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5篇

教学设计是教育的一个教育成果,那么数学的教学设计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勤劳的小编首席帮助大家整理的5篇教学设计模板的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复习巩固

认读字词。(先带着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二、品读感悟

1.学习12段,明白二小带敌人进埋伏圈的原因。

(1)自由读

(2)出示句子: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简介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帮助理解儿童团员、常常、放哨、扫荡的意思。

(3)句式训练:一边一边

(4)观察图,想像迷了路的日本鬼子看见二小时的情景,谁能来说一说、演一演。

过渡:面对自己痛恨的日本鬼子,二小他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35段,感悟二小是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小英雄。

(1)自由读,初步感悟:你觉得二小怎么样?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

(2)小组讨论,汇报。

(3)出示句子: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指名读或齐读,想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4)理解四面八方,想像上了当的敌人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演一演。

(5)(轻缓、悲痛的语气)知道自己上了当的日本鬼子竟残忍的杀害了小小年纪的王二小,八路军叔叔们含着眼泪,高喊着:冲啊!为王二小报仇!消灭了全部敌人。

①体会八路军叔叔们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三、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王二小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乐曲为伴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队活动课开展学习小英雄、争当小英雄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篇2

《中国石拱桥》

课文内容分析:《中国石拱桥》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学情分析:《中国石拱桥》作为八年级学生初中阶段系统学习说明文的首篇文章,这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从纵向看,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说明文,掌握了关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等基本的知识,从横向看,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平时写作都以记叙文为主,对说明文的学习和运用还是比较陌生的,并且觉得说明文比较枯燥,那么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有一定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创设情境、灵活采用学习方法激发积极性并锻炼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筛选关键信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筛选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理解文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要点。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创意:《中国石拱桥》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也是初中阶段第一篇说明文。本课的设计思路是:1.通过小组探究、模拟导游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理解。2.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怀。3.通过补写现代石拱桥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知识到人文,由学习到实践,希望能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赏桥,了解桥之义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各样桥的照片)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吗?(生交流)

明确:架在河上、陆地上、峡谷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就是桥。

二、说桥,领悟桥之理

学生活动:本文约1700多字,请大家用三分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再组合文章的关键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几乎到处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不少石拱桥。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度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放在初中阶段第一个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

提供以下四个思考角度:

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过组合关键句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那其他内容是不是可以删除?为什么?

②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严谨,但是一些不确定表述,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多次出现,你如何看?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③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思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能调换先后顺序吗?为什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④从说明结构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那么开头两段讲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三、游桥,欣赏桥之美

学生活动:这么多例子里面,作者将赵州桥和卢沟桥重点介绍,那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两个导游小组,组员进行如下分工:

①说明图绘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导游词整理:根据课文内容,大体按照以下格式有条理地梳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导游词,可在书中相应位置批注。

如:历史悠久——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③赵州桥(卢沟桥)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导游词以及自己的合理发挥,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有趣味地为大家介绍一座桥。

(两个组分别派代表上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介绍这座桥)

四、布置作业

①请在积累本上完成本课重要字词字音词义的积累。

②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

③文中还有哪些没说全的说明方法?请课下批注,并交流。

第二课时

一、比桥,体会桥之情

学生活动:看【积累拓展】五的材料(一),与文中第6—8自然段对比阅读,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明确:《中国桥梁史料》选段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二、写桥,领略桥之韵

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贵州省罗甸县大小井特大桥即将在今年建成,当地人民都非常开心,其中有个同学想把这座桥补写到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里,以此告慰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的在天之灵。在准备写作的过程中,这个同学产生了疑问,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学生活动:看链接资料,想想大小井特大桥适合补写到《中国石拱桥》里吗?为什么?

补充资料:大小井特大桥资料及图片

【资料一】:大小井特大桥的简介

大小井特大桥始建于2016年6月29日,工期38个月,全长1.5公里,主桥主跨为450米,2018年6月30日横跨在贵州省罗甸县大井河上的大小井特大桥顺利合拢,大小井特大桥是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关键性工程,是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全桥共58个吊装节段,节段净吊重达160吨。桥台所在山坡峰顶与河底相对高差约250米。上百吨重的节段被一节一节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后再精确移动到位拼结起来合龙。

【资料二】:大小井特大桥的施工环境

作为我国典型的高山峡谷大跨度钢管拱桥和世界同类型桥梁之最,大小井特大桥结构、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大桥拱座施工现场地形陡峭,边坡开挖高度高,开挖方量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难度大,拱脚预埋件安装精度要求高。缆索吊机安装施工主塔拼装高度高,主索安装跨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主拱安装施工拱肋纵向运输距离长,吊装重量大,主拱对接精度、线形及高程控制要求高,主拱悬拼施工时间长,斜拉扣挂施工难度高。山区机制砂C60自密实混凝土技术难度高,混凝土顶升高度高。

