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篇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 喻 劝 说

妻---私       宫妇

妾---畏       朝廷之臣         蒙蔽之深

客---求       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         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

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四。 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邹忌劝说齐王纳谏是爱国的表现。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ch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身长,长(形容词)修修建(动词)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3.提问: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

设计简说 篇5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5、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当面,名词作状语)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闻)⑤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⑧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齐读全文,研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

1、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即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五、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