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再别康桥 篇1

再 别 康 桥【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如: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 2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4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 — 屏绣康河。)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体验情感美

( 1 )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 2 )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2 、感悟意象美

( 1 )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 象感 情云 彩难舍难分金 柳欢喜、眷恋青 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潭 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 2 )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品味韵律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用韵细蜜精巧音乐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4 、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 1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 2 )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 3 )背诵诗歌。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1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以上重点赏析的部分。)

2 ,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场娜拉!

(要求学生通过将本诗与古代离别诗的横向比较和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的纵向比较提高鉴别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拓宽了学生的鉴赏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广泛地把握徐志摩的诗风、诗魂,同时还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平台。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把语文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以上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在想象中感悟意境,在比较中拓展能力,处处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是高中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要让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生首先必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根据《再别康桥》作为新诗的特点,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欣赏新诗的基本方法,即从诗歌的感情美、意象美、韵律美入手,通过体验感情、想象画面、品味韵律等方法,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新诗的人性情怀,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阅读和欣赏的方法,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更独立自如地解读、欣赏更多的新诗,提高对新诗的审美情趣。

探究欣赏——欣赏“三美” 篇2

《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 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三、总结全文,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教师朗读课文,并请学生谈谈初步印象。

1、(1)语速:舒缓(2)语气:低沉(3)情感:不舍

2、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这里也形成了他的人生观。“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诗人1928年秋重回英国,康桥的一切,早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由于他当时要赶着去见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归国途中才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抒情诗。

四、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

“金柳”是这一节表现的对象,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我们怎么就想不到呢?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感情有关系?

1920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哦,原来徐志摩是爱上了康桥。“金柳”是代指康桥的。由“金柳”联想到“新娘”就可以理解了。不仅本诗如此,其他很多作品,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难舍难分之情。“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情感的形象,叫做意象。

3.接下来,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

艳影——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学们有过“荡漾”的体验吗?(手机)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用词之妙。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五、进入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感情有变化,感情更强烈了)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招摇”是什么意思?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朝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诉说彼此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水草是这一节着意表现的“意象”。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轻轻地读。

5、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六、请学生朗读第四小节,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呢?

1、“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我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写错了。是不是?哦,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梦。

2、“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

“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实现。正是因为没有实现,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

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于物”。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哥抽的是烟,吐出来的是寂寞”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最仰慕的女子林徽因,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是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七、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节。

1、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向我们眨眼睛。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景。

2、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闭上眼睛,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3、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八、分析第六节

1、诗人沉浸在梦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

2、夏虫真的能为我沉默吗?怎么理解?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眼看诗人即将离去,受到诗人离情别绪的感染,夏虫也黯然神伤:似乎这时康桥的一切——风也不再刮,树也不再摇,一片沉默——都在“悄悄”地和诗人告别,全都沉浸在眷念惆怅的离情别绪中。这里也是移情于物,赋康桥以“性灵”,使它具备了人的思想和感情。

3、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忧伤)

九、分析第一节和第七节

1、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突出“沉默”的特点。怎么理解?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就这样走了。诗歌开头的“轻轻的”和结尾的“悄悄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教师模仿踮着脚尖走路)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那份敬仰跃然纸上。

2、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回环复沓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十、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示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 篇5

1. 作者回顾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 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再别康桥 篇6

学科     语文职称     中二

(授课)课题名称再 别 康 桥

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的意象的含义,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对意境美的感知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情感,引导其热爱生活

创新目标  通过比较鉴赏诗歌

析重    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难    点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把握诗歌的主旋律

创 新 点 与一般离别诗比较赏析,归纳本诗的写作特色

空 白 点  自由改写情景性的片段,体会诗的意境美

德 育 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其热爱生活

学生分析  能找出诗的意象,体会到诗中起伏的情感

段信息化手

段的选择网络与多媒体相结合

使用目的丰富学生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预期效果很好

程一、导入

二、教学过程

1、查找资料

2、朗读全诗

体会作者起伏的情感

3、“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请将你最喜欢的一节改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5、听配乐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6、谈谈值得你怀念的人或物,描述离别时的场景。

