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编辑飞白帮大家找到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年来,“对话教学”无疑是教育领域中一个耳熟能详的“热词”,然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不少对话教学实践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问题往往出现在对话的浅表化上。许多时候教师只在对话的形式上做文章,而少了对对话的内容与质量的考量。那么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深度对话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一方面要精心设计话题,以催生学生的对话冲动。俗话说的“话匣子”,其实就是为师生对话提供的“话题机会”。教师的课堂“独白”,学生的课堂“失语”,就是因为没能打开引起师生共鸣的“话匣子”,而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就是对话话题。只有当学生对某一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话才能顺利、有效、深入地展开。那么设计话题时要注意哪些呢?首先,所设计的话题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其次,要注意话题的情境性。只有话题处在一种情境之中时,学生才可能有热情参与、积极思考,学生的想象力才会得到充分展现。再次,结论要有开放性。结论若为识记类答案,就会缺乏研讨、对价值,只有当结论是开放的、多元的,话题才具有挑战性、可研讨性,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从而产生更多的生成性对话,使对话教学变得深刻而又丰富多彩。
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课堂教学,有两个最为常见的话题:1.这篇短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欧·亨利的小说结尾呈现怎样的艺术特色。如果老师以这两个问题作为对话的话题,学生会一点不感兴趣,因为学生在课本的单元提示或教辅用书上,早就知道“爱与人性的光辉”的主题思想以及“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这样的话题只能是形式上的,企图在对话中真正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话题,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及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1.本文结尾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叶子其实是贝尔曼所画,你想象一下她会做些什么?2.那片常春藤叶居然是画在墙上的,这一出乎意料的结局为什么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到蛛丝马迹吗?这样不仅使问题具有情境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使解题路径和答案有了发散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样才会有更多互动和对话的可能。对于第一问,学生有的回答“琼珊会去贝尔曼家里,在他空白的画布上画一幅‘老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的画以示纪念,时时不忘这个人以及这片叶子对于自己生命的意义”,有的学生答“琼珊会在贝尔曼的坟墓旁种下一棵常春藤”,等等,于是“爱与人性的光辉”这一抽象的主题就有了学生们生动、形象的个性化的诠释。对于第二问,有的学生认为证据是“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却没凋落”,也有的说“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这些回答表明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小说结尾艺术上的“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方面要注意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是走向深度对话的关键所在。例如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即文章开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内涵?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紧扣“旧”字回答“表现了项脊轩的陈旧”,貌似正确的回答不仅是错误理解了“旧”的意思,而且仅仅停留在语义表层,并未真正涉及语义深层。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篇有必要这样交代吗?学生开始在“有无必要”的思考中反思:交代“原先的南阁子”意味着什么呢?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这间被记述的小房子为什么会被命名为“项脊轩”呢?学生开始围绕“它具备了特别的内涵和意义”展开思考,反思渐次深入。学生会慢慢回答出因为这就意味着百年以来的归氏家族终于有了读书人;读书人因文人的雅致少不了要给书斋命名;读书是归氏家族数代以来对振兴门楣的寄托……随着思维碰撞,学生会发现:“项脊轩是作者青春的见证”,“作者少有志而终不遇的愤懑与郁闷”,“作者在老屋百年兴废中映射了自己的落魄人生”等丰富内涵,这时候学生开始渐渐体会到这一句看似平淡的开篇之句中包含的深厚情感。老师如不及时在学生把“旧”仅仅理解为“陈旧”后引导他们反思,学生是不可能在相互的争论中不断追问、及时推进,纠正自己的肤浅的片面的理解的。
对话过程中由于问题设置的比较大或者比较难,学生会一下子无从下手。这时候,老师就要及时地把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或者降低问题的难度,给学生铺设理解问题的台阶,从而使对话能深入下。比如《祝福》一课,教学行进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有这个主干问题: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或者说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在祥林嫂临死那个时段去找答案,于是就会回答“因为贫病交加”或者是“因为饥寒交迫”等,这样的问答显然是浅层次的,其主要原因是题目比较大。我们可以把它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1.祥林嫂最后流落街头,原先她有没有自家的房屋?如果有,房子到哪里去了?2.祥林嫂较长时间在鲁四老爷家做佣人,有没有工钱收入?如果有,到哪里去了?3.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活,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让她干,把她赶出去了?……面对这些小问题学生通过回顾情节或查找细节,比较快地找到相应的答案:1.她原来有房屋,被大伯家收走了;2.她有工资收入,却都用去捐门槛了;3.鲁四老爷是因为她“不干不净”而赶走了她……有了对这些小问题的探讨,学生就会逐步理解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祥林嫂才会在丈夫死后,连房子都被大伯收走,夫权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捐门槛的封建迷信思想,吸干了祥林嫂的所有积蓄,封建迷信是杀死祥林嫂的另一个凶手;祥林嫂嫁过两个丈夫,而且从丈夫家逃脱出来,有违封建礼教,鲁四老爷说她“不干不净”把她赶走,封建礼教也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把主干话题分解为若干小话题,在保证对话紧扣教学目标的同时,通过降低讨论问题的难度、拓宽讨论内容的广度、增加生成新话题的空间,使对话更加主动,更加深入。
