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准备好课件,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课件是怎么写的吗?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细心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整理的6篇白马篇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白马篇
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白马篇字词解释:
(1)白马篇: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2)龙马:《周礼·夏官·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3)五陵,语出班固《西都赋》:“南望杜、灞,北眺五陵。”杜、灞谓杜陵、灞陵,在城南;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渭北。皆汉代帝王陵墓,并徙入以置县邑,其所徙者皆豪右、富赀、吏二千石。见《后汉书·班固传》及:李贤注。五陵豪,谓五陵豪侠。
(4)“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意谓:所佩之剑,色如秋霜,切玉如泥;所穿之袍,缀有明珠,耀如落日。秋霜:形容剑的颜色。切玉:形容剑的锋利。明珠袍:镶珠的衣袍。
(5)斗鸡:玄宗好斗鸡,善斗鸡者每召入宫中侍奉,甚得宠幸。轩盖,有篷盖之车,贵人所乘。
(6)万乘:指天子。古制,天子有兵车万乘。轩盖:车盖。
(7)“弓摧”句:用晋周处事。《晋书·周处传》载:南山白额猛虎为患,周处入山射杀之。
(8)剧孟,汉时大侠。此代指当时豪侠中之雄杰者。
(9)函谷,古关名,在陕州灵宝县。此代指帝京以东之要塞。临洮,地名,属陇右道洮州。此代指帝京以西之边陲。
(10)临挑:古县名,在今甘肃眠县一带。
(11)叱咤:怒斥声。万战场:全诗校:“一作经百战。”
(12)萧曹,即汉相萧何、曹参。此代指时相。二句意谓:“五陵豪”因边功而傲视大臣。自篇首至此,皆写“五陵豪”。
(13)原宪,即子恩,孔子弟子。居处简陋,上漏下湿,不以为意,端坐而弦歌。见《韩诗外传》。二句李白自谓。善慕“五陵豪”之生涯,羞为蛰居陋室之穷儒。
(14)使酒气:因酒使气。萧曹:西汉名相萧何和曹参。拜:全诗校:“一作下。”
白马篇翻译:
你骑着白雪花毛的龙马,金鞍闪耀,好个五陵豪杰玉剑刀刃如秋霜,衣袍上的明珠赛落日原来你是侍奉皇上斗鸡徒,乘坐的马车轩盖高高你张弓可摧南山虎,伸臂手接太行飞猱酒后风采飞扬,三杯下肚,笑弄宝刀杀人如剪草,与剧孟一同四海遨游你终于想起改变自己的游荡生活,要争取功名,于是发愤去了函谷关,跟随大军去到临洮前线叱咤风云经百战,匈奴如鼠尽奔逃归来豪气不改,终日饮酒,不肯给萧曹宰相下拜羞于学原宪,居住荒僻蓬蒿的地方。
白马篇背景:
开元十八年(730),李白三十岁,果有长安之行。自谓“历抵卿相”,实则所谒见者惟左相张说及其次子卫尉卿张珀等二三人。皆遭冷遇,有《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等诗。郁陶思君,君门九重,以男女之情寄托君臣遇合之梦,作《长相思》。长安居,大不易,乃出游邠、坊,寄食州县官吏之门。次年早春,复返长安。徘徊巍阙之下,始终不得其门而入。遂至落魄市井,屡受欺凌。有《行路难》《白马篇》等诗,抒愤懑,鸣不平。《蜀道难》亦即作于此时,借蜀道之艰险,喻世路之坎坷,失声横涕之作也。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无颜返安陆,乃泛黄河,经开封,至宋城,初游梁园;秋游嵩山,憩元丹丘颍阳山居;冬游洛阳龙门,憩奉先寺。先后有《梁园吟》《梁甫吟》等诗,多抒长安失路之悲,亦有来日风云际会之想。
白马篇中心大意:
这首诗,意寓诗人既有热血满腔的爱国豪情又有壮志未酬的苦闷,亦有仕途颠簸、官运不济,胸有大志而不受皇帝重用的无限惋惜和悲痛之情。
白马篇赏析:
李白《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报国杀敌、功成退隐的侠客形象。他出身高贵,剑如秋霜,袍饰明珠,艺高胆大,堪与名侠剧孟比肩。他虽身玺百战,威震胡虏,但功成后又任性使酒,不肯俯身下拜萧何曹参之类的xx,而是隐居于荒山野径。显然,这首诗上承曹植《白马篇》的精神而来,但又突出了与之不同的侠客形象,表达了一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时代色彩。
所谓“五陵豪”,实即长安游侠儿与斗鸡徒而又供职禁军者。此辈为帝王贵戚所宠,故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甚至为非作歹,杀人越货。(参见王建《羽林行》)。李白此诗作于与彼辈初交之时,虽有贬刺之意,亦不无欣羡之情,盖尚不识其真相也。稍后,李白终为彼辈所欺凌,而有北门之厄,幸有友人陆调为白求救于御史台,方免于难。天宝七载所作《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有句云:“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赫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所忆即此时事。瞿朱注谓:贞观十二年始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为皇帝私兵,号为北军。疑李白以狎游之故,为北军中人所窘,幸遇陆调以宪府之力脱之。见《李白集校注》。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xx,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xx,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木苦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又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因此才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赏析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必会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一、解题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②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半部分先写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板书:征战、内心美。
(解说:先概括,为下一步的具体品味打下基础。)
2.具体品味,把握重点难点
前半部分赏析分四步:
①起句奇特:“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艳。“连翩”“驰”,马又是何等英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②“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仅此一句,写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③重点赏析:“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