同时,大桥本身也将成为当地景区的一道风景线。大小井特大桥建在布依族居住的大小井风景区。景区河水碧绿清澈,两岸古榕参天蔽日,翠竹亭亭玉立,农田阡陌纵横。还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已合龙的大小井特大桥,与景区相互衬托,遥相呼应,成为景区又一道风景线。远处观望大桥,整个大桥犹如一座"天桥"。桥梁建设者们在"空中"修起了"天路",在"天路"上建起"天桥"。

【资料三】:大小井特大桥的修建意义

该桥是贵州本地企业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大桥预计2019年8月全部竣工,年底实现通车,通车后从平塘县到罗甸县只需1个小时,比走省道快2个小时,对打通贵州的"断头路",加快黔南地区横向连接运输大通道的形成,加快贵州建设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助推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有着重要意义。

明确:材料选择符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可以补充进去。

学生活动:试着将大小井特大桥补写进课文里。之后选一篇代表习作集体修改、点评。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取舍链接资料,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进行片段写作,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三、寻桥,领略桥之新

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石拱桥建设的无数奇迹。以茅以升为代表的现代桥梁专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新局面。今天,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当代桥梁建设者们,不断开创新的造桥技术、刷新桥梁建设的世界记录,大小井特大桥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创新的桥梁工程等着我们去了解、介绍和赞颂。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2》第二集《中国桥》,搜集2018年中国新建大桥的相关资料,试着再给其中的一类或一座桥写一段说明文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揭题引入

1、欣赏图片,说说刚才看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呢?

2、你了解秋天吗?能不能来聊聊秋天?

3、引入:秋天,是一个落叶飘飘的季节,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季节,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季节,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季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雨”。(出示课题,齐读)

二、看录象,初步感知课文

说一说你看了以后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过渡: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更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课文中,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语言美。

1、出示要求:怎样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首先,请你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其次,把你最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最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他们分享阅读带给你的快乐!

2、生自学课文。

3、反馈:

A、生字词教学:

⑴出示“趁机、衔来、一枚、邮票、凉爽(开小火车──齐读)

钥匙、菠萝、衣裳、喇叭、柿子、粮食”(说说老师写的第二行词语有什么特点?)

⑵教学多音字,出示“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B、刚才和你的同桌分享了你阅读的快乐了吗?能不能把这份快乐带给全班同学?请生分节朗读课文。

⑶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师板书:色彩、气味、带来的消息)

四、讲读课文

过渡:你认为哪一方面写的最美?(色彩)

(一)自读第二节,找一找它美在哪里?(师总结板书:颜色多或句子美)

1、颜色美:

⑴秋雨送出了哪些颜色呢?请你找一找:

⑵归类:黄色

金黄色

淡黄色

红色

橙红色

紫红色

雪白……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一种颜色,可以和其他的词语搭配,变成新的颜色。别看这些小小的表示颜色的词语,只有仔细观察的人,才能准确的用上这些颜色,而且,不同的颜色,还能让文章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⑶拓展:老师说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能学着样说说吗?

⑷那么多的颜色聚在一起,所以我们说它是──五彩缤纷。还能用别的表示颜色多的词语吗?(出示:五颜六色、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姹紫嫣红、五光十色、万紫千红)

2、句子美:

小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让句子变得那么美呢?

⑴比喻句:

①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②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哇邮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③田野像金黄的海洋。

⑵拟人句:

①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②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⑶小结:

原来用上一些比喻句和拟人的手法,可以把句子写的更加生动。

3、小结:

同学们,我们从颜色多和句子美两方面体会了秋雨的色彩。那么,你能学着课文的样,来说一说吗?出示句式:秋天的雨,有_______。它把____送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说两句)

五、朗读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秋雨的色彩美,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下面,就让我们配上动听的音乐,用朗读再来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2、秋雨不单给我们带来了色彩美,还给我们带来了香甜的味道和冬天将快来到的消息,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去学习。

3、布置课外作业:

⑴爱读书的你,不妨去课外读读《秋色》。

⑵爱画画的你,不妨画一张秋天图。

⑶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秋雨的色彩》。

⑷爱文学的你,不妨收集、摘录一些描写秋天色彩的词句。

⑸爱观察的你,不妨和爸爸妈妈到野外去秋游,寻找秋天其他的颜色。

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4

教学要求: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初步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揭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地出示课件(中国政区图,红点闪烁显示小兴安岭的位置),帮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位置。

二、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品读,析文悟情。

1、利用写春、夏美景的段落,渗透学法:

(1)默读2~5自然段,想: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划出有关的词句。

(2)按照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重点指导(次序不定)。

夏天(当学生谈到夏天时)

①出示夏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夏天的景色最美,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学生自由感知,次序不定)

野花

学生自由读写野花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读出野花的美。

树木

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树木长得这么密,怎么样能把它读出来,自己练习读。指名读,请小老师给他评一评。指名读。

②观看展示夏天美景的视频。提问:看了视频,你想什么了?

