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课前都会拟定教学设计,那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⑴ 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⑵ 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课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硝烟、骨髓等词语,理解了叩问、脊梁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我知道了诗歌的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生1: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生2: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2)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3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
生4: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3)理解: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生5: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2.小组展示仿创的诗歌。
3.展示个性谈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2.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最后一分钟》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桥》的教学设计
2.绝句的教学设计
3.《清晨》的教学设计
4.《雪》的教学设计
5.《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
6.乐高的教学设计
7.爱心项链的教学设计
8.蜜蜂的教学设计
9.关于《水》的教学设计
10.以Travels for the environment 为例的教学设计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情感交织,既感到无比自豪,但又感到无比愤怒。
香港原是我们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就这样,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那时的中国既落后又贫穷,清政府又懦弱、无能,中国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我愤怒英国人的贪婪、无耻、霸道、可恶、残忍!
这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在回归祖国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穿过这一滴泪珠。1997年7月1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灰尘中浮现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流淌着滚滚热泪。百年的耻辱终于在这最后的一分钟散尽了!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感到新中国多么像一只昂然屹立于东方的雄狮,祖国正在愈来愈强大!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一定要奋发图强,为祖国强大而读书!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谈话:有这样一首歌“100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100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这首歌的名字就叫《1997》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那就是香港回归祖国,在这一天里,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今天我们要学的《最后一分钟》就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标出诗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认读。同桌相互检查诗歌读的情况。
三、品读诗歌。
1、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沸腾?作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并且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读出你内心的感动。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交流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领土,它怎样被割让去了呢?迅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到相关语句,(虎门、旧条约)小组交流资料,理解那一些历史,说说自己的感受。
2、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指名读第1小节。
(3)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4) 齐读第一小节。
3、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1)盼啊,盼啊,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了,让我们全体起立,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提示)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镜头上哪一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看,作者给我们捕捉了一些特写镜头,镜头上都有什么呢?(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
(4)、指名读第二节。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激动高昂)生读、评议、师指导。男生读第二小节。
4、联想:师生交流,怎样理解作者的联想?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出这一段屈辱历史和人们今天的激动与鼓舞?(先深沉缓慢,后强烈高昂)生读、评议、师指导,女生读第三小节。
5、⑴ 久别的、思念已久的亲人终于回来了,你会怎么做呢?
让我们伸开双臂,去欢呼着迎接我们的亲人吧!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 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五、读中升华。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及点评
[背景介绍]
20xx年9月底,浙江省教育厅组建专家团赴青海省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支教,永康市实验学校倪静川老师执教的V最后一分钟》,尝试寻找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既凸显了课文的诗歌文体特征,又不失略读课的略读味,实现了由文本解读式课堂转向语言学习型课堂、由内容分析式课堂转向学习策略指导式课堂的成功转型,对当下“关注文体,关注生本,凸显语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2、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材料读懂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发现,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语言形式。
[点评1:有特色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是三个“自主”,充分体现了“学本课堂”的理念,给学生一个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所、运用场,始终不忘略读课承担的任务。二是五个“诗歌”,从感知诗歌内容、韵律、情感,到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这样就对本课的文本特征进行了教学目标层面的界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哼唱《七子之歌10听一听旋律,读一读歌词。
