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优秀1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如下是可爱的小编山仔给大家找到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优秀13篇】,仅供借鉴。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推进,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但就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喜恶不同,成绩不均,层次明显,分化严重。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通过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即在学案导学的模式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成绩会出现一定波动,但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下面将就针对实施分层教学前后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之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模式适合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虽然实施过程道路曲折,但前途依然光明。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以前教师上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相同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存在差别的学生,造成课堂教学对于好学生来说“吃不饱”,不利于其拔高,对于中间学生来说“不爱吃”,缺乏兴趣,对于学困生来说“吃不了”,产生厌学情绪;有时候即使教师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但由于教学进度、时间的限制以及班级整体需求等各种原因而分身无术,力不从心,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丧失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热情。

经过分层教学的实践后,欣喜地看到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讲解,能够有效地把课堂的时间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小组,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同步提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能够更理智的教学和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锤炼,有了明显地提高,适应了新世纪新课改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

二、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分层教学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通过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气氛也较之前活跃,分层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重新找到了自信,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教师通过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操作训练,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操作训练始终使教师和学生紧密结合,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和师生的关系。通过分层次教学,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小组里自主探究,讨论合作,既满足了学习要求,又能在不知不觉的操作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三、分层教学法实施之后学生成绩比较分析

任何一个课题的实验论证以及最后的推广都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之分层教学法的研究同样需要时间的验证和考验,本文仅给出实验过程中的首尾两次成绩分析(如表1、表2),虽然成绩还存在起伏不稳定性,但从长远来看对促进整体成绩的提高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

从表面上看,两次的成绩差别并不是很明显,甚至个别班级的成绩反而下降。但从总体来看实施分层教学法之后的成绩要好于之前,优秀率的变化幅度并不大,说明大部分班级的A层和B层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还是比较稳定的,个别班级或个人的成绩下降也是必然的,在分层教学法实施之后部分班级的及格率有了明显地提高,并且出现了4个班级的及格率是百分之百的情况,这是特别值得庆贺的地方,这说明很多学困生已经开始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并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个别几次的成绩并不能说明问题,课题的论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笔者将会在接下来的实践教学中继续跟踪学生的成绩变化,包括个别学生和整个班级的变化,力争达到一个理想的曲线效果图。

四、小结

初中的分层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一阶段后的教学实践结果也表明在学案导学的模式下实施分层教学非常适合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卓有成效地实施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能有效地改变初中信息技术目前面临的学生喜恶不同,成绩不均,层次明显,分化严重的困境。学案导学之分层教学法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还有效地激发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之分层教学法一定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孙文明。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策略探究。中小学电教(下), 2013,(8).

[2] 李宁。利用学案导学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中小学电教 (下),2012,(1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2

一、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可以连入互联网,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上网经验,对计算机网络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对网络的了解大部分是停留在网上聊天、BBS论坛、网络游戏以及有限的资料收集;另一些地区的学校的学生,在小学中并没有接触到计算机,只是在进入初一年级时,才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其应用技能仅仅停留在对windows的操作及文字处理上。总体上讲,初二年级的学生,对网络的构成及相应有应用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更没有形成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的意识。因此,学生要学习基本的网络知识,并为下面的网络信息收集打下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是本章的基础知识,为全章的学习作铺垫。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概念。

从覆盖范围和计算机之间连接的距离来划分网络的类别。结合校园网、企业网、住宅小区网和家庭网络来介绍局域网,结合因特网来介绍广域网。

展示课件,分析三种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和简单工作原理及在应用中所显示的特点。

通过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介绍广域网及因特网的基本知识,因特网的诞生与发展,拓展介绍因特网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及给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方便。

布置好参观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好小组,选好小组长,确定参观路线。从因特网的入口处开始参观,逐一介绍各种网络设备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4

4.教学资源

(1)网络xx结构图;

(2)有关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视频(3)网络基础知识。三、教学过程

在上本节课前,我特意向学生透露了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让大家想想应该编一份怎样的小报,要用到哪些内容。

学生提出:“学校正在申请市绿色学校,而且举行了很多的有关环保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编一份有关绿色环保的小报。”又有学生说:“这也可以成为我们申请市绿色学校的一项内容,增加我们学校被评上的机会。”还有学生说:“我们可以挑选好的小报做成一份校园的环保小报纸。”……说到这里学生们都兴奋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最后我在听取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布置了如下要求及作业:

①每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小报。②为自己的小报取一个亮丽的名称及版面。

③结合学校这几个星期所举行与环保有关的活动写几篇稿件,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数码相机部分学生家中有,学校里也有)一些活动的图片,收集和调查统计一些自己需要用到的数据。

1、作业完成的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在这一个星期通过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及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的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材料的形式有文字,有图片,还有一些统计图表。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学校举行的“保护环境,千人签名仪式”,有团委发起的征集“环保警示语”,有社会实践:“访千年古树”,有美术组举办的大地作画比赛,劳技组组织的“利用废物做手工”的比赛,以及各个班级开展主题班会的情/ 4

景等。内容丰富,可以说是前期收集素材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在收集材料的一周里,从每个小组到每一位同学都非常热情地参与其中的工作,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小记者、小作家、小摄影师……大家都乐在其中,享受这些作业的美妙,没有人去逃避,没有人说累。

2、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本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时,同学们带着自己小组的“成果”来到电脑室,在小组成员的协调下,大家把这些素材输入电脑(图片是在课堂老师的帮助下输入电脑的),然后整理这些素材。

在小组中有一位同学负责将设计在草图上的版面在word中画出来,再将其他同学输入电脑中的文章和图片纷纷插入其中,忙完了自己手头上的事的同学也到“版面设计师”旁边开始指手画脚起来,“你用红色看看,红色好看。”“这一行字要变大一点,这样醒目。”……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

我这时也成为了一个配角,只能为电脑操作上还有困难的小组帮上一点忙。

下课了,每个小组都完成自己的小报。他们通过与其他小组完成的作品比较,自行地评比出了几张最优秀的作品。

四、案例分析:

(一)、开放、综合的课堂让信息技术课充满了生命

时下,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采用的,让学生以实际的任务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

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上述的方法非但让学生学习困难,长久必会厌倦,因为那些电脑的技能离我们的学生太“远”了。/ 4

在这课前,我所谓的作业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且也不是一些机械的抄写,每个小组中的每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完成的一项或几项,对他们来说没有负担,有的只是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在课堂上,那些技能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他们只要把之前学习的知识再结合自己小组的素材灵活运用技能就可以了,没有教师的规矩、要求,有的是丰富的想象和创造。

