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我把握住这几个要点进行教学设计。
说实话,选择这样一首诗歌进行公开课,是对自己的挑战。学生缺乏体验,其教学的难度,我也考虑到了。可自己教学完本课后,觉得非常不尽人意,暴露出了自己准备不充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好,前松后紧,对于第四小节的处理有些简单。拓展阅读《香港回归诗歌》已经没有时间来处理。课后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导入新课时,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看来采取的方式不好,应该用歌曲或是其他的,这是自己的失误。学生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几乎没有做,我觉着学生可以体会到,我不想统一一个模式,读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学生自己读的较多,但是展示的机会较少,主要是自己感觉时间紧张。总之,自己的教学仍有不少弱点,以后要注意。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课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硝烟、骨髓等词语,理解了叩问、脊梁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我知道了诗歌的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生1: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生2: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2)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3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
生4: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3)理解: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生5: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2.小组展示仿创的诗歌。
3.展示个性谈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2.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最后一分钟》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桥》的教学设计
2.绝句的教学设计
3.《清晨》的教学设计
4.《雪》的教学设计
5.《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
6.乐高的教学设计
7.爱心项链的教学设计
8.蜜蜂的教学设计
9.关于《水》的教学设计
10.以Travels for the environment 为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课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硝烟、骨髓 等词语,理解了叩问、脊梁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我知道了诗歌的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生1: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生2: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2)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3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
生4: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3)理解: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生5: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2、小组展示仿创的诗歌。
3、展示个性谈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2、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诗歌《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教师范读该诗。
3.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一位在外受到蹂躏的孩子呼唤母亲的声音。)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是香港。他自从 1898 年被英国强占、夺走之后,历经了 99 年的飘泊和欺凌。听,是什么声音?(利用多媒体播放钟声)这是 1997 年 7 月 1 日的钟声,这是中华儿女期盼了 99 年的钟声。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1997年7月1日,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那大大的“零”字出现的一刻,中国人民喷涌而出的爱国激情吧!(板书课题)你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课题?(自豪、兴奋、喜悦。)
二、初读诗歌,读通诗歌
1.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做到通顺、流畅。
2.教师范读。
3.你能像老师一样有节奏地朗读吗?
三、再读诗歌,读懂诗歌
1.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全诗共分 4 节。)
2.读读第一节,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多读,体会作者以及全中国的人在香港即将回归的那一刻的渴盼而激动的心情。)
3.利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对第二至四节的理解。
4.全班交流。
(1)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与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例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
(2)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3)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四、诵读诗歌,读美诗歌
1.香港在历经了99年的漂泊后今日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请你用朗诵来表达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与喜悦吧!
2.学生朗诵,互相评议。
3.全班同学集体朗诵。
五、作业
准备一次诗歌朗诵会。(可以是搜集的诗歌,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
自豪情 祝福情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下,联系收集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初步感受新诗拟人、联想等表现手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开课:
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
生:七单元前面的课文都是讲历史方面的。
师: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
生:抓住关键词句。
师:是的,这个方法我们一直使用有效。
生:朗读。(板书:朗读)
师:是啊,学语文最基本的一个方法,而且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更实用。因为它的体裁是?
生:诗歌。
师: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收集资料。
师:(板书:收集资料)很好的一个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将同样运用收集的资料来帮助我们走进文字背后的情感。
(板书课题)
师:一起朗读。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
生: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
师:既然讲的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那我们应该怎么读题?
生:激动地读。
师:请你读。
师:是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最后一分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国歌响起的这一时刻,人们激动地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激动地读——
生读:最后一分钟。
师: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一刻,让我们深情地读——
生读: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诗歌。
师:这首诗总共有四个小节,我们请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听听字音是否准确。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看来预习作业做得不错。
三、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感情真挚,读来催人泪下,让人热血澎湃的新诗,不知哪个小节最让你热血澎湃,呆会我们将和你的小组伙伴一起学习。
(出示提示:请选择诗歌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一个或两个小节,运用你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同学合作学习,注意体会含义深刻的诗句,写下你内心的感动,读出你奔涌的豪情。)
(自学建议:
1)、第一小节写到香港的“风雨归程”,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2)、第二小节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第三小节写到哪些历史事件?分别是怎样的?
4)、第四小节写的是什么?让你想到什么?)
