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最新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点;
(2)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
1、结合情境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四、教学难点:
1、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众数:
小马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
招聘广告:
我公司现招聘员工,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谁来读一读?)
小马觉得待遇不错,就应聘到了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工资但却产生了疑问(投影)什么疑问?他找到主管,质疑招聘广告内容有假,这时,人家给他拿出了这个月员工的。工资表,并很自信的告诉他招聘广告内容是真实的。
小马拿过工资表就赶紧算,算什么?怎么求月平均工资?
(板书:平均数:总量÷总份数)咱们快帮小马算算吧。
果真是3000元,看来招聘广告内容不假,小马怎么会对招聘广告真实性有质疑呢?
招聘广告怎么改才不至于使应聘者产生这样的误会?为什么用1500元?
在统计学中把这样的数起叫众数(板书:众数)你怎样确定一组数中的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板书:(最多)
出示老师踢毽照片:
第一组:
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个数
9
9
8
6
2
9
7
4
9
第二组
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数
7
10
7
11
7
9
7
10
7
5
两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在统计学里还经常用到另一个数: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位是位置的位,你认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是几?
个数
9
9
8
6
2
9
7
4
9
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居中的那个数。
小组合作找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用实投汇报。(引导划数法)
用划数法找到第二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讨论:怎么找?为什么?
二、练习:
这是一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跳绳个数记录:
34、40、36、39、40、34、38
这一共有七个数据,师:、众数是多少?中位数?
这时发现漏记了一个成绩,加上这个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后是:
40、40、39、38、36、X、34、34
师:现在这组数据,中位数是?平均数是谁?
师:那中位数是谁?
小结:中位数只和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的中间位置上数据有关,如果单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的那个,要是双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而平均数与数据中的每一个都息息相关。
平均数说明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众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多数情况;中位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中等水平。
2、综合应用
1、射击队准备从两名运动员中选一名去参加射击比赛,下面是他们的选拔成绩(单位:环):
甲:9.1、9.1、9.8、9.0、9.1、9.1
乙、9.8、9.9、9.8、9.8、3.7、9.8
给出平均数后问:你认为应选谁去?为什么?
2、五(3)班准备在两名女生中选一名参加投篮比赛,下面是她们8次投篮的成绩记录(单位:个)
甲:6、7、5、8、6、6、5、9
乙:3、7、5、7、4、8、3、7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甲:6.5 6 6
乙:5.5 6 7
3、五(3)班一次数学调研测试的成绩,如下表(单位:分)。
100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4
94
93
92
91
91
91
90
88
88
87
85
85
85
84
83
80
75
70
63
仔细观察这次测验成绩,说说发现了什么?
政府的听证会的目的。
谈收获。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复习近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例题6的讲解要到位,分析要清楚,既要讲明白例题,也要使学生通过这个例题知道怎样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分析问题,具体的注意事项将在例习题的意图分析中介绍。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46例6的意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2)、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四、课堂引入:
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近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五、例习题的分析:
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
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六、随堂练习:
1、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答案:1.众数90中位数85平均数84.6
2.(1)15、15、15、众数(2).15、5.5、6、中位数
七、课后练习:
1、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
(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2、某公司有15名员工,它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示:
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
(1)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 万元。
(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 万元。
(3) 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答
答案:1.(1).2090 、500、1500
(2).3288、1500、1500
(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2.(1)3.2万元 (2)2.1万元 (3)中位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 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C.23 D.24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 】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课内容。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统计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平均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进而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三种不同的统计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数学有用并激发出学生想去学想去用的一种迫切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理解掌握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会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用平均数来比较数据水平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了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经验和合作交流学习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1)平均数虽然求的很好但对于意义的理解却不深刻。
(2)对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等总结性的发言,有可能出现表述不清楚的情况。
(3)如何合理选用三种统计量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生即将遇到的问题。
(4)学生容易出现争论究竟用哪种统计量才对,而忽略了其实只是应用哪种统计量更合理的错误。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较容易调动。引导学生用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来发现掌握知识,采用“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来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课始终贯穿为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而学的一种教学理念。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常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我将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直接出现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种旧知识经验与新问题的冲突,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必须用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求新知的过程。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觉到所学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迫切的想去学,想去思考,想去研究,想去应用,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为可持续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坚实、完整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必要性,体验应用三种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让学生以一种迫切需要自主学习探究的心态去学习,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有所用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发冲突
1、教师课件出示阿冲到华联超市应聘的情境图,并边解说信息:
一个职员说我每月650元,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另一个职员说我每月600元,经理说超市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在1000元。听完之后,你觉得有什么好奇的吗?
2、同时出示华联超市月工资表图,学生交流,你觉得阿冲月工资应该是多少?
3、教师抛出问题,那么这三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经理的每月1000元是否欺骗?
4、生练习求华联超市员工工资的平均数。并交流讨论得出:当一组数据相差过大时,平均数不能发映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那么,我们前面同学说的每月650元,每月600元又是怎么回事呢?
评析: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借助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反映出平均数所存在的缺陷,唤醒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期待。温故知新,实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二)分析探究,建构概念
1、师问,为什么说阿冲每月的工资是650元呢?生自主讨论,思考并分析原因。
2、反馈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强调,从大到小的顺序或从小到达的顺序排列,取这组数据的中间那个数。
3、小结并出示中位数的概念。
4、650元每月的工资是通过中位数反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有同学说阿冲每月600员工资呢?你们是怎么想的?生自主讨论。
5、学生交流,指导分析一组数据中的同一个数出现的次数。强调那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
6、小结并出示众数的概念。
7、同桌练习说概念,教师巡视并指导概念中关键词的表述。
评析:立足学生的认知冲突,给与学生充分的时空思考、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明白一组数据特征的可以用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自主合作,适度引导,积极强调概念的关键词,明确概念。
(三)迁移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自主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学生板演。
2、师生合作验证,进一步巩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出示一组数据,7,36,7,20,18,16请同学找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同时引导学生,当一组数据为偶个数是,中位数怎么求?
4、小结,当一组数据为奇个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间的那个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为偶个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师巡视指导并个别辅导。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评析:学练结合,及时的巩固和练习有益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并设置不同的练习类型,生成教学资源,进一步巩固取中位数的方法。在练习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质疑、验证获得新的知识。
(四)交流收获,小结课堂
1、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提示,比如说怎么取中位数?你知道了什么?或者学会了什么方法。
2、生交流反馈,关注学生对概念的叙述的精准和规范。
3、立足学生的疑问,有些数据里找不到众数。师生合作探讨众数的不性。
小结,同学们不仅在这节课学会了这么多,而且还发现了问题,很不错。今后的学习就是这样边学边思考,才是会学习。
评析: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绝对不能缺少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梳理分析数据,寻找统计量的方法。进一步规范精准的表述数学概念,并且对学生的不懂问题进行了探讨。既是课堂小结,又是教学内容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数学教案-众数与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 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