一、由歌及诗,揭示课题
师:许多优美的歌,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七子之歌》的歌词就是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写的组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就与这七子中的一子有关。(齐读课题:最后一分钟)
[点评2:对课前预热的精心安排。课前预热不仅仅是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消除陌生感,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与文本衔接,衔接文本的内容,衔接文本的情感。一首《七子之歌》马上将学生带入了教学所需的情感意境。更为可贵的是,由歌及诗,巧妙地渗透了诗与歌的密切关系,让课一开始就有了浓浓的诗意和文化气息。]
二、初读诗歌,整体概览
1.自主朗读诗歌。
师: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初步感受。
师:读完诗歌之后请你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板书]
[点评3:“整体观照”的成功实施者。诗歌教学应从诗歌的整体入手。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因此,在学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后,用一个关键词说说自己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读准词语,发现规律
1.读准第一组词语,比较多音字的读音。
脊梁悄然落地旗杆
2、读顺第二组词语,寻找带韵脚的诗句。
风雨归程 叩问 嘴唇 伤痕 灵魂 沸腾 钟声
师:这些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放在诗行的末尾,成为韵脚,就形成了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把它们送回诗中,请大家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这些带韵脚的诗句,看看读起来是不是特别地有韵味。
[点评4:教学要指导学习策略。这里,有三个朗读策略值得赞赏:一是课始的“自主朗读”;二是词语检测过程中对整首诗歌的通读;三是朗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歌的韵律,并在诵读中感受韵脚的作用和诗歌的韵律之美。教学“有心”而“无痕”。]
3、读懂第三组词语,提炼相互矛盾的问题。
欢腾一寂静痛苦一欢乐午夜一清晨
师:到诗中找出这3组词语所在的诗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问题,万众欢腾又怎么会寂静?百年的痛苦又何来欢乐7既是午夜,又怎会是清晨?
[点评5:揭示语言的秘妙所在。最后一分钟,某种意义上讲,本来就是一条界线,是“寂静与欢腾”、“痛苦与欢乐”“午夜与清晨”的界线。这三组相互矛盾的词语出现在同一句诗里,是这首诗歌非常独特的语言现象,并且分别出现在前后三个小节,贯穿全诗。依托词语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秘妙,并且 ]
四、借助材料,自读自悟
1、学习方法复习。
师:有了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想办法解决。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或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的?(根据学生发言罗列反复诵读、查找资料、同学讨论等常用方法)
2.阅读策略指导。
师:由于条件限制,我们课堂上不能自由地查找相关资料。老师事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资料。(学生阅读资料)请选择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什么?A.从头到尾认真朗读一遍;B.快速浏览,获取有效信息。
师: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几种学习办法,围绕黑板上的问题,反复研读,争取有新的收获。(学生借助材料,自主研读诗歌)
[点评6:教略学丰。这个环节让学生借助材料,自读自悟。略读课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这节课,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个“真的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的“三真”过程:在这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并非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有两点引导非常值得肯定:第一,学生的阅读资料是教师精心筛选的。这首诗歌含蓄、跳跃,其中“虎门”“紫荆”等意象学生不易理解,阅读材料中关于香港回归、虎门销烟等背景资源的引入,就为意象的感知作了很好的铺垫和补充。第二,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介入前,教师以选择抢答的形式及时地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是非常必要的。]
五、聚焦画面,局部精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个问题,你已经有了新的收获?一起交流一下。
预设交流点之一:感受“痛苦与欢乐”
(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三节)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1.读出痛苦。
(1)圈点历史事件,感受百年屈辱。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回忆了哪些痛苦的历史,请你圈一圈。(生交流)
师:关于这段历史,老师收集了一段资料,请看――(课件显示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种种屈辱待遇的图片及影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情怎么样?(预设:辛酸、屈辱、难过、沉重、愤怒、悲哀、心痛等)
[点评7:课堂教学要在学生陌生处着力。香港百年盼屈辱史是学生不熟悉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的痛苦”,才能体会“此刻的欢乐”。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已经对历史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此时,教师再通过图片、视频补充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能适时地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反刍诗歌语言,读出百感交集。
师:诗人用哪些诗句表达了这种痛苦与屈辱?请画下来,读一读。(生交流)
师引读:这一百多年来,虎门上空的硝烟一直如阴霾般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头挥之不去,直到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才――
但这段刻骨铭心的伤痛,如烙印一般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所以诗中说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2,读出欢乐。
师:此刻,伴随着发黄的条约悄然落地,百年的屈辱、百年的痛苦终于画上了句号。你的心情又如何?(预设:高兴、激动、兴奋、扬眉吐气等)
师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里,曾经的辛酸、痛苦、屈辱、愤怒与此时的欢乐、激动、欣喜、兴奋交织在一起,所有的情感一齐喷涌而出,所以诗中说――
预设交流点之二:体会“欢腾与寂静”。
(学生自由交流,大屏幕显示第二节)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x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1.读出画面。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举国欢庆,万众欢腾,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捕捉到了许多特写镜头,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欢腾的画面?又看到了哪些寂静的画面?(生交流)
师引读:所以在诗人的眼里,最后一分钟,是――
2.凝咸诗句。
师:同学们,在这最后一分钟里,摄影师们还抓拍到了很多很多的精彩画面,一起欣赏一下。(播放香港回归时精彩瞬间的经典图片)
