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细致的小编沧海红颜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优秀11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教师:搜集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指导】
①.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②.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③.结合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课件展示陶渊明采菊图,引导学生联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一齐背诵七年级学过的陶渊明诗歌《饮酒》。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背诵相关语句。
2、回顾旧知,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课件展示背景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联想背诵有关诗句
1、看图联想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温故知新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教师提示:五言诗节拍为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或强调字音:秽huì荷hè长zhǎng沾zhān)
3、听诗文范读。(课件同步显示朗读节奏划分)
4、配乐齐声朗诵。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读懂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学生上台展示,同步用投影显示其译文,台下同学边听边看)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种豆南山——整天劳作——夜归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齐读诗歌。
(指导学生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1、学生研读诗句,和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1)屏幕出示参考示例:月下归耕图及配图文字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2)、学生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2、细读感悟: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用“我从读出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表述。(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1:我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读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但诗人不以为苦,反而很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冈之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学生边听边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补充《归园田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交流
六、
当堂背诵,积累升华[屏幕出示]比一比,谁背得快。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学生背诵
诗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七、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3、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课后完成读写结合,实现知识迁移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
教学重点: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4)此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老师用小黑板出示《归田园居》其一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出本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自然的风格。)
(6)学生进行质疑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与交流。
4、考学生的背诵能力。(完成会背诵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说说背诵本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诵方法。)
(2)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背诵方法进行自由诵读。
(3)同桌之间进行接力式背诵。
(4)老师随意抽查背诵情况。
(5)老师用问答方式考查学生对诗歌背诵的情况。
5、考学生的默写能力。(完成会默写的的学习目标)
(1)学生在四分钟内默写全诗。
(2)学生互相检查默写情况。
三、总结。
1、围绕四个会的目标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日后继续运用目标学法多读各位名人的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鼓励学生要多读才能真正把这些无价之宝的古董据并最终将他们据为己有。
四、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热爱田园生活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辛苦而执著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乐此不彼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热爱劳作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 。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 田园 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 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 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 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 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一、学习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二、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XX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温故知新
背诵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 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思考:“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2、思考: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三)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朗读诗歌(听课文录音后自己反复朗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提示:注意节奏和清肝处理,要反复朗读、吟哦,读出诗歌味儿来。思考1、从何而归?(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2、为何归来?(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2)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3)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4)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3、归向何处?(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1)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2)找出写景的句子反复朗诵
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1、读诵《五柳先生传》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2、就你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诗五首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学常识。
2.把握文言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3.把握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美育渗透点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美好的审美情趣。
二、学法引导
1.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阅读提示”和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意了解作者、出处和诗体。
2.要从整体上把握,弄懂每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景、物、事),要表达什么感情,逐步进入到诗歌的意境,还要看一看作者怎样运用精练,含蓄、形象的语言来叙事写景、表情达意的。
3.可以将五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看所写之景有何异同,所叙之事有何异同,所抒之情有何异同,写作方法有何异同。
4.熟背、默写、理解这些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2.难点
《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3.疑点
田间地头的辛苦劳作与市井生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况,而在作家笔下为何这样恬淡安逸?《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指什么?《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是什么意思?
解决办法
介绍背景和诗人性格。教师向学生介绍陶潜高洁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诗歌的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图片或挂图。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介绍、随堂练习的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参照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3.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均造极于唐,成就了诗仙李白的洒脱、豪爽,诗圣杜甫的底蕴凝重及白居易的语浅情深。唐代诗歌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诗歌发展到宋,风格发生了少许变化,少了几许飘逸与洒脱,多了几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王安石,陆游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宋代诗人。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
4.学会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秽(huì) 长(zhǎng) 黍(shǔ) 轩(xuān) 圃(pǔ)
2.掌握作家作品情况
①作者姓名、字、号、朝代
②作品、出处、体裁及意境。完成表格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归园田居》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官场黑暗腐败,充满了虚伪和好诈,陶渊明与这种现实格格不入,诗人的高洁人格使他宁可归隐田园,辛苦劳作,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诗人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化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请同学们对照课后的注释疏通诗句意思。(找一个学生串讲,其他学生补充。注意几个词——荒秽、荷、但)
(3)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融情于景,景中的情便构成了本诗的意境,请学生分析本诗的意境。首先,本诗都描写了哪些景?
(前三句均为写景①南山下的田地,豆苗淹没在杂草之中;②诗人早晨便到田地里锄草,待到晚上才扛着锄头回来了;③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来的路上,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
(4)从这三个画面来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
陶渊明不是个好农人,尽管整日劳作十分辛苦,但秧苗长得却很不好。
(5)诗人为什么抛弃仕途的生活而来农村吃苦?
