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优秀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二年级语文下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能正确抄写一句句子,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文4、8节。

4、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快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2、读懂课文,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快乐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反馈预习

1、出示照片,认识高尔基,学习生字“基”。

(出示:照片)——高尔基(板书)

师:“基”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仔细看(媒体)“基”的上半部分像“其实的其”,但是点要变成捺,撇和捺的下面是个“土”。

2、反馈预习,揭示课题,初步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交流出示: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2)师简单介绍高尔基。

师:是啊!高尔基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海燕》、《母亲》等,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所以说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生)。

而且他也很爱——自己的儿子(生)。

(3)指导读句。

(4)揭示课题。

(5)谁能来介绍一下高尔基的儿子呢?

(6)交流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镢头高。

(7)拼读:镢头(出示图,师边手势边说:镢头大概这么高)

正音:个儿(儿话音)

(8)指导读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思考:高尔基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1)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

(2)师随机板书:

种花

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赏花 写信

(3)师生串说板书:

高尔基的儿子来到小岛上看望高尔基的时候,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种花(生)。

春天到了,花全开了,高尔基坐在院子里------赏花(生)。

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就提笔给儿子------写信(生)。

2、快速读读课文,找到描写信的内容的相关小节。

(1)交流出示7、8小节。

(2)自读7、8节。

(3)师生配合读

三、深入学习课文4、8节,理解词句。

1、学习第4节,感受鲜花的“美”。

过渡:高尔基在信中提到的美好的东西是什么?-------鲜花(生)来,自己读读描写鲜花的小节。

(1)出示节4,学生自读。(生字变红)

师:句子中的生字老师用红色字体表示,而且都加了拼音,借助拼音,把它

读准!

(2)出示词卡,拼读正音。

师:老师刚刚听到有几个小朋友把生词读得特别准,你们来拼拼看?

出示词卡,开小火车拼读:摇晃(三拼音)、阵阵芳香(前鼻音)、姹紫嫣红(翘舌音)[正音:同桌相互拼一拼]

(3)看图说话,理解“姹紫嫣红”。

师:姹紫嫣红的花儿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图(媒体出示百花图)

能使用老师给你们的句式,说说话吗?

出示句式(自己说说指名):

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有(有的),有(有的),还有(还有的)。(颜色、品种、姿态……)

师:是啊!各种各样的花朵美丽极了,文中有一个词概括,就是------姹紫嫣红(媒体出示)

(4)媒体范写:嫣。

师;嫣这个字很难写,看仔细了!(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字旁,右上方是个“正”字,仔细看,下面可不是“与”哦!“与”的一横变成了---四点)

(5)积累词语。

师:和姹紫嫣红意思相近的词,你还能说吗?

万紫千红、五彩缤纷……(齐读---自己再读一读、记一记)

师:姹紫嫣红是形容各种好看的花,不仅颜色美、姿态,外形也美。你们刚刚说的这些词和姹紫嫣红的意思很相近,但用起来略有些细微的差异。

(6)再读节4,品悟词句。

师:春天的花儿不仅形态美,颜色美,还有什么深深吸引高尔基呢?

同桌读读节4并交流。

指名交流:味香、摇晃(师:这是动态美)、小蜜蜂……(关键词随机变色)

(7)指导朗读

(8)尝试背诵。

2、借助相关句式,联系4、8节内容联系说话,进一步感受“美好”。

师:看到这么美好的东西,高尔基怎么样?

(1)(出示填空)师:4人一小组,带着问题读读4-8小节,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

出示:高尔基看着,闻着,他。

(2)交流反馈。

(3)理解词语“欣赏”。

师:这花儿多美好啊!高尔基是带着喜悦的心情来看花,这就是----欣赏(出示)

(4)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师:高尔基看着满院的花朵,心里想的还是自己亲爱的儿子,来,带着喜悦的心情读好节5。

3、小结:高尔基先生急不可待地想写信告诉亲爱的儿子,让儿子也能一同感受这美丽的花朵,体会他此时愉悦的心情,分享到他的快乐。

4、再读7、8节,加深感悟。

(1)引读。

(节7):亲爱的儿子,虽然你回去了,可是……望着它们,我心里想……

(节8):我希望你能明白……

(2)联系生活,理解“美好的东西”。

师:课文中美好的东西是指---鲜花(生),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

(3)出示齐读: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4)布置作业:今天回家请将这句话抄写在2号本上。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读词语:休养 探望 姹紫嫣红 彩霞 红扑扑 脸庞 欣赏、假期、摇晃

