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精选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当春天的第一缕日光温柔地笼罩着沉寂的大地,我仿佛听到了生命的声音。河水欢快流淌,鸟儿高声鸣唱,枝桠上抽出嫩芽,草地上百花齐放。经过漫长秋冬的等待,万物终于苏醒。或许寂静的冬夜里,我们因感觉不到生命的气息而彷徨不安,但请相信未来,相信美好的明天终会到来。
20xx年,我们送走可敬可亲的一位又一位大师。认真的钱学森,淡泊的季羡林,“玩出本领”的王世襄,这些大师的音容笑貌仍弥留在我们心中。我们悼念,有人却叹息:我们还会有大师吗?
坦白地说,听到这样的质疑时,我心中感慨万千。确实,渐渐富足的生活似乎在一点一点地蚕食着人们的精神。不少的人,学习只为混一张轻飘飘的文凭,奢想这张“硬通货”可以换取一生安逸舒适的生活。最近的论文抄袭等学术丑闻更是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部分教授写论文只为评职称,为某保健药品标识“某学院多年研发的心血结晶”只为牟取利润。巨额拨款用于建豪华校门,学生却难以上一堂真正的实验课。想到这里,我不禁问:到底怎么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走出优秀的大师吗?
若整个社会的环境只是浮躁而非健康,人们眼中只有金钱利益而非精神文明,怎能孕育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大师?幸好,我们的社会并非如此糟糕。必须承认,在现代化的迷雾森林中,有一部分人迷失了自己,在镜子反射的浮华中失去了方向。但幸运的是,这只是少数。我们还有更多的坚定清醒的国民,为科学研究而努力,为学术精神而奋斗。
我们无法忘记他们,选择扎根于黄沙飞舞的敦煌的学者们。他们颤抖的指腹轻轻滑过墙上残存的壁画,细细摩挲着美丽的纹理。泪水自眼眸盈满落下,诉说着历史辛酸和文物外流的无奈与痛惜。佛龛里遗失的头像,让室内徒留清冷的月光。这里空荡荡的,他们心中却满怀拼命研究遗落文化的梦想。我们也无法忘记,为航空航天技术奉献一生的专家们。多少个日夜的钻研、攻关,才可凝成“神州七号”“嫦娥一号”,圆了中华民族多年的梦!这些将是我们的大师!
米兰·昆德拉曾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我们应当对未来有充分的信心,将希望的种子埋在心中。秋天树叶落尽春天定会抽出嫩枝,毫无疑问,大师的精神也将一代一代传承!相信中国,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二、预习:
1、强记字音:
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
2、辨音辨形:
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炉台——
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
第2节:紫葡萄——深秋的露水——
鲜花——凝露的枯藤——
第4节:腐烂的皮肉——
第5节:脊骨——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二)表现形式
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今天,我有幸与妈妈共读了《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相信未来》是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题目呀!
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诗人写得非常励志,但是有的地方感觉像看天书一样,一个字也看不懂,我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这时,妈妈来了,通过跟妈妈的交流,我才知道“蜘蛛网”表示“黑暗的势力”;“我的炉台”表示“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表示“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表示“纯洁和质朴”;“紫葡萄”表示“成熟的果实”。这些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这句话我一直不理解,这时,妈妈又来了,她看到我一直不理解这句话,便细心地给我讲解了其中的意思。过了一会儿,我还是不太理解,妈妈怒火中烧,头上像着了火,眼睛瞪得圆圆的,声音像打雷一样,眉毛都挤到一块儿了。我唉声叹气,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个滋味。于是,我发奋图强,力争按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去做,终于慢慢地理解了诗句的大体意思。又经过半小时的苦读,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能顺利地背下来了,我像一只小袋鼠高兴得蹦了起来。
我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坚持每晚声情并茂地朗读3遍,随着对这首诗歌的学习,我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着、激励着:相信未来,是多么鼓舞人心的4个字,纵使生活在极其贫困和艰难的环境中,依然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请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请怀,我依然用固执的用凝霜的枯藤写下:请相信未来。轻轻饭起历史的篇章5月12日14时28分迅速拿起时钟已是205月18日5时28分 时间以过去了整整147个小时,147个小时意味着什么?生命还能交给我门什么?是否真的会有奇迹诞生?我相信黑夜中回有星星,我相信寒冷中回有火把,我相信孤单中会有拥抱,我相信~~~~~~~
昂头挺胸,树立信心,磨练意志。在痛苦中面带微笑,在失意中拾起碎片,肩并着肩,手拉着着手心连着心共同走向最没的夕阳
地震见证了世间的真情,地震诠释了爱的力量。一放有难,八方只援,重志成成共创没好家园。最没的彩虹总挂在狂风暴雨后的天边;人间的暖流定会融化寒冷的心,请用双手扶植那风雨遥遥欲坠的经霜枝头。
四川的每位灾民请相信我们同拥一片蓝天,我门都是一家人。 坚强,我的伙伴;勇敢,我的同胞。国家不会抛弃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别哭,我的孩子;别哭我的同胞。
别在徘徊,别在忧郁。前方的一屡曙光在告诉你们:请相信未来
必修一语文《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简历,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的艺术美,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歌地语言和意象。
3,通过诗人的语言和意象领会诗人地感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PPT
教学课型:分析,讨论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澳门回归的时候那首动听的歌曲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先生的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下面让我们走进使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闻一多先生及诗歌背景介绍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诗集有《红烛》、《死水》。闻一多潜心钻研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造诣极深。同时,闻先生的爱国之心也是众所周知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这两个方面促使了闻一多先生众多著名爱国诗篇的问世。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闻一多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造者,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理论,提出要给新诗以艺术的限制和规范,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
写作背景
