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 案例【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细心的小编首席为家人们整理的12篇教学目标设计的相关文章。

教学目标设计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目标 目标设计

数学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最终都得回归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本身又涵盖了很多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所有环节中,课堂目标设计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环;课堂目标设计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此也谈谈课堂目标的设计。

一、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思考

(一)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从整体与个体来分。整体是指整个高中阶段或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应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个体可具体到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二者不可单独隔离开来设计。整体应该按照国家要求的大的方向来制定,对于每节课的课堂目标,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主动的方式去完成。

(二)对所任教的学生作全面的分析,并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定位。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应以学生的为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分析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确定每堂课的具体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作全面分析。对学生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基本情况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况,能力之间的差异,性别之间的差异、年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准备情况。例如教师在给统计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必须对学生对于初中的统计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当你讲了半天,讲得口沫横飞时,学生突然插一句‘什么是众数,什么是中位数’时,就千万别怪罪你的学生啦;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之所以将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单独列出来,是笔者觉得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在对学生作了充分的分析及定位之后,确定每堂课的目标。在这方面,笔者觉得应该参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这三个维度具体内容是: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指的是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单来说就是完成‘是什么’、‘做什么’及‘如何做’。知识与技能按层次又可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运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运用都是针对某一具体数学知识而言的。综合运用则强调综合各种知识来解决问题,而这里的所说的“问题”则包括纯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及介于这两者之的应用题(部分是理想化了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指的是通过数学学习过程,把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描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常见术语有:经历……过程、培养……能力、领悟……思想方法、发展……意识、学习……的问题解决方法;观察、参与、尝试;探索、研究、发现;合作、交流、反思。在写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可以根据其内容和上术术语来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是指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比较稳定的情绪体验;数学态度是指对数学活动、数学对象的心理倾向或立场。数学态度可以演变为数学信念――对数学持有的较为稳定的总体看法观念。刻画情感态度目标的术语有:感受……、体会……、领悟……、形成……观点、养成……习惯、欣赏……之美。

在上述三大点中,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分析,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对学生的分析,也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学生方面的分析:1.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分析,以高二下学期的文科普通班的学生为例,班上男女比例大概是四比六。学习方面:学生的总体成绩偏弱,而且有部分同学偏科严重,男生惧怕英语,女生惧怕数学。男生稍快,但较懒;女生勤快,但不爱思考。家庭环境大都比较一般,多数为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2.学生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及总结能力较弱,但本节课前已复习相关知识点并通过练习得以加强。3.学生的观察及自我总结时,用时要多点,并多加鼓励,才敢于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根据观测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回归模型。2.使学生通过探究体会到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3.初步体会不同模型拟合数据的效果。

(三)过程与方法:在必修三的统计一章中学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凶括画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利用回归直线方程进行预报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案例介绍回归模型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模型的拟合方法及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及发展学生的自我主体学习意识。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 篇2

关键词 教学目标 目标行为动词 目标细化分解 学生工作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介绍

“杜郎口中学”提出的教学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又看到“翻转课堂”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是为了不教,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于是其他学校纷纷效仿,课堂讲授时间大大缩减。那么,课堂讲授时间缩短后,学生学习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呢?任何教学模式最终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2 教育教学目标的理论梳理

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①梳理

教育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布鲁姆认为,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的教育都面临着系统的深刻的变革。它已不再满足于选择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而要求大力普及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大军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掌握在复杂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当时的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预期使得好学生总是好学生,差学生仍然是差学生。这一情况既减弱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志趣,又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布鲁姆看来,只要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都达到掌握水平。

1999年安德森等于雪城会议讨论了教育目标分类修改稿,2009年11月 蒋小平等将安德森编著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翻译印刷,其中认知过程维度分为六个认知类别和19种具体认知过程。六个认知类别为1.记忆/回忆2.理解3.应用4.分析5.评价6.创造。19种具体认知过程为1.1识别1.2回忆2.1解释2.2举例2.3分类2.4总结2.5推断2.6比较2.7说明3.1执行3.2实施4.1区别4.2组织4.3归因5.1检查5.2评论6.1产生6.2计划6.3生成。这一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本研究的行为动词界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梳理

《上海市中小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对每一维度的目标做出的具体说明。

(1)“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分类界定。对科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的“认知”可以分为知道(A)、理解(B)、掌握(C)、应用(D)四个层次。 “实验”要求分为初步学会(A)、学会(B)、设计(C)三个层次,主要针对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2)“过程与方法”要求的分类界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要求分为感受、认识、运用三个层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分类界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要求分为体验、感悟、形成三个层次。

本研究根据现有的《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目标细化梳理和配套案例说明,目的使课程标准在转化为实施标准时有依据、有参考。其中,教学目标细化梳理将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而案例说明将使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可参考的表现标准。

3 基于教学目标梳理的研究框架形成

3.1 目标行为动词的界定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分类及行为动词界定(表1)