【关键词】粤教版必修模块 文言文 自主学习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广东高考自从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文言文阅读一直是高考阅读的重头戏,无论考纲如何调整,文言文考查部分多是微调,分值也从最初的20分上升到22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言文学习的成败决定了学生高考的成绩的高低,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同时,入选粤教版必修模块教的文言文,体裁多样,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都是古代文化的经典名篇。尤其是在当代,学习这些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们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通行的模式依然是串讲法。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只重视语言文字的知识传授,忽略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差,教学效果不理想。虽然新课标已经实施了近十年,各地也不乏文言文教学实验改革的成功范例,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很多老师和学生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着力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上,再加上部分语文老师自身文言素养不高、学生本身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等,这些因素共同把文言文教学推向了以"读懂"为目标的逐词解释逐句翻译的读死书、死读书的境地。
采用"研学后教"的方法来教文言文,目的就是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内容理解和学生个性发展,因循守旧的传统课堂,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研学后教"是一种自主学习的理念,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突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在自主学习中积累知识,发现并部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留存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研学后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掌握这种方式可以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下面笔者就以粤教版必修模块的文言文篇目为例谈一谈如何进行"研学后教"活动。
1 研学后教,研学是前提和基础
1.1 优化、整合教材:
实施"研学后教",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对学情有充分透彻的研究和了解,这是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比如在教授必修2和必修4这两本书的文言篇目时,笔者尝试采取了打破常规教学顺序的做法,对其进行了适当的优化与整合:(如下图)
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编排,把文体相似或者内容相近的篇目放在一起学习,从文字理解上来看从易到难,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也较易接受,也更容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教材的文言篇目进行适当的优化之后,就可以从学生方面开展研学活动了。
1.2 准备工具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开展自主学习之初,笔者就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和《新课标――高中古诗文一看通(粤教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有了这两本书,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有所依据,才能学得比较深入、细致。
1.3 明确合理恰当的自主学习目标:
目标设置既是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又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恰当合理的学习目标会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兴趣、持续时间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鸿门宴》一文时,笔者给学生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① 朗读课文两遍,根据文下注音和字典给不会读的字正音,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对应字上;
② 借助网络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司马迁和《史记》;
③ 通过快速浏览文意的方式来粗知文意、理清层次、梳理人物关系;
④ 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弄清课文内容;给你认为难解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能在课堂交流时提出疑问。笔者要求学生在开讲之前做到上述几点,开讲之后笔者又给出了"通过研读项羽、刘邦等在宴会前后的表现,学会理智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这个目标。
这几个目标貌似文字较多任务较重,但仔细分析,实则不然。因为这几个目标在设置时注意运用了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遵循了"高而可攀"的原则。此外笔者在给出自主学习的目标时,把学法指导也明确指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有法可依"。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4 编订"研学案":
自主学习的目标确定以后,最好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能够根据文字的指引进行自主学习。高中生学习科目繁多,学习任务重,语文相对其它科目特别是理科来说本身就缺乏竞争力,如果再没有文字材料就很难保证自主学习目标的落实,是对一些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又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说,尤其需要这样做。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编订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研学案的制定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尽量用一两个问题就能带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项脊轩志》一文时,笔者就抓住"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来设计问题:项脊轩让作者喜在何处,又悲在哪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很容易就明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焕然一新:一改往日的小、旧、漏、暗,环境优雅、适宜读书; 新婚妻子陪伴自己读书写字、红袖添香,在小轩内渡过了一段美好的岁月,这些让作者深感"多可喜"。然而 慈母早逝、家道败落、有负祖母厚望、爱妻亡故这一系列不幸又让作者"多可悲"。这样学生通过对文章整体理解后,再进行文言字词的自主学习,就会相对容易接受一些。