(二)、开放、综合的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是更多的能力,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爱。

学生在收集素材的同时培养了很多的能力,如:写作能力、版面设计能力、摄影能力……每位同学都会选择自己能胜任而又喜欢的一项或几项任务,这是多么有趣而高兴的事,因此他们获得了成功。

学生经历了各项活动,从这些活动中他们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自己平时怎样的行为才是环保的,怎样维护学校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爱的表现:爱自己、爱班级、爱学校……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简单直观的课,其特点一是内容较少,理论性强;其二是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太大。一般情况下,只要根据教材,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理论概念讲解得枯燥性作好了相应的准备,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也就算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也会不错。/ 4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3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发放,包括市、县、乡级共7所中学。在样本选择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学校类型将本市中学分为重点校和一般校,并根据重点校和一般校教师人数比例3∶17,在重点校发放问卷45份,一般校发放问卷255份,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3份,有效问卷252份。问卷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92.3%。[1]

2.研究方法

本问卷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主要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及课后辅导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课前准备主要从三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问题三);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拓展学习内容(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七);对课后辅导主要从以下两个问题调查,即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八)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问题九)。为方便读者阅读,下文图表中对于问卷涉及到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的问题均以上述问题代号代替。

问卷每一个题目都采用Likert式五等分计分方式,教师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选项中选择适合自己想法的答案,非常同意记为5分,同意记为4分,不确定记为3分,不同意记为2分,非常不同意记为1分。

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分析

据调查,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已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后辅导,我们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进行加权平均数统计,并对其重要程度做了简单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主要是课前准备,其中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排在前两位,其次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后是课后辅导(问题八和问题九排在第八和第九位)。

具体应用情况如下:教师在备课时,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占被调查者的77.8%(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的教师占80.6%(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的占69%(问题三);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占71%(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的占75.4%(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的占65.5%(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的占75%(问题七)。教师在课后辅导中应用信息技术较少,如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37.3%(问题八),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教师占44%(问题九)。如图1所示。

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我们探索分析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学校类型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判断。根据前期对样本的分析,各个样本均是随机抽取并相互独立,来自服从正态分布的整体并根据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等,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即ANOVA检验),并以P<0.05为标准。

1.性别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3<0.05)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根据均值比较,女教师(均值为4.32)在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方面较男教师(均值为3.92)更多一些。在其他问题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年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年龄主要分为20—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对各个年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所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0<0.05)在年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比较,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行为越来越少,20—30岁教师的均值为4.46,31—40岁教师的均值为4.17,41—50岁教师的均值为4.00,51岁及以上教师的均值为3.36。在其他问题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3.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学历主要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对不同学历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所示,教师的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有三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问题一(sig.=0.01<0.05)、问题八(sig.=0.00<0.05)和问题九(sig.=0.00<0.05)。根据均值比较,在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这一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本科(均值为4.21)、专科(均值为4.04)、研究生(均值为3.43)。在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这一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专科(均值为3.23)、本科(均值为3.17)、研究生(均值为2.00)。在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本科(均值为3.37)、专科(均值为3.34)、研究生(均值为1.93)。从整 个均值比较可以看出,本科和专科教师差异不大,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稍差一些。

4.教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教龄主要分为5年以下、6—10年、11—20年、21年及以上四个阶段,对各个教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所示,教师的教龄主要在问题四(sig.=0.01<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根据均值显示,其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6—1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4.20)、小于等于5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93)、11—2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84)、大于2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63)。经进一步分析,创设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龄较短的新教师绝大部分都在学校或在培训中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因此较老教师相比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更多。其他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5.学科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按照中学学科的重要性及学科性质,将学科分为数理化、语外政、史地生、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其他六个方面。对各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表6显示,各学科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差异。我们进一步对各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均值加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各种行为活动中,均值最大的绝大部分都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除问题三和问题八),这是因为就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言,信息技术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内容而存在,故应用较多。问题三和问题八分别是教师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和常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较迅速,而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应用较少;同时,信息技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像其他课程纳入中考或高考的范畴,往往很少有留作业的情况,因此对于学生的辅导也较少。

(2)对于数理化这些理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比较多,而且从网络和资源库中搜集资料相差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课程知识点比较固定而决定的。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以展示教学内容为主,然后依次为创设情境、补充或深入说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对于语外政这些文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做教学补充和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依次是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4)对于史地生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然后依次为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5)对于音体美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创设情境和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最后为展示教学内容。

6.年级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中学教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年级组,对两个年级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所示,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分析,在准备教学资料方面,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利用Internet搜集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情况要多,而使用资源库中资源的情况,初中教师却不及高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基本持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方面高中教师较初中教师更多一些;而在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应用相对多一些,但不明显。在课后初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情况要多于高中教师,而指导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情况相对高中教师要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由于高中生较初中生有更好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高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比初中教师更多一些。

7.学校性质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根据呼伦贝尔地区实际情况,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分为市重点中学、区/县重点中学和一般校三种类型,对三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所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在问题一(sig.=0.00<0.05)、问题六(sig.=0.02<0.05)、问题七(sig.=0.00<0.05)、问题八(sig.=0.00<0.05)和问题九(sig.=0.00<0.05)存在显著差异,在问题二(sig.=0.05=0.05)处于临界值。即教师在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均值判断,在这几个方面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区/县重点学校、一般校和市重点学校。经过进一步分析得知,由于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因素不单单是硬件及软件的建设问题,最重要的还要衡量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较好,利用新型教学媒体和改变教学方式势必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冲击,故使得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反而受制。而一般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较差,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是对教学中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和学校类型,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 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学校类型的差异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学历的差异,其他性别、年龄、教龄只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个别方面有影响,而任教的学科和任教年级并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学校的基础设施状况、领导及环境的支持仍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尽心教学的最大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其次对教师本身的学历、年龄、教龄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态度与能力也需要进行关注,而对于任教的学科和年级则根据其不同的性质进行合理使用即可。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电子钱包及目前常见的电子钱包。

2.了解如何使用电子钱包。

3.了解使用电子钱包存在的风险,并知道采取适当措施防范风险。

重点难点:

重点是如何使用电子钱包,难点是如何防范电子钱包使用风险。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用1课时。

电子钱包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本课应通过视频和老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对电子钱包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资源目录中有一个支付宝电子钱包的视频:“1-6.1支付宝当面付”,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建立电子钱包的直观印象:电子钱包其实是一种管理电子货币的软件。为了使用方便,一般都安装在智能手机上。

