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浮、雹、稼”等11个生字。会写“灾、害”等六个生字。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关于水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一、谈话导入,引生入文。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重新认识一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朋友。你们看他还不好意思直接告诉我们他是谁?我们一起读一下题目:
今天就让我陪你们呢一起重新认识一下这位朋友吧!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我会认。多种方式读,生领读———同桌读———师跟生读。
(出示幻灯片)
2、我会读。老师一年级的时候给同学们带来了生字卡片,如今我们是二年级了我觉得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了,先认识一下吧。
板书:水——汽——云。
学习生字“黑”重点演示笔顺。
4、哇这么神奇啊?那么
生随机说,从中选一句说的好的在笔记本上写下来。练习写一个完整的句子。
(小组讨论)
四、学习水的脾气,延伸水的作用。
1、课件出示,找出其中两对反义词
(比如水可以洗手洗脸,打扫教室,冬天热水暖和,夏天凉水解暑等等,有水还可以
讲卫生,还可以浇花,还可以喝,人生存离不开水,变成冰会冻坏东西,还能冻着我们的小手小脚……)
五、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过,比一比看谁背的又多又流利。
2、替水说两句悄悄话写在日记本上,越真诚越好。
这是一篇科学性短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充满童趣盎然的语言呈现给学生一篇活泼生动的课文。
教学中我首先还是把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放在了前边,从我会认开始,到词组,并且在将识字教学溶于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学习:我有时候穿白衣服,有时候穿黑衣服,有时候又把红袍披在身上……。在学习这部分课文中,首先找出里边表示颜色的词,其中“红”和“白”早已学过,这一课我们一起把“黑”这个字也学会吧。通过这样的设计达到随文识字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在识字教学的时间占用时间多了,加上我备课的'时候是按照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安排的,而实际课堂时间是三十五分钟,所以在最后的课堂延伸这一块就没有完成。
最后,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完善每个环节,让学生在乐学,爱学中快乐的接收知识。让枯燥的低年级识字教学变成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这次业务连片学习,我更是受益匪浅,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还能再来跟大家交流学习,希望听到大家更多的建议和意见,这对我一个成长中的语文老师来说非常重要。让我们伴着这一级的学生共同成长吧!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认16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通过阅读,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具准备: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和图片的教学光盘、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远行”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三、听了这篇文章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四、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
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课件、教学光盘、多媒体教室、自绘表格。
教学过程:
一、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图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在教会学生倾听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结合录音朗读的内容,对照课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师:这录音上的朗读读得这么好,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书,大声地读吧!不过,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就是用笔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上横线。记住,一定是先读完一遍,再划。
2、生汇报表示时间的词语,师板书,画出表格。
时间
交通工具名称
最初
后来
二百年多年前
不久
千百年来
现在
将来
3、师:哦,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不完整的表格,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把它填完整呢?
4、四人小组合作,将表格填完整,师及时板书。
5、一边轮流派小组代表汇报,一边引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注意“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梦成真”这几个词语的教学。
①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
②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
③千百年来,人们幻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飞机使人好梦成真,人们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
6、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人们还会发明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给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再集体交流意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朗读,注重了“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梦成真”这几个词语的教学。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的培养,又扎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小结并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1、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2、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交通工具发展史,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走得越来越远,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这个步骤的安排水到渠成,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后,自然而然地会讨论出结果:正是因为科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人们才会走得越来越远。】
三、作业(课件出示):
1、师:同学们,一堂课的学习多么紧张啊!那我们来做个识字游戏,怎么样?
播放教学光盘上的课件,玩识字拼图的游戏。
2、欣赏交通工具发展史的图片。
【词语的拼图游戏,增强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判断,培养了信息技术素养。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另外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了欣赏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图片,让学生对交通工具的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
四、板书设计。
时间
交通工具名称
最初
步行、骑马、独木舟
后来
马车、帆船
二百年多年前
火车、轮船
不久
火车、汽车、快艇、军舰
千百年来
飞机
现在
电力机车、核潜艇、磁悬浮列车、太阳能汽车
将来……
课前活动:
1、 同学们,放松一下,欣赏海底世界的图画,美吗?如果是一个真正的海底世界,还会有什么?(生纷纷回答)那么,这时的海底世界就会更加的“丰——”(引导学生说出“丰富多彩”,齐读三遍,师板书)。
2、 你想当海底世界里的谁?为什么?猜猜老师相当谁?孩子们,海底的生物和我们一样,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和作用,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不同的“我”“我”“我”,才形成“我们”这个奇妙的大世界。读“我们和我”。
教学过程:
一、 揭题示标
1、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和我”中的“开卷有益”,读一遍,什么意思?
