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里是整理的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最新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优化分数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学分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单元和课堂内容,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各个例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内容的结合点,准确地把握分数乘法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将分数乘法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体验中更好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我把分数乘法的教学目标定为: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并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问题。教学重难点定为:由求一个数的几倍过渡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针对我校教师在分数乘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铺垫不能铺天盖地,要与新课紧密联系。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与教师的导入、铺垫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新课的导入。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 4×= ×4= 8×=
(2)说说下面各题中谁与谁比,把什么看作单位“1”。
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②陆地面积是地球面积的。
③汽车速度相当机速度的。
④甲的相当于乙。
这样的设计,学生在复习了旧知识的同时为新课做了铺垫,在找单位“1”的题中我加入“甲的相当于乙”这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找单位“1”不能只找关键字句,而是要知道谁与谁比,是谁的几分之几,就把谁看作单位“1”。
2.新授要从旧知识自然过渡,要温故而知新。新教材的编写一大特点是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应根据这一规律,合理地利用已有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教材中从学生已掌握倍数问题:“求12升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12×3),数量关系是“一倍量×倍数=几倍量”,类推“求12升的是多少”同样也用乘法计算(12×)。因为按新教材教学参考书上的新提法也可说成倍,但通常把不满一倍的分数叫做分率,所以“12×3”与“12×1”“12×”把数量换成分数,它们的关系是一样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实现了从“量”到“率”的有效转换,进而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结合前面铺垫题中找单位“1”的基础,“倍数”变成了“分率”,“几倍量”变成了“分率”的对应量,“一倍量”变成了单位“1”的对应量,数量关系也就是“单位‘1’的对应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根据数学知识的编排应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他们观察,尽量把教材中的实例活动化。如在教学中,我将教材的例题转化为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
为了方便比较它们的异同,这一过程的板书设计如下:
1倍量 × 倍数 = 几倍量
求12升的3倍是多少? 12 × 3 = 36(升)
求12升的倍是多少? 12 × = 6(升)
求12升的倍是多少? 12 × = 3(升)
单位“1”的对应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一桶水有12升,昨天喝了,昨天喝了多少升?
单位“1”的对应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这样设计的优点是:(1)在单元伊始就把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分数乘法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二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从而对分数乘法的意义有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2)使编排逻辑更加清晰,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如何列式”,再解决“如何计算”的问题;(3)突破了过去教材中到“问题解决”部分才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限制,从而拓宽了本单元其他内容的素材选择范围;(4)是设计问题生活化,例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从而实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这一知识目标。
3.巩固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多样化。为了进一步对分数乘法加深印象,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牢固掌握,教师应由浅入深地精心设计巩固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多样化,从而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实施多样化的分数教学,减轻学生课余负担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因此,新课改下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分数乘法的教学模式,在抓好小学分数乘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大纲内容,适当地补充数学信息,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我在设计练习时将看图列式中的“求已修的是多少千米”(如下图),通过课件移动变为“求未修的是多少千米”,通过直观的图形转换,学生不仅加深了分数乘法应用题中量率“对应”的理解,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而且达到了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目的。
三、开展讨论交流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口算乘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例2及“做一做”,教科书P44“练习九”第5、6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算理,感受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究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3.将乘法口算置于现实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应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学会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沟通联系,迁移类推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帮助买草莓的阿姨解决了问题,在这个水果超市里我们还会遇到哪些事情呢?
课件出示教科书P42例2(1)情境图。
【学情预设】阿姨买走草莓后,王叔叔问小红:“你看看我今天进的这些橙子,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吗?”
师:你们真棒,跟老师想出的问题是一样的。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师:如果你是小红,能说说你是怎么列式并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预设1:每盒6个橙子,共有10盒,
也就是求10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列式为6×10。因为6个10是60,所以6×10=60。(教师适时板书)
预设2: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我就先算9盒橙子是多少个,再加一盒的6个,列式为6×9=54,54+6=60。
预设3:我把10盒橙子分成2个5盒,即6×5=30,30+30=60。
预设4:我直接算6×1=6,然后在积的后面添个0即可。(教师适时板书)
师: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同学喜欢第一种和最后一种方法,因为算起来快速简便。
【教学提示】在教学中要及时让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口算题的方法,及时优化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1.尝试应用,发现规律。
师: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口算题。
【学情预设】预设1:一个数乘10,如5×10,就是5个10相加,得数就是50。
预设2:一个数乘10,就表示用这个数乘1,再在积的后面添1个0就可以了。
预设3:整十数乘10,如40×10,先算4×1=4,再在4后面添2个0即可,得400。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方法很简便,帮助小红解决了问题,你们太棒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用自己的理解说算理的过程,从而使解决口算的方法多样化,再进行优化,达到快速简便的效果。
2.迁移类推,得出口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42例2(2)情境图。
师:小红解决了橙子的问题,王叔叔又给小明提出一个问题:苹果每盒12个,20盒一共多少个?你们能帮小明解决问题吗?