3.2 目标细化分解案例说明

下面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案例的教学目标设计,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和目标的细化分解,分为三维目标综述、目标分解、案例说明三部分。目的使学生明了教学目标,以便独立地进行学习。

案例:《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目标分解与案例分析

(1)知道机械能的概念;会用DIS实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归纳出解题步骤。

①知道机械能的概念。从教材中找出基本概念以及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并填写在表格中。

②会用DIS实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DIS实验研究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写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能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③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判断各个实例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公式证明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不同实例的推导,进一步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

④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归纳出解题步骤。判断各个实例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堂例题练习,讨论,归纳总结解题步骤。

(2)通过实验探在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通过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归纳,经历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性的研究方法。

①探究在单摆摆动时,在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结合教材能够描述实验的设计思想及其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并能够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写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能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②通过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归纳,经历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实例的研究,归纳出他们中存在的共性,进而获得解决同类问题的共性的研究方法,便于以后将要进行的研究。

(3)在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有所得的快乐,并感悟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①课堂练习与巩固练习相结合,感悟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②学生工作单制作:针对教学目标的分解目标教师可精选8道左右的习题,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前课后练习。这样可以及时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精选习题也使学生的学习减负(这里不例举具体案例)。

4 总结

以上三部分的研究首先界定了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目标行为动词,为教学目标的适切定位和规范描述提供了标准。然后是目标细化分解,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和目标的细化分解,分为三维目标综述、目标分解、案例说明三部分。目的使学生明了教学目标,以便独立地进行学习。再者是学生工作单的制作,学生工作单的题目由教师精心挑选,每一题与目标密切对应,学生在此基础上的练习能针对性地检测自己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育目的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存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教学设计应由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发挥几十个人的积极性。基于以上三方面教学目标梳理的教学设计能确保教师在减少了授课时间的教学实施同时,学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主动地学习,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释

① 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外研社,2009:51.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 篇3

现实教学中,不管是传统的教学目标还是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都缺乏层次性,“只有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或多样性”[6],忽略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同一知识的构建差异,长此以往不利于各类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所以制定教学目标需要遵循分层性原则。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个体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设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顺应客观规律,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在一节课或一个阶段后有所发展。教学目标的最低层次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必需达到的,也是目标设计关注的重点,“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7]教学目标的较高层次可以从学生的爱好、优势智能、知识的灵活性、迁移运用能力、情感体验差异等方面着手设计。一般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层次,如关于天气系统的学习,基于多元智能教学的分层目标可以设计为表1所示。

二、地理多元智能教学目标设计流程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的智能类型千差万别,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教学,也不能局限于自身的智能优势,而要兼顾智能,让智能优势各异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整个学段的学习。教师可以给自己列一个清单,每个周期检查自己选用的方法,尽量保证在一个学期内所有智能都能在课堂闪光。在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分解学习内容。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多种教材来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概括性强,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先分解知识点,如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要求需要一些知识作铺垫,如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迁移实例。这些内容的教学都需要教师考虑方法,选择学生活动,如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教学,是直接阅读概念发挥学生语言智能,还是启发想象发挥学生空间智能,又或发挥其他智能的优势,多元智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许多路径,合理的学习内容分解可以使教学在充满乐趣的同时而不失其方向。第二步,挑选合适的多元智能工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后,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学者将其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创造出了很多好的教育方法,如戴维拉泽尔提出了“多元智能工具箱”[9],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教学方法。挑选工具时先要思量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重要程度,决定是兼用智能还是聚焦某个智能。教师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随着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还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方法,如发挥空间智能,笔者提出了地理景观教学、地理想象、地理制图、颜色符号、地理知识结构图等工具。第三步,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前面两步,将某种方法与某个知识内容对应,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如关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笔者设计用“地理想象”这一方法解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具体活动要求是:“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冬季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到北端的漠河将经历怎样的变化。想象内容为穿衣、对风的感受、雨具的使用、太阳状况、树木的变化、土壤的变化、房屋的特点、河流的变化、地形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等。”实际教学时学生就上述提示展开想象活动,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进行归纳提升。关于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这样设计:“通过想象,感受中国南北差异,理解地理环境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地理多元智能教学目标设计范式

教学目标设计 篇4

21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复习入新。

1、读一读:琥珀

松脂

渗出

包裹

澎湃

粘稠

详细

2、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

1、课文中的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2、孩子的父亲说了些什么?

(追问:你怎样理解他说的“很少见的”?-——这确实是一块奇异的琥珀)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学习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体会、欣赏他的奇异、美丽。

2、这一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内容?

理解:考古学家们通过这块琥珀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 从琥珀的样子——推测——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已知的情况)

(了解未知的情况)“可以推测”“可以知道”——表明这块琥珀考古价值。学习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

1、课文哪部份描写了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什么?(讲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这奇异的琥珀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1)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落下来。(2)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3)松脂继续滴下来,积成一个松脂球。(4)淹没在泥沙下,变成了化石。也可以说是量大阶段:(1)形成松脂球。(2)变成化石。

3、你认为作者推测的这几个阶段的详细情形合理吗?他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断?(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谈谈自己的体会,悟出:琥珀形成有哪些必要条件?)

