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语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朦胧( ):
瞬间( ):
痴想( ):
喧腾( ):
2、找一找下列句子中有没有错别字,请你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1)给我的幼想打了一个零分。( )
(2)今天啊,我竞没想到/一颗从小漂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
(3)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疑成的海。( )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慢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
3、联系上下文,品味各句加点的词语。如果换用括号括号里的词语,行吗?
(1)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勇气、决心)
(2)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仍旧、依稀)
(3)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种、栽)
(4)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傻想)
(5)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联想)
(6)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引诱)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喧腾(喧闹)
4、给下列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1)一颗从小 (飞、飘、投)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 (长、生、扎)下了深根。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 (浸润、漫湿、滋润)了我枯干的心灵。
5、改正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地方
(1)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2)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6、说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7、阅读课文的第1节,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答: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我怎样的心理?
答:
(3)分析“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的含义。
答:
二、阅读理解
(一)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1)诗中所提到的“山”和“海”有什么具体含义?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
(3)“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但是“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是为什么?
(4)本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从前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小屋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吸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一个壶,壶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你要先把这壶里的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灌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濒( )临 摇摇欲坠 ( )
小心翼翼 ( ) 置之度 ( )外
2、短文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他面临的“艰难的抉择”指什么?
3、“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这“奇妙的灵感”指什么?在原文中用横线划出。
4、语段最后一段中说“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除了文中主人公的体会之外,你再设想至少两种以上的答案。
学习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细小关节部分来理解,由表及里的领会作品的意思。
初步认识和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中学语文学习的特色及基本方法:独立思考、想象联想、由我及人与由人及我,等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学生接触到的中学语文的第一篇课文。因此,从内容到方法,它的学习都应有一个恰当的过渡。所以,我们应从内容上着手,引导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的进程上来。
就本篇课文而言,第一课时便也应以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为重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渐进入作品的核心要点。因此,指导学生从细小关节部分入手,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与联想,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理解“我”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指导的难点所在。
方法要求
诵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品,在声音表达与意思理解中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有目的地明确地提出小问题,让学生从小问题去思考、探究,在探究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大问题。
时间安排
第1课时共3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1、(登高望远,山外有山)
2、导入课题:在山的那边
二、阅读感知与指导
1、范读。在听读中初步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与感情基调。(这步很容易完成)
2、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由朗读来理解“我”的思想感情。(这步不容易一下子就弄懂,只能是一知半解,但也足够了)
3、解读。师生共同解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有点难度,稍稍点拨,学生还是可以理解得通的:我们不是也像“我”一样,很多时候也常常一个人发呆,遐想万千?你在这个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4、阅读指导
(1)年幼的“我”经常想一个什么问题?妈妈给“我”的答案是什么?
(2)当“我”爬上那个山顶后,“我”看到了什么?这给“我”什么样的打击?
(3)在失望而归之后,“我”后来是怎么做的?(在失望而归之后,我产生了极大的疑问:妈妈,那个海呢?既相信又怀疑)
(4)长大的“我”是怎么追寻到妈妈所说的那个海?(难点所在)
三、学习互动与交流:长大的“我”怎么追寻到妈妈所说的那个海
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理解和体会“我”长期坚持不懈的追寻和探索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我怀着永不放弃地好奇心,坚持不懈地探究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①调整顺序:按正常的思维方式把这三个诗句重新排列
爬上山顶——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
②如果把它们的顺序巅倒过来,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失望——爬上山顶——鼓起信心向前走……(爬上山顶——失望;失望——爬上山顶,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是什么决定了最终找到妈妈说的那个海?
(失望——追寻……找到那个海)
(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这是学生可以自己领会得到的)
3、从“我”的经历,你觉自己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什么道理?
(要有梦想、有信念;有好奇心、有恒心)
四、诵读感悟
1、深入品读作品,思考:诗歌中的那个“海”的涵义?
2、理解下列词语在作品的含义
痴想隐秘铁青诱惑喧腾漫湿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在孩提时代我们对山外到底有什么肯定有过很多奇特的想象,那么,你的想象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从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作家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见课后要求读读写写的生字生词。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
读前强调:
a.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语速、节奏、重音。要求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边板书)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五、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激情的朗读和认真的理解,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六、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提示:“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赏析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在几十年里曾担任众多报刊杂志的编辑,出版作品20余种。
二、朗读课文
学生分工合作,形式多样。
三、研讨与赏析
1、读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分享你的发现。同时提出你有疑难的地方,让我们为你解答。
如:
第1节: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 教师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实现理想的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理想给人力量。
第6节:牺牲个人利益,却获得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和实现后的喜悦。理想应该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第7节: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副产品”。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遭人误解所以辛酸。胸怀理想,为理想奋斗的志士便享受着斗争的快乐。
第8节: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例如屈原,张海迪。 大写的人是伟大、崇高、真正的人。
第9节: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平凡的人因为有理想而伟大”与“英雄失去理想,蜕为庸人”对比。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鼓励人们树立理想,不懈奋斗。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收获。总结全文。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结构探索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提示:总分总。(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五、课外拓展
1、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异同。
提示:理想实现的漫长性、必然性。
2、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你眼中的诗歌
美:
形象美──通过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阐明道理(不直白说出)。
语言美──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
音乐美──诗歌讲究押韵。
七、试模仿其中的一段语言形式,写一首小诗
写作对象不限,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四人合作。
如仿照第一诗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再如,仿照第二节(师作)
饥饿的时候,幸福是一块面包;
口渴的时候,幸福是一掬清泉。
下雨的时候,幸福是一把小伞;
炙烤的时候,幸福是一片绿阴。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
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
1、教师朗读课文。
2、配上音乐有感情地齐读:
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⑴ 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
提示:“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⑵ 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⑶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
(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⑴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⑵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⑶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