春天(当学生谈到春天时)

①出示描写春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这个学生谈谈为什么认为春天的景色最美。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重点指导:

写小鹿的句子:

自己读写小鹿的句子。你能读懂了吗?谁能加动作读一读?全体学生起立加动作读写小鹿的句子。

比较句子: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树木长出新的枝条。

把“抽出”换成“长出”行不行?为什么?可以做动作体会体会。

②春天的这一段,老师也很喜欢,我想读读行吗?教师看着屏幕配乐读该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指名配乐读该段。学生齐读,能背的站起来背。

2、总结学法,自主运用: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学要求:

①看一看,4、5自然段描写了秋、冬季节的哪些景物;

②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用“________”划出有关的词。

③抓住划“________”的词反复读句子,体会景色的美。

④读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要求:有不同意见的,一起讨论,看看哪种意见最好;在自学过程中读不懂的词句提出来,请小组内同学帮忙。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①这两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择机请喜欢野果、小动物的同学站起来读有关的句子,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

四、总结,深化认识。

1、学完课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2、带着赞美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继续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述:树多、景美

分述春夏秋冬

总结:花园宝库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教学反思

在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时候,我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陶冶情趣为主:这篇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所以在学生反复读课文之后,可以直接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同时,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

2、以培养能力为主: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虽然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给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去收集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朗读、欣赏,与人合作的多方面的能力。

3、以发展个性为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赏析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兴安岭的热爱。孩子们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各显其能,张扬了个性,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5

§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理解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连接对称点的线段经过对称点并被对称中心平分。

3、能较熟练地画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的例证,加深对中心对称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材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以及已有的轴对称和旋转对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揭示了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另一种对称美。

2、中心对称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和探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基本性质。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有意义。

2、难点:

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图形的分析能力。学生对本节渗透的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比较生疏,不易接受,教学时采用结合图形实例来突破这一难点。

三、设计思路

通过具体的中心对称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认识中心对称,知道中心对称的性质,最后通过画图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同时掌握利用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作图的技能。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评

一、情境引入

利用课本提供的两个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他们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如果将其中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能与另一个重合吗?

二、新课讲授

⒈ 引出概念:

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说一说:观察你生活的周围各处,指出几个中心对称的现象,并加以数学描述。

⒉ 探索活动

活动一 用一张透明纸覆盖在图3-5上,描出四边形ABCD。用大头针钉在点O处,将四边形ABCD绕点O旋转180度

问题一: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吗?

问题二:在图3-5中,分别连接关于点O的对称点A和A'、B和B'、C和C'、D和D'。你发现了什么?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活动二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进行类比

轴对称中心对称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

图形沿对称轴对折(翻转180度)后重合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度后重合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练一练 课本78页练习1

活动三 利用中心对称基本性质作图

操作1 作点关于点的对称点

操作2 作线段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操作3 作三角形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活动四 课本78页练习2

试试看 把课本78页练习2稍改一下:其他条件不变,把点D放到ΔABC内部。

三、课堂小结

⒈ 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⒉ 经历利用中心对称基本性质作图的过程,掌握作图的技能。

四、作业布置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形:线段、正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

⑴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⑵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⑶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2、在纸上写下这5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观察它们:A C F H N

⑴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⑵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⑶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3、游戏:大家将如图所示的四张纸牌旋转180°后,看哪一张跟原来不一样?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口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学生总结通过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通过对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的描述,加深了对中心对称的理解,锻练了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与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一般地)旋转的一切性质,且具有特殊的性质——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都是指两个图形按某种规则运动能互相重合的特殊位置关系,教学中,将他们进行类比,进一步加深对中心对称的理解。

学习概念后,把概念直接运用到题目中,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一大特点。本题是中心对称性质的直接运用。

这两个操作活动,是在第1个操作活动基础上的逐步加深。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学生看过与简单做过的基础上,加深对作图技能的掌握

拓展与提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高的发展。

小结新知,加深记忆。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

加强练习,巩固新知

课后反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