四、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奇异的琥珀

形成过程

——→

——→

——→

↑ 刚 ↓ 好 ↑ ↑

必要条件

夏天炎热

苍蝇

继续滴

渗出松脂

蜘蛛 地壳变化

漫长岁月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 篇5

关键词:审计实验教学;目标定位;课程设计

本文系陇桥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审计课程实验室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3日

审计学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实务(手工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审计技能,既有一定会计、审计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1983年,南京审计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办审计学专业开始,至今不少财经类院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但是审计专业的课程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审计学过于抽象,具有一定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审计理论和实务是建立在精通会计知识基础上的传承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知识并熟悉业务流程,而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又从未接触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对审计程序、岗位职能,审计技术等均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一直拘泥于纸上谈兵。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审计实验教学要打破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成为训练审计知识概念、培养审计基础技能和审计创新能力的课程,而在审计专业教育中处于核心环节。

一、审计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审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随着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重要性的提升,审计学专业教育受到社会广泛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审计专业。审计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培养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更要体现在实践创新中。所以,审计实验教学是审计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审计理论教学向实践转化的客观要求。审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完整性、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等等,在课堂上,由老师来讲解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审计课堂的气氛总是沉闷的。学生在理论教学中难以理解审计的相关知识。同时,审计是一个充满大量职业判断的过程,这种职业判断有时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审计实验教学以高度仿真的模拟实验情景,培养学生审计专业知识能力,特别是培养审计职业判断能力。所以,审计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审计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审计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需要。

(三)衔接社会就业的有效捷径。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审计岗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更强。目前的教科书和案例教材,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缺乏客观业务依据,缺乏真实性,脱离生产实践,在校的学生仅凭审计课堂学习是无法掌握审计的实际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利用审计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审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审计实验教学将成为衔接社会就业的有效捷径。

二、审计实验教学困境分析

(一)审计实验教学缺乏师资支持。审计实验教学缺乏一支既有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又有审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要求审计教师具有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熟悉新的会计、审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相关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分析、应变能力。而目前各高校的审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担任的教学任务较单一,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相距甚远,无法形成一支既有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审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审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发以及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审计实验教学缺乏扎实的会计知识做铺垫。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后,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审计已被纳入“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审计理论和实务必须建立在精通的会计知识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知识并熟悉业务流程,而学生普遍缺乏经验又从未接触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对审计更是缺乏感性认识。由于课时等因素限制,学生的会计知识不够扎实,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致使审计实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空中楼阁”。

(三)审计实验教学的软、硬件建设难度大。与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相比,审计实验教学涉及面广,起步较晚。通常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资料比较单一,而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实际实务操作相当复杂,这使得实验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而实验资料的设计难度大、投入人力、物力较多,相应的软硬件的配备成本高,所以组织审计实验教学的成本远远高于会计实验教学。

(四)审计实验教学中风险导向理念体现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审计新理念,从企业的宏观层面着手,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都将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全新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而目前审计实验教学普遍还是从制度基础审计角度入手设计实验环节,模拟审计流程,风险导向理念没有充分体现。

三、审计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有研究表明,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在大学专业学习阶段只能获得10%左右,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不能单纯定位在胜任审计工作上。在实际工作中,会计造假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会计舞弊行为越来越具有隐蔽性,所以,由于审计实验的单纯性和实际业务的复杂化,我们不能期待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审计实验就能熟练运用审计的技术方法,更甚至具备审计职业判断的能力。

那么,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何处?首先,审计实验教学通过设定实验情景,指导学生从复杂的经营管理流程、财务和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生成新信息的能力。所以,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一是通过审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数据信息加工能力;其次,审计实验通过提供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概况以及一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同期相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审计知识,来发现问题,并完成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通过审计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整个审计流程,初步建立审计职业判断的思路。所以,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审计实验搭建审计学习的基础框架,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再次,在审计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在以审计小组的形式开展模拟教学的综合实验中,需要学生在审计小组中分工合作,交流信息,并在汇总审计发现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既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工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贯穿人文教育,奠定审计工作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四、审计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思路

近几年“大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经久不衰,审计专业需求也挤进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排名的前十名之内。全国各大高校纷纷举办审计专业,目前开设审计学专业的国内本科院校有48所,但这与开设会计学专业的531所国内本科院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目前大多数审计实验教学的研究集中在《审计学》或相关单一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我们则力图建立一套适应审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围绕审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提出一点设计思路。

由于各高校在落实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中各有特色,课程设计上也有差异,所以在此主要以我们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展开设计。从硬件上说,建立多媒体审计模拟实验室是开展审计实验教学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审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看,首先,为了夯实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加大学生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实验力度的,为审计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其次,围绕《审计学基础》、《审计实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课程设置“嵌入式”实验,贯穿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运用审计实验软件,开展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再次,设置《审计综合实验》课程,既安排手工模拟实验,又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使审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感受审计实践教学,起到专业融会贯通的作用。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加强课外专业实践,让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有走出去的机会,增强学生应用审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邵世芳,戚振东。基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审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9.

