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芦花荡》【优秀12篇】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12篇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芦花荡》,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芦花荡》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八年级开始,教材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本文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烘托法:本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2、朗读感悟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

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1、自主学习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

2、勾画圈点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白洋淀的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导入: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边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象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合作探究: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小结。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4、延伸迁移,拓展训练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概括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芦花荡 篇2

任何环境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有时,它也能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如课文中“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前的对气候和枯木桩子的描写。

那么,课文开头的这段环境描写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于是,“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于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

解答: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芦花荡》说课稿 篇3

《芦花荡》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芦花荡》是反映抗日战争的,从《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可以看到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可以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从文体上说,选文以叙事性作品为主,让学生学习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惊心动魄,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引发多方面的思考。

二、说教法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在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没有明确提出对文体方面的要求。当然,作家并不一定在道德素质上高于普通人,但是他们的能为人们接受和喜爱的作品,总是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追求,给读者以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作品的内涵,体味其中深长的意蕴,而不只是让学生弄清文中的人物、事件。

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重点是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学习重点简明、针对性强。如第一、二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记叙类文章,第一单元就记叙文的特点提出要求,即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人物和事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至于随后提出对默读的要求,则是由于《芦花荡》篇幅较长,教学中要经常使用默读这一手段。这一环节放在第一课时,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手段,包括一个范读录音、PPT封面设计成连环画的形式,以提高学习兴趣。各节之间有超级链接,可单独使用,还是一个整体。

1、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尤其是对于特点非常突出的小说教学,就更使学生发挥的天地。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大于其它体裁的文章。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另外还要对越读小说地方法作理论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地小说的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点:

⑴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⑵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⑶充分理解爱国主义地含义。

(要通过对小说语言的品味悟出。)

三、说学法

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1、在分析人物时,安排了自由辩论。自选正方反方。主人公是(否)是一个英雄。

2、复习小说情节采取讲故事的活动。

3、在讲小说语言特点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并发现语言的诗意。

4、朗读试验。对小说诗意的语言进一步品味。

5、诗歌再创作:

⑴假如我是一只飞鸟。

⑵假如我是一棵芦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 篇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芦花荡》,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拟定为两课时,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芦花荡》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学习本单元,教材要求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对敌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作为一篇小说,具有传奇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和精彩的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特点,确立《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点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

3、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重点: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二字所包含的老头子的执着、坚强、自信的性格及高超的划船技能。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及环境。本篇课文学生不善于从细节描写中揣摩人物性格,所以“过于”二字所包含的性格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能证明这句话的依据进行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质疑法、点拨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讨论赏析法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包括朗读课文、学习字词、对精彩情节进行复述,体味文章是如何渲染传奇色彩的几项教学任务。主要运用了朗读感受法、句式填空法、抓关键语句复述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下面我将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充分体会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吸引了我们,

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分析真实、丰满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赏析小说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设计意图:人物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本文老头子所活动的芦花荡是一片优美寂静的苇塘。文中许多具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体现人物性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明确景物描写应为刻画人物和渲染环境服务。)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头子”这个英雄形象之所以具有传奇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是活跃在敌后根据地的一片苇塘里。那么这是一片怎样的苇塘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赏析,并在书边空白处做好批注。可结合老师所给句式,亦可自由赏析。时间3分钟。

例句:我喜欢文中 这句景物描写,因为它运用了 来表现 。

(此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在勾画,然后小组合作赏析。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抓住词语、修辞来赏析。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所选的景物描写片段,再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评价。)

(对于层次比较弱的班级,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比较法来赏析。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一处,将“钻”改为“长”,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用“钻”的妙处,理解“钻”所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精神力量。)

(此环节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找到了不是直接烘托人物的景物描写。如第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天气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我将引导学生思考此处描写的作用,明确此处写景是为了点染环境,为下文情节设置服务,间接刻画了老英雄的足智多谋。最后请学生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1、烘托人物 2、渲染环境 教师及时板书。)

(三)分析“老头子”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过渡语:我们通过赏析景物描写学习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是景物描写。那么文中还运用了那些方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呢?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出所有有关老头子的语句,小组合作探究这些语句都能表现出老头子什么样的性格?