生合作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按照1到4小节的顺序说说各自的体会和收获。先请学了第1小节的小组:
生:我们读懂了“风雨归程”。
师:是吗?那请你为大家说说。
生:百年的沧桑,百年的风雨啊,所以说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师:这一百年的沧桑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你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吗?
生:可以。请大家打开《英才教程》24课,这里有关于香港被割让到回归的历史,我念给大家听。(生念)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听完这段历史,有什么感受?
生1:香港经历了太多,其间的辛苦不是我们能体会到的。
生2:我认为香港百年的屈辱牵系着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所有作者才用了“心跳和叩问。”师:理解得真好。香港,一直以来就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如我们的兄弟姐妹,来,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心,一起自豪地、激动地、深情地迎接失散了百年的秭妹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利用英才教程上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体会到所有中国人的激动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么将这份深情、激动和自豪表达出来的呢?
生:我发现作者是用一个拟人来写出来的。
师:具体说一说。
生:作者把香港比作人,说要拉住她的手、听脚步、听规程,这样就更能体现我们的激动和心中的片片深情。
师:解说得很透彻。带着你心中的感受,为我们读读。
生读。
师:我想,不仅是他能感受此刻所有中国的人激动深情的心,在座的所有同学也能。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第2小节。
生:我们根据老师的自学建议,合作学习得出:最后一分钟是旗帜、旗杆、脊梁、天空和土地、寂静和嘴唇。这是一组排比,同样像第一小节的拟人一样,将人们的心情写得更激动了。
师:我不能不说你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真强。是啊,一组排比,将不仅写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更将最后一分钟写得具体,形象。我们请刚才那个小组的同学为我们读读。
生小组合作读。
师:同学们,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
生:旗帜、旗杆,天空和土地、寂静和嘴唇。
师:这既是现场情景的真实描写,又是夸张的强调。强调什么呢?
生: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师:是啊,一组排比,将将“虚”的写为“实”的,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化虚为实。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无限想象,激动、自豪的意味有多浓!来,谁来读。
生1读。
师:谁还可以把声调调高,更为激情并茂的朗读?
生2读。
师:好,就像他这样,让我们一起捧着无限激动的内心,走进这最后一分钟。
生一起读。
师:我们已经交流了1、2小节,有没有学了第3小节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们学了第3小节,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了解了“虎门硝烟”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在“虎门硝烟”的历史资料中,我们知道了侵略者不仅想抢夺我们吃的东西,穿的东西,还想从精神上打击我们,从而掠夺我们的经济。
师:是啊,我们被撕碎的历史,已经留下了深入骨髓的伤痕。
生1:我们还了解到诗句中的“条约”就是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昨天从网上收集了资料。
师:好,那你说说你们了解后的感受?
生2:帝国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同时我们也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愤概。
师:是啊,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我们的心不仅有愤概,还有酸楚、激动、自豪,喜悦。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读。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作者联想到了虎门硝烟、南京不平等条约,这些百年的屈辱啊,在这最后的一分钟里得以雪洗,我们的心是复杂的,愤概、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谁来读?