设计教学目标 篇6

PEP六年级英语Unit 1 B2对话课目标设计

刘红星

1、认知目标

能四会掌握句型:“How heavy are you? I’m 48kg.I’m thinner than you, and shorter.” 明白这句话中的省略现象:I’m shorter than you.2、能力目标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运用“How heavy are you? I’m„kg.”

(2)能通过调查完成Pair work 中的任务。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内容,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及自然界中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其他生命。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目标设计

张素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小鹿的玫瑰花》目标设计

王传亚

建议:让王老师将8个生字和12个会写的字写到目标中。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充分感悟黄莺和微风的话,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目标设计

全红梅

建议:让全老师将关系和规律的具体内容写上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难忘的一天》目标设计

刘娅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的激动,紧张和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已肩负责任的重大。

《葡萄沟》目标设计

郭敏

1.知识与能力: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柳树醒了》目标设计

甘露萍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知道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观察春天。

《纪昌学射》目标设计

阳丽娟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故事情节。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点词句段的学习,了解故事经过。2.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寓意。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无论学什么东西,做什么事,都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2.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在学习的道路上百折不挠的前进,才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文言文两则》目标设计

杜红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匆匆》目标设计

冷永红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圆柱体的体积》目标设计

刘传松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军神》目标设计

周静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中感悟”的基本策略

2.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要途径,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目标设计

孙琴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兰花的世界》目标设计

王孝波

建议:王老师请修改以下方面:

1.认知目标

(1)初步掌握兰花的种类、分布、特征,能说出兰花之最(几个之最);会讲(几个)兰花的故事;会用吟、唱、诵三种方式读兰花诗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学校兰花文化的建设的几个具体特征或做法。

(2)通过本次活动,学生(通过)初步(运用)调查访问法,实地考察法,资料收集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探究的(科学方法产生)兴趣。

2.能力目标

学生观察什么?能搜集什么资料?用什么方式调查?讲演能达到什么程度?通过观察、搜集、调查、讲演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评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兰花的高尚品格,坚定素洁,幽香清逸,品位高雅,争做具有兰品的人。

《白杨》目标设计

程莉

一、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与教师检测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统计》目标设计

郑洁

1、知识与技能:

①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②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②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

③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②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剪羊毛》目标设计

祁文霞

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掌握好“X X.X | XX XX | X X.X | X O‖这一基本节奏音型,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剪羊毛》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牧民的

劳动生活,懂得“只有努力劳动才能换取幸福”的生活。

《装饰画》目标设计

梅馨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装饰”概念装饰的表现特征(即外形与花纹的形式美)。

2、使学生懂得动用线条进行装饰的绘画方法。

3、通过审美评价与集体创作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观察植物、动物、人物的外形、特征、色彩,指导学生理解装饰画的特征和审美表现方法。

三、知识点及教学难点:

知识点:①装饰语言

②培养形式意识

③培养结构意识

④培养装饰能力

《大嘴巴精灵》目标设计

付娟

1、认知目标:了解“大嘴巴”与“东南西北”基本形的转换。

2、技能目标:掌握用折和粘的方法制作出“大嘴巴”的基本形,并学会把握剪贴、装饰的基本要求,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有趣的制作活动,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做事耐心、细致,不浪费,爱整洁的好习惯。

《十六年前的回忆》目标设计

王琼

一、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慈祥、恐怖、粗暴、残暴、匪徒、窝窝头、乱蓬蓬、绞刑、舅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领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前后照应等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悟并讨论交流,在朗读中思考,做批注;在讨论交流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在拓展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情景,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水的表面张力》目标设计

陈双

一、科学知识:

1、认识水的表面存在着一股收缩的力——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可以改变。

2、了解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二、科学探究:

1、细致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能设计实验研究水的表面张力。

2、对表面张力的存在作出科学预测并通过模拟游戏的形式验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水的张力现象,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奥秘,进一步热爱科学探究活动。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目标设计

向聪颖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3、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画杨桃》目标设计

金燕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是„„就„„”“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能力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会系统思考。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观念、换位思考的思想观念以及尊重他们感受的思想品质。

《“9加几”》目标设计

刘天云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混合运算三维目标》目标设计

朱丽娜

(一)知识教学点

1.学生能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二)能力训练点

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得到培养。(三)德育渗透点

学生养成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的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学生能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惊弓之鸟》目标设计