7、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8、与上面的诗比较,《再别康桥》在送别的对象上,营造的氛围上独特之处

三、总结全诗

四、作业

现代诗坛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徐志摩,他的起飞,他的翱翔,给现代诗坛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他的那首《再别康桥》曾牵动无数文人的心。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标题,作者

上网搜索徐志摩的个人材料,诗歌创作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作别康桥,略显惆怅,情不自禁地陶醉在金柳,青荇,潭水等美景中。作者神思飘逸,撑船寻梦,纵情放歌,但这只是幻想,回到现实,只能带着无限的惆怅离去。

主旋律——离别的惆怅之情

诗人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柔波的爱抚,道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康桥情节——诗人曾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美的一条河。”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教我胚胎的。”

注意情与景的有机结合。学生合作完成,互相点评。

古风古色,桥影藻密,春阳晚照,波翻一海千金,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期间。

学生自由畅谈,谈出真情实感。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送别的对象特别;

选择的意象新颖;

营造的氛围轻松

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当今社会,世俗的砂轮已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粗疏,冷落,我们更需要这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心灵,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在当今社会,世俗的砂轮已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粗疏,冷落,我们更需要这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心灵,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本节课学生理清了诗中的情感脉络,能结合意象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美,并用优美的语言将喜欢的诗节改成了情景性的描写。引导和练习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再别康桥》  说课材料

本诗是现代诗坛上脍炙人口的名篇。意象清新,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诗歌的能力。

鉴赏诗歌:这是一首反映个人内心情感的诗,抒发了诗人离别母校时的淡淡的惆怅之情。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主旋律。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上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改写练习,把喜欢的诗节改写成情景性的描写。学生先评,教师总结。以诗中美好的意象串联成的一幅幅图画吸引学生,配以朗读课件,使学生从感官上陶醉,进入审美境界,体悟诗的意境。

课外拓展:呼唤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回忆别离时的场景和感受,谈出真情实感。通过与学过的离别诗比较,看这首诗在离别的对象,意象的选择,营造的氛围方面的独特之处,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入境体会诗中的情感,并能用较优美的语言对诗节进行重新创作,改写。课上学生激情高涨,尤其是自己谈离别的感受时,一些学生谈得情真意切。这节课学生不仅受到了美景的熏陶,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同时也学会了鉴赏诗歌的途径和方法。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度过了45分钟。

[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 过程与方法

学会朗读诗歌,展开想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知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感受作品蕴涵的真情实感,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重点: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潇洒飘逸的风格源于诗人的浪漫情怀、独特性格。

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别离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是一种痛苦的感觉。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别离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成立“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他一生中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第三次来到英国的归途中,作者来到英国重游康桥,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作者曾在这里学习,这段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秀丽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由于事先没有和英国朋友联系好,作者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回忆,在回国途中突显灵感,写了这首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欣赏配乐诗朗诵或老师亲自示范朗读。

2、在朗读过程中讲解生字词

明字音: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辨字形:寂寥 惆怅 荡漾 斑斓 笙箫

四、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一首别离诗,作者为抒发情感,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

2、我们找到了这些意象,下面我们来体会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1)诗的第二节中意象是金柳,作者是怎么样比喻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做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金闪闪的颜色,随风摇摆,婀娜多姿,美艳的好像“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之情。“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愿意做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人们感觉到它的生命力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波起伏的轻盈之态。青荇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

(3)第四五节写了“清潭”,同学们来思考一下作者是怎么要展开描写的?