2、指导书写:妻、霞

童年 高尔基 篇2

童年 高尔基

好词:

昏暗 发抖 恐惧 利索 频繁 念叨 依旧

胆怯 汽笛 沮丧 炫耀 温和 清晰 打颤

驳船 流畅 灶神 沉默 笼罩 飘忽

忽如其来 兴趣盎然 熠熠生辉 秋雨绵绵 温暖如春

秋高气爽 天空澄澈 逆流而上 隆隆作响 面带微笑

波光粼粼 旭日东升

好句:

秋雨绵绵,秋风呜呜,树枝摇曳,外面又冷又湿,里面却是温暖如春,大家紧挨着坐着,气氛和谐。大家都被他感染,跟着他颤动起来。

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灯影不再摇曳,月光清楚地印在地板上,显得那么凄凉而又安详。好段:

不要管大人的事!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等上帝来开你的心窍,指示你应当做什么,领你走那应走的道路。懂不懂?至于什么人犯了什么过失——这不是你的事。这让上帝来判断,惩罚。这要他来管,不是我们!

茨冈脸色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脚步快得让人难以分辨,衬衫抖动着,像燃烧一般发出灿烂地光辉。他放纵地舞着,仿佛打开门让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在漫长的空虚无聊的岁月里,打架斗殴就是过节,失火反倒可以开心解闷;在呆板的毫无表情的脸上,伤痕也能给人增添光彩。感受:

爸妈宠着我们,我们要什么有什么,而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还经常做出对父母不敬的事。这种生活对我们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了,哪里还懂得去珍惜。读了《童年》后,我懂得了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东西才真正算得上是收获。童年匆匆去也,少年就要到了,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回首自己的童年去感受高尔基所着的《童年》,去感受不一样的童年。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9

今天上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第二课时,发现问题不少,值得反思。

虽然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求背诵,特别是里面的标点符号值得好好推敲。整课的设计我抓住了“爱”这个主题,通过父子间爱的表露来进一步展开,从而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文中标点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面孔,特别是引号的用法,这里出现了单引号,单引号是用在双引号中的,他是不能独立运用的,但是当把这句单独列出来的时候,又由原来的单转化成了双。在教学时,我首先将他独立出来,用学生所熟悉的面孔和大家见面,然后再联系书本,寻找不同处,然后对比掌握单引号的用法,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我也自以为不用细究。下午默写时,问题来了……37本作业,有30本这个标点符号没有掌握。我先是生气,然后静下心来,仔细的琢磨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分析下来,原因如下,这样的对比出示,没有达到意想的效果,双引号的这张熟脸把单引号给掩盖了,学生并没有掌握,而是听到一个结论,没有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反而削弱了单引号的用法。看来这一部分还得仔细深入,反复强调才成。

在教学课文中,任何环节我都上得比较粗浅,也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提问的空间,因此,学生没有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所以一些本该重视的地方被忽视了。例如,文中高尔基给儿子的这封信在引用中的标点,有2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关引号,很多孩子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提及。没想到孩子都是马大哈,果然对这个现象视而不见,在默写中,错误率几乎是95%。看来老师必须得是个细心人啊!这样的返工,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朗读时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大戏,朗读的指导自然是语文老师功力的最好展现。一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朗读指导问题多多。如何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呢?教师得有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杯水啊,语言文字功底的薄弱,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要读好,就必须抓好字词,反复提悟,或通过连锁问题进行感受,同时语调和在标点上的停顿也不能忽视。最重要的还是老师在上课前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反复的思量。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高尔基)本文转载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父子情深。

3.让学生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教学理念:1.全面依靠学生。2.高度尊重学生。

教学主要方法:1.小组合作。2.小组互动。

前置性作业:

第一次:

1. 读熟读好课文。

2. 借助工具书理解“姹紫嫣红”的意思。

3. 查找高尔基的资料。

4. 课文主要写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第二次:

1. 查找有关“爱”和“奉献”的资料。

2. 小组在习网上或qq群里交流读书收获,并制作小组展示所用的ppt课件。

(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

第一课时(简要)

一、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先小组里检查,后全班检查)

二、 汇报高尔基的资料。(先在小组里交流,后全班汇报)

三、 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先在小组里交流,后全班检查)

四、 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课前。欣赏《海燕之歌》。

二、 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谁来板书课题?