丁晓春

1.凭借拼音,读准“羸、嘣”两个认读字,会认、会写“魏、弦、悲惨、愈”五个生字,会写“弓、箭、射、猎、雁、痛、裂”七个已会认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来历,能在教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判断是否适合用“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感受成语的魅力。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大吃一惊”“更加吃惊”等用词的变化以及更羸说话的准确、严密,体会语言的力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积累和运用先果后因的表达方式。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初步学习根据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背影》目标设计

杨姗姗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 3.领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

4.学习作者认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5.通过品味本文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年级掷垒球》目标设计

李绪鹏

1.初步体会原地垒球掷远的动作,体验肩上快速挥臂投掷的动作要领,掌握正确的持球方法。

2.体验积极动脑、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借助“新兵入伍”等游戏情景,学会自我保护与互相帮助方法,逐步建立学练安全意识。

《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跳远》目标设计

王裕琴

1、初步掌握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跳远的动作要领,发展弹跳素质,提高跳跃能力。

2、通过系列游戏活动,提高身体的灵巧性,培养团结友爱,不怕困难的精神。

3、发展模仿想象及自我表现能力,增强参与群体活动的乐趣。

4、运动量适宜,练习密度预计45%,平均心率预计135-140/分。

《当个电脑小画家——画图初识》目标设计

周怡静

一、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启动“画图”软件,认识“画图”窗口各部分作用,初步了解工具箱内绘图工具的名称,尝试使用工具绘制简单图画。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画图工具箱的作用,通过尝试使用工具绘制简单图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用计算机进行画画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设计 篇7

浙江省永嘉中学 邵胜新

一、课时教学目标含义的限定

课时教学目标是从微观角度,用非常具体的语言表达一节课学生学习后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如“天体 和天体系统”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区分天体、天球、星座、天体系统的概念。

2.学生能知道宇宙中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并能辨别恒星和星云。

3.学生能在九月星空图上读(填)出主要的星座及其恒星。

4.学生能简述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

5.学生从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学习中,消除对宇宙的神秘感,破除迷信追求科学,正确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 。

课时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师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根据地理学科(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针对教 学对象的特点所设计的目标计划,具有可检测和可操作特性。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1.陈述的对象不能倒置 教学目标应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 变化,即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规范的教学目标陈述应该是“学生知道……”、“学生 能够……”、“学生应该……”等,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而不是教师,才能表达教学 目标的真正含义。

2.陈述的目标应具有可观测性 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和结构形式、编制课堂练 习等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因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精确、具体、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可观察的低级行为目标和技能目标,可以从“对象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模式化 加以陈述。例如:“学生在九月星空填充图上,在3分钟内,以百分之百准确度。填(读)出星座名称及北极星 、北斗星、织女星、牛郎星”。这目标的对象、行为、行为标准及行为条件非常具体、明确,可观测性强。

对于难以观察的较高级认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可采取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使之转变 为观测性。例如:对“能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教学目标。可以这样陈述:“列出几种物质,学生能判断哪些 属于能源?哪些是常规能源?哪些是二次能源?”这就使难以观察和测试的较高级行为目标转变为可观测性。

三、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条件

1.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条件 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状况。它是某一教学目标能 否进行的前提。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生能在闭合等压线分布图上准确画(读)出某地的实际风向 ”。这一目标所规定的是教学终点时学生的能力,要进行这一目标教学,并能达到目标,需要以下的先行条件 :在非闭合等压线图上,①能画(读)水平气压梯度力、②能画(读)地转偏向力、③能画(读)摩擦力。在 设计这一教学目标时,先要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三个起点能力,若具备起点能力(前课时的作业可了解),就 可以确定这一目标的教学,若不具备这个起点能力,就不能设计这一目标的教学。如果非设计不可的教学目标 ,则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2.分析目标的支持性条件 例如:上述的“在闭合等压线分布图上画(读)出某地的实际风向”的教学目 标,除上述的三个起点能力条件外,还要理解气压分布类型、气压分布状况与等压线形状的关系等支持性条件 。例如:学生在三力共同作用形成风的示意图中,能准确判断出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以 及风向,但在闭合等压线图(或气旋、反气旋)上读(画)某地风向则束手无策。这足以说明学生不具备上述 的支持性条件,教师在设计这一目标时,没有分析支持性条件而盲目设计,导致教学目标不能达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

在上述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还得注意目标的层次性。设计时要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不同作用及 不同地位,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我国现行的地理学科地理教育内容可分为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能 力三部分。其中地理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态度,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这是意识形态领域 问题,十分抽象,很难区分其层次。但对地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陈述应尽可能采用具体的可观测的行为动词 来描述,如:“积极参加……活动”、“自觉遵守……法规”、“同……作斗争”等,应尽量不用“增强…… 意识”、“培养……态度”、“树立……信心”等抽象的术语。

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依据《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参考教育部《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目标与培养 》和我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地理知识教学目标(认识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可分“知道、理解、掌握、应 用”四个层次。

知道是指对一般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其空间分布、演变过程的认知,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选用“说 出、填出、辨识、指出”动词描述。