在"研学"阶段有几个问题要注意:第一,自主学习活动开展要早。好习惯,早养成。高一是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段,特别是在新生开学的前一两个月。有经验的老师一般就利用这一两个月进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到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第二,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研学案要提前三到四天发到学生手中。笔者以前就有过一些失败的教训,研学案在前一天晚上发到学生手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又比较多,再加上其它科目作业也要占用时间,学生根本无法完成,结果导致第二天的课堂无法正常进行。因为研学案学生基本上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学习文言文就会从容有度,就能保证学习的质量。最后,要及时检查督促。懒惰是人的天性。当前中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对语文成绩,好和坏差别不大,学生也基本上是抱着听天命的态度。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的检查、督促更显重要;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也好要求学生及时补救。至于在"研学"阶段积累的疑问,可以在"后教"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解决。
2 研学后教,后教是深化和提高
后教是研学的深化和提高,那么"后教"教什么?笔者认为后教主要是教学生在自主学习后留存的困惑与问题。怎么教?从来都是教无定法,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
2.1 做好诵读指导:
文言文学习非常讲究语感。自古以来,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育家叶圣陶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很多文言文元整齐富有节律,读起来琅琅上口。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对文字材料的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像《阿房宫赋》、《赤壁赋》这样的赋体文,语言整齐而富有节律;《劝学》、《师说》这样的论述文语言磅礴而有气势,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在研学阶段就基本上扫除了字词障碍,"后教"时笔者一般在就让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展示、小组评价,然后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示范、小组PK、个人挑战等;多形式诵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熏陶感染、培养语感。
2.2 组织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新课标指出:"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它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对研学阶段发现的问题,笔者一般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答疑,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质疑环节提出来,在小组间寻求帮助;对全班同学都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也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答案。
例如:在学习《师说》一文时,一个小组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第一段"嗟乎"所引起的内容和前文不衔接;前文在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之后,层层推进,从教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这三个方面来证明观点,接着一句"嗟乎"显得突兀,并且"嗟乎"常常用在句首,以引起后文的感叹和议论。学生这样的质疑非常有价值,说明他们在自学阶段已经学习得比较深入了。其实这个问题我一早就留意到了,在使用粤教版教材之前广东一直经使用过人教版教材,人教版的《师说》是把这一段列出来单独成段的。笔者认为按照老的人教版的版本进行分段文章的结构会更加清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师"这三句话就可以涵盖全文,并且"嗟乎"之后的文字用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来说明 "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但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点,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共同研究怎么样梳理文章的内容结构才更为合理。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教师的点拨,学生们最后理清了这个问题,同时为全文的背诵扫除了障碍。
2.3 设计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比较适用于文章内容理解上。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一般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只要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组内比拼、组际竞赛、班级展示、师生点评等。特别是班级展示时要求小组代表学生上台演讲,这样既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演讲口才。
比如在《鸿门宴》人物形象课堂展示中,很多学生一边倒的认为项羽刚愎自用、胸无城府、沽名钓誉、寡谋轻信、轻敌自大、任人唯亲时,一组同学的代表大胆发言指出其他组同学都是站在现代的角度,在知道历史结果的基础上对项羽进行的批评;进而提出了项羽是一个不拘小节、有全局观念的人的观点。虽然这一看法有失偏颇,但该组同学代表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还是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另一组同学不服气,结果当场反驳,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其他组的同学也来,最后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课堂形式也由展示课变成了班级辩论赛。这样的上课形式对促使学生更自主深入地研究文本,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在"后教"阶段,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通过练习小测的形式来巩固自主学习的成果。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文言文学习最后还是要回到升学考试上来。如果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积极踊跃,而到考试的时候却一头雾水、一问三不知,这也将极大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自主学习的目标编订练习,通过小测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自信心,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
综上所述,采用"研学后教"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就把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从以前的翻译者、讲解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利于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方文飞 潘建华 《现代教育论丛――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策略》 2011.1
[2] 李晓勇 陈郁郁 麻威武 《现代教育科学――论自主学习中学习目标设置的作用及原则》2005.2