2、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开卷有益,分享益处,共同学习《画里少了什么》。
3、 请看学习目标:1、用学过的方法独立识字学词,读通课文;
3、 懂得分工合作的道理,能正确对待自己;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0页,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词问老师或同桌,标上拼音。
检测:1、我会读:铺开 画卷 珊瑚 联合 争先恐后 分工合作
2、我会填:课文主要讲了美术老师叫( ),可是( ),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 ),画下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
三、请看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画里少了什么?用——画出来。
想一想,你从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主学习大约5分钟。
四、 小组合作交流
五、全班交流,师板书:认识自我 分工合作
小结:孩子们,来看51页的插图,我们在画画的时候,关注了显眼的大鱼,也关注了不起眼的'小海马、小海龟,你还会画上什么?
对了,这样分工好,我们才能画出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其实生活也是如此,我们要关注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也要关注身边普普通通的你、我、他,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作用,只有互相尊重、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就一定能把每件事情做好!
过渡:我们自读《画里少了什么》,我们感悟到了深刻的道理,这真是“开卷有益”啊!
五、 接下来,让我们“开卷有益,乘胜追击”,一起学习《一朵小花》。
看提示: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文中明白了什么?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不厌其烦 意味深长 漫不经心 委婉 会心
自己读后,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说给老师听。
八、今天这节课真是开卷有益啊,我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自己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我们也结束了这节阅读课之行,但愿“开卷有益”成为我们生命的永恒,让我们人人都*读书,明事理的好孩子。
板书:我们和我
【开卷有益】 画里少了什么
丰富多彩
认识自我 分工合作
第六章教学设计
(一)网上辅导
学习目标:
1、知道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了解教学设计的特点 2.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 3.了解学习需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4、知道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的内容 5.知道学习需要的类型和教学问题的分类 6.知道肯普等人提出的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
7、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掌握信息加工分析法和先决技能分析法 8.了解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学习内容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和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9、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10.了解学习者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学习建议:
1、在通读和理解本章知识的基础上,归纳主要的概念和内容,认真完成作业 2.收看中央电大开办的网上辅导及相关内容。
3、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到本校的论坛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
1、教学设计的定义
心理学家加涅的界定:“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梅里尔(Merrill)等的界定:
(1)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
(2)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
(3)教学涉及到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复诵、编码和处理信息,监控学生的学业行为,提供学习活动的反馈等等。教学设计是一种创设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正是这些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能够有利于以上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技能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如果一项教学经验或环境中没有包括掌握预期知识技能所要求的教学策略,那么,满足预期学习结果的有效率、有效果和有吸引力的学习便不可能发生。
(5)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新手)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
国内学者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系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或业绩行为发生的持久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为过程又反映在结果上。“学习过程”遵循着一系列复杂的身心内部加工,诸如产生警觉、知觉选择、复诵强化、编码组织、提取回忆、执行监控、建立期望等;“学习结果”则是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例如认知完善、情感陶冶、态度转变、动作精致、交往和谐等;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劳动)性质,更重要的是,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的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因此,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与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共同决定了学习者的发展潜力。然而,教学本身却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3、系统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
系统教学设计中的“系统”一词,既有着眼整体、统揽全局的意思,也包含有条不紊、合理有序的内容。所谓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就是要突出教学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程序化与计划性。
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上课、评(价)课、说课等一系列教学工作中都应有相对明确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这些程序和要求有些是同教师以往的经验积累相吻合的,或者他们在实践摸索中已经知晓;有些则是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技术、传播理论等多学科数十年研究得出的尝试性结论,它们往往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教师敞开心胸去认真倾听和择善而从。人们不能把循序操作看成是对“教无定法”的否定,当然也不是让人死守教条、刻板行事,而是强调教学外部条件应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4、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系统教学设计虽然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学素养高低与学习结果无关。恰恰相反,与以往的做法相比较,系统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够指导帮助教师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对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是一条现实合理的途径,也是较为理想富有实效的“名师工程”,由此推出一大批合乎规范、质量稳定的教学新人,缩短从“新手”到“专家”的转换时间,减少失误,少付代价。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位教师都可能随着经验积累与个人风格的形成,逐渐达到教学上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因而,系统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上具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双重效能。
