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国殇教案【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国殇读后感 篇1

国殇读后感

国殇读后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的慢长发展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显着地贡献。但是在1931年那段血写的历史成了中华民族不可忘记的耻辱。

《国殇》这本记录着抗日战争故事的历史书讲述着:15个月战略防御大血战,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战死沙场,当中国的万物似乎都是血色时,才敛住了日军“太阳”的杀光,勇敢、坚强中国军队以血、以肉阻挡着强大而可恶的日军。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兽性的日本鬼子在南京斩杀无辜百姓的画面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日寇,这帮可恨的`杀人魔,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双手沾满了一个又一个无辜、无助、悲愤的灵魂的血,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段血写的历史洗去!

南京大屠杀更是令人愤怒,其中最骇人听闻的是两个杀人魔王创造的举世震惊的杀人比赛,()他们竟然觉得杀人是十分愉快的,真是残暴啊!

看着这一个个真实的例子,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在事发时,日本政府拘留了我国船长,在中国的强烈不满与抗议中,日本政府终于放还了我们的船长。这不正说明中国真的强大了吗?中国、中国人不再受人欺辱了!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所有中国人那颗自强、爱国、不忘国耻的心。

勿忘国耻,勿忘耻辱,让我们牢记这段血写的历史吧!

国殇原文及赏析 篇2

国殇原文及赏析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译文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即使尸首分离也不悔恨。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注释

⑴国殇: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死于国事叫做国殇。殇:原指未成年而死,后泛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⑵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⑶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⑷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⑸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⑹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⑺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⑻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⑼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⑽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⑾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残杀”,士兵被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野:古读“暑”,和“怒”字押韵。

⑿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⒀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⒁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⒂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⒃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⒄终:始终。凌:侵犯。

⒅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⒆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赏析

在屈原生活的楚怀王和秦襄王时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十七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淅川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公元前301年(怀王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顷襄王元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国殇课文教案 篇3

国殇课文教案

国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意境的分析来把握诗歌内涵 。

态度价值观: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重点:诗歌第一段战斗的激烈场面。

难点: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一、介绍《楚辞》和屈原的常识

1、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东汉王逸注,全书一屈原的作品为主,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他各篇大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如宋玉,贾谊等。

因为它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词》

2、屈原,名平,早年得楚怀王信任,官左徒,不久,因受到贵族政治集团的诋毁,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顷襄王又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当他走到湘水附近的汨罗江时就自沉而死。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而改编的组诗,共11首。

3、背景介绍(课文导读)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二、学生散读,齐读诗歌,并解释基本诗意和关键字词。

三、分析诗歌内容

(一)、全诗可以分几层?(赞叙结合的手法)

叙述:1--10句

赞颂:11--18句

(二)、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又是什么?

叙述:激战的过程。

赞颂:对阵亡将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赞颂他们的英勇刚强、爱国主义精神。

(三)、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战前、战中、战后)

1、分析“战中”部分

①找出描写楚军将士行为的词或句子。(士争先、)

②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

提示:敌我悬殊、“箭雨”

③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援玉稃兮击鸣鼓”的?

提示: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垮,驾车的`战马或死火或伤。

④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2、分析“战前”部分

作者在这里借用“吴戈”、“犀甲”二词,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

提示:是为了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牺牲之壮烈达基础。

3、分析“战后”部分

作者对牺牲将士的赞扬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的?

①将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出不入”、“往不反”

间接抒情

②将士牺牲后的姿势--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

直抒胸臆

①的作用: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返顾的英雄形象。

②的作用:将士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壮气氛。

作者是怎样颂扬楚国将士的?

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

(《九歌》中大多祭山神、河神等自然神祗,唯独这篇用来祭悼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四、文章主旨概括

全文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附:《楚辞》的特征:①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有强烈的地域性)

②常用兮、若、纷等字(主要的形式特征)

③最后一般用“乱曰”、“辞曰”(诗的总结)

④大量神话传说(神巫性、浪漫性)

骚体诗:打破《诗经》四言的形式,而代之以从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并多用“兮”来助语势,后人把具有这种特点并富有浪漫气息的抒情诗称为“骚体诗”。

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国殇教案 篇4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①饣髅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车错毂兮短兵接( gǔ ) 凌余阵兮躐余行( liè )

左骖殪兮右刃伤( yì ) 霾两轮兮絷四马( zhí )

援玉①饣髅鼓( fú ) 天时怼兮威灵怒( duì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操吴戈兮被犀甲 凌余阵兮躐余行

天时怼兮威灵怒 诚既勇兮又以武

(1)持 (2)侵犯 (3)怨恨 (4)诚然,确实

3、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名平, 字 原 , 战国 时期楚国人,是我国最早的

爱国 诗人,代表作有《 离骚 》《 九章 》《 九歌 》《天问 》等

你所知道的屈原诗歌名句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把全诗分成几节?用简要语言概述层意

