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和相关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通过观察字形特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观察字形特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涟漪”、“心旷神怡”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借助图片认识鹬和蚌,了解蚌的两种读音。
3、指导书写“鹬”和“蚌”。齐读课题。
二、运用推想,理解词语
(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课文片段,推想词语的意思。
1、重点指导学生推想“涟漪”的意思,学习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涟漪”和水有关。
(2)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在这段话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细小波纹。
(3)带着理解读课文片段。
2、运用学习的推想方法尝试推想“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3、带着理解读课文相关片段。
(三)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为概括课文内容打基础。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推想词语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班交流。
概括关键词并板书。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结合板书做总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推荐阅读寓言故事。
作者:郑 梅 转贴自:吴老师工作室 点击数:651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学生做“快速抢答”游戏(猜出图上寓言故事的名字:
(1)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
(2)掩耳盗铃(看谁能告诉我们它的道理。)
(3)郑人买履(什么意思?这是我们刚刚学习过的。)
生:告诉我们做事要动脑筋。
师:这些道理你们都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中。
师:课文中的故事里。寓言就是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师:要注意“蚌”这个字怎么写,师板书“蚌”字,在田格中写,边写边讲要领。“第三横最长,要感谢谁给它留出了位置?”(生:虫)
师:你们想不想写一写?要注意“虫”字旁写在左边偏上的位置。要注意写字的姿势。
学生在作业纸上写“蚌”字。
再读课题。
试着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
生: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
师:你们见过鹬吗?(看图片)
师:蚌生活在哪儿?
生:生活在河里。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文中的“河蚌”一词。
师:你们真聪明,能联系课文中的词语来理解。
把课文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文。
两个伙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师:谁能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文。
生1读。(师打出课件全文。)
生:“谁”字读成“谁”了。
师:两个字音都可以。
师:鹬和蚌相争,结果怎么样了?
生:一起被鱼翁捉去了。(师板书:一起被捉)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它们俩为什么不放开?
生:它们俩为什么一起被渔翁捉走了呢?
师:你们都会用“为什么”来提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鹬和蚌是怎么争的,一起来标画下来吧!
学生默读,标画有关句子。
指名汇报。
生: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一个渔夫走来了,就把他们一起捉去了。
师:这是他们怎么争的语句吗?
生:第一句是,第二句是结果。
生:“你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
师:他找的是完整句吗?
生:不是。
师:画句要画完整,大家帮他补充出来。
生:鹬生气了,说:“今天……”河蚌毫不示弱……活活地饿死。
指名学生读。
师:你从哪儿听出它们在争?
生:从“今天”和“明天”听出来的。
师:只是今天不放,明天不放吗?那后天呢?这是什么意思呀?——永远不放,直到对方被干死、饿死!
指名再读一读。
自由地再读一读。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吗?也能读出它们各不相让。
生读。
生评:她在每个“不”字那里读得重。
师:你听出什么了?
生:谁也不放开谁。
师:谁都不服谁。(师板书:毫不示弱)
生:我想再创造一种读法。(生读。强调“干死”和“饿死”)
师:它们互相之间都想争出个什么来?
生:用生命在争,非争出个你死我活来。
师:(染红两个“活活”)
自由读文。
指名学生再读这句。
指名学生和教师互相读。(师读鹬,生读蚌。)(很生动)
师:两个伙伴演一演吧。
学生小组练习。
指名两人读一读。
师:鹬和蚌太温柔了,它们争起来了吗?
再指名读。
师:它们俩谁赢了?
生:鹬赢了。
师:实际上它们都没赢,让我们来帮一帮蚌吧。
齐读蚌的话,那位读鹬的同学再读鹬的话。
师:你们怎么反映有些慢呀,人们鹬都读完半天了,你们才说。再来一遍。
再齐读。
师读一遍。(声轻)我像你们那样大声喊了吗?我读出它们互不相让了吗?可以选择短适合自己的声音,不一定要大声嚷。再试一试。
师:谁能不用大声喊,就能读出它们互不相让来。
指名二生表演。
师: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争的呀?
生:从第一句话中看出的。
生:从第二句话中看出的。
师染红课件前两句。
师:它们相争时想到会被一起捉去吗?
生:没有。
师:你们想到了吗?
生:没有。
师:现在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为什么呀?
生:先要看看周围有什么情况再争。
生:要随时警惕。
师:警惕什么?