5、系统教学设计强调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指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根据系统教学设计的逻辑,教学始于问题,问题则表明现状(教学开始前)与预期状态(教学结束后)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差距也就是有学习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要把教学大纲作为依据,认真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进行评估和分析。需要评估是寻找教学起始点与教学终结点之间的差距大小;需要分析则是对已确定的多项需要加以筛选班别,列出一种或几种需要作为优先考虑满足的需要。从需要出发确立目标意味着对学习者进入某一教学活动时的起点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当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环节时,学生的起点行为实际上就体现为对新任务掌握起重要影响的先决知能、情感条件。无论是从认知学派或是主张建构主义的情境学派观点来看,起点行为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彼此依存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起点行为是做出需要评估的基本依据之一。如果人们仅仅以本(教科书)为本、以纲(教学大纲)为纲开展备课和上课,忽略从学习者的需要特别是起点行为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那就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为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确定学习者具体、准确的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确定目标之后,还要考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实际上,这往往是指把教学目的、意图、范围、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也就是说,应当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常常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的句子陈述。从系统教学设计的观点看,只有这些具体目标得到事先确认之后并让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心中有数,才能凭借教学条件引发与强化预期的行为,才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贯彻教学意图,随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教学目标大而无当、笼统宽泛可以说是以往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要缺陷,貌似完美完整的教学目标实际上不能保证教学措施得以有效落实、教学结果得以精确检测。
6、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周密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要求把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即终点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过渡目标或从属技能、过渡目标本身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过渡目标又以哪些先决条件习得作为支撑。换句话说,教学任务分析是要查明新学习本身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体现层级关系或组成关系,并以哪些原有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显然,教学任务分析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由上而下”地逐级排序,由此对学习过程的开展进行“层级分析”、“程序分析”或“归类分析”,从而确定“可能的教学起点”。将来的实际教学过程遵循着任务分析中确定的路径“由下而上”地逐级达标。两者之间的互逆关系表明教学任务分析通过理清目标序列和层级,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依据。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确定“教什么”,那么,任务分析则是把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指明应“怎样去教”。由此可见,任务分析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绘好这张图有赖于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首先确定具体清晰的终点目标。
②为了达成终点目标,学生必须先掌握哪一个过渡目标?
③为了掌握这一个过渡目标,必须先知道什么或先会做什么?逐级推演,一直到找出全部过渡目标和先决条件为止。
④按照终点目标—过渡目标—先决条件的层级进行排序。
⑤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能最有效地达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⑥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确定“可能的教学起始点”。
从以上操作中可以看到,教学任务分析比以往单纯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做法更为周到、详尽和科学。
7、系统教学设计在学习归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教学”原则
从“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基本观念出发,系统教学设计确定了“不同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条件”新思路,亦即“分类教学”的原则。所谓“不同的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对学习的类型做出归类。这种学习类型显然不只局限于辨别学科内容或教材内容(诸如语文中的阅读理解或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等等),而是在此基础上做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抽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将学习任务的类型划分为:
①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
②智力技能(程序性知识)
③认知策略(策略性或情境性知识)
④动作技能
⑤情感态度
⑥社会交往等诸种领域
如果在备课中一旦能够确定以教材内容或学科内容为载体学习任务属于哪一种或几种类型,那么,教师就可以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环境促使学习有效地发生。没有进行合理的学习归类,就会导致教学无的放矢或失之笼统。强调“学习归类”,既可以改变以往学科间互相隔阂、联系薄弱的缺陷,又可以为不同类型学习结果之间的转化、迁移、渗透提供保障。
8、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学目标与检测项目的对应匹配