师:好,王智慧同学。(其他同学书空)

师:同学们,她写得怎么样?

生:好。

师:掌声表扬。(掌声响起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再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他的儿子前来探望他,在他的院子里栽下了花草,春天,花开了,高尔基在院子里赏花,心里非常高兴,就给他的儿子写了一封信,教育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好,孩子,请你把你刚才说的提炼成几个字写在黑板上,好吗?

生:好。(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师:写得怎么样?

生:好,掌声表扬。

师: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去,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小组交流。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在习网-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上或qq群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交流,并且做好了汇报用的课件,下面请同学们把昨天交流的成果在小组里回顾,做好展示的准备。 (小组交流、讨论)

四、小组展示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请一个小组到前台来展示,孟磊小组。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高尔基的儿子很爱他的爸爸。

生:我们小组是从这儿读出来的:高尔基的儿子只有十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生:我们小组是从“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读懂的,你想高尔基的儿子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意大利,一定很累,可是他顾不上休息,而是忙着种花,为爸爸留下美好的东西,可见他很爱他的爸爸。

生:我们小组还联想到有关奉献的名言:

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泰戈尔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陶铸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生: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有补充或者有疑问?

生:我还能从“各种各样”读出高尔基的儿子很细心。

师:你也是个细心的好孩子,掌声。

生:我还能从上一个自然中的“探望”这个词读出来儿子很爱他的爸爸。

师:说得好。

生:我给你们小组提个建议,你们小组在汇报名言应该这样汇报:泰戈尔曾经说过: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生:谢谢你的提醒。

师:同学们,儿子的这种行为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生:爱。

师:说得好,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拿。

师:对,那么同学们,“爱”和“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说不出)。

师:同学们,可不可以这们说,“爱”就是“拿”。

生:可以。

师:好的,这个小组表现如何?

生:好。

师:掌声,接着小组展示,益文琪小组。

生:我们小组读出了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生:我们小组是从这儿读出来的: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生:我们小组是从“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读出来的。

生:我们小组还联想到一首写父母之爱的小诗:

母亲的爱

是一杯浓浓的茶

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才能明白

其中的甘美

父亲的爱

似一片浩瀚的大海

给予我们一个温馨的港湾

生: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汇报有评价、有补充或者有疑问?

生:我还能从“欣赏”这个词读出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师:体会得真好,掌声。

扈家祯:我还能从这儿读出来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师:孩子,让老师把话说完,等一等你再说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这个自然段写道: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可不可以说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像像盛开的花朵?

生:可以。

师:同学们,我们通常把什么比做花?

生:一个人美好的心灵。

师:对,说得好。还把什么比做花?

生:(说不出)

师:我记得咱们班的刘子豪同学在一次作文的时候把一个女人比做花。

生:夏老师。

师:对,他说夏老师貌美如花。我想问问刘子豪同学,你真的觉得夏老师貌美如花吗?

豪:是的。

师:夏老师觉得我的容貌没有花美,你觉得还因为什么?

豪:(说不出)。

师:找个同学帮帮你。

生:因为夏老师心灵美。

师:还因为什么?

生:(说不出)。

师:是因为爱!同学们,夏老师也要告诉你,告诉所有的同学,夏老师也爱你们,看到你们的脸庞,夏老师也能想起那美丽的花。好的,扈家祯来汇报,你们小组要补充是吗?是一个同学补充,还是整个组补充?(观察后)你们小组来吧!

扈:我们小组也读懂了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生:我们小组是从这儿读出来的: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我们小组是从“多么愉快”“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读出来的。

生:我们小组还联想到高尔基的名言: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爱孩子,这是母亲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当你感到一切人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

生: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有补充或者有疑问?

生:我还能从你们小组找到的这两个自然段读出:高尔基教育他的儿子。

师:教育他的儿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做一个所有人都需要的人。

师:对,爱是什么?

生:爱是关心、呵护。

师:说得好,发言真精彩。

生:掌声响起来。

师:掌声响起来,

生:发言更精彩。

师:爱还是什么?