师: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预设1:苹果每盒12个,20盒有多少个苹果,就是求20个12是多少,列式为12×20。先算12×2=24,再在积的末尾添1个0就行了。
预设2:因为可以把12分成10和2,先算10×20=200,再算2×20=40,200+40=240。
师:大家都算对了,而且还能利用前面已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真了不起。
3.对比练习,巩固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42“做一做”。
师:在做这一类题时,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组内交流。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做这类题目时,可以先把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乘数后面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后面添几个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应用中结合已有的经验,探讨出这类题的口算方法,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综合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4“练习九”第5题。
本题主要考查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可以先把整十数末尾的0去掉,计算出结果后再加上去掉的0即可。
2.完成教科书P44“练习九”第6题。
(1)1串糖葫芦12个山楂,要求穿30串糖葫芦需要多少个山楂,就是求30个12是多少,列式为12×30,计算出结果即可。
(2)本题实际上是求30个3是多少,列式为30×3=90(元)。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帮助小明和小红解决了他们遇到的数学问题,还学会了快速口算的方法。同学们,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学习,相信大家都会掌握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2)
6×10=60
①因为6个10相加的和是60,所以6×10=60;
②算6×1=6,再加一个0在所乘得的积的后面即可。
12×20=240
①12×2=24
②24×10=240
教学反思:
本课继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主动探究、经历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在学生探究算法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得出多样化的算法,又在逐层的对比、强化练习中让学生感受某种方法的优越性,从而不断使算法得到优化,体会方法迁移类推的实用性,逐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率。本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寻找规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23第六题。
五、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
)=4800
(
)×(
)=4800
(
)×(
)=4800
(
)×(
)=4800
(
)×(
)=4800
(
)×(
)=4800
参考答案
五、48
100
24
200
60
80
480
10
240
20
关键词:现实情景;案例;谈话;探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80-02
《分数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直观与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会正确进行计算;加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去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这个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完成:第一,学习分数乘整数;第二,学习分数乘分数;第三,学习混合运算。教材第8、9页例1、2是第一层次学习,是整个分数乘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很重视例1、例2的教学。学习本节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此,现实情景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案例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袋鼠了解一个问题,请看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师: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相当于”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同学们能用线段表示出人跑一步的距离和袋鼠跳一下距离之间的关系吗?
师: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天袋鼠跳一下的■,要求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下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什么?
师:根据线段图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与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呢?
师:怎样计算呢?从以上的计算中我们能不能发现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讲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从分数加法中借鉴的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原来我们发现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整数与分子相乘即可。
那么,我们看例2:■×6=该怎样计算?
(学生动手试做例2,教师讲解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约分)
本节课的练习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分数乘法当作分数加法计算的;分数乘整数,分子与整数相加的;分数乘整数,整数与分母相乘的;分数乘法结果不化简的。一节课下来,忙得我团团转,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临近下课测试了4道分数乘整数计算题,出错率达到了30%。看着这个测试结果,我出了一身汗,这是怎么回事?哪个教学环节出了问题?我带着这种疑惑走出了教室。
课间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及出现的问题与本组教师进行了沟通,组内教师帮我找到了问题所在。组内教师认为,本节课我的算理教学不扎实,现实情景的创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组内教师的帮助下我又重新备了课,第二节我又走进了另外一个教学班去讲这节《分数乘法》。这一回,我是这样讲的:
案例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袋鼠吗?知道它的特长吗?
师:我知道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出示例1)
师:仔细看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追问: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
师:怎么知道求3个■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明确:相同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质疑:在这些乘法算式中,和是什么数?(板书:分数)3呢?(板书:整数)这是什么样的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能不能再举出几道这样的题目?
学生举例,老师随机板书。
谈话:尝试计算■×3=,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小组内说想法。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黑板上有序板贴学生的不同做法: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两种不同的做法,你能讲出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吗?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教师通过线段图解释算理。
谈话:同学们独立计算■×6可以吗?这是例2。
学生独立计算■×6。
组间交流,说说计算的道理。
全班交流。
教师质疑:为什么计算过程中要先约分呢?
学生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之后进行练习。
这次的练习很顺利,学生出错很少,下课前的四道分数乘法计算题的测试对率达到了95%。我很欣喜,欣喜之余,我又出了一身冷汗,我不禁要问自己,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原来对学生竟有如此大的影响。
此次《分数乘法》两次不同设计的授课带给我如下思考,与同行分享。
第一,谈话在现实情景创设中必不可少。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不能流于形式,需要教师实实在在去设计,学生要在师生的谈话中逐渐走进情景。案例一缺失谈话引入的过程,好端端的情景并没有把学生带入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中去,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的提问。案例二中教师由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入手,一步步引学生走入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中,学生仿佛在游戏,实际在进行学习分数乘法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