因为本课的内容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老师可以和全班同学互动,和学生一起创设一个活动。例如,同学们约着一起看电影,其中一个同学用电子钱包给大家买票,然后其他同学再通过电子钱包将钱还给买票的同学。任务创设好之后,由老师在手机上操作,逐步地完成所设置的任务,操作过程应通过投影演示给学生看。

电子钱包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在网购的时候可以用电子钱包来支付,在平常逛街购物时,也可以用电子钱包支付,因为越来越多的商家接受电子钱包支付。个人之间较小金额的往来也可以用电子钱包转账,非常方便。电子钱包通常与银行卡连接在一起,电子钱包中没钱了,可以从银行卡中转进来,同样,电子钱包中的钱也可以转到银行卡中。

学会使用电子钱包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防范风险。而防范风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设置好电子钱包的密码。

密码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个人信息。我们经常要输入密码,例如:登录网站、银行取款、网购、手机开机、连接Wi-Fi等。这么多密码如何记住而且不容易被别人猜出来呢?

下面是一些设置密码的小贴士。

1.不要在所有的场合都用一个密码。

不管什么场合都用同一个密码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只要在某一处密码被人发现,你的其他信息也就一并泄露了。

例如:你在某个网站登记的信息被黑客了,里面有你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密码等信息,而你又恰好使用同样的信息登录另一个地方,这时你面临的风险就显而易见了。

2.不要用姓名、生日、“12345678”等容易猜的密码。

重要的密码应该包含数字、字母等多种形式的符号,长度应该在8个符号以上。为了记住不同场合的密码,可以为自己创建一个设置密码的规则,这样密码就好记又难猜。

例如:先设置个人基本密码,然后根据密码使用的场合,在这个基本密码的基础上叠加一些其他符号。例如:基本密码+场合名称第一个拼音字母+填补密码长度的符号。例如:你的基本密码是“IMU99”,你习惯设置的密码长度是10位,则登录QQ的密码可以是“IMU99QQ###”。登录金山快盘的密码可以是“IMU99JSKP#”。

教参的资源目录中有一个关于支付宝密码安全的视频“1-6.1支付宝里32万不翼而飞”,让学生看后设计好自己的密码方案。

此外,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使用手机也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由于手机中存储了我们很多的个人信息,因此不法分子会想方设法从我们的手机中盗取信息,而通过Wi-Fi盗取信息是最方便的,神不知鬼不觉。

资源目录中有两个视频,分别是:“1-6.3**315晚会**:警惕免费Wi-Fi窃取信息”、“1-*公共场所免费Wi-Fi存风险”。观看这两个视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那么,如何安全使用Wi-Fi呢?下面是一些小贴士:

1.关闭Wi-Fi自动连接功能用户在日常使用电子设备时关闭“Wi-Fi自动连接”功能。因为如果这项功能打开的话,手机在进入有Wi-Fi网络的区域就会自动扫描并连接上不设密码的Wi-Fi网络,这会**增加用户误连钓鱼Wi-Fi的几率。另外,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登录手机银行或者支付宝、财付通等金融服务类网站时,不用不能够确定安全性的免费Wi-Fi,而是使用手机自带的3G、4G,另外不要直接通过手机浏览器进行,请优先考虑使用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公司推出的专用应用程序,这些程序的安全性要比开放的手机浏览器高。

2.拒绝来源不明的Wi-Fi设置钓鱼Wi-Fi陷阱的黑客大多利用的是用户想要免费蹭网占便宜的心理。因此要想避免堕入类似陷阱,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量不使用来源不明的Wi-Fi,尤其是免费又不需密码的Wi-Fi。

如果是在星巴克、麦当劳这样有商家提供免费Wi-Fi网络的地方,用户也要多留一个心眼,主动向商家询问其提供的Wi-Fi的具体名称,以免在选择Wi-Fi热点接入时不小心连接到黑客搭建的名称类似的钓鱼Wi-Fi。

3.更换路由器初始密码除了要谨慎使用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家里使用的路由器管理**的用户名、密码,不要使用默认的Admin,密码更改为数字+字母的高强度密码,同时设置的Wi-Fi密码选择WPA2加密认证方式,相对复杂的密码可**提高黑客难度。

4.及时更新升级浏览器和传统有线网络相比,Wi-Fi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的安全性挑战更多。

用户在使用非加密的Wi-Fi网络或者陌生的Wi-Fi网络时,提前在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中安装一些安全防范软件以作提防。浏览器最容易泄露用户信息,用户应该定时到浏览器的**网站升级浏览器。使用浏览器登录网站时,如果碰到需要用户输入账户名和密码并弹出“是否记住密码”选项框的情况,不要选择“记住密码”,因为“记住密码”功能会将用户的账号信息存储到浏览器的缓存文件夹中,无形中方便了黑客进行窃取。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5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可以连入互联网,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上网经验,对计算机网络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对网络的了解大部分是停留在网上聊天、BBS论坛、网络游戏以及有限的资料收集;另一些地区的学校的学生,在小学中并没有接触到计算机,只是在进入初一年级时,才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其应用技能仅仅停留在对windows的操作及文字处理上。总体上讲,初二年级的学生,对网络的构成及相应有应用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更没有形成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的意识。因此,学生要学习基本的网络知识,并为下面的网络信息收集打下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是本章的基础知识,为全章的学习作铺垫。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概念。

从覆盖范围和计算机之间连接的距离来划分网络的类别。结合校园网、企业网、住宅小区网和家庭网络来介绍局域网,结合因特网来介绍广域网。

展示课件,分析三种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和简单工作原理及在应用中所显示的特点。

通过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介绍广域网及因特网的基本知识,因特网的诞生与发展,拓展介绍因特网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及给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方便。

布置好参观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好小组,选好小组长,确定参观路线。/ 4

从因特网的入口处开始参观,逐一介绍各种网络设备的名称及主要功能。4.教学资源

(1)网络xx结构图;

(2)有关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视频(3)网络基础知识。三、教学过程

在上本节课前,我特意向学生透露了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让大家想想应该编一份怎样的小报,要用到哪些内容。

学生提出:“学校正在申请市绿色学校,而且举行了很多的有关环保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编一份有关绿色环保的小报。”又有学生说:“这也可以成为我们申请市绿色学校的一项内容,增加我们学校被评上的机会。”还有学生说:“我们可以挑选好的小报做成一份校园的环保小报纸。”……