生:老师我想写到黑板上。

师:好啊,孩子,来吧。他去写,我们继续交流。

生:我能读出来崇高之爱。

师: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高尔其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奉献的人。

师:好,掌声。你来说。

生:我能从这两段读出来,人间的亲情的崇高的爱。

师:夏老师觉得你是动了脑筋的,掌声响起来。

生:我想问你们小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答不出。

师:请其他同学帮他回答。

生:美好的东西指的是关心、付出、给予。

师:说得好,掌声送给她。噢,黑板上的这位同学们写完了,我们一起看他写的什么?请你来读一读。

生: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所以他写信教子,他教育儿子,爱就是奉献。

师:写得好,说得也好。孩子,我从你的话语中读出了爱就是教育,掌声表扬他。

五、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刚才龙开心同学由高尔基的信读出了高尔基对儿子的崇高之爱,让我们再次走进高尔基的信中,细细体会这种崇高的爱。好,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课文。好,吴梦齐,你来读。

师:夏老师在认真地听,我能听得出你读得非常用心。孩子,让我们静静地想,细细地品,你有没有新的思考或发现?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在“岛上”“人们”“所有人”,静静地想,细细地品,能不能有新的思考和发现,先在二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学语文第九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凸显人文性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人文性”不仅仅是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地考虑,更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并以此为资源进行动态的生成性教学,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个时空。

设计特色:

本课时的设计以读为本,还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以交流的方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使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明晰课文的语言内涵,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2、凭借语言材料,深刻领会“给”的丰富内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3、在读中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质疑明题,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什么时候,你很快乐,心里感到特愉快?”

2、读句质疑,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有个人对什么事最快乐是这样说的:(出示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什么吗?”然后从学生的提问中提供出本节课的2个研读主题:①谁给了谁什么?②怎么“给”?

3、激发兴趣,导入研读:“同学们真行,就这句话,就一个‘给’字(板书“给”)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了呢?”学生提出应该读书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儿子前往探望时在岛上栽种了许多花草,给高尔基带来了无比快乐。后来,高尔基写信给儿子,告诉他:“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故事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教学这一课时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让学生通过读文感悟,明“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有所觉悟,提升自己的精神生命。对“给”的深刻领会,对“愉快”的意义把握,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所在,所以本课时确定了“谁给了谁什么,怎么‘给’”这个研读话题。要使课堂有所生成,光有研究的话题还不行,还要有主动研究的动机和积极的研究情境。所以教学中,以谈“快乐”导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切身感受畅谈“快乐”之后,提出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使他们处于愤悱状态,心中升腾起读书研究的强烈愿望,从而创设出一个积极探究的情境。]

二、揭示课题,初读感知,浅层研究。

1、揭题:“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板书课题),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

2、初读感知,浅层研究:“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①这句话是谁说的?②课文中,谁给了谁什么?”学生自由读文思考,然后交流,朗读第一自然段,知道课文中讲儿子给了高尔基鲜花或愉快。相机完成板书:

三、深层研读,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过渡:“初读课文后,你们对‘谁给了谁什么’就有所发现,学得真是不错!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深入、具体地研究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怎么‘给’的,好吗?”

(一)研读第2自然段,初悟“给”意。

1、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谈发现:“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谁给了谁什么?”学生交流,从“休养”和“探望”两个词交流各自的想法,知道儿子的探望给高尔基带来了亲情和关爱,从而意会到“探望”就是“给”。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探望”一词。

2、再次朗读:“所以,读这段话时,我们要注意突出这两个词。试着读读好吗?”

[探究,因学科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内容和途径。语文学科的探究应具有“语文”的特性,无论是探究知识、技能的,过程、方法的,还是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都不可抛却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根本任务,它探究的内容和途径应该是语言文字。这里的设计体现的就是这种语文探究:读文抓词,借助一些字词读文会意,品味悟情。]

(二)研读第3自然段,领会“给”意。

过渡:“读书时就应该这样,注意一些词语,去想去发现去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1、自由读、悟第3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些什么,产生怎样的感受。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大堂交流,谈感受:“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的,有什么发现和感受?我们来交流交流,好吗?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从中你能否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3、整段读悟:“同学们说的真好,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读后,问:“读着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描述画面时,教师注意听,随机引导他们将这段中的每句话联系起来,想像、感悟儿子是怎样栽种花草的,对“给”有所领悟。在交流时板书“栽种”一词。