这两节诗围绕“清潭”展开行文,这里的潭指的是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先实后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在第五节中将作者迷恋康桥的美景推向高潮。作者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

(4)诗歌的首尾都描绘到“云彩”这一意象,请同学们思考这样描写重复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不重复。开头处显得飘逸高洁,依依不舍。结尾是感到落寞、无奈离别。“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很巧妙的写出了蛇人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开头的“轻轻的”和结尾的“悄悄的”表露了诗人对康桥美景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离开康桥时的失落感。

五、思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康桥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别离情绪。

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全诗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了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2、音乐美:本诗很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本诗音节和谐,节奏感强。音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本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是整齐划一,给人美感。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再别康桥》,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的,或者是有灵性的,作者通过描绘一些意象,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美景的无比眷恋之情。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诗歌的形式,就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一次告别的经历。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篇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再别康桥 篇9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的延展美读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这个锐意追求“诗美”、追求“诗化生活”、这个“确是有愿心想把教学设计>文章当教学设计>文章写的一个人”(徐志摩),这个老“想飞”如天马行空的诗人,1931年11月19日,坐飞机飞至济南城南州里党家庄,因大雾误触开山山顶去逝后,他的梦永远成了一个梦,可他的诗却留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读者吟颂不衰,他的追求、他的奋斗、他的精神却是人们永远也谈论不完的话题。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黄炎培的诗则长歌当哭:天纵奇才死亦奇,/云车风马想威仪。/卅年哀乐春婆梦,/留与人间一卷诗。/白门哀柳锁斜烟,/黑水寒鼙动九边。/料得神州无死所,/故飞吟蜕入寥天。/新月娟娟笔一支,/是清非薄不凡姿。/光华十里联秋骂,/哭 到交情意已私。然而,“康桥”则是他短短一生的亮点,辉煌一生的转折点,更是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奠基。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凡响的“康桥情结”。

一、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那何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别康桥》第二节、第三节)

这岸边柳树倒影康河,浸透了诗人的欢喜,更蕴含了诗人的眷恋,而康河的水草,则更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没有康桥的美景,写不出这样优美的诗。“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

二、康桥遗梦

出身于浙江硖石镇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家庭的徐志摩,既禀赋着极高的文才,又加之矫矫出尘的外表:颀长身躯,长长脸蛋,宽阔额角,炯炯目光,大大鼻子,白析饥肤。不知是多少女郎的偶像,不知是多少北平少女的“梦中情人”。可父母之命,媒说之言,张幼仪成了他的元配夫人。徐志摩是那么的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他嘴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1920年夫妻分居数年,当时情势,不可能不让张幼仪出国。出国后,他们就在“离康桥六英里的乡下叫沙士顿的地方租了几间小屋住下”。那么,感情生活应该是充实的吧!可是一心想往自由生活的他,怎么能就束缚在这样环境里呢?或者,倒不如说这样的环境束缚了他?他多么想有自己诗化生活啊!

“‘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一晚又一晚的,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看,这就是当年和张幼仪一起生活在康桥上的徐志摩先生的自白。他就这样敝下妻子,一个人去“单独”去了。去到他“蜜甜的单独”的康河上过他属于自己的“真愉快”的时光去了,甚至整宿整宿在康河边上做他自己的梦: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第四节、第五节)

这里诗人的留恋已经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之中了,挥篙泛舟,去寻他自己个性的梦,而且情不自禁的要高歌,快乐到了极点,感情到了极点。可这都是康桥生活的积淀:

“你站在桥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象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桥影,翠条余似的向前滑了去。”(《我所知道的康桥》)

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呀!是女郎在撑,撑出寻找理想的长篙!更是徐志摩在撑,他多想撑出自己的长篙呀!女郎撑船是风景,徐志摩是在观赏风景,殊不知,徐志摩本身就是风景,今天我们不是又在观赏这一幅风景吗?可是他怎么能够放歌,又怎么能够找到美梦呢?

三、康桥情结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正值风华正茂,青春唤发的他,在这里接受了文学洗礼。“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因为,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娓娓的康河波光潋滟神思恍惚中沉淀了多少文学孕思。他说:在康桥之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

康桥,再会吧

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

瞻顾颜色

……

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

上市时节,盼我会笑归来,

再见吧,我爱的康桥!