A.内容概括: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B.表达作用:此八句既是“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为后半部分写“游侠儿”“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行为作好了铺垫。
C.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铺陈。
④重点句吕味: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写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还要“狡捷”,气势像“豹螭”那样“勇剽”。
后半部分赏析:
①“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②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
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
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四、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通过本诗的学习,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2.①默写《迢迢牵牛星》和《饮酒》;②默写《白马篇》中描写少年装束、精湛射骑技术、赫赫战功的句子。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1],连翩西北驰[2]。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3]。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4]。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5]。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6]。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7]。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8]。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9]。长驱蹈匈奴[10],左顾凌鲜卑[11]。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12]?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1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1]羁:马络头。
[2]连翩:接连不断,这里形容轻捷迅急的样子。魏初西北方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居住区,驰向西北即驰向边疆战场。
[3]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一部分地区。游侠儿:重义轻生的青年男子。
[4]扬:传扬。垂:边疆。“少小”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5]宿昔:昔时,往日。秉:持。楛(hù户)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思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
[6]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
接:迎接飞驰而来的东西。猱(náo挠):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
[7]剽:行动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猛兽,如龙而黄。 [8]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
[9]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厉马:奋马,策马。
[10]蹈:奔赴。
[11]陵:陵蹈,以武临之。
[12]怀:顾惜。
[13]中:心中。顾:念。
翻译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儿男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中了“长臂猿”,转身又去射“马蹄”。
灵巧敏捷赛猿猴, 勇猛剽悍如豹螭。
听说边境军情急, 侵略者一次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赏析
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衰草连天、黄沙万里的塞上,英姿飒爽的少年,素衣如雪,白马嘶风,腰间长剑冷若寒霜。马蹄过处,胡虏万军鼠窜,血流成河。这是曹植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古今多少热血少年寝寐难忘的梦想。
喜爱武力也许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即使在愈来愈文明的世界里也不曾发生过本质的改变。尤其是男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拿着假刀假枪在那里挥舞追逐,打打杀杀,自发地进行一场模拟的战争。他们的理想中最多的一项便是“长大了当解放军”, 把坏人统统杀死,保卫我们的祖国。再大些的时候,他们识字了,会自己看书,于是便有许多人喜欢上了和军事有关的东西,看战争的史书和小说,研究攻伐谋略,一堆一堆地购买关于舰船武器的杂志,不厌其烦地组装试验各种航模。就连看电影,他们也喜欢看战争或动作片,玩游戏也要玩激烈对抗的虚拟战争。在和平的年代里,尽管只是很少的人长大之后会真正与军事有所关联,但在每一个少年的心中,都曾经有一个驰骋沙场、报效国家的雄伟愿望。
“雕外胡骑飞镝声,玉匣长剑日日鸣”,“男儿西北有长安,莫滴水西桥畔泪”……自古的少年,对于铁马金戈、硝烟锋火都有着相同的眷念,这眷念不仅来自天性中的好武,更多的是因为对于国家故园那种生死以之的责任感一而长久以来、每一个时代的边疆巩固,国富民安,依靠的都是那一腔永不变冷的热血
白马篇原文及翻译
白马篇
【作者】曹植 【朝代】魏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白马篇赏析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必会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