说到这里学生们都兴奋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最后我在听取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布置了如下要求及作业:

①每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小报。②为自己的小报取一个亮丽的名称及版面。

③结合学校这几个星期所举行与环保有关的活动写几篇稿件,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数码相机部分学生家中有,学校里也有)一些活动的图片,收集和调查统计一些自己需要用到的数据。

1、作业完成的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在这一个星期通过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及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的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材料的形式有文字,有图片,还有一些统计图表。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学校举行的“保护环境,千人签名仪式”,有团委发起的/ 4

征集“环保警示语”,有社会实践:“访千年古树”,有美术组举办的大地作画比赛,劳技组组织的“利用废物做手工”的比赛,以及各个班级开展主题班会的情景等。内容丰富,可以说是前期收集素材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在收集材料的一周里,从每个小组到每一位同学都非常热情地参与其中的工作,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小记者、小作家、小摄影师……大家都乐在其中,享受这些作业的美妙,没有人去逃避,没有人说累。

2、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本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时,同学们带着自己小组的“成果”来到电脑室,在小组成员的协调下,大家把这些素材输入电脑(图片是在课堂老师的帮助下输入电脑的),然后整理这些素材。

在小组中有一位同学负责将设计在草图上的版面在word中画出来,再将其他同学输入电脑中的文章和图片纷纷插入其中,忙完了自己手头上的事的同学也到“版面设计师”旁边开始指手画脚起来,“你用红色看看,红色好看。”“这一行字要变大一点,这样醒目。”……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

我这时也成为了一个配角,只能为电脑操作上还有困难的小组帮上一点忙。

下课了,每个小组都完成自己的小报。他们通过与其他小组完成的作品比较,自行地评比出了几张最优秀的作品。

四、案例分析:

(一)、开放、综合的课堂让信息技术课充满了生命

时下,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采用的,让学生以实际的任务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

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上述的方法非但让学生学习困难,长久必会厌倦,因为那些电脑的技能离我们的学生太“远”了。/ 4

在这课前,我所谓的作业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且也不是一些机械的抄写,每个小组中的每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完成的一项或几项,对他们来说没有负担,有的只是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在课堂上,那些技能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他们只要把之前学习的知识再结合自己小组的素材灵活运用技能就可以了,没有教师的规矩、要求,有的是丰富的想象和创造。

(二)、开放、综合的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是更多的能力,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爱。

学生在收集素材的同时培养了很多的能力,如:写作能力、版面设计能力、摄影能力……每位同学都会选择自己能胜任而又喜欢的一项或几项任务,这是多么有趣而高兴的事,因此他们获得了成功。

学生经历了各项活动,从这些活动中他们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自己平时怎样的行为才是环保的,怎样维护学校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爱的表现:爱自己、爱班级、爱学校……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简单直观的课,其特点一是内容较少,理论性强;其二是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太大。一般情况下,只要根据教材,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理论概念讲解得枯燥性作好了相应的准备,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也就算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也会不错。/ 4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本节课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是第一章第2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分类,并展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成果,让学生更加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且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掌握信息技术的分类,并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学习过程,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自信心。学生在协作与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法和讨论法:通过**并引导同学们讨论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讲授法:通过讲授向同学们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分类;

3.引导法:引导同学们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

4.小结:巩固这节课所学内容;

5.探究法:布置探究性的作业,让同学们自己收集信息,了解并思考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给出自己的想法。

六、课时安排:

45分钟

七、课型

新授课,理论课。

八、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PowerPoint课件

2.安装有教学播放系统并具备上网条件的多**网络机房

九、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和你的父母不是在同一个地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联系”,引导同学们讨论,并选择几名同学谈谈他们自己的看法,使同学们能够逐渐进入课堂气氛,并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引出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得我们如今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准确,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教师运用讲述法,列举对信息技术概念的不同看法,并将信息技术概念分为几个类别,分别介绍各自类别现有的发展状况,在了解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后,提出问题:“除了我们开始讲述的,同学们还能不能列举几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成果呢?”来引出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生产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列举网上购物,网**刊,和垃圾邮件,诈骗短信,青少年网瘾来谈谈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引导学生们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而不要被它的消极方面所影响。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通过布臵作业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技术发展的信息,让学生自己预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具体授课过程:

**引入:同学们,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假设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如果你现在和你的父母不在同一个地方,甚至是不再同一座城市里面,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联系呢,同学们开动脑筋,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半分钟)

师:好了,有同学自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想法吗? 情况一(学生积极回答): 学生一:我会打电话; 学生二:我可以发短信; 学生三:还可以网上聊天。 情况二(没有学生发言):

师:既然没有同学想到,那么老师来抛砖引玉一下吧,比如说,如果我觉得事情比较紧急的话,而我又不知道父母在哪,我应该会采用打电话的方式。那么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情况呢?(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挺好的,都根据自己所设想的环境选择了最好的方式,我们总结一下同学们的发言,列举了一些比较常用的方式,比如说:打电话啊,发短信啊,或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甚至是视频软件聊天来更加直观的联系父母。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信息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在我们与父母交流的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了。而电话,手机,以及网络这些技术,使得这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更加方便,准确。这些技术就被称作信息技术了。信息只有通过传递流通,才能让人们资源共享,才能发挥信息的作用。在当今信息时代单靠传统方法传递信息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只有依靠信息技术的传递、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功能,才能高质量地处理信息、高效和可靠地传递信息、方便地使用信息。因此,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分类与发展现况;

3.学会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

师:讲了这么多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不是就只是狭义的指计算机技术呢?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的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1.*公众科技网: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2.新华词典: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3.一些专家学者: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师: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是没有一个**的定义的,所以我们综合了个方面的看法,给信息技术下了个广义的定义: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所以信息技术不止是计算机技术,为了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我们将信息技术分为了几类。

1.微电子技术; 2.计算机技术; 3.通信技术; 4.传感技术。

师: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而微电子技术中的杰出**就是CPU了,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CPU的体积越来越小,可是集成的功能却越来越强大。我们还可以通过看一幅图片看出。(课件演示)

师:有同学能猜出来这是什么吗?(学生**发言)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猜对了,这是一些零件,而且是大家平时比较常见的一些家用电器的零件。一位摄影师将他们拆**,向空中抛出,记录下散落一瞬间的画面来表示现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成果:那就是,我们在做到尽可能的缩小零件体积的同时,保障了机器的正常运转,使得这些机器变得更加精致起来。这也就是微电子技术的功劳了。