生读。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作者想到了虎门硝烟、南京不平等条约,这些中国人百年的痛楚、百年的伤痕,在这最后的一分钟里得以雪洗,又怎能不让我们热血沸腾?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这首歌是在香港回归前,香港音乐人原创的一首歌《我的中国心》。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作为第一个在内地亮相的港台歌手,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我的中国心》一夜红遍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呢?我们一起来听。
(出示:《我的中国心》歌词,播放歌曲)
河山只在我梦里
祖国已多年未清静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万江洪】
〖全有感于教学中资料的运用·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使这一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部分〗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前不久,在一节研讨课上,有一位老师执教《玩出了名堂》一课时,用课件出示了大量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详尽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及科学成果,并指名,让学生朗读。在评课的时候,有不少老师认为,此法不妥。我也有同感。在课堂上,让孩子朗读大段的资料,十分费时,而且资料中有有些科学知识学生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并没有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互补的作用。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想资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总有孩子说:“老师,我家没电脑。”似乎,上网成了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文,如《鲸》,《最后一分钟》等,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此后,孩子们也就不再为家里不能上网而苦恼了,相反,他们查阅工具书的时间反而多起来了。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⑴ 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⑵ 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解东一小王永芳
《最后一分钟》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引导学生重点突破第三小节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充分读诗,在朗读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另一方面补充课外资料,向学生介绍虎门销烟、鸦片战争、香港租借的历史、澳门被租借的历史、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与大陆分割的历史、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历史的介绍,记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树立民族荣辱感。各时代诗人的爱国思乡之作,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又与课文形成一组爱国诗作,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同时,情境的创设也是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情感的好方法。对课题《最后一分钟》许多学生不理解,我指导他们认真看课文中的插图,课文中的插图描述的正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那一瞬间的情景。学生这就明白了这一分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是万众瞩目的历史时刻。另外,我还播放了香港回归的录像,之后,我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请写下来。让学生感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也及时表达自己的激动、兴奋与自豪等情感。
教完这一课,我深深地感到,课文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历史的知识和思考,更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与熏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念在嘴边,心里却感受沉甸甸的。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
一、教材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14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
1 / 5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
1、 自主探究法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让学生自由、反复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自主思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为了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本篇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文中有三处关于对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的描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反复品读这几句关键语句,引发思考: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七、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去感知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2 / 5
2、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讨论。
八、进行准备:
搜集“5·12”地震有关图片,视频。
九、教学过程:
(一)温习主要内容,直进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电脑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
(三)学习第一段。
(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四)、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捉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学生交流。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3 / 5
(2)“忽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摆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五)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假如往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有关语言、动作描写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布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第3题的处理。(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提到的这一姿势,这一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一自然姿势拯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布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已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七)课堂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搜集“5·12”地震中其他感人的事迹讲个别人听。
4 / 5
3、写一篇读后感,抒发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十、教学反思: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同时让学生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去了解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的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5 / 5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2、扫清字词障碍。认读生字词,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指名分小节读诗,读后师生评价。
4、交流讨论:你觉得这是“ 的最后一分钟”?
学生根据初读感知,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三、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2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反馈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点拔一: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点拔二: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齐读。
四、小结。
1997年7月1日,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刻,香港成为了中国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在这一刻,无数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课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硝烟、骨髓等词语,理解了叩问、脊梁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我知道了诗歌的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生1: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生2: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2)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3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
生4: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3)理解: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生5: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2.小组展示仿创的诗歌。
3.展示个性谈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2.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最后一分钟》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桥》的教学设计
2、绝句的教学设计
3、《清晨》的教学设计
4、《雪》的教学设计
5、《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
6、乐高的教学设计
7、爱心项链的教学设计
8、蜜蜂的教学设计
9、关于《水》的教学设计
10、以Travels for the environment 为例的教学设计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我把握住这几个要点进行教学设计。
说实话,选择这样一首诗歌进行公开课,是对自己的挑战。学生缺乏体验,其教学的难度,我也考虑到了。可自己教学完本课后,觉得非常不尽人意,暴露出了自己准备不充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好,前松后紧,对于第四小节的处理有些简单。拓展阅读《香港回归诗歌》已经没有时间来处理。课后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导入新课时,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看来采取的方式不好,应该用歌曲或是其他的,这是自己的失误。学生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几乎没有做,我觉着学生可以体会到,我不想统一一个模式,读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学生自己读的较多,但是展示的机会较少,主要是自己感觉时间紧张。总之,自己的教学仍有不少弱点,以后要注意。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6月30日23点59分—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要压缩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教学更高效更好些。
1、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准备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等相关资料的课件。
2、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
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3、“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诗句的停顿;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要读得亲切舒缓,等等。为了激发学生朗诵兴趣,还可当堂分组排练集体诗朗诵,进行即兴表演与点评;必要的时候,教师或者请班上朗诵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朗诵。