[这里的教学,从读切入,在读中进行,在交流中铺展开去,又在读中收拢、结束。学生在反复、充分、层层递进的读中,感知、品味,感受着语言,进行着与文本的对话;又在交流中,进行着生生间、师生间网络状的对话、沟通,在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画面:有的或许是只有镢头那么高的儿子,不远万里来到小岛,顾不上休息,栽种着各种花草,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有的或许是儿子在跟高尔基依依话别;有的或许是两个画面都有。从而对“儿子栽种花草”、对儿子的“给”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深刻地领会“给”的丰富内涵。]

(三)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美好”。

1、展现画面,激发读书兴趣:老师一边说着:“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一边展开画面,然后问:“美吗?(稍顿后)课文中描写的也很美,想读读吗?”

2、自由读悟:“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的。”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然后评议:“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在哪里?”在学生读议时,教师相机点拨:①“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想像一下,会有哪些颜色的鲜花?②“花儿轻轻摇晃”是怎样的?它们好似在干什么?

4、听老师读第一句话,读后交流:“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学生交流,体会到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鲜花的美好,还流露着高尔基的喜爱之情。

5、感情朗读:“现在你想怎么来读这段话呢?”

[领悟“美好”的含义,对“愉快”的意义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习第4自然段时,要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鲜花的美丽,并产生愉悦之情,还要深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之情,从而领悟到“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指鲜花,还指一份愉快,一种快乐。]

(四)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过渡:“高尔基真的高兴吗?赶快读读第5自然段吧。”

1、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2、指名朗读:“你觉得他高兴吗?能用读来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

3、深入研究,体会“愉快”:“读着读着,你觉得高尔基的高兴与我们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学生说议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扣住“欣赏”、“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等词句,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和“愉快”:“是啊,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是儿子亲手栽种的,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由学生说)在高尔基的心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儿子——(由学生说)。”

4、感悟“美好”:“读到这儿,你认为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悟到儿子给高尔基的是孝心、爱心、幸福、享受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

[这一段的学习仍然是在读进行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真切地体会到高尔基的“高兴”之情,进一步感悟“美好”的含义。]

三、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用自己的话描写课文第4自然段中鲜花盛开的情景。

附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探望

给   栽种

[总评:凸显人文性的课堂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惟课本,不惟教案,关注的始终是学生——完整意义的人!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关注他们主体性发挥,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命成长。这种生成性的教学需要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板块,安排教学步骤,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语言。更重要的是,采用属于学生自己的“读”的操作机制。为何说“读”是属于学生的呢?因为:①读是一种原生态性的实践方式。学生读书是自己在读,自己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学生当时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就以怎样的状态进行读,即使外在有什么影响,仍然是他们自己进行着读,是他自己原生态地实践着。②读是一种独特的建构过程。只要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总是带着一定的阅读期待来读书的。在读的过程中,他会自动地调动自己生命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经验,与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匹配、组合,产生各自的理解、认识和感受。所以说,读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以读为本的教学是凸显人文性的教学,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这篇教学设计,以读为本,还学生“读书”的权利,给予读书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这空间,指的是学生在读书时,完全不受外在的牵制,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匹配着、建构着、生成着。这种建构性、生成性的空间还体现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在“给大家读一读”、“听他说一说”;“从他的朗读中你有何新的发现”、“听了他说的,你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的交往中,学生在倾听、在沟通、在合作,在建构、在生成。这样的课堂必然弥漫着人文气息。]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   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课时数

共 两  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

课题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共需要  2 课时

此为第  1 课时

内容

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高尔基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

教学

重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了解高尔基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去认识一个人,去感受一对父子之间的情谊。请打开语文课本第14课,齐读课题。(板书: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①.高尔基是谁?②.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本,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及结构

1、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自读课本,在不会读的字上边标上记号,标出自然段序号,找出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①.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②.“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

2、读生字,组词、造句

3、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叙写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两件生活小事。)

5、找出这两件事情分别是什么事。(同时解决了质疑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6、既然说到了“写信”,我们在四年级也学过了信的格式,现在请同学自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中信的内容是哪些自然段。(7—9自然段)

7、请同学根据发生在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两件事情将课文分成三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点明高尔基的身份及他很爱儿子。