全诗可分两大段

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5、请概括本诗主旨

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旌蔽日兮敌若云”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句话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此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国殇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读懂《国殇》

2、走进《国殇》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3、体悟战争与民族精神的内核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读懂《国殇》

学习难点:

体悟《国殇》之精神内核

学习内容:

一、老师带你飞

1、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并注意读准)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2、读懂句意(结合注释,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你理解的句意,并能使之连缀成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虽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读懂文意(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披挂出发

叙述 敌我遭遇

奋力死战

兵败身死

礼赞 远离家乡、义无反顾的决心

刚强勇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思考:《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qí),比如《湘君》《湘夫人》,而本文所祭却显然不是神,为什么?为什么诗歌描写战争场面要从敌胜我败着笔呢?

明确:

二、我思故我在

1、通过以上学习,对于本文你还存在哪些疑问?如果有,写在下面;若没有,认真思考第2、3题。

2、《国殇》的精神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比如想到了你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一首诗、一个歌曲、一个人物、甚至一部影视剧……

3、《国殇》精神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总结学习收获

《国殇》思想、简析及赏析

1、思想:

此篇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2、简析:

本诗分为两段。

第一段写战场激战。

第二段热情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3、赏析

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本诗的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醅,楚方受创惨重,然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诗人把这场战斗的悲惨结局归于命运和神灵,其实,真正的罪人是那些腐朽的贵族统治者。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国殇教案 篇6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车错毂兮短兵接( gǔ ) 凌余阵兮躐余行( liè )

左骖殪兮右刃伤( yì ) 霾两轮兮絷四马( zhí )

援玉枹兮击鸣鼓( fú ) 天时怼兮威灵怒( duì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操吴戈兮被犀甲 凌余阵兮躐余行

天时怼兮威灵怒 诚既勇兮又以武

(1)持 (2)侵犯 (3)怨恨 (4)诚然,确实

3、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名 平 , 字 原 , 战国 时期楚国人,是我国最早的

爱国 诗人,代表作有《 离骚 》《 九章 》《 九歌 》《天问 》等

你所知道的屈原诗歌名句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把全诗分成几节?用简要语言概述层意

全诗可分两大段

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5、请概括本诗主旨

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旌蔽日兮敌若云”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句话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此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屈原国殇读后感 篇7

人活着是为了争气,争气就是不能给脸上抹黑只能给脸上贴金,贴金是为了使自己的形象光辉,形象的光辉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做人的尊严,以此得到群体的认可,更希望得到群体的敬仰。因此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拼命的力争完美,成功了引以自豪,失败了髻丫谏ァ5弊鹧鲜艿酵胁并面临难以忍受的耻辱时就要拼命。拼命有俩种原因,一是因无颜见人的羞辱感,二是无法忍受的屈辱感,所以就豁出来拼个鱼死网破。当一个民族危亡时,群起而抗击,残酷的杀死对方,并且自己也不怕被杀死。在这舍身成仁中产生的英雄,是公认的光辉形象,甚至使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与敬仰。可当别人害了你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抢了你的老婆,使你做人的尊严受到无法挽回的侮辱时,你奋起杀了人,而且只是杀了一个仇人时,就会被认为你不值,当然也没有人为你的英雄行为歌功颂德。虽然为国和为家杀人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做人的尊严,而得到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同样因义愤杀人的不同结果,是由于群体生存秩序的干扰制约的。群起而攻的不是个体的直接仇人,双方只不过都是些无故的工具。因为英雄的称号,都把幕后指挥者的敌人当作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互相杀的红了眼,不但要别人的命,同时也心甘情愿的搭上自己的命。而战争中死的都是些人体工具,真正发动战争的人却安然无恙。人体工具即使胜利了也只不过暂时冠以英雄的称号,而发动战争者得到的是至高无上的王权。

《国殇》的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介绍屈原及《楚辞》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

(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可参考《教参》。)学习“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两句时,可结合已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一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让学生对照诗句学习,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让我们结合这句诗再来读读《邓稼先》这篇课文中引用的一首诗歌吧。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评论

整体把握问题设计:《国殇》为什么要描写战斗的全过程,最后两句对全诗起了什么主要作用?

《国殇》是追悼为国捐躯英勇将士的祭歌。屈原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悲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多么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气长空的英雄气概!寥寥数句,让我们体味到了古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血腥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士宁死不屈,人虽败精神不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选材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战士的集体群像。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重,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从写法上,作者采用了三个结合: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屈原大多数作品的语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词藻华美,花团锦簇,而在《国殇》这篇诗中,由于题材的肃穆感,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高中语文国殇知识点 篇9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