师:在你的。眼里,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呢?是绽放的礼花?是欢庆的锣鼓?你能学着用诗的语言写一句吗?拿起笔,请写在第二小节后面。(生交流)
[点评8:关注语言转换是上策。“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是这首诗歌很有特色的语言形式,也是学生诗歌语言学习的良好范本。将诗读成画面,再将画面写成诗,一来一回之间,让诗歌语言规律的发现、诗歌语言的习得变成一件轻松、愉悦、自然的事情。]
预设交流点之三:解读“午夜与清晨”
(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四小节)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在“不懂”到“懂”之间,凸显“生本课堂”的增量。
2.立足于学习方法的引领,凸显略读课文教学。在教学时,借助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在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场、习得所,努力凸显略读味。从大局看,本课的设计既是一种学习程序的组织,也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从局部看,本课有众多的方法指导,教师不断地通过教师导语,给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阅读方法上的引领:“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的?”“请选择,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什么?”……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
3.立足于诗歌文体特征,紧扣情感线进行言语实践。本课教学中,紧扣诗歌的情感线,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诗融情,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同时,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及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了诵读、仿写等切实可行的言语实践,在读中发现诗歌的言语秘妙,在读中品味诗歌的浓浓情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解决了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之间的矛盾,使“文体”“课型”得到了较为和谐的统一,值得学习和借鉴。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解东一小王永芳
《最后一分钟》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引导学生重点突破第三小节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充分读诗,在朗读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另一方面补充课外资料,向学生介绍虎门销烟、鸦片战争、香港租借的历史、澳门被租借的历史、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与大陆分割的历史、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历史的介绍,记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树立民族荣辱感。各时代诗人的爱国思乡之作,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又与课文形成一组爱国诗作,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同时,情境的创设也是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情感的好方法。对课题《最后一分钟》许多学生不理解,我指导他们认真看课文中的插图,课文中的插图描述的正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那一瞬间的情景。学生这就明白了这一分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是万众瞩目的历史时刻。另外,我还播放了香港回归的录像,之后,我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请写下来。让学生感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也及时表达自己的激动、兴奋与自豪等情感。
教完这一课,我深深地感到,课文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历史的知识和思考,更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与熏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念在嘴边,心里却感受沉甸甸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
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国母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中国台湾)是的,虽然中国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七、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喜悦
自豪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课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硝烟、骨髓等词语,理解了叩问、脊梁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我知道了诗歌的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生1: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生2: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2)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3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
生4: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3)理解: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生5: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2.小组展示仿创的诗歌。
3.展示个性谈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2.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在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在阅读时要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我能读准生字字音(用“√”表示出来)
刹(chà shā)那骨(shuí suǐ)髓硝(xiāo qiāo)烟 铸(zhù zù)进悄(qiǎo qiāo)然叩(kōu kòu)问
二、我能把词语与意思连起来
叩问 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 骨头空腔中柔软橡胶一样的物质。
脊梁 真诚热切地询问。
骨髓 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三、我能选择排列顺序正确的词语,对的画“√”
1、构思 发表 投稿 写稿 ( )
2、建矿 开采 炼钢 钢材 ( )
3、开花 结果 生根 发芽 ( )
4、准备 开始 进行 结束 ( )
5、播种 育苗 成熟 收割 ( )
四、我能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毛病,然后改正过来
1、多读好书,可以提高和丰富我们的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邻居家的小丽,不仅年纪小,而且还懂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和轻松的步伐走进校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瞧瞧我的阅读天地
致北京
在我们美妙的语言里,
再没有什么比你的名字更加动听;
在我们祖国的地图上,
还有哪里能象你吸引着我们的心灵?