生:危险。
师:什么样的危险。
生:我候告诉它们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你真有一颗宽容的心,连汉字都懂得谦让,何况人呢?
生:
师:结果被第三个人得到好处了吧。那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如果
师:如果它们要像同学们这样聪明,那就不会被捉走了。
师: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儿来的吗?
生:战国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妈妈让我背过一本书,书上说的。
师:书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的。
师:想听听吗?(师伴着课件读这个故事。三个人物:赵王,大臣,苏代出谋。)
(故事略)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最后说……
师:你真聪明。能从故事中就知道这一成语。
师:这个成语还有其他说法呢,出示: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师:你们想把这个故事变成课本剧吗?
小组排练。
指名小组台前表演。
组一。(只是分角色读,没有表演。已下课。)
专家质疑:
娄湘生:
今天在这节课上,为什么让学生花了这么多时间让学生读。你为什么让学生反复读?
郑梅:
我是想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层次,来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在反复的读中来体会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而不仅仅是进行说理,语文课还是应该以“读”为主的。我今天设计的课件可能有些内容没有展示出来,我在想,假如今天学生读得不好,我该怎么办呢?我可以把重点词语出示出来,逐字逐句地读,让学生提高,来体会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娄湘生:
“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活活把你饿死”其实它的读法是多元的,还可以带着一种气人语气。不一定就像课堂上你所要求的那样,有可能是故意气它的语气。阅读课不一定只读够量,还要读出质。读法应是多元的。
另外关于寓意:
鹬蚌该不该争?什么该争?什么不该争?小日本鬼子占了我钓鱼岛我该不该争?.......
来源:吴老师工作室 作者:执教:一师附小 郑 梅 笔录:吴琳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
【设计思路】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题材。有一次我在班上给幼儿播放了一部由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制作的动画片《鹬蚌相争》时,发现幼儿很感兴趣,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学习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及表演。活动的难点是两人合作表演。
【教学目标】
1、幼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能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
2、尝试用手指动作跟音乐进行故事表演。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幼儿已看过《鹬蚌相争》动画片;
2、音乐 ;
3、布幕 ;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观看表演。
1、师:小朋友已经看过鹬蚌相争的动画片了,动画片都有谁?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请3——4位幼儿讲讲,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友好相处、互相谦让。
2、今天老师要用小手来讲这个故事,你们可要认真仔细的看(老师走到布幕后进行表演,让幼儿在观看的同时,初步感受音乐)。
二、欣赏音乐、感受结构。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手指讲故事的本领。我们一起听听音乐,音乐一共有几段?(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幼儿倾听)
2、蚌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鹬又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它们争斗是那一段音乐?老师带手指跟音乐进行表演,让幼儿再次倾听和感受。
三、分段欣赏,创编动作
1、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小河蚌是在第几段音乐出现的?把你的小河蚌也请出来。小河蚌跳舞时蚌壳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壳一张一合的动作)。
(2)师:音乐里小河蚌睡着了,听到小铃铛响它打开蚌壳一张一合的跳起舞,请小河蚌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小河蚌跳的时候听到什么声音打开蚌壳跳起舞?(小铃铛响)我们再来跳一遍。
2、分析第二段音乐,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第二段是谁?(鹬)把你的鹬请出来,鹬有长长的脖子,它可以怎么跳舞?(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跳舞、点头动作,幼儿讲一讲练一练),师:鹬有大大的翅膀可以怎么样做动作?(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扇一扇,幼儿讲一讲、练一练)。
(2)师:音乐里鹬在河岸上也跳起舞来,摇摇脖子、点点头、飞呀飞,让我们的鹬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刚才鹬在跳舞时,我发现有的鹬脖子伸得不够长,所以不好看,这一次再跳我们把鹬的脖子伸长很神气的跳
3、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两遍音乐)
(1)师:河蚌爬上岸晒太阳,鹬看见了蚌,鹬要去干什么(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啄蚌的动作),蚌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合上壳的动作),鹬又去捉蚌,蚌又合上壳,一共几次?教师做孩子创编的动作 ,请幼儿数一数鹬啄蚌一共几次?(四次),请幼儿做一做。师:接下来蚌用壳夹住了鹬的嘴,它们拉来拉去互不相让,(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壳夹住鹬嘴的动作)一共几次?(三次)请幼儿做一做。
(2)师:这次我们一只手当蚌,一只手当鹬,跟着音乐来表演这一段。
四、 完整表演 体现快乐
1、请幼儿跟音乐集体用小手完整表演故事;(完整两遍)
2、请一名幼儿和老师示范两人合作表演;(完整一遍)
3、幼儿结伴合作表演故事;(完整二遍)
4、请一对幼儿在布幕后面表演,其余幼儿观看。(在观看前,老师提要求,看后能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5、幼儿结伴在布幕后进行表演;结束时,老师扮演老爷爷,道白:看它们互不相让,我可要得利了,用布幕把幼儿全部兜起来,走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设计与教学反思】
我国是世界寓言三大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以单纯而奇妙的情节给人以隽永的哲理和智慧的启迪。本次活动以故事情境表演导入,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在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动作的基础上,尝试跟音乐用手指动作进行故事表演,通过幼儿自身的表演,使其更深刻领会“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手指表演的乐趣。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活动对幼儿很有诱惑力,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由于本次活动的音乐是民族乐器合成的乐曲,幼儿对这样的旋律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活动中应该用不同形式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这样才能让手指表演更符合音乐结构,体现音乐的艺术思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听说咱们四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它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一统天下。有一次,赵国与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十分生气,调兵遣将准备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急忙派遣当时著名的说客苏代,去出使赵国。到了赵国,苏代心平气和地给赵王讲了一个小故事,赵王听完,恍然大悟,立刻决定罢兵,并与燕国和好如初。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鹬和蚌分别为何物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