理解是指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及地理模式的说明和解释,揭示地理事象的特点、成因及相互 关系。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选用解释、叙述、简述、说明、分类、归纳、举例等动词描述。

掌握是指运用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说明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选用“对比、阐明 、从……中说明了什么原理、从……中找出什么规律”等动词或介词结构的动宾短语来描述。

应用是指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选用“指导、示范、说明、评价、制订 、修改”等动词描述。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 篇8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设计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目标的拟订中,要准确定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从最根本的重难点出发,既着眼于发展性目标,更要求实于基础目标。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及如何落实。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严格要求自己从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始。经过教学实践总结,我对教学目标重要性认识更深刻,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

如设计“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在备课时我参阅了大量的网络文章,重点对教材内容分析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了研究。

参阅网络文章时,我发现一些教学设计的问题:

案例一:

1.认识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3.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4.德育渗透: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比较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前三条都可以合为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只能算是二维目标,缺少过程与方法目标,它没有说清楚组织什么样的活动,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习得能力,提高素养。

案例二:

1.通过学生的认一认、购物等活动掌握人民币的识别方法,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

2.经历购买小物品、帮助阿姨解决实际的问题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认识几元和几角及同桌合作进行换钱游戏的过程,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4.通过认识人民币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为自己买春游必需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用钱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看《一分钱》的VCD向学生渗透拾金不昧的思想教育。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比前者具体了,也有三维目标的思想,但是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它是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的,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从目标的设计开始,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其次,一味求全,曲解了教学目标的意图。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踏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哪一个都不到位。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目标的拟订中,要准确定位,从最根本的重难点出发,既着眼于发展性目标,更要求实于基础目标。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分分类、换钱游戏等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即1元=10角,1角=10分。

2.以识别人民币和归纳十进关系为载体,提高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3.了解关于人民币的常识性知识,产生爱国情感,知道合理使用和节约。

适度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能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某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差的误区,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学情实际,确立教学起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第二,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识性目标。过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均被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的课程观在体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盲目抄袭,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四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个性差异,教学目标的拟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要求,在预设时教师应通过课前调查、分析、观察等确定班级的课时教学目标,对起点比较高的班级目标可以适度提升。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比如可以拟定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

当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保障。什么样的目标决定什么样的课堂。我坚信,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更能正确认识,深刻挖掘目标内涵,拟定出一个“全、精、实”的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准绳,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教学目标设计 篇9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216-02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一定的手段来实现特定的目标,当然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们运用的手段是多元化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特定目标。教学目标设计如何才能达到最优化,如何能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实际、贴近教材,教学目标如何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善、美,这就需要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入手,构建教学目标环节,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是衡量一节优质政治课的重要标准,因此从优化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就尤为重要。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总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和归宿点。政治课教学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各级目标都有自己的发展纬度和若干层次学习水平。政治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制定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的方法技巧,知道学段目标,了解总目标。政治课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二、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标准

政治课课时教学目标通常都要依据政治课课程标准、政治课教科书和政治课的学情。

(一)政治课课程标准

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指导政治课课程的标准和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中各个主题都有具体的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的教学指南,它规定了教学的总体框架,是政治课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虽然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明确规定了政治课教学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但还需根据教学内容所在模块,结合模块目标对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检查目标制定的是否全面,判断该课时目标能实现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中的哪些目标。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第一,学习政治课中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有哪些民主权利,初步认识政治生活对我们的影响及我们的参与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知道他们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应用。第二,学习维护自身政治权利的一些知识以及途径和方法,通过模式或参观的方式增强对民主权利的理解。第三,正确认识知识、能力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政治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解决与政治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树立公民意识。

(二)政治课教科书

新课程下的教科书是“一标多本”,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因而依据学生实际整合教科书与其他教学资源是搞好教学设计的关键。主要环节包括:一是对选用教科书的分析评价。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活动中应认真研究、充分挖掘。要尊重教科书但不唯教科书,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为标准,用审视的眼光选择教科书内容。二是对其他版本教科书中相关教学内容的分析评价,教师应熟悉多套教科书,汲取各套教科书的优点,重组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三是对其他教学资源(如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的分析评价。特别注重联系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学生身边的素材,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四是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师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其知识的重要性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政治课教科书体现政治课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规定,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考虑教师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为政治课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学内容和组织线索。根据教科书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在教科书所处的位置及前后内容的联系。比如,教科书中与“公民的政治生活”有关的知识点为:民主权利的内容、民主选举的方式、民主监督的途径、民主决策行使和结果,难度不大,可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为我国政权的性质目前在我国不是热点问题,而公民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现象是以后我国政治发展所着力强调和要求的。

新教科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淡化知识体系设计,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避免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个人的独白或知识点的解释、记忆过程。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对教科书的使用提出以下建议: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而不是知识点的解释。如“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一节课中,要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实际上增加了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悬疑性或冲突性问题的设计,争取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点用分数加以量化的评价方式就不合时宜;虽然依据教科书,但在设计上也给授课老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创造空间。但是不管怎样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均要认真领会教科书内容选取和编排用意,挖掘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寻找政治课课程标准在教科书中的渗透痕迹,即所谓的“吃透教科书”。