在我们这里,把那些
去过北京的人都叫做幸福的人;
在我们这里,把从你身边
传来的一张纸片看得比爱人的信还亲。
一辆油罐车正在暴风雪里驶行,
年轻的司机紧瞪着两只大大的眼睛。
他在注视着前进的道路,也瞥视着那
贴在挡风玻璃角上的天安门的图景,
十月里,当你的礼炮,
震动着祖国蓝色的天空;
是谁在油井区路边的雪地上,
端正地写了一长串──北京,北京……
每一次见到你的名字,
都会引起我们的激动。
你甚至还常常出现在
我们劳动后的甜梦中。
在我们谈心的时候,
谁对谁也不隐瞒自己的感情;
哪怕是能在你的怀抱里住上一天,
这就是我们一生里最大的光荣!
为了这个愿望,我们
日日夜夜地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
一个信念无时不在鼓舞着我们,
──条条道路,通往北京!
1、查字典:
“罐”的部首是______,除部首外共____画。
“瞥”的部首是______,除部首外共____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妙──( ) 注视──( ) 愿望──( )
3、“是谁在油井区路边的雪地上,端正地写了一长串──北京,北京……”这句
话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__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______
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6月30日23点59分—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要压缩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教学更高效更好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激情揭题:
2、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
二、初读感悟
1、出示阅读要求: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诗句就多读几遍。
(2)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叩问”“脊梁”、“骨髓”“铸进”“悄然落地”等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3)边读边思考:永载史册的时刻将要到来了,中国人民的心情怎样?(板书:激动、欢喜、高兴、兴奋……)
三、结合资料,理解诗句
第一节诗
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到来,此时人们将是怎样的心情?从诗中那里体会到的?“叩问”什么意思?作者在叩问什么?(学生抓住具体词语,如“风雨归程、越来越、叩问”等词语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急切、盼望之情。)
2、过渡: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还有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怀抱,我们已经听到她越走越近的脚步,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情感是怎样的?(激动地急切的)那就起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这小节。(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过渡“这一分钟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作者把它描绘成真实的场景,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眼前又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请大家轻轻读读第二小节,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5、默读圈画,质疑。
交流:作者把这最后一分钟幻化成了哪些具体的影像?
(五星红旗和香港的区旗冉冉升起、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微微颤抖的嘴唇、一遍又一遍的呼唤,可以想象人们的心情除了激动更多的还是——自豪!是啊,香港历经150多年的漂泊,终于回到祖国的环抱了,中国人成了香港真正的主人,怎能不令人激动与自豪!)
感情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
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香港曾是烙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屈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出示)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6月30日期满。
2、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为学生理解第3小节作铺垫。)
3、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回首过去的岁月,怎么不令人浮想联翩,作者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3小节。
4、据生答师随机点拨:
(点拔一)生: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出示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带领中国人民在虎门销毁了英国人的鸦片,这是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点拨(二)生: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
“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5、过渡: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一百多年的耻辱终于得雪,回忆往昔固然痛苦,再看今朝怎不欢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痛苦和欢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齐读)
三、品读第4小节,展望未来
1、所有的屈辱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头一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 篇章。请同学门自由朗读第4小节,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
2、据生答随机点拨:
“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说明香港将和自己的同胞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香港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齐读诗歌。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