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为您整理了丰碑教学设计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生字:咆 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 党员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4、出示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老汉——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快步朝前走去,那他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写军需处长"好似一尊塑像",这里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你认为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4、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光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比较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前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这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方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透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习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述、联系课文资料,谈谈自我的理解。
(3)你谈得十分深刻,你能不能把自我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情绪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情绪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我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齐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描述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述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述,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情绪?
(1)交流学习成果
A、透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十分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我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齐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我,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资料)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资料,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这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情绪?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明白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切入点:“丰碑”的表面意思是什么?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
阅读切入点;文章哪些地方你深深的感动了,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课时: 2
板书设计
8、丰碑
老军需处长
一心为公 舍己为人
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年五级语文语文(下册)第四组
教学主题:《桥》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三班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领悟老汉的崇高精神。难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四组课文以“他们让我感动”为专题,安排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桥》这篇课文叙述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面对狂奔的洪水时,组织群众撤离,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最后殉职的事迹,表现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文章语言理解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总体发展比较平稳。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问题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对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熟悉,从而影响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是要为学生提供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背景知识,缩短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准确认读6个生字,正确书写“咆哮、疯狂、狞笑、放肆、祭奠、胸膛”等词语。
2、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助的方式,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运用默读,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等阅读方法,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
3、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默读的方式画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评价任务三: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6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
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6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咆哮、疯狂、狞笑、放肆、祭奠”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活动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根据文中对老汉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品读课文
活动一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白杨树的相关语句,进行批注。教师口述自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白杨树”的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也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学生能准确画出描写白杨树的相关语句,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简要批注阅读感受。
活动二
1、同桌交流,画出描写“洪水、老汉”的相关语句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全班交流描写“洪水、老汉”的相关语句,ppt课件相机出示学生交流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相互补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角色置换,感受洪水暴发是人们的惊慌,体会老汉丰富的情感。
3、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语句。
备注:
①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句子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②借助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以及配乐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1、通过讨论交流,正确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体会当时老百姓的惊慌、恐惧。
2、朗读时要正确理解语句内涵,准确把握人物情感,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语气等。
活动三
ppt课件出示课堂练习:
面对如此凶猛的洪水,老百姓惊慌、恐惧。而他们的党支部书记—老汉是怎么做的?表现了老汉怎么崇高的品质?
(完成目标二)
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学生的小组交流,学生总结老汉的崇高品质:忠于职守、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写法
积累运用
活动一
一、
《桥》在表达方法上的3个突出特点:1、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二、
领悟“桥”的深刻含义
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并能正确理解“桥”的深刻含义。(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WWW.BAIHUAWEN.com★
桥
生命桥
逃生桥
希望桥
课后反思: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光: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明白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必须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那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那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齐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述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述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我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此刻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不同内容,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齐读课题
3、释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自己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4、全班叫交流讨论的结果。
三、细读理解
1、学生分小组读课文,把你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那部分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记下来,等会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3、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2)、找出描写将军的神态的文字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A、如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表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感情:一是对军需处长的不满和责备;二是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
B、当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呼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个军长敬了一个礼。”
让学生谈一谈体会理解将军的两种感情:一是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二是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
(3)、“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指导朗读
第7自然段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8—10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出斥责、威严的口吻。12自然段要读出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语速缓慢,读的深沉、庄重。
四、总结
1、配乐朗读全文
2、同学们,课文已学完,此时你想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