4、本课要求认识5个生字,要注意区分“髓”是平舌音,“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十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设计
三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1870 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介绍小说三要素:在小说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特定场所,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的总和,犹如鱼不能离开水而生存一样,人物也不能离开环境而存在。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情节的变化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用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节被称为“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即是说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正是通过情节的一步步发展来完成的。例如小弗朗士由调皮淘气到开始懂事这一性格变化是通过“最后一课”的情节发展展示出来的,所以离开了情节,人物性格也就难以展示。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是小说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者,小说创作的成败主要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
4、读课文,学生自己读课文同时画出文章的字词
5、生字词: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第二课时
梳理情节、分析人物
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2、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7、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心理
第三课时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如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钢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
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 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4)总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任命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5)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二、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三、问题探究: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
4、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
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钥匙”。“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心中就会燃起永不熄灭的收复祖国失地的斗争火焰,就会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本体是“字帖”喻体是“小国旗”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字帖,是要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敌人侵占。”可见老师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爱国感情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向导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8、《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9、 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
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四、 拓展阅读: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手法:侧面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激情揭题:
2、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
二、初读感悟
1、出示阅读要求: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诗句就多读几遍。
(2)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叩问”“脊梁”、“骨髓”“铸进”“悄然落地”等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3)边读边思考:永载史册的时刻将要到来了,中国人民的心情怎样?(板书:激动、欢喜、高兴、兴奋……)
三、结合资料,理解诗句
第一节诗
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到来,此时人们将是怎样的心情?从诗中那里体会到的?“叩问”什么意思?作者在叩问什么?(学生抓住具体词语,如“风雨归程、越来越、叩问”等词语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急切、盼望之情。)
2、过渡: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还有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怀抱,我们已经听到她越走越近的脚步,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情感是怎样的?(激动地急切的)那就起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这小节。(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过渡“这一分钟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作者把它描绘成真实的场景,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眼前又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请大家轻轻读读第二小节,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5、默读圈画,质疑。
交流:作者把这最后一分钟幻化成了哪些具体的影像?
(五星红旗和香港的区旗冉冉升起、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微微颤抖的嘴唇、一遍又一遍的呼唤,可以想象人们的心情除了激动更多的还是——自豪!是啊,香港历经150多年的漂泊,终于回到祖国的环抱了,中国人成了香港真正的主人,怎能不令人激动与自豪!)
感情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
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香港曾是烙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屈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出示)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6月30日期满。
2、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为学生理解第3小节作铺垫。)
3、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回首过去的岁月,怎么不令人浮想联翩,作者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3小节。
4、据生答师随机点拨:
(点拔一)生: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出示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带领中国人民在虎门销毁了英国人的鸦片,这是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点拨(二)生: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
“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5、过渡: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一百多年的耻辱终于得雪,回忆往昔固然痛苦,再看今朝怎不欢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痛苦和欢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齐读)
三、品读第4小节,展望未来
1、所有的屈辱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头一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 篇章。请同学门自由朗读第4小节,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
2、据生答随机点拨:
“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说明香港将和自己的同胞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香港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齐读诗歌。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2、扫清字词障碍。认读生字词,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指名分小节读诗,读后师生评价。
4、交流讨论:你觉得这是“的最后一分钟”?
学生根据初读感知,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三、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2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反馈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点拔一: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点拔二: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齐读。
四、小结。
197月1日,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刻,香港成为了中国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在这一刻,无数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谈话:有这样一首歌“100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100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这首歌的名字就叫《1997》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那就是香港回归祖国,在这一天里,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今天我们要学的《最后一分钟》就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标出诗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认读。同桌相互检查诗歌读的情况。
三、品读诗歌
1、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沸腾?作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并且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读出你内心的感动。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交流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领土,它怎样被割让去了呢?迅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到相关语句,(虎门、旧条约)小组交流资料,理解那一些历史,说说自己的感受。
2、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指名读第1小节。
(3)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4) 齐读第一小节。
3、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1)盼啊,盼啊,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了,让我们全体起立,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提示)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镜头上哪一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看,作者给我们捕捉了一些特写镜头,镜头上都有什么呢?(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
(4)、指名读第二节。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激动高昂)生读、评议、师指导。男生读第二小节。
4、联想:师生交流,怎样理解作者的联想?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出这一段屈辱历史和人们今天的激动与鼓舞?(先深沉缓慢,后强烈高昂)生读、评议、师指导,女生读第三小节。
5、⑴ 久别的、思念已久的亲人终于回来了,你会怎么做呢?