师:在了解了微电子技术后,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比较熟悉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的诞生开启了人类利用及其实现自动计算和信息处理的时代。而现在比较常见,同时也是比较前沿的计算机产品就是平板电脑了,但是同学们知不知道,还有一种电脑,比平板电脑还要轻还要薄呢。同学们一定很好奇吧,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电脑。(课件演示)大家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就是科学家最新研发出来的互动式纸电脑。它的特点就在于它几乎和纸一样轻薄,更加便于人们携带。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也在尽可能的朝方便人们使用的方向发展。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信息以物理信号的形式实现快速、可靠、安全的传递;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应用显示了通信技术早期的发展成果,我们可以通过收听广播听到来自地球另一端的声音,通过收看电视来了解到每天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互相渗透结合,计算机网络诞生了,也给广播和电视带来了新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网上收听广播或是观看电视。

师: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传感技术。传感技术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国防、科研、航天、航空等众多领域。比如说传感技术在航空中就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飞机上的机载传感器可以准确的测量出飞行是的温度,风向,等等一切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使飞行员更好的选择飞行的方式。而如果有同学去过上海世博会的法国,会看到这样一个机器人,你无论在哪个方向朝他打招呼,他都会回应你,这也就是因为在他的身体里安装了一种声控传感器。其实传感器在机器人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最近**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机器猫耳朵,可以感受到佩戴者的心情,根据佩带者的心情来改变猫耳朵的状态。

师:了解了各种类别的信息技术,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我们开始讲述的,还能不能列举几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成果呢?

学生1:GPS定位导航仪

学生2:电话会议

学生3:网上购物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同学们都还是很会观察生活的,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也知道了信息技术已经充分的融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了,那么它们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信息资源成为继物质、能源之后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资源,知识创新形成的知识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信息产业将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以网上购物发展的繁荣为例子)

②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信息技术促进了新技术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简要提下前面所讲的是科学进步)

③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正发生变化。(以网**籍为例) 师:可是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①信息泛滥;(垃圾广告,垃圾邮件)

②信息污染;(信息的可处理性增强,真伪性难以判断)

③信息**;(诈骗短信)

④对人们身心健康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青少年网瘾)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大家平时上网除了聊天、灌水,还能做些什么?其实我不反对这些娱乐活动和交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结交些新朋友,或者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一些东西,但是除了这些,其实上网还可以干更多有意义的事。比如说关注下新浪**,了解最近**外发生的大事,或者在一些专题网**下载丰富的学习资料,再者,我们还可以到一些学习论坛中去看看别人学习的经验方法,使得我们在更加轻松的学习。或者有同学对编程感兴趣,还有很多分享源代码资源的网站。网络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它带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情感交流的方式,更应该是帮助我们实现我们梦想的平台。不仅是网络,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总结:

师:今天的新课内容就到这里,下面我们小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1、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的分类与发展前沿;

3、信息技术的影响。

师:今天我们所了解的还知识信息技术发展的一小部分,所以今天作业是:选择一种信息技术上网搜索,了解其发展的最新动态,并自己预测一下发展趋势,同时选择一个信息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它带来的利与弊,整个作业做成PPT格式,下节课给其他同学演示。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作业,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每组交上一份小组收集到的信息总和以及由此而得出的发展趋势。这节课留下的时间供同学们讨论和上网查询。

十、板书设计

信息技术的分类

1.微电子技术; 2.计算机技术; 3.通信技术; 4.传感技术。

信息技术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③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

②信息污染;

③信息**;

④对人们身心健康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十一、教学反思

这节课所涉及面广,内容多,而且与生活比较相近,所以也会比较吸引学生的***。但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太多,必须要进行取舍,精简内容,将前沿科技教授给学生,同时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除此之外,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7

活动2 制作评比表格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 朱瑞旭

教材分析:

本节是安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新版《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2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制作一个评比表格并且进行修饰。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教会学生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类汇总,得出了相关的评比数据,本节课重点是要求学生对已经统计过的数据进行排序,之后对制作的表格进行美化和修饰。难点是修饰表格并适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大部分来自周边地区,大部分学生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学习态度较差,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对计算机对网络的理解大部分停留在玩玩游戏听听音乐的认知上,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无法端正学习态度,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上存在一些明显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出现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目标,而另一部分学生需要耐心讲解演示几遍才能完成作业完成任务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的能力教育为主,着重教会学生学会操作,学会应用,在应用的基础上再次升华。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七年级和上一节课学习中,我们已经简单接触过EXCEL软件,学生都能根据要求输入数据,并进行简单的统计,也会使用该软件制作简单的表格,在学习中能够自主按照课本的步骤来完成相应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 朱瑞旭的任务,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需要降低难度和深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制作excel表格,并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

2、学会设置单元格格式

3、进一步熟悉表格的修饰

4、学会打印输出表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结合实际设计合理的数据表格

2、通过活动,体验表格信息加工的一般方法

3、通过活动熟悉数据表格的修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活动感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便利和高效

3、通过修饰表格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1、表格数据的输入

2、单元格的设置

教学难点:

1、表格的美化与修饰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 朱瑞旭

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教学准备:前一节的统计数据表 课时安排:2课时(每节45分钟)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并制作了班级评比的数据表格,大家肯定都制作好了,我想每一个同学都希望将自己制作的表格打印出来张贴起来,但是我们来看看我们上一节课制作的表格的打印效果是怎么样子的呢?

(教师展示上节课制作的表格。并做打印预览)

大家说说看,这样的效果如果直接打印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好看不好看? 生:不好看

师:大家都说不好看,也的确不怎么好看。因为我们打印的都是筛选过后班级的数据,而且也没有将最终的数据综合到一起,更没有进行美化修饰,长长短短,也不见表格,名不符实,是不是? 生:是

师:那好,那我们再来看一个表格(教师展示修饰好的表格),大家觉得这个表格怎么样?能不能直接打印出来呢? 生:很好看,可以直接打印,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如何去制作一个如此精美的表格并打印出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 朱瑞旭

二、新课教授 阶段一

(一)建立评比表格(教师同步演示)

将“检查统计表”中的各组平均得分数据复制到新建的工作表中,建立评比表格,并按小组得分高低进行排序,完成内容的制作。

1、打开文件 运行excel软件,并打开“检查统计表”

2、更改表名 双击要修改的工作表名,输入名称,修改表名

3、输入表题 单击A1单元格,输入表题“本周小组评比公示”