3、在了解了鹬和蚌之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吧!(生齐读)
4、古人云:“为学患无疑。”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争”你又有哪些疑问呢?(生质疑,师评价。)
5、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这则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
三、初读,读通:
1 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
4、看来我们都会读了,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生齐读)
四、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读一读,用自己的办法理解生词,读懂句子。
2、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3、文言文的词语的含义很多都是跟现代汉语不一样的,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字和词吗?
4、在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相信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个故事。那谁来用自己的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呢?
5、基本情节讲清楚了,已经很难得了!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故事内容,编者想得很周到,为我们准备了译文。让我们对照译文再来理解一下文言文吧!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6、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7、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8、故事内容读懂了,那么刚才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五、精读感悟寓意:
1、那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呢?
2、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
3、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鹬和蚌在相互钳制的同时还不忘斗嘴,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心里的暗战。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大屏幕:想一想括号里可以填上那些语气词,然后带着这种语气跟同桌读一读。
5、师: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引读),蚌亦谓鹬曰(引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学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学生接读)。
6、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乘机板书“不肯相舍”)那么鹬蚌相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7、生回答后说: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如果你是他,你会说些什么呢?
8、渔翁乐了,我们的鹬和蚌却悲剧了——他们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渔翁一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被渔翁带回家的路上,他们的心情肯定不会平静,它们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对话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试着写一写,最好能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气来!
9、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鹬和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他们的肺腑之言吧!(请 2、3 名学生读一读)
10、这场悲剧能避免吗?作为悲剧的目睹者,你又会对鹬和蚌说些什么呢?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完成板书 )
11、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拓展
1、其实,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2、师介绍: 1934 年,当国共两党争得不可开交时,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这就是“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领会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之后,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加有味道了!(齐读)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
2、 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
续写鹬蚌相争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寓言更是这样。古人创造出的寓言故事,内容虽然浅显,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本课引导学生溯本求源,解读寓言故事的出处,力图帮助他们较为深刻的理解寓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表演、想象、练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鹬蚌相争》是北京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6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所以,指导书写难字“鹬”,理解重点词语“互不相让”,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
学生情况: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 溯本求源,在创设情境中理解寓意。
以历史故事导入,抓住问题的生成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故事当中,通过体会历史人物思想,理解寓意。
(2)抓住重点词语,帮助理解寓意
抓住重点词语“互不相让”,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词语内涵,帮助学生理解“鹬蚌相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真正原因,从而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想象,体验情感。
(3)片段练笔,落实情感目标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寓意。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
技术准备:由“鹬”、“蚌”图片各一张和战国七雄分布图制作成的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师 环节 学生
故事导入
自读课文
激发兴趣
熟读概括
了解内容
初读指导
合作表演
指导朗读
体会角色
回归历史
角色换位
理解寓意
想象交流
创编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教学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小学生爱听故事,开课伊始,教师用故事导入,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紧接着提出问题“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
(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完成板书: 鹬 蚌
↘ ↙
相争
↓↓
渔夫
(教学意图:深刻理解的前提首先是要“读懂”。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识字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由“复述”到“概括”等方式使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像及时雨一样点点入地,润物细无声。)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生1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生气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生:那鹬啄住我的肉,居然还威胁我,我才不怕它呢!