让我们伸开双臂,去欢呼着迎接我们的亲人吧!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 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五、读中升华。
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在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在阅读时要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我能读准生字字音(用“√”表示出来)
刹(chà shā)那骨(shuí suǐ)髓硝(xiāo qiāo)烟 铸(zhù zù)进悄(qiǎo qiāo)然叩(kōu kòu)问
二、我能把词语与意思连起来
叩问 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 骨头空腔中柔软橡胶一样的物质。
脊梁 真诚热切地询问。
骨髓 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三、我能选择排列顺序正确的词语,对的画“√”
1、构思 发表 投稿 写稿 ( )
2、建矿 开采 炼钢 钢材 ( )
3、开花 结果 生根 发芽 ( )
4、准备 开始 进行 结束 ( )
5、播种 育苗 成熟 收割 ( )
四、我能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毛病,然后改正过来
1、多读好书,可以提高和丰富我们的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邻居家的小丽,不仅年纪小,而且还懂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和轻松的步伐走进校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瞧瞧我的阅读天地
致北京
在我们美妙的语言里,
再没有什么比你的名字更加动听;
在我们祖国的地图上,
还有哪里能象你吸引着我们的心灵?
在我们这里,把那些
去过北京的人都叫做幸福的人;
在我们这里,把从你身边
传来的一张纸片看得比爱人的信还亲。
一辆油罐车正在暴风雪里驶行,
年轻的司机紧瞪着两只大大的眼睛。
他在注视着前进的道路,也瞥视着那
贴在挡风玻璃角上的天安门的图景,
十月里,当你的礼炮,
震动着祖国蓝色的天空;
是谁在油井区路边的雪地上,
端正地写了一长串──北京,北京……
每一次见到你的名字,
都会引起我们的激动。
你甚至还常常出现在
我们劳动后的甜梦中。
在我们谈心的时候,
谁对谁也不隐瞒自己的感情;
哪怕是能在你的怀抱里住上一天,
这就是我们一生里最大的光荣!
为了这个愿望,我们
日日夜夜地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
一个信念无时不在鼓舞着我们,
──条条道路,通往北京!
1、查字典:
“罐”的部首是______,除部首外共____画。
“瞥”的部首是______,除部首外共____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妙──( ) 注视──( ) 愿望──( )
3、“是谁在油井区路边的雪地上,端正地写了一长串──北京,北京……”这句
话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__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______
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诗歌朗诵,讨论交流
四、精读课文,梳理内容
五、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特殊的日子吗? 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2.教师板书课题。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4.默读课文,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成员讨论研究。
1.学生读诗后,同学间评价,教师做出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2.交流:通过朗读诗歌,了解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仍不明白。
3.文中多次提到“最后一分钟”,分别在哪些地方?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读第1节诗歌,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的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用你的朗读表达这种情感。
激动无比的
2.读第2、3节,思考: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领土、主权的回归。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中要透出自豪、激动、喜悦的语气。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这一部分呢?
急切、盼望
4.教师播放课件中的诗歌朗读,同学们随着课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的领土更加完整了,中国人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学习诗歌,运用已有的方法掌握生字新词以及诗歌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通过资料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24. 最后一分钟
自豪
最后一分钟 喜悦 美好祝愿
激动
八、课后反思: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的教学以“读”贯穿整堂课: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接着品读诗歌,引导学生读悟结合,研读课文,感悟那些过去充沛的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最后以诗激情,以读促说,直抒胸臆,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人】海阳一小黄彩虹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酝酿情感
1、师简笔画“紫荆花”,由“紫荆花”联想到香港及三年级学过的有关香港的文章——《东方之珠》。
2、用一个词来形容“紫荆花”,出示:()的紫荆花
3、教师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97年的7月1日,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
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是呀,被英国殖民者侵占了百余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了,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怎不叫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分呢?酸楚的往事、屈辱的历史、不屈的抗争都凝固成一片激情洋溢的诗篇——《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亿万中国人内心是怎样的?想到了什么?请你自读诗歌。
三、诵读诗歌
指名读诗,边读边指导字音。
四、品味诗句,领悟情感
1、带着兴奋的心情朗读第一小节。解释“叩问”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2、激动泪
(1)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凝聚着156年的等待的最后一分钟里,你的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
(2)这里“旗帜”、“旗杆”分别代表什么?我们看见过无数次升旗,而这一刻的升旗仪式让你有什么不同感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读、分男女读。
(3)在这一片寂静中,人们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齐读第二小节。
3、屈辱泪
(1)生默读第3小节,画出不懂的诗句。
(2)质疑(师梳理问题:①“虎门硝烟”指什么?②“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指什么?③为什么说“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④“我看见”是真的看见吗?)