4、选择区域 单击“检查统计表”标签,切换到“检查统计表”,同时选中四个小组的平均分数据

5、复制数据 单击“复制”按钮,再切换到“评比表”

6、粘贴数据 单击选中A2单元格,再单击“粘贴”按钮

7、修改组名 将“组别”列各组名称修改为“第一组”、“第二组”„

8、排序得分 按照小组合计得分高低进行排序

(二)实操任务

根据教师刚才演示操作,自己制作“评比表”(教师巡视指导,并适时给予点拨)

(三)展示点评

选择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简单点评(不做太多的点评,指出共同问题所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 朱瑞旭

阶段二

(一)修饰表格(教师同步演示)

修饰表格中的文字格式、边框和底纹、数字格式及行高列宽,美化“评比表”

1、设置文字格式 单击A1单元格,设置标题的文字格式:隶书、24磅、加粗、褐色

2、合并居中表题 拖动A1:G1区域,单击“格式”工具栏上的“合并及居中”按钮,居中表题

3、设置表头底纹 拖动A2:G2区域,设置表头区域底纹颜色为“褐色”,边框为“无线框”,文字颜色为“白色”

4、设置数字格式 拖动B3:G6区域,选择“格式”-“单元格”命令,设置数字格式

5、设置底纹 拖动A3:G6区域,设置底纹为“浅黄”,并居中对齐文字

6、设置边框 拖动A3:G6区域,选择“格式”-“单元格”命令,设置边框线为白色

7、调整行高列宽 拖动边线或选择“格式”—“行(列)”—“行高(列宽)”命令来调整行高列宽,使之美观大方

(二)实操任务

根据教师刚才演示操作,自己动手修饰刚刚制作 “评比表”(教师巡视指导,并适时给予点拨)

(三)展示点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 朱瑞旭

选择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简单点评,从大小格式颜色等方面进行点评

阶段三

打印输出表格(教师做演示)1、2、3、4、设置页面 文件——页面设置 预览效果 文件——打印预览

重新调整(若觉得不美观,可以进行调整)打印输出

(由于条件限制,此操作仅教师演示,可以演示2-3遍,不做实际操作)

三、自主探究

1、选择性粘贴 部分数据是由函数计算得出的,这样在做简单复制粘贴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性粘贴来解决。

2、探究修饰表格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表格数据的输入、排序和修饰打印输出,重点在单元格的设置,在这部分主要要将单元格的各种设置方法告诉学生并与之探究不同的设置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难点是表格的修饰,适当的修饰会带来美的享受,但是过度的修饰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非常重要。

五、课后任务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 朱瑞旭

将老师发送给的“成绩单”进行统计并修饰。

六、教学反思(教学后书写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策略;教学方法

初中信息技术是小学信息技术与高中信息技术的过渡,在本省信息技术教材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小学信息技术内容重叠度较高,但侧重点不同。初中信息技术更倾向于各知识点的联系与拓展,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以及能够独立处理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达到知识的互换。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常出现的问题

1.课堂氛围沉闷

积极的教学环境能够提高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效率,但现实教学中往往是信息技术课太过于沉闷。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因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不是“老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而是“老师对机器,机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虽然教学过程中肯定会有师生交流的部分,但是教学过程中较其他学科肯定是增加了“电脑”这个媒介。所以,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电脑屏幕上的时候,课堂氛围就会沉闷。

2.学习内容枯燥

虽然电脑能够呈现丰富幻妙的虚拟世界,但是对于教学内容而言,那些虚拟世界略显遥远。课堂中经常面对的是枯燥的文字、表格,或是重复的操作等。操作或展示文字表格的过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

3.教学方法单一

信息技术课由于受到电脑媒介的参与,教学方法总会被机房束缚,略显单一。而且信息技术是一门重操作的课程,学生总是面对电脑屏幕,容易忽视师生交流,教师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掌握,所以,教学方法受到限制。

4.教学容量过大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所呈现的是章节条目形式,每一个章节可能是学习某一款软件的使用,有时候一节课无法处理全部教材内容,或是无法完成完整作品。这使一节课的教学可能不完整,或者是一节课的教学容量过大。

二、如何处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问题

1.改变“人机模式”

要想改变课堂氛围沉闷的氛围,必须要打破原有的“人对机器,机器对人”的教学模式,只有人与人的交流,才能使教学过程更加亲密,才会让教学更加有生气。具体的方法有:可以引入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交流;可以用教师提问的方式,让教师与学生交流;可以引入奖励机制、或者增加表演、或是增加纸版媒介等用于打破人机模式,使另外一种媒介能够起到干扰的作用。

2.改变学习内容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但是信息技术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使用软件的方法,而教材内容可能更大众或更基础一些,又或是与信息技术软件的发展不匹配。为了让教学更生动,教学中可以在大纲要求范围内调整教学内容。比如,教材中讲Word文本的修饰,可以对以前输入的文本进行修饰,也可以结合身边发生的事、近期遇到的节日进行修饰,比如,母亲节中秋节等,制作主题卡片的形式更能切合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完全可以根据课时需要调整。又如,教材中讲的是某软件的视频截取功能,但是这款软件已不常用,可以选讲有同功能的更好的软件。

3.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些则需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创新。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问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都可以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但这些方法又总和信息技术课堂不能很好地融合,毕竟这些方法产生时还没有信息技术课。而笔者经过实践,认为以下方法更适合信息技术课的使用。

(1)竞赛法。通过竞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完成教学过程。方法是第一步分组,三四人为一组,组员之间可以讨论。第二步给出规则:有读题员、有传话员、有操作员。第三步给出题目,并由读题员打开题目,告诉传话员,再由传话员告诉操作员,最后大家商量解题和操作。最快的小组获得优胜。

这个方法由于题目与操作在不同的电脑,所以需要交流讨论才能达到统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了教学单一模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但读了内容,还讨论解题方法,互相学习。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而正确的操作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反馈。

(2)案例法。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注意力从电脑本身引入问题本身。

(3)资源包法。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本节课的资源包。资源包中包括制作所需的素材、问题、评价等内容,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资源包进行适度的拓展。

(4)学案法。此方法是教学中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所谓便捷,并不是简化,而是将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操作方法、步骤全部提前呈现,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同时利用学案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4.缩减教学内容