师:你从哪儿看出蚌不怕鹬?
生:从“毫不示弱”这个词知道的。
师:谁跟她读得不一样?
生2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慢条斯理,但很坚定)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河蚌还会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吗?我就不放开你,看你能怎么样?气死你!
(学生们都笑起来。)
师:哦,看来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很会气人呢!那鹬岂不是更生气了!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
(教学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生活阅读体验,使自己学得更自由,读得更精彩。)
2.表演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合作表演鹬蚌“互不相让”的争斗过程。
看完几组同学的表演后,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1:它们不能说完话就放开,应该“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生2:那个鹬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对的,因为说的是“互不相让”,就说明鹬并没有想“撤退”的意思。
生3、对,应该是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
…… ……
板书:互不相让
(教学意图:因为本则寓言的主旨就在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因此,理解课文的重点就放在理解这个词上。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然后,利用表演的形式强化理解“互不相让”,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互不相让”这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利用学生好说、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生2:如果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
生3(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4: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欲望,而且,他们的想象超越了文本:首先,打破了课文中原有的结果——渔夫得利,想到即使渔夫不来,鹬和蚌也会两败俱伤;其次,延伸了课文中的句号,想象出鹬和蚌被渔夫捉走后的悲惨遭遇。同时,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也经历着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惋惜、痛恨、替它们感到后悔等)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教学意图: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很自然的穿越时空,走出文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总结寓意,也不必再去寻找现实中的实例“上纲上线”。从“赵王们”的“反思”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鹬蚌相争》的道理,孩子们懂了!)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 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教学意图:此前,学生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让他们说出这个道理,仍然有难度。所以,此时,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与文本对话,既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使教学“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统一,水乳交融。”)
(四)创编故事,发散思维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教学意图:想象力是一种认识能力,是构成学生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设计了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这一训练,不仅是对寓言的一个深化,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且通过学生续编故事,达到让学生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要理智,懂得互相谦让的目的。这比通过教师之口说出来效果要好得多!)
(五)作业超市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教学意图:这些作业的布置包括训练学生“说”、“写”、“搜集课外资料”三方面的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做。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兴趣作业”的目的。)
[板书:]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夫得利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概括说出《鹬蚌相争》的故事。
2、检查评价学生所写的续编故事。
3、讲一讲搜集来的寓言故事,并说说它的寓意。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习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创编想象等多种学习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习,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对于课上发生的一个“小事件”的处理我一直耿耿于怀: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如果我是赵王,我就联合其他五国,一起去攻打秦国!”当时我一愣,别说,我还真没想到这一说法!我心里暗暗叫苦。这说法与教学目标不相符啊!原本是想让学生明白“和平相处”的皆大欢喜,怎么他会跳跃到“群起攻之”上去了呢?我一直心里明白,凭我这资质,不可能像名师们一样,面对每一次课堂上的“生成”都能灵活处理的恰到好处,甚至精彩连连。我一直相信“生成的精彩源于课前充分的教学估计”,所以,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想出相对的办法。可是,这孩子的说法我还真没估计到!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吗?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出于本能,我只好提示学生联系当时赵国面临的问题去想。好在,后面的学生回答又转入“正轨”,我赶紧进行下面的环节!
事后,我进行了反思,我感觉,有这一说法的那个孩子一定已经明白了“鹬蚌相争”所蕴含的道理,他也一定清楚了“燕赵相争”与“鹬蚌相争”的关系,只不过,他直接从解决眼前的事跳跃到了如何处理当时的战局。应该说,这样的孩子思维是跳跃性的,他具有很强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或者说,这孩子具有很高的战略思想!可是,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能肯定他的想法吗?是应该让他明白“和平相处”更好,还是就事论事呢?我是不是应该帮他分析一下这样“群起攻之”的不成熟因素?如果这样做,是不是又偏离了这节课的初衷呢?不管怎样,我觉得自己今天这样的处理肯定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妥当的,可是,我该怎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