由第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为了“使愿无违”,宁可过贫苦劳累的生活,由此求得心灵的超脱。
(6)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理解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愿”指什么?
心愿、志愿,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7)朗读指导。
2.总结归纳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弄懂诗词的字面意思。
(2)诗词借助于形象来抒情,搞清楚诗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意境。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和联想,深入体会诗的意境。
(4)体味诗中生动传神的句子。
3.学习《过故人庄》(引导学生自学)
(1)看课后练习一的提示,朗读本诗。
(2)理清诗句意思之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老朋友相聚时的情景。
②景色描写的作用(山村清新辽远的景色衬托了诗人悠闲、愉快的心情。)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学《钱塘湖春行》
教师提示
体会诗人捕捉到的早春景物,通过想像,描绘一幅“西湖春色图”,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及对自然、人生的热爱。
(四)总结、扩展
古典诗词独具魅力,不仅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古人的思想状况,还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将《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导人新课
1.检查背诵。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晋和唐代的三首诗,对阅读和欣赏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两位大诗人的作品。
(一)明确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
苔、畦、闼、豚
2.理解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正音。
苔(tái) 畦(qí) 闼(tà) 豚(tún)
2.文学常识。
3.指导学生依据注释,疏通文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介绍写作背景。
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而奋斗,在他晚年罢相隐居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诗歌艺术成就更高一筹。
(2)景物(茅檐、花木、一水、两山)
景物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景物的特点。(随意、简洁、自然)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仕途中屡受挫折,诗中表达了诗人极力超脱,努力发现自然中的美,表达那份似有似无的闲适之情。)
2.学习《游山西村》
(1)写作背景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是罢官家居后所作,诗人所描绘的闲逸、恬静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掩饰他那报国无门的苦恼。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诗句意思。
(3)陆游笔下的村舍风光具有什么特点?
(质朴、闲逸、恬静。)
通过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半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衣冠简朴古风存。”
(4)你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表面看来是说明田间复杂多变的地理状况,实际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山重水复疑无路”。恰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探索,报国无门之时表现出的乐观并不轻松,此时的心情与游历的实况恰恰相符,抗击外敌的战争是曲折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对人生的顿悟,冲破了闲逸的氛围,表现了一种愉悦的心情。
3.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四)总结、扩展
通过对这两首小诗的学习,对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再次进行了训练,通过诗歌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凝重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体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注释
⑴适俗:适俗韵:适,指逢迎、周旋;韵,是指为人品格、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指的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2]
⑵尘网: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⑶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⑷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⑸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⑹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⑺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⑻荫:荫蔽。
⑼罗:罗列。
⑽暧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2]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⒂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2、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教师:搜集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指导】
①、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②、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③、结合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课件展示陶渊明采菊图,引导学生联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一齐背诵七年级学过的陶渊明诗歌《饮酒》。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背诵相关语句。
2、回顾旧知,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课件展示背景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联想背诵有关诗句
1、看图联想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温故知新。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或强调字音:秽huì荷hè长zhǎng沾zhān)
3、听诗文范读。(课件同步显示朗读节奏划分)
4、配乐齐声朗诵。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读懂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学生上台展示,同步用投影显示其译文,台下同学边听边看)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种豆南山——整天劳作——夜归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齐读诗歌。
(指导学生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1、学生研读诗句,和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1)屏幕出示参考示例:月下归耕图及配图文字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2)、学生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2、细读感悟: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用“我从读出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表述。(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1:我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读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但诗人不以为苦,反而很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冈之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学生边听边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补充《归园田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交流
六、
当堂背诵,积累升华[屏幕出示]比一比,谁背得快。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学生背诵
诗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七、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3、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一、导入 :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1、 教师范读
2、 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 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3、 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 研习第一层:
⑴ 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书设计
误落尘网——厌恶官场
恋旧林
向往回归自然
思故渊
5、研习第二层
⑴ 释“守拙”
拙(zhuō)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⑵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
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
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都不可互换。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
活古朴,怡然自得。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
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书设计
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闻:狗吠深巷,鸡鸣桑颠 田园生活的情趣
感:无尘杂 有余闲
5、 简析第三层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
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书:
揭示热爱田园之因——久在樊笼。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解答问题。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题
二、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三、 研读全诗
(一) 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 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 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 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 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 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题
二、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三、 研读全诗
(一) 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 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 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 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 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 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