缩减教学内容不是删除不讲教学内容,而是根据课时需要进行调整。如,在教学中遇到《视频的处理》,这部分教学如果让学生根据教材完成,怕是费时费力,又没有什么意义的工作。所以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截取,再通过提供的视频资源包,让学生进行拼接或插入字幕的操作。这样学生容易明白视频处理的意义,同时更容易形成较完整的作品。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也要与时俱进,在实际教学中更要结合每一堂课的特点灵活运用,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更好的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板式;

2、掌握PowerPoint输入图片的方法;

3、掌握使用板式进行排版。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PowerPoint输入图片的方法。

2、掌握使用板式进行排版。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用图片配合文字,展示元宵节观灯、赏灯的习俗,精彩而生动,同时现代化的花灯和冰灯,更展示了科技进步与历史习俗的完美结合。本节课,我们就试一试用图文结合的幻灯片来完成介绍元宵节的演示文稿吧。

(二)新课教学

一、规划幻灯片的布局。

(1)启动PowerPoint软件,打开素材文件夹的元宵节文件;

(2)在最后一张幻灯片的页面上,单击【板式】,就可以看到当前幻灯片板式的处于选中状态;

(3)单击office中的两栏内容选项。

二、在幻灯片页面上插入第一张图片

1、单击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2、找到本课素材选中“花灯”。jpg;

3、单击插入,增加图片工具选项卡。

三、在幻灯片页面上插入第二张图片

1、单击插入图片;

2、选中素材,单击插入;

3、第二张图片出现在幻灯片页面上;

4、分别拖动两张图片到合适位置,并适当调整大小,完成任务。

四、保存文件,关闭PowerPoint软件

单击【Office按钮】→保存,单击PowerPoint软件界面右上角关闭按钮,关闭PowerPoint软件。

四、拓展延伸

本课在幻灯片页面插入图片使用了两种不同方法,你能说出二者的区别吗?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0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优化;策略

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使得教学效率较低。如果要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

一、通过生动的课程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情绪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做好课程导入工作,用有趣的课程导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制作电子贺卡时,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先向学生进行演示,通过比较有趣的电子贺卡的展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就能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入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产物,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尽管是学习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但是并不会有严格的方式方法需要遵守,因此,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寻找一些不同于教材的方法。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的使用方法时,教材上给出的一些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去发现一些更加快捷简便的方法。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并且让学生产生创新意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加深入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老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来自己解决问题。比如,老师可以留一些简单的信息或关于某些知识点的小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查阅书籍资料或者上网搜索等方式寻找答案,但是一定要强调自己寻找答案。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但是要注意探究问题不能太难,应该由易至难,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信息技术的研究进步离不开团队合作,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就应该重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将一个有一定难度、较为复杂的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很直接地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更直接地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定位,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帮助学生学习比较复杂的知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真正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阶段,对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和能力,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未来的信息技术人才。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1

智慧教育

在汉语中,智慧即“能够迅速、正确、灵活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一种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们对智慧教育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对人们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其中唐烨伟博士通过实践研究,按照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程度将智慧课堂和教学划分为四个层次:①平移型应用。将书本中的知识平移到媒体环境中,此种应用将媒体当作一种教学工具,先进于原始的教鞭、黑板,促进教育发展,但不能使教育产生革命性变化。②按照整合点针对型应用。相比第一层次该应用能够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应用,节省时间,提升效果,但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等仍沿用传统方式,不能使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③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型应用。在理想条件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突破媒体技术、教育思想等的束缚,理想设计,尽量满足,这为教学、学习带来很多变化,是目前教育已经达到的层次。④智慧型应用。在该层次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构想该用什么样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技术变成学生构想和验证的工具,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也是目前教育致力于达到的层次。

由传统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演变,需教师、学生及技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进步,如技术经过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学习需求、教学需求等情况下由教师的教学工具变成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工具(如图1)。

1.教师功能变化

传统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领导者,学生学习目标、掌握知识层次及过程、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等均由其设计、制定并组织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的教育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搜集资料方式开始多样化,教学相比以前也更加灵活多样,但总免不了“课堂主宰者”这一角色的担当。而智慧课堂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由传统的“教”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引”,由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有效提升。

2.技术角色转变

随着多媒体、网络等技术逐渐渗透到教学系统中,技术由单纯地由教师使用转变为学生和教师都使用的角色。技术自运用到教学中以来,一直是教师教学资源搜集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是课堂上使用甚少,而在智慧教育中,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能力提升,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习的有力工具。

3.学生角色转变

在智慧教育中,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加工机器,转变为主动学习构建的智慧者。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各方面通过智慧教育学习过程均得到有益锻炼和提升,是教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关键。

首先,智慧课堂能够促进师生交互,优化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由一般的单向传递(教师传递给学生)转变为双向传递(师生交互),师生更多地通过互动进行有效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实现个性化学习;其次,智慧教育中媒体角色的变化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媒体这一工具更好地吸收、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激发下一轮学习的动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语文学习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孕育出智慧教育这一高阶教育形态,相比当前教育形式更多具备公平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学习个性化等多个理想化教育的核心特征,更加适合语文学科的学习。

智慧课堂的开展,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使其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方面均实现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创新性得到有效提升,知识由原来的“给”转变为现在的“探”,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如对一个成语的学习,原来要求是记住、理解并知道成语来源,这些信息均由教师或课本给予,而在智慧课堂中则要学生自己寻找,并且学生还要寻找不同情境去运用知识,这样探究出来的知识比给予的知识更易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信息技术在智慧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先进技术如网络学习空间、云平台、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智慧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智慧课堂的构建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契机。笔者就智慧课堂中用到的信息技术做了分类总结,并将教师和学生对其运用进行了简单分类(如图2)。

信息技术在智慧课堂中的运用,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是指能够触摸到的实物,如基本的桌椅、座位等一般教室中具有的,在图中没有特别提及,只提出智慧课堂中的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其中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相比PPT更易操作演示;平板电脑则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的,方便师生之间资源的推送、管理和服务,是智慧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极大地增加了其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微课、网络和平台等软环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的有效工具,如教学平台、管理平台、评价平台、服务平台、云平台等有效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需要。

案例设计

倡议书专题学习――做鸟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倡议书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以期完成某种任务或展开某项活动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遵循一般书信的格式,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使用。一般包括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日期,倡议书的规范格式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五部分组成。通过专题活动学习明确倡议书的格式组成、适用对象、使用范围和作用,体验语文学习对日常生活的帮助,同时通过不同小组在课堂展示学习成果,能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扩展合作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基于之前对语文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熟练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但对倡议书这一应用文还停留在知道、了解这一层面上,需要对这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学生已适应小组学习法,并能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效沟通交流,组内基本能够合理分工,互相补充,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较好地展开。对于资料的搜集,学生已掌握方法,并适应智慧课堂这一新型教学环境,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明确鸟类在文学、艺术、科学、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人的影响;培养独立查寻资料和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总结归纳,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倡议书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内容。