第二段(2—5):叙写儿子探望父亲时栽花,父亲欣赏儿子所栽之花。

第三段(6—9):叙写儿子收到父亲的来信,感受父亲的教诲。

(三)细读信的内容,体会高尔基的用意

1、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的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主要目的是什么?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回答。

2、引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

3、齐读这句话。

4、引导感悟“给”,永远比“拿”愉快。

⑴本文中,谁“给”了谁什么?(高尔基的儿子“给”了高尔基鲜花)

⑵鲜花代表——美好的东西。

⑶美好的东西还可以指什么?(真诚的关心、热情的帮助、美好的环境……)

⑷“给”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示?(给予、奉献、付出)

⑸“拿”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

⑹“拿”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示?(享受、接受、索取、得到、收下……)

⑺高尔基并不满足于儿子只孝顺他一个人,也不只是希望儿子只是栽种鲜花,他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让“所有的人都需要”。

⑻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①奉献比索取好。②有所奉献,就容易得到快乐。)

5、至此,你觉得高尔基是一位怎样的人?(课文第一自然段)

6、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共需要 2  课时

此为第  2 课时

内容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2、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

重难点

1、   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检查。

1、       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哪两件事?(1、栽花赏花  2、写信教子)

二、       讲读课文。

(一)   讲读课文第二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  指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描写儿子种花草的句子。

3、  交流这些句子。

4、  练说: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

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心里想--------------------------------------------。

5、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齐读第四自然段。

6、  出示春天美景图。练说:看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7、  出示高尔基坐在花园中的情景。体会高尔基当时的感受、心情。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过渡:欣赏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的心里非常兴奋、激动,同时又感慨万分,他欣然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二)   、讲读课文第三段。

1、  出示高尔基的信,指名朗读。

2、  自由读一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小小组组织讨论。

3、  交流讨论。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第七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2)第八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3)第九自然段中的“‘给’永远比‘拿’愉快”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小练笔。

1、          假如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收到父亲的来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2、          交流信的内容。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子爱父

写信教子             父爱子

练习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讲了“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

3、初步感受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和爱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讲了“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

一、激趣导入:

1、名言导入:

(1)谈话:第一次和五(7)班的同学上课,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小礼物。想看看吗?

(2)分别出示2句名言,指名读:

A、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他们,却是一门艺术。

B、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3)知道是谁说的吗?(高尔基)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他的名字。(板书:高尔基)

2、简介高尔基:

(1)出示高尔基图片:通过课前的查阅资料,你认为高尔基是一个怎样的人?

(2)书上有一张关于高尔基的“作家卡片”(出示“作家卡片”),指名读,说说高尔基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结: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3、揭示课题:

(1)今天,让我们走近高尔基,共同学习一篇和他有关的课文,题目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板书:和他的儿子)

二、整体感知:

1、放声读文:

(1)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2)哪些词语,哪些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读。(围绕“读正确、读通顺”指导)

2、同桌互读:

(1)过渡:把我们刚才交流的词语、句子送到课文中。

(2)同桌分小节读书。一个人读,另一个人听,有读错的、读不通顺的地方提醒他纠正一下。

3、全班展示读:

(1)过渡:同学们读得认真,合作默契。现在,刘老师非常想听一听你们读书的声音。

(2)要求:把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听。(读完后问问为什么喜欢?)

(3)结合学生读、说,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 第2节:A、理解“休养”,简介高尔基来岛上休养的原因;

B、理解“探望”(高尔基妻儿从俄国到意大利,千里迢迢专程来看望);

C、教学生字“妻”:出示生字,提问:把这个字写正确、写美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描红。

▲ 第3节:认识“镢头”:一种刨土的农具,出示图片。

▲ 第4节:“姹紫嫣红”:还想到了哪些写花美的词语?

▲ 第5节:比较“庞”“宠”。

(结合学生回答,理清课文脉络,相机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4、小结:同学们已经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也知道课文写了两件小事(指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学到这里,你能说说对高尔基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三、质疑留韵:

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默读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你读不懂或者有疑问,可以做上记号。

2、全班交流:

(相机解决最后三小节的引号:A、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自然段,最后一节在信中也是一个自然段,但因为引用结束,所以是全引号;B、在引用的句段里,还有引用的内容,里面引用的内容用单引号。)

四、课堂作业:

1、出示要求: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抄写,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五、配乐赏读:

抄写完的同学可以把摘抄的内容再轻轻地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