1 创设形象,激活文字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再如阅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小屋与山、树的关系: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数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我请学生想像美人眉间的痣,有的说这痣是小小的那么一点,有的说这痣给美人增添了灵气。而对于树中的小屋的若隐若现,也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小屋的全貌究竟是怎样的呢?可以根据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然后加入自己的审美情趣,想象心目中向往的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于枝头,轻灵而自由的小屋。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2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情感沟通是合作互动的基础。吉尔•哈德斐尔德在《课堂活力》 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要达到前一种境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语文教学氛围。其次,要沟通师生情感。三是以激励性评价为动力。使学生生活在鼓励中,在老师的赏识中发展语文素养。
二、资源整合,拓展延伸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富有智慧的老师总是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的,这必然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经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就是告诉我们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整合其他课程资源,为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笔者在教学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时,就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与拓展延伸。《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颇具特色,学生要深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笔者与学生一起寻找有助于学习的资源。鉴赏白居易对琵琶女美妙的琵琶声描绘时,结合了简笔画,把琵琶女的琵琶声用声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和体悟到琵琶女琴声的美妙和当时琴声中蕴含的复杂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还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古诗文中描写音乐的语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描写一段与音乐相关的文字。通过资源整合与拓展延伸,学生不仅掌握了内容,对琵琶女与白居易这对“天涯沦落人”的同情之感也油然而生。
三、自主探究,智慧开放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预设的太多,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忽视了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应该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而新课程所倡导的则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所以,我们理解的自主探究的课堂,应该是重视学生主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课堂,不仅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比如《项脊轩志》一文,如果就按照常规的文言教学方法和方式,课堂会显得枯燥乏味。因此,不妨这样设定教学,先确定课文探究话题:情。以“情”字切入带动本课探究教学。课前给出话题“情”让学生写好《项脊轩志》书评,以便学生熟悉课文并在课中有话可说:课中围绕“情”字探究鉴赏课文内容和写法,并落实相关文言知识,课后(也可在课中)再写作文《世间情》,将话题“情”的教学迁移拓展。最后多向交流法学生对文章的“情”的把握,这样就能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
我辞掉工作专心学技术
“我叫张伟,山东省莱阳市人。2008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收入一般。父母早在2005年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经人介绍来到宏福康骨病康复中心治疗,获得了彻底康复。我上大学因打篮球不小心扭伤了腰,上班后腰痛加剧,经CT检查腰椎四、五节突出,且有骨质增生。父母告诉我去找于老师治疗,于老师为我制定了两个疗程(一个疗程10天)的治疗方案 ,经过于老师的细心治疗,我的腰痛得到完全治愈,一直没有复发过。我打心里感激于小轩老师,我和宏福康的不解之缘也从此开始。
在治疗期间,看到有些学员跟随于老师学习,我也有过学习正骨技术的想法,疗效都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周围有骨病的人大有人在,如果学成了技术不但能为骨病患者解除痛苦,也能有自己的事业,何乐而不为呢?2009年底,我毅然从公司辞了职,去宏福康学习正骨技术。来到宏福康,于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同一批学习的还有广东、河南、山东、等地的学员。一开始我怕学不会,但于老师告诉我不论有无基础都可以学会,应用于老师独创的“1+5”治疗新模式,无论病情轻重,只要在治疗范围内的骨病都能治好。在学习的一个月时间内,于老师教学全部在门诊,我看到门诊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前来治疗,不论官员百姓,于老师都一视同仁,细心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于老师现场讲解。正骨讲求的是手法,于老师告诉我们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手摸心会、手到病除的熟练程度。在学习实习期间,我们可接诊病人,不足之处于老师及时给予纠正。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个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我给他做了正骨复位后,患者马上能直起腰了,受压迫的左腿也不疼了。但他的腰不敢左右转动,于老师马上指出这是因为患者小关节紊乱没有复到位,又让我做了一次复位,患者起来后感觉腰马上舒服了,也敢左右转动了。这次亲诊增强了我的信心,学习更卖力了……
开业当天绝技显身手
征服患者我月收入过万
“2010年春节后,就着手筹备开店,在我们镇上租了一间门面,开业前两天,我按照于老师教的宣传方法做了宣传。3月27日开业当天就有5位顾客前来店里咨询。我当场为一个老大爷做了腰椎正骨,只听“喀嘣”两声异响,大爷起来一试腰痛症状当即减轻,他一个劲儿地夸我的手法好,技术精。对上门来的患者,我都热情接待,跟他们讲明正骨技术能够标本兼治,无须内服药物,不注射,不推拿针灸,骨病的治疗只要骨正后疼痛症状马上就会好转,一些病痛如椎间盘突出,关节错位等通过正骨一次即好。比较重的如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等采用“1+5”治疗新模式、正骨技术与外用药水渗透、药粉外敷相结合,效果立竿见影且安全无风险。听了我的解释,很多患者开始在我这里接受治疗了,一般的患者一次治疗就见效,病程短的一次正骨即好。不少来我这里治疗的患者吃药、打针、推拿牵引等都试过,刚开始症状能减轻一些,但过段时间又会复发,得不到根治。我告诉他们关键是骨不正,如果不正骨,只是浅表性地缓解肌肉等软组织,而牵引对椎体的破坏性则更大,治疗骨病只有骨正筋柔才会彻底根治。慢慢地我店里的病人多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治疗了好几十人。现在,我的技术越来越熟练,真正做到了手摸心会,手到病除!