(此处教师采用质疑法提出问题,学生采用“勾画—品味赏析—做批注”的顺序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人物形象。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找到的语句,互为补充,并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发言。发言中,以为已经充分熟悉了课文内容,所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但如何理解“过于”所包含的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明确“过于”在这里有两种意思:非常和过头。请同学找到最能体现这一性格的老头子因大菱受伤而自责、难过的心理描写段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明确正因为划船技能高超和完成任务从未失手,所以老头子非常自信。但过头的自信又使他此次执行任务有些大意导致大菱受伤,而他又过分的自尊将一切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过度自责。分析完此处核心性格之后,在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其它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并总结:塑造人物形象方法之二:正面描写。教师板书。)

《芦花荡》 篇5

孙犁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流程图

初中芦花荡的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芦花荡》。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尽管文体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可见编者是用这些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二、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从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同时八年级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同学们的内心情感升华,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朗读课文的学习方式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新课标提出阅读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及环境的能力的要求,我提出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二字所包含的老头子的执着、坚强、自信的性格及高超的划船技能。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据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及相应的学法。

教法:

(一)多媒体教学法:播放音频和图片,展示白洋淀优美风光,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引导点拨法:引导点拨法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及感情。

(三)对话教学法: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交流,共同质疑解答,真正做到平等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学法:

自主学习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白洋淀吗?见过芦花荡吗?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思考半分钟,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白洋淀、芦花荡是个什么样子的,然后睁开眼睛看大屏幕,看老师所收集的这些图片。多媒体展示芦花荡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后进行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没错,这里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景色宜人。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芦花荡》。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及对白洋淀概况的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孙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4月6日出生。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荷花淀派”。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并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同时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2、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看到些什么?

在对以上问题讨论时我将采用引导点播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文章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具体叙述全文:由护送(开端)到受伤(发展)再到复仇(高潮和结局)层层递进,表现了小说环境诗情画意及人物立体美、真实美和情节的传奇色彩。

护送    环境美

受伤    人物美

复仇    情节美

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从情节入手深入理解老头子这一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及感情色彩。

(四)拓展迁移,发展个性

拓展作业:

1、看到自信、自尊的老头子为了复仇而冒险,而且那仗打的是那样的漂亮精彩,干净利落。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着给老头子写封信。并念给同学听。

2、观看一部抗日影片,并向自己的父母复述。

通过拓展训练再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及写作水平。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堂小结:

同学们,美丽的芦花荡里所上演的英雄故事已经结束,像老头子一样的众多英雄也淡淡远去,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芦花荡 篇7

芦花荡

任何环境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有时,它也能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如课文中“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前的对气候和枯木桩子的描写。

那么,课文开头的这段环境描写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于是,“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于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

解答: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芦花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芦花荡》教案(八年级 篇8

《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补充资料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预习提纲

一.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   仄歪(    )  飒飒(      ) 泅着(     )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

二.解释词语

能耐: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

三.梳理文章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再读课文,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高潮、结局)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例如: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品味赏析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2、体味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⑤“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问题探究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人物描写写法探究: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拓展延伸

讨论: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白鸽

第二课:芦花荡 篇9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一)明确学习目标 :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 师:下面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字词,请及时举手帮助更正。

2、 生轮流朗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读下列可能读错的字。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十二分钟后比比谁完成得好。 )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自学,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

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1、识记字词。2、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十分钟后比比谁回答得正确)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四、小结: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当堂训练:

1、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

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教学反思

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得益、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提升的过程,这节课学到了不

少,提升了不少。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有些点评不到位,“穿插语”有些简单重复、机械生硬,也暴露了个人教学艺术的欠缺。

初中八年级语文《芦花荡》精选备课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课文体是小说。作为八年级学生,要求对小说有初步的感知,能读懂小说,并且能对小说的人物及环境有一定的感知,知道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并且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分析。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对学生以后感知相关的文章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初中教学中有继往开来的地位。帮助我们对新的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能学着写简单的小说,感受小说的美。在知识体系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段,对人物作出分析,感受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巨大功效。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芦花荡》是孙犁笔下非常优美的小说之一。在整个八年级上册中,它是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对学生认识小说,品味小说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像本文这么好的小说,学生在感受小说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创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对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本文按照小说的六要素来组织,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在对六要素介绍时,作者通过背景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紧张的环境。紧接着,故事层层展开。因为主人公的任性与对敌人的轻视,导致姑娘受伤。这也就为后文老头子为姑娘报仇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的展开顺理成章。本文是对本单元新闻这一文体六要素的深入,也是对后面文章的学习的方法指导,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小说这一文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小说,使我们拓展视野,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分析和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学情分析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总体上来说,学生对于这篇文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对人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应该说,学生比起以往学习的其他体裁的文章有显的改变。在与学生的课下交流中,也看出了学生被文中精彩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对文章中重要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作业中,主要是探讨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环境对人物的感情进行揣摩。学生对小说中的具体的颜色及气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以后相关文章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在学生认知发展方面,学生较以往变得爱主动提出问题,并对为什么这种环境对应这种心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的认知范围及基础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对学习有了心的认识。说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得存在,使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在学生认知障碍点方面,部分学生对人物的分析不到位,不能全面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读出小说的言外之意,也不能很好的分析具体环境对应的具体心情。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