(3)“这一滴泪珠”与上小节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相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泪?
(4)出示香港屈辱史资料,谈读后感,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5)引读: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屈辱终于被雪洗了,在这最后一分钟里,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又看见——我仿佛还看见——
4、创意表达,抒发情感
(1)齐读最后小节
(2)出示香港回归的视频,你觉得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写话:
全新的紫荆花,全新的特别行政区。从此,经历百年沧桑的香港;从此,远离祖**亲156年的游子;从此,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
五、 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最后一分钟里,作者通过“旗帜”、“旗杆”、“泪水”、“去迎接”、“去拥抱”等词句直接抒发了自己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他有着一颗爱国心。
2、紫荆花不仅是香港的市花,在古代传说中,它还寓意着兄弟
间的团结与互助,而且香港的区旗紫荆花红旗,寓意香港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第一面紫荆花旗飘扬在香港的土地上,这个阔别母亲怀抱近一个世纪的孩子,又回来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永载史册的日子——1997年7月1日。(音乐《公元1997》起)
此时此刻,如果让你面对蓝天高声喊出你的心里话,你最想喊的是??
【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兴奋
激动(泪水)
爱国人爱国心
屈辱(泪珠)
喜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学会查找资料,培养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能力。
3、了解中国近代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明确任务
1、播放课件,展示香港美景。
2、导入: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那里有颗“东方之珠”,它就是(香港)。你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香港吗?(香港是“购物天堂”,香港是“美食天地”……)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经历了百年风雨,直到1997年7月1日才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中国人一雪前耻,扬眉吐气的日子。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年前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午夜,一起来感受香港回归“最后一分钟”的激动。(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明确任务:对于这样带星号的课文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读“导读”,明确任务。)请同学们看电视屏幕,请一名同学为大家读“导读”明确任务。括号里的要求请同学们引起注意,希望大家在读书时留下痕迹。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自学体会,再与小组同学交流感想、解决疑问。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三、结合资料,理解诗句
第一节诗
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到来,此时你将是怎样的心情?从诗中那里体会到的?(学生抓住具体词语,如“风雨归程、越来越、叩问”等词语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急切、盼望之情。)
2、过渡: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急切?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
第二节诗
1、引入:听,最后一分钟走到了尽头,零点的钟声敲响了!
2、播放课件,感受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庄严。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电视机前的各位观众,我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赵丹,下面我们将与刚刚亲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观众作一个简短的采访。这位同学你刚才在现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此时此刻最想说点什么?(学生结合诗句谈)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香港同胞的心在颤抖,大陆同胞的心在颤抖,全世界华人的心在颤抖,让历史铭记这一特殊的时刻吧!本期节目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4、过渡:刚才很多同学的感受都同本文的作者产生了共鸣,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激动场面。(指名读,开火车读。)
第三节诗
1、引入:五星红旗终于在香港上空升起,望着那血染的风采,难免不让人浮想联翩。哪位同学来汇报第三节诗。
2、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
3、过渡: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一百多年的耻辱终于得雪,回忆往昔固然痛苦,再看今朝怎不欢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痛苦和欢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齐读)
第四节诗
1、引入:人们的爱国热情喷涌而出,仿佛能使大海沸腾!这是怎样一种场面呢?请哪位同学来汇报第四节诗。
2、学生结合诗句体会情感。
3、老师引读体会。
4、过渡:面对这个崭新的香港,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5、小结:我们坚信植根于祖国大地上的这朵紫荆花一定会开得更加芬芳,更加鲜艳。
三、总结全诗,学习写法
1、总结:“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间的代名词吗?对,它是屈辱的结束,崭新的开始。文章连续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2、延伸:光阴荏苒,十年转瞬即逝,今年已是香港回归整十年。十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断言:“香港回归会死亡。”然而鲜活的事实让那些恶意亦或善意的预言落空,香港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并阅读香港回归后,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写写自己的感想,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篇读后感。表达你对香港人民的热爱之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等待——急切、乞盼
24*最后一分钟 升旗——激动、自豪 屈辱的结束
联想——痛苦、欢乐 崭新的开始
庆祝——骄傲、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