我粗略一计算,一个多月下来收入超过万元。我想随着时间的增加,知名度的提高,收入还会越来越高。我总结了此项目成功的要点:一、专心学好技术,为病人查病和正骨时才能真正做到手摸心会,手到病除;二、调整好心态,相信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有了第一个患者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坚持就是胜利;三、待人坦诚,热情周到,把病人当亲人,付出诚心、耐心和爱心就能换来顾客的真心。”
相关链接:于小轩绝技主治范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关节错位、急性腰扭伤、落枕、腰肌劳损、肩周炎、膝关节积液肿大、网球肘、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股骨头无菌性早期坏死及关节脱臼、小儿桡骨头脱位、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疼、神经衰弱、电脑综合症等。
多年来,于小轩医师应用中医理论,结合西医解剖学原理加上总结无数成功的病例,使自己的正骨绝技日趋完美,达到了手摸心会、手到病除的目的。这一套摸骨查病法(用手一摸即知病情,可拍片验证)、正骨复位技术(一次只需三至五分钟),简单实用、易学,且安全低风险,有无基础均可学会。于小轩医师早在2005年就开始在全国以以师带徒的形式招收学员,为广大爱好医学、立志造福于民的人士提供了一条好的创业途径。国家中医药发展高级顾问李土生曾指出:“中医的发展必须以以师带徒的形式,才能将真正的精髓传承下去。”于小轩医师正是以这种以师带徒的形式,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治骨病人才。同时,于小轩医师全面追求技术上的更新和进步,与前些年相比,患者治疗时间大大缩短,患者一次康复的绝不用来第二次,这些都得到了患者和学员的认可。
学习必须面授,每月1号报到,学习时间一个月,学员学习在门诊,于医师治病全过程都能看到,不同类型的患者都能接触到,正骨技术手把手地教,学习起来容易得多。学完后可实习,实习时间根据自己掌握情况安排,学会为止,年龄不限,一次性收费6500元,免费住宿,并可办理高级康复理疗师证,全国通用。
地址:山东省莱西市青岛路北端422号宏福康骨病康复中心(青岛路与北京路十字路口北70米路西)
教学重点:1.理解内容,感情诵读;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直抒胸臆”和“托物寄怀”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花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梳理文言知识点,独立完成课后题。教师从旁个别点拨,共性问题整理出来全班讲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志”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记事的书或文章。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初步感知文本结构特点
1.昨天要求大家按学案预习课文,现在抽查一下你们梳理归有光人生经历的情况(挑两篇投影出来)。
2.请梳理得好的学生板书归有光人生履历表,同时,其他学生找出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明确: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自束发读书轩中;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等等,这些词句是“志”这种记叙性文体的标志词,也是时间转换的提示语。其中最重要的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喜、悲)
三、探析课文内容、情感和写法
(必要时相机检查字词等文言知识点和简介归有光相关情况)
指学生板书,(幻灯片1):作者18岁时写前四段,15年后33岁时补记第五段。几百年来,人们对第五段的补入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谓其虽非一气呵成,却又浑然一体。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一段跟前四段浑然一体在哪里,以及它们谐调的同时,在表达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又有什么不同?
(一)探究第五段跟第一段谐调处。
齐读第五段和第一段,思考:两段分别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采用什么手法写的?