(三)政治课学情

分析学情有助于对教学目标的可行和层级性做出理智判断。例如“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这一教学目标,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甚至在学习公民政治生活之前就已经具有较强的民主监督意识,这时“体会”改为“增强”就比较恰当。而对生活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一目标相对较高,这时“体会”改为“体验”或“感受”就比较恰当。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终点。参照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学情分析通常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展开。“知识”维度的学情分析参照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线索,它显示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但不能显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运用观察、调查、诊断性测验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能力”维度上,要把握好学生与社会交往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比如这节课有“模拟听证会”的情景设计。该情景设计不是很复杂,尽量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本节课的目标是“形成一项改进……的建议”。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要把握好目标的深浅程度。“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权利、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与政治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应全面了解,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深化这种意识,进而培养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政治发展前途的关心。

三、政治课教学目标优劣的判断

通过对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标准的分析,教学目标内容就能够详细具体便于操作,也能够知道哪一个教学目标表述得更好,更符合教学的实际和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我们就能判断下列教学目标的优劣。

例如:判断下列两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哪一种更合理,并说明原因。

1.使学生懂得我国基本的公民政治生活方面,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

2.通过观察周边的政治生活现象,初步懂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性;以“假如我是候选人”为题,指导我们班级选举是什么方式的选举,以及这些选举方式的优缺点,从而达到优势互补;通过观看对腐败的治理和人大代表的运作视频,说明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和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模拟一次听证会,形成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性。

显然,第2条教学目标表述更好。因为目标内容比较目标行为实施者是学生,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而第1条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隐含着“教师即塑造”的思想,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上述中第1条教学目标的表述曾被泰勒批评为“把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2]。他指出常见的教学目标采取概括化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不能具体地指明行为的生活领域,使得提出的目标缺乏可操作性。他提出应把教学目标分解为“行为侧面”和“内容侧面”,并且“目标应该是清楚的,但不一定是具体的”,即在目标的概括化与具体化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

第2条教学目标符合豪恩斯坦的教学目标。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豪恩斯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理动作和行为领域。豪恩斯坦在其所著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概念架构――对传统分类学的整合》中认为:认知领域第一层次要形成概念、识别、定义;第二层次是领会、转换、释义、推断;第三层次包括应用、澄清、解答;第四层次包括评价、分析、验证;第五层次包括综合、提出假设、实际解答能力。豪恩斯坦的情感领域目标,是以处方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为主要输入,以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与展露个性五个层次为过程[3]。经过学习体验之后,达到有情操的学习结果,做一个有“素质”的人,突出了如何使得内在的情感品质转化为能够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豪恩斯坦的动作技能领域目标,是以技术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为输入,以知觉、模仿、生成、外化与精熟五个层次为过程,经过学习体验之后,达到有胜任力的学习结果,做一个有“体能”的人,即知道“是什么”也知道“如何做”。但是,豪恩斯坦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的新架构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领域:行为领域。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目标的整合,在这一领域中个体的发展具体可分为习得、同化、适应、表现和抱负等五种不同水平,每一种水平又有认知、情感、心理动作的相应类别成分组成。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学目标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普通学生到特殊学生或由特殊学生到普通学生,进而达到政治课的学习和教育效果。由此,一个完整的政治课教学目标应包含几个因素: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理动作领域和行为领域。通过这几个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都可以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教学目标设计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50-02

当前,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模糊和笼统,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存在割裂三维教学目标的现象,直接影响英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准确理解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要求,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设计出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目标意识

许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到“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备课时很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而在教学活动中对“怎样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甚少考虑。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长期停留在知识教学内容层面上,课堂教学以背记词汇、词组和语言点为主,忽视英语课程以“能用英语做某事”的目标要求,是导致当前英语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学生的语用能力差,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对教学活动有导向、激励、选择和评价功能,具体表现在对教学过程的引领、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方便评估教学效果达成等几个方面,它支配、调节和控制整个教学活动,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某个教学目标而展开。因此,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意识到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白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清楚教学目标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有效达成。可以说,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必须从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抓起,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推进“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抓起。

二、教师要整体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旨在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但许多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存在“模糊性”和“笼统性”,认为“三维目标”比较虚化和难以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更是存在割裂“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的现象。其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过程与方法”去求得“知识与技能”,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去空讲“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就是说,“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同时,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即“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内容与对象,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实现,并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课堂教学才不至于陷入“只见文本、不见学生或者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见知识不见育人”的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中,也才能从根本上扫除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障碍,才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例如,外研版七年级下册Module 5 Unit 1 Shanghai is bigger than Hongkong 一课,有英语教师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运用词汇hometown、than…和比较级的构成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准确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看似层次清楚、条理清晰,也包含了“三维目标”。但事实上,教师把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地设计为三个相互独立的教学目标,人为地割裂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这节课中,词汇和语法结构是教学内容和对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去让学生掌握,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和兴趣。特别是对教学内容和对象,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不能含糊带过,更不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单独表述为教学目标,使其在教学中难以落实。笔者建议将以上教学目标设计改动如下:

1.运用实物和简笔画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形容词比较级的结构(形容词+er)并能够在合作交流的结对活动中初步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听说交际。

2.用中国城市和河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级句型结构A+be+形容词比较级+than+B比较和谈论中国城市和河流。

3.在对两两城市和河流的谈论、比较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操。

这样的教学目标表述能把三维目标很好地有机统一起来,并使每一个目标都具体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教师要学会按课型设计教学目标

课型,即课的类型,是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划分的课的种类。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任务中,教师需要用不同的课型来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因为每类课型都具有独特的教学目标、基本规律和过程结构特征。在某类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只有符合该课型的目标、基本特征和教学基本规律,教学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英语教学内容种类繁多,任务要求不一,教学情境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根据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例如,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外研版是以模块为单位展开教学的,每类模块都需要新授课、复习课和练习课等系列具体课型紧密配合、相互补充,每类课型都是以解决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最后达到模块教学总目标的要求。新授课的教学重心是先感知、理解语言知识并初步运用;复习课的教学重心是梳理、归纳知识,并提升语言能力;练习课的教学重心则是巩固语言知识并熟练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究每一类课型的教学特点,按照英语学习规律,有针对性、递进性和层次性地设计每类课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做到常学习、常研究和常对照,并不断地对每一次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反思,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水平,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同时,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具有导向功能。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真正实施者,教师首先要把教学目标当做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来对待,自觉树立教学目标意识,重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和设计;其次要准确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关系,能够结合英语学科的课型和学科教学规律设计行为化的教学目标;最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努力提高教学目标设计水平。

教学目标设计 篇11

Word页面设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word里“页面设置”里“页边距”和“纸张”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在掌握以前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较灵活的应用该设置对页面进行调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操作,鼓励学生寻求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创作作品(制作自己的胸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教学重点: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掌握对word文本页面设置的方法。教学难点:多栏设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由与学生们的真诚交流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

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展开构思。

设计意图

一、1、向学生做自我介绍

谈话导入

2、出示准备的word里制作的胸卡图片

3、引导2-3名学生做自我介绍

4揭示、板书课题

5、初步了解胸卡

二、师生互动,1、构思设计胸卡时所

要添加的各项内容

生展开交流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生看教师的胸卡,说出自己通过胸卡对老师的了解 向老师介绍自己

说说对胸卡的了解

共议目标,探索新知

2、与全班同学共同设

想操作中将会出现的问题。

3、确立本节课知识点,选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演示操作,识水平结合胸卡图例思考,在制作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并向全班

同学和老师提出。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把课堂上发现的问理解互相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互助式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

三、应用新知,独立设计制作自己的胸卡

四、展示作品,共同评价

五、总结新知,扩展练习

并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4、发动学生进行制作。

师走到学生中间巡视,相机指导。

与学生们一同欣赏胸卡作品,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向学生介绍“页面设

置”将文本变大功能,并希望学生能独立设计一份板报。

共同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

生独立完成自己的胸卡作品,遇到问

题可以请教身边的同学或者老师。

展示自己的胸卡作品,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及在制作中的心得,与同学共同交流。

同学间互相评价。

接受制作板报的任

务 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给每位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创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正确、客观的评价能使学生更加准确的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激发孩子们学好信

息技术课的兴趣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要受到本节的局限,最大限度的延伸到生活中去。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篇12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用生动、形象的词去描述事物。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大班的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该目标却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有感情的朗诵、按结构仿编这些大容量的学习任务对于处在大班的幼儿来说还是十分困难的。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描述事物。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该目标缺乏针对性,适用范围过于广泛。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3)在阅读中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提高阅读兴趣。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分析:首先小班的此次教学目标很好的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同时该教学活动目标运用了“品尝”、“观察”、“表达”等词具体清晰,针对性、操作性强,唯一不足在于目标一过于笼统。

建议改为:(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

分析: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来看,教师安排此次小班音乐活动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活动目标,一会儿又从幼儿的学的角度出发,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因而在表述目标时应尽量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陈述,克服思维的混乱。同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个人探索创编歌词也是不符合年龄特点的。

建议改为:(1)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附歌词:北风爷爷别神气,别神气,我敢和你比一比,比一比,跑跑跑,跳跳跳,北风爷爷吓跑了,吓跑了。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 2.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分析:该目标没有从统一的角度进行表述,第一条目标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主语不一致,前半句从幼儿学的角度提出,后半句和第二条目标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使目标显得混乱;同时目标表述不清晰、不准确,“大胆地应答”与“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两点间又互相交叉,缺乏整体考虑。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2)愿意在问题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