了一位父亲——这些典型的中国农民,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虽然贫穷,但依旧艰苦创业,影响他们的孩子改变命运,拼搏向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是我们人生的台阶,父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五、拓展迁移,朗诵诗歌,再次体味父亲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体味父亲形象。(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师生齐读诗)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我的父亲,

还有我呢

有人曾说,小时候,父亲的面子就是孩子面子,长大了,孩子的面子就是父母的面子。老师衷心地希望好好学习,有所建树,我想,那可能就是你对在地里辛勤劳作的父母最好的报答!

六、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形象: 自尊要强 勤劳节俭 老实厚道 质朴谦卑

思想感情:崇敬 怜惜

七:作业布置

父亲或母亲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用一个片段把它描述出来。

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11

教学目标:

1、会认识本课生字20个,其中15个会写。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3、能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陶冶对自然美的情趣。

4、领悟作者观察与描写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积累稳重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夏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具准备:

中国政区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激趣

1、谁知道小兴安岭在哪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出示地图)

2、引导:让我们借助课文。了解那里的美丽景色。

二、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提出读不懂得问题。

4、学生交流自读情况:

(1)指名读、正音、理解词语问题。

(2)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你最感兴趣?让学生按自己的认识具体说说,表达要明白。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验和感受

1、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为什么?找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品味、体验,读出感情。

2、交流体验与感受。鼓励学生主动的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词句,并说说喜欢什么,说出真切感受。

(1)你喜欢那个季节的景色,它给你什么美的感受。

(2)老师要步步引导和抓住时机点拨,让学生在多读中有所感悟,并与其他学生交流感受。

二、领悟表达方法

1、回顾全文,思考、讨论:作者描写小兴安岭的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开头和结尾写什么?

2、读了课文,欣赏了小兴安岭的景色,你感觉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四个季节的景色的?

师:抓事物特点表现它的景物的美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心情,及其读者的向往。这种方法同学们要不断的领悟、学习运用。

三、积累、运用

1、结合课后题思考,练习3,从中找出课稳重自己喜欢的词语读读,体会用词的准确。

2、生字的识记与书写

四、布置作业

观察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抓住特点,模仿这一课“总分总”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后小结: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文质兼美,不必泛泛地引导理解,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彩段落和优美句子,积累语言,达到以读带讲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学以致用,模仿写作,一箭双雕。

优秀教学设计万能 12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二)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10 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ù,不读fú。引:读yǐn,不要读成yǐ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模板 13

1、深入理解xx的内容,准确把握xx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xx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xx,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xx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xx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xx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xx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xx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 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xx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

(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xx命意)

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

四、延伸拓展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xx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1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滑翔

目空一切。

⑵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⑶了解作家作品。

2、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也在个别环节得到培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大家听说过电影《木乃伊归来》吗?那真是一部令人闻之即不寒而栗的电影,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恐怖”……(阴森、黑暗、骰髅等)这些词语。现在当我们看到《大雁归来》这个题目时,不知大家会想到些什么词语?(春天、阳光、温暖、亲情、南方、自然、和谐……)

看来同学们都深受此文的感染,都对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呢?

二、整体感知

1、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春天,大雁归来的活动。

2、不知同学们在读后有否与老师一样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大雁飞行的路线很直;雁队的数字以六为单位;孤雁通常鸣声凄凉;雁是群体生活的鸟类;等等)

明确本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三、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

⑴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

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这两位同学真是慧眼识真珠玉,就让一起先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⑵学生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畅谈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

⑶学生总结:

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C、词汇丰富多彩。

⑷仿写句:

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或者,仿写老师从文中提炼的句子,来小试牛刀。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⑸学生精彩仿写句选:

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

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教师给予表扬:刚才几位同学的仿写句可以用《敬畏自然》里的“精巧绝伦”来形容。)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⑴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⑵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

“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⑶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四、质疑畅谈

1、学生针对文章能提出一些疑问: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

2、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阅读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

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五、拓展延伸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