1.你认为第五段和第一段是怎样显得谐调的呢?明确:①都围绕项脊轩来写,都写到庭院,都写到项脊轩的破败和修葺——所以,这个文本看上去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都流露了悲和喜的情感;③都采用了对比(或曰衬托或曰反衬)的写法,细节描写的写法。
2.第一段是怎样对比着进行细节描写的呢,我们来细读文本。老师重点示范品读第一段,学生学读。
读古诗文,除了要理解透字面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善于体会言外之意,言外之情。①“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写项脊轩的小;②“百年老屋”直接点明项脊轩的“旧”;③“尘泥渗漉”,写其“破”;“雨泽下注”写其“漏”;④“日过午已昏”,写其“阴暗”。就是这么一个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书斋作者并没有嫌弃它,反而修葺它。
在修葺后的项脊轩里读书,作者感觉如何?(师有感情地背诵:“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请大家思考:“满架”、“半墙”的“满”和“半”两字可否互换,为什么?“风移影动”,换成“风摇影动”,好否?(静思2分钟,自由回答)满:爱读书,喜悦自豪之情,体现文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半:明月不可能满墙,因为它会被庭院里的花木或建筑物遮挡住;朦胧美,残缺美,中和美——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摇”用得太过了,显得风很大,“移”则显得比较柔和,轻风徐来,很有文人雅兴的中和之美;“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这是写幽静还是喧嚣?明确:写幽静。这是什么写法?以动写静。
3.请大家把老师背的这几句去读几遍,争取背出来。(个别背,全班背)
小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归有光以这样的笔触描绘项脊轩,是否有刘禹锡写陋室之意呢?按我的理解是有的,归有光以居室来表明自己:志趣高雅,心境恬淡。
(二)探究第五段跟第一段不同处(引导学生用教师品读第一段的方法重点品读第五段)。
1.第一段是修葺前和修葺后对比着写,主要凸显的是作者在轩中读书的怡然自乐之情。刚才大家说第五段也是对比着写,那第五段和第一段的对比有什么不同吗?(第一段以哀景衬乐情,第五段,以乐事衬悲情)
2.在抒情方式上,第五段和第一段有区别吗?生答不出则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一是直白流露,直抒胸臆(珊珊可爱);二是委婉含蓄,托物寄怀(亭亭如盖)。板书:托物寄怀。直抒胸臆,感染力强,引人共鸣;托物寄怀,引人想象,耐人寻味。
3.(幻灯片2)第五段最后一句老师改写为“而今庭院寂寂,妻子言笑犹然在耳,恨人去不复,余自伤悲泣不已。”效果怎样?明确:原文托物咏怀,余味深长。看到亭亭如盖之树,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似乎看到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似乎听到当年妻子的欢声笑语,可现在呢——物在人亡!这怎一个“悲”字了得!“枇杷树亭亭如盖”说明从他妻子死的那年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过了很久,而真正深刻的感情随着时光的变迁会留下更深的印记。时间会美化一个人很珍视的感情!经过母亲死、祖母死、妻子死以及科举屡屡失败的重重打击之后,归有光不再泣和号了,他没有哭的眼泪了,没有号的力气了,他的感情更加内敛,所以借物咏怀。
4.请朗诵好的同学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句。
(三)探究第五段跟第二、三段谐调处。
1.你认为第五段跟第二、三段是怎样显得谐调的呢?昨晚大家去预习,去思考了,现在立刻分小组交流看法。
2.小组推荐同学发言。
谐调理由:1.都是围绕项脊轩来写(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板书:诸父分家、先妣早逝、大母离世、发妻早亡);2.均为怀念亲人;3.均是选取日常琐事来写;4.都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传达情感。(传达什么情感?你能用思维的榔头去敲开每一个细节描写,挖掘其言外之意言外之情吗?板书:家道中落、命途多舛、功名难就。指学生板书的归有光履历表,教师小结道:岁月无情啊……)
四、课堂总结
有专家认为,这个文本写了一间小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你同意此观点吗?请陈述理由。师:我只同意一半。我认为这篇文章还重点写了一个人,一个男人:归有光!联系全文,请用“归有光是个____________的男人”的句式来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
(师问:有没有认为第五段和前四段显得不谐调的呢?有的话课外跟我跟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五、作业(幻灯片3)
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和阿婆谈起这些,我就流泪。祖母常到轩中来看我,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辈一样有大的出息,想起这些事,我禁不住大哭起来。
假如二、三段相关内容这样写,效果怎么样?请用200字以上阐述你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
(教师板书)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___________的男人!
(学生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