而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是其“康桥情结”表现极致之作,虽然一生诗文中少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康桥情结”。

正如储安平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固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悼志摩先生》)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浪漫才子。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呤的俗套,显出了飘逸之美,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离别呀?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第一节、第六节、第七节)

这是第一、第六、第七节。第一节: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的情景,抒写难舍难分的离情。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开的哀愁。

《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感情主线是惆怅的哀惋的离情。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因此主线是离别之情的“愁——乐——愁”。然而感情副线则是对康桥的追忆、思念、爱恋,而且爱恋之深之重是可以从以后多篇教学设计>文章中读到的。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就把康桥写成了一方圣土。因此,表面上看此时是一首离别诗,但说是一篇忆念诗又何尝不可。只是,我们完全可以来深思一下为什么对康桥挚爱之深。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也正体现了“五四”精神。他在康桥的自然风景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离一天。”“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根’就有缓和的希望。”因此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而使之对康桥难舍难分。在康桥这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怎能不凝固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呢?更何况离开康桥后生活情感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乃竟为了生计,更增加诗人对康桥幻梦的不断追寻。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

比较阅读 篇10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说,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诗歌是离不开“意象”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蜡烛,它是一个物质存在,它是一个意象吗?(学生答)不是,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却可以称之为意象,为什么?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这里的蜡烛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了。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写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的融合。清代的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从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

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教学设想 篇11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

再别康桥 篇12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5年4月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赞美

穆旦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再别康桥 篇13

第十课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

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

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

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

2、 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3、 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

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 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理解诗歌 从意象入手,理解诗歌。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2、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诗歌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可以采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等形式。 对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性,掌握诗歌的内容。

比较阅读

出示《康桥再会吧》、《沙扬娜拉》。

1、离别之愁是人之常情,但徐志摩在其他离别诗中表现的情感却和这首诗有很大差别,为什么?

2、分析《再别康桥》的创作缘由。 1、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从两首诗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比较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

2、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关。 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阅读交流 中国文学史  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读诗歌 播放示范朗读的录音,或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 在朗读和倾听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

布置作业 1、读读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平和作品) 写作读书笔记。 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点拨

本课教学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学重点。如从诗歌的“三美”艺术特征入手,分析诗歌中美的具体体现;还可以从诗歌朗读的角度安排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或与中国古代的离别诗进行比较教学,找到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来发现这首诗歌的独特性与无穷魅力。总之,采用什么角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最大的收获。

练习举隅

1、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2、假设你要写一首表现离别的诗歌,你会选择哪些意象?

3、这首诗歌的“三美”特征具体体现在何处?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

一、回顾离别诗作,引出《再别康桥》

古来痛苦之事莫过于死别,恰如归有光的三番丧亲,林觉民的就义别妻;死的别离纵是无奈,也只得坦然接受,而生的分离更令人黯然伤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此去经年,纵是良辰美景虚设,更与何人说”的凄清。

古人对于离别有着深深的体会与情思,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板书: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介绍徐志摩个人资料,他与康桥的渊源。

(1)学生读一读诗歌,说说诗人的初印象。(情感细腻、对母校的不舍、爱自由有梦想)

(2)作者徐志摩,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他喜欢以浪漫主义的情思、笔调抒写自我的性灵。诗作章法整饬,讲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变化,代表作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三、朗读。(音乐美、建筑美)

明确: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学生自由朗读;

齐读;

教师范读;

体会、找差距;

齐读,指名读。

诗歌朗诵不仅要咬准字词的读音,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诗人怎样表达自己惜别情怀?)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

(1)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板书,图画PPT展示,绘画美)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2)分析意象:哪些景物或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点评)【重点】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是“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附:意象句子分析:

(1)云彩。离别的对象与众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的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确: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4)潭水。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5)“长蒿”一句。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6)过去的已� "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7)“轻轻的”“悄悄的”“沉默”。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五、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杨娜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