1922年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种族歧视,1925年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他面对国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现实,想象中“如花的祖国”幻灭了,他感到失望和悲痛。渴望理想的祖国,诅咒黑暗的现实,这种被现实冷却了的爱和希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三、具体解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四、结合三美理论,思考并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①讨论这首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以第二、三诗节为例,讨论绘画美在《死水》中是如何体现的,用了什么手法?
③ “死水”作为诗歌意象,它象征着什么?
④从整首诗歌看,建筑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①1,全诗偶句押韵,一节换一韵。
2,每句都有四个节拍组成,包括三个两个字和一个三个字,而字节的位置是变化的,使全诗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教师领读示范:这是、、水鲜明 2水发酵产生的白沫,同学们对新月派诗歌的创作风格意境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3,每句都以双音词收尾。
②《死水》用词丰富、华美,诗人选用了最富有色彩的词汇,构成了美丑迥异,对比鲜明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在这一节中,请大家注意这四个词“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如果抛开作品,单单来看这四个事物,它们断然不会是丑恶的象征,而是华美的,亮丽的。而诗人美好的事物来描摹一潭肮脏的死水
反讽,表面上看是写死水的美,实则是写死水的丑。
这里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造成一种反讽的氛围。为了批判揭露死水的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的词语描写一沟死水,以丽辞表现丑恶。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恶写的越美,越容易引起人的反感,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隐藏在华丽的意象和艳丽的辞藻之后,从而加强了否定现实的力度和深度。
③死水象征着当时诗人回国后看到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中国的黑暗现实。
④建筑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诗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起来非常整齐。方正划一,显出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五、思想内容分析
教师:前面我们从诗歌的三美理论出发,讲评了这首诗歌,下面我们把握一下整首诗的内容。作者写出了死水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死水的特点:绝望、毫无生气、丑恶
作者的情感:憎恶,痛恨、推翻旧世界。憧憬、创造新世界
六、艺术手法总结
1、寄寓和象征
2、反讽手法的运用
3、以动衬静:(第四小节,以青蛙的叫声衬托死水的死气沉沉,有句古诗为“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表现的也是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
《死水》赏析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就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这首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首诗完全符合他的上述主张。
首先,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里,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这首诗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这也就使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另外,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其次,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具有建筑美。
再次,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桃花”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
《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
《死水》教学反思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最成功的环节就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悟其蕴含的情感,也让我明白语文教学所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情。正所谓“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的情感和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死水》这首诗歌本身就已经充裕着诗人浓厚的情感,它或许没有唐诗宋词的绮丽优美,也不如散文那般温柔细腻,但是它却用铿锵有力的字眼唱出了自己的风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好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也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教师绝不能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古翠翠同学朗读《死水》时感情充沛,很成功,便应作出肯定的评价,“朗读得太好了,真是孺子可教也!”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让他们不至尴尬,保存下次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有独创性的见解。语文教材收录的多为名篇佳作,许多问题也早有定论,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问答的开放性。因此,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
灵上投下了一道期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能够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仅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我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必须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诗的最终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活力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终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通读该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简便而是压抑;不是欢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梦想和光明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