难点: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5.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提供范围,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网络查找有关鸟的资料;温习微课《倡议书的写法》。

课上:

①情境导入(展示鸟的系列图片)。鸟以艳丽的羽毛、轻盈的身姿、美妙的飞翔点缀着大自然的美景,又以捕捉害虫、保护庄稼成为人类的朋友。在爱鸟周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开展的主题是“做鸟类的朋友”综合实践活动。

②出示活动任务,明确活动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课前查找到的资料再次分类归纳(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任务,考察组织、分工、协调能力)。

③小组汇报展示。教师提示在每个组展示讲解的同时,其余三组要仔细听并且做记录。一个组讲解完毕后,会向其余三组各提一个问题。每个组回答正确与否,决定该组是否得分以及最终的自我检测评价等级。

结合活动目标设置组别,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文学组、艺术组、生态环境组和生活科技组。

④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小组汇报学习,完成教师推送的题目,对自己的学习做一简单测评,明确学习成果和不足。

课后:各组进行自我检测评价,以帮助活动主体了解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有多大程度的实现。教师提供《倡议书的写法》微视频,让学生拟写保护鸟类倡议书,学习倡议书的写法。教师适时总结倡议书的写法并点拨、拓展:鸟类在文学、艺术、生态环境、生活科技等方面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伙伴、朋友,我们要像保护鸟类一样保护它们。

智慧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以学生广泛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为手段,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上,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达到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其主要特点是活动、综合、语文三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贯通三者,智慧学习环境的使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电子白板的推送服务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资源交互,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素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有效提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是一节集造型表现和设计综合于一体的课程,这节课是学生在了解电脑知识和前一节电脑美术的基础知识上的一个拓

展。本课通过造型和丰富动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的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在以往尝试用手绘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动画技巧,利用电脑动画软件完成独特的多种图像功能,且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动画设置,结合电脑动画软件的优越性创作生动有趣的创作美术作品。

二、教学思路

电脑美术的多变性与设计技巧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源泉。而本课可以把平面静止的绘画作品制作成有趣的电脑动画作品,对于学生学习是一种**。故本课可以采用先以“动画”入手,以“电脑绘画”深入教学,以“编辑故事的创新表现”为目的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建议

(一)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电脑绘画承接上一节课的电脑美术知识导入新课。(或出示电脑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出示课题:《电脑动画》

(二)探究电脑绘画软件工具箱工具使用方法

1.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电脑美术知识。

2.先让学生看小鸟图片,然后运用软件工具,分析小鸟绘制特征。

3.学生尝试用软件工具绘画小鸟及背景。

4.对比教师运用工具绘制的小鸟,巩固学生运用工具的灵活性。

5.研讨动画制作方案。逐一尝试两种动画方案,对比效果。

6.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运用两种不同的动画方式,完成独特的动画小鸟的其他身体部位或背景场景,使画面更为生动。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四)创作展示

集中展示动画作品,对学生提出创作优点和可改进之处。

老师在少数的作品上可现场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艺术的现实运用

欣赏电脑动画作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精彩!(图片或视频欣赏)

四、评价建议

1.能否根据自己的认知,运用电脑创作出大胆、独特的作品。

2.能否灵活运用电脑软件进行绘画的基本技法技巧。

3.能否体验电脑动画带来的快乐。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电子标签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电子标签的应用。

2、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学习电子标签,体会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激发对科技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及类型。

【难点】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及类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播放汽车过收费站时通过ETC自动扣费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扣费系统是如何锁定目前通过的车辆信息,是否他们也有“身份证”可以被识别?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电子标签。

(二)新课讲授

教师通过多**呈现常见的含有电子标签的物品(珠宝电子标签、门禁卡等)图片,并采用教授法介绍电子标签的用途,引导学生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教材中的文字,总结电子标签的用途:电子标签主要附着在被识别物体上,存储与物体相关的信息,运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非接触读写存储器上的信息。在物联网中,电子标签如同物体的“身份证”一样。

在得出用途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被拆解的电子芯片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电子标签是由哪些部件决定他有这样的用途呢?【天线】学生回答后教师需给出学生鼓励、正面的评价,如:观察仔细,总结到位等。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电子标签的内部主要由芯片、天线(线圈)等部件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刚刚图片中有无电源对电子标签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同桌两人进行讨论,得出其分类和其主要特点,【可分为有源电子标签(主动标签)和无源电子标签(被动标签)两大类。无源电子标签是最常见的电子标签,当读写器检测到电子标签时发出电磁波,在电子标签周围形成电磁场,电子标签从电磁场中获得能量激活标签中的芯片,芯片产生电磁波发送给读写器。有源电子标签工作的能量则由自带的电池提供】教师并给出积极的评价,如:阅读仔细,归纳概括能力强等。

之后教师介绍电子标签不仅可以根据有无电源进行分类,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所得到的分类结果也不同。并在大屏幕上展示分类的表格,之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尝试根据读写方式、频率高低对其进行分类并填表,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涉及频率高低时,可以从频率、感应距离、读取速度和穿透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可请小组**进行分析和陈述,学生回答观察结果。【按照读写方式,可以分为只读电子标签和读写电子标签。只读电子标签只可阅读,不可写入,成本较低;读写电子标签,可读可写,成本较高。按照频率高低,可以将其分为低频电子标签、高频电子标签和超高频电子标签。低频电子标签的频率范围为100-500kHz,以125kHz为主,感应距离较短,读取速度较慢,但穿透能力好;高频电子标签,频率范围为10-15MHz,以13.56MHz为主,感应距离较长,读取速度较快,但穿透能力一般;超高频电子标签,频率范围为850-950MHz以及2.45GHz,感应距离最长,读取速度最快,但穿透能力差】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进行鼓励,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总结,从而得出不同的电子标签的分类所得到的结果表格。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之后,教师**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探究学习的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电子标签,指出其组成部件的名称;观察身边的各类卡,观察它们是否属于电子标签吗?为什么?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采用师问生答的形式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点评同学们听课很认真,记忆力真强。

作业:回家后观察自己家中的物品哪些使用了电子标签,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电子标签,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

(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