二。作者、作品简介

1.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

2. 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幻灯③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1. 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 (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楚时教师做引导分析)

明确: ⑴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幻灯④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

⑵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

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

2. 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教师引导总结)

幻灯⑤ 开端——护送,

发展——受伤,

高潮、结局——复仇

五。 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

明确:幻灯⑥(1)用强烈的反差渲染。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极其严密,老英雄已年近六十;另一方面写老英雄老当益壮的精神气概与光辉的业绩

(2)用赤手空拳诱杀鬼子的英雄行为来渲染

第二课时

一。分析老头子的形象

1. 文中刻画老头子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2. 从这些描写中可知老头子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幻灯⑦(1)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抗日的热情;

(2)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

3. 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哪一性格特征?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这些特征,试从这些内容揣摩这一特征的含义及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幻灯⑧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含义:1非常自信自尊2过分自信自尊

作用:全文的情节,老头子的功和过皆由此引发

二。分析文中环境描写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划出,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幻灯⑨显示)

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作者仍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书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的英雄代表老头子。设想你就是孙犁,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幻灯⑩表现家乡祖国的美以及人们为此作出的努力,老头子身上所展现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四。 延伸:爱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新时期*主席在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爱我们美丽的祖国,你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自由作答示例:珍惜在校的每一刻,努力学习,为将来能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一切不法分子做斗争,维护祖国的利益……

五。 小结: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芦花荡》的故事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初中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芦花荡》读书笔记 篇11

当我读完《芦花荡》这篇短篇小说后,我深深被哪位老船公那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还有那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热情和过于自信和自尊、智勇双全的能力而震撼。

文章讲的是一个干瘦老者,只靠那支灵巧的蓠和水鸭似的本领,在鬼子封锁的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过意外,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送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感到蒙上了耻辱,发誓要报仇并把女孩送进苇塘。第二天,他设计圈套,把鬼子痛打了一顿。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要学习老船公那智勇双全的能力。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我不禁想起了那年冬天的夜晚,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逛街。走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蹲在路边的小女孩,我们便走过去看了,只见她抬起头看了我们一眼,哭得更大声了。我和小月猜她可能是迷路了,我们想问她,但她一直在哭,我们都不知该怎么办。只好蹲在她面前逗她笑、安慰她,但是她还是一直在哭。我们只好先离开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经过那里,发现小女孩正坐在那里玩着一个玩偶,在她旁边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她牵着小女孩走了。看到那时,我非常后悔,如果我能去买一个玩具或是细心地安慰她,或许小女孩就能早点找到回家的路,就不会在路边呆那么晚了。当时,我只想着和小月去逛街,却没想到这一点,让小女孩哭了那么长的一段时间,我真是太不欠考虑了。

读了《芦花荡》这篇文章之后,我学到了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有自信和自尊,还要有智勇双全的能力。

《芦花荡》读书笔记 篇12

孙犁的小说充满诗情画意,优美的环境:天空的星星,苇塘的飞鸟,月明风清,月亮,飒飒的风响,一轮红日,水面上的烟气,水平如镜,水草在浮动,莲蓬的清香,紫色的丝绒一般的芦花,密密的苇叶。在这芦花荡中,飘荡着战斗的豪情,坚定的意志,人民的决心和信心。

战争的描写大多是这样的,血流成河,你死我活,有的是惨烈的场面,愁云惨淡的环境。阅读战争题材的小说往往是沉重而紧张的,因为诗意与战争是不搭边的,但是作家孙犁的小说,充满了水乡的朦胧和水气,诗意而轻松地表现战争,表现战争中的人民对战争的态度,从一个小的视角,反映了人民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轻松地走进紫色如丝绒一般的芦花荡中,湖水涟漪,水面如镜,莲蓬清香,月明风清,白绸般水鸟……

一片苇叶似的小船,轻松地进出,在敌人炮楼的封锁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小说主人公老头子水性极好,能在敌人的炮火中跳进水中,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老头子划船技术很高,一只船在他手中轻得如同苇叶,行驶在水面上,作者是用了一个“飘”字;老头子熟悉水面的形势,设计打鬼子,把敌人骗的团团转,进入芦花荡的深处,需要拐弯抹角地走,老头子不在话下;老头子爱憎分明,对小战士,充满了爱怜,小战士受伤,他心疼自责内疚,对敌人,他充满了刻骨的仇恨,设计钩住鬼子,然后用篙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老头子是战士的坚强后盾,他出入在芦花荡中,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粉碎敌人企图封锁抗日将士的阴谋,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中,因为有了老头子,苇塘中有响亮的歌声,有鱼米地香味。

这样一位主人公,老头子,不是抗日战场上的主角,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如同鱼鹰一般,精神明亮,充满了力量,充满了自信和自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