如何保证全部教学行为都能够不脱离教学目标呢?系统教学设计认为行为目标与教学结果检测项目之间必须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目标至少应有一项检测项目加以落实,必要时常常用几项检测项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检查一个行为目标。再加上讲解实例、课内尝试练习和回家练习作业的心选择,系统教学设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建立了可靠的监控调节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倡导者所津津乐道的一句格言“为检测而教”,就丝毫不带有“应试教学”之嫌,反倒证明这是在教学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或全面质量控制思想的生动体现。传统教学(设计)在质量监控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往往只是到了检测实施之前再来考虑检测项目,或者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检测项目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9、系统教学设计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传统教学在评估教学效果时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来考虑效果,例如“教师是否讲透讲完了教材”、“教师是否使用了电化辅助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吸引人或带有新颖性(如发现法)”等等;二是过分强调常模参照比较,热衷于按照百分制、评等制进行横向排队。
系统教学设计则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落脚点。由于行为目标事先得到了确认,检测项目又与之对应,因而根据检测结果得到的达标程度(例如将不同测验项目归并为相应的教学目标,据此可以设计表式统计学生个体及群体达标度,用适当的代码对学生出现的测试错误进行归类)能够清楚地反映教学措施的效果究竟如何。这种以“产品”(结果)为导向的评价观,再加上贯彻因人而异的分层达标思想,能够真正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原有的“少数人掌握大部分目标”变为“绝大部分人都能掌握大部分目标”,使得教学评价真正担负起了解进步状况,检查达标程度、激励付出努力、监控教学实施、调整教学安排等多重功能。
10、系统教学设计强调必须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体现为按照时间流程和空间条件制约的教学环节实际展开的程序。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和学习任务归类,考虑对教学任务所作的周密分析,教师可以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处理,策略、方法、媒体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做出优化决策。当代教学设计理论都一致强调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过程的性质与特点,教的步骤要支持推动学习过程的展开与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具体来说系统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大体包括了:
第一,课时的划分应根据多种因素整体考虑,至少在一堂课的单位时间内包括引入、提取、编码、练习、巩固或迁移等一组“模块”;
第二,教学内容的排序以学习者接受掌握的心理顺序为主,兼顾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
第三,教学策略、方法、媒体的选择应摒弃某种“先验决定论”或“单一优越论”的偏见,提倡合理选择、优化组合;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应着重考虑师生、生生互动的适宜性加强课堂交往的力度并根据需要恰当转换互动方式;
第五,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应遵循学习过程发生的性质,包括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告知目标,回忆相关旧知能,呈现新任务,帮助指导编码以理解意义,为每个学生提供尝试练习、体验结果的机会并给予反馈,精心安排回家作业进一步巩固和迁移。其核心是促进有意义学习和确保在“主动学习时间”内有成功感。
上述对系统教学设计特色的概括,决不是故意贬低、诋毁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因为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有或无”关系,这样做只是想说明系统教学设计确实能够反映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的重要进展,提高课堂教学中新理论与技术的含量,着眼于在原有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弥补其不足,尝走出一条扩大内涵发展提高效益、批量化培养“专家”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专家”教师)的新路子。毋需讳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传统教学观到系统教学设计的转变,尚有待于更多的观念碰撞与实践尝试,唯此,人们才会进一步体会到当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效用并与广大教师分享成功的喜悦。
3、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1)教学设计必须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2)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
(3)系统设计的教学应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
(4)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5)教学设计层次的选择(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和简繁,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有系统级、课堂级、产品级三种层次)
(6)评价和修改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模式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2、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可以用成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评价四部分进行描述。
教学设计系统过程的一般模式中,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目标是对按照学习的分类和学习分类的层次划分学习任务,为设计“教”与“学”的学习经验提供的依据。策略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和组合。评价是通过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试用、检验,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修正和进行优化。
三、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当前的状况与被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分析是界定现实结果和渴望结果之间差距的一般过程。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确定总的教学目标。研究的系统大小不同,学习需要分析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大到对整个教育系统作需要分析,小至对课程单元或一个课时作需要分析。对学生现状的调查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具体的调查方法有:与学生正式或非正式交谈、查阅学生的有关试卷和作业、测验,对学生家长或相关教师的调查与交流等等。
学习需要的分析方法包括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内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设计形成性的座谈会、测验题、问卷或观察表,进行数据收集和试卷、问卷和观察记分析。外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跟踪访谈、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
学习需要的类型划分为六类,这六类学习需要是:标准的需要(通过把一个对象与某种既定标准进行比较所确定的差距)、比较的需要(通过把对象组与其它的被认为是规范的学校或机构相比较而确定的差距)、感到的需要(个人认识或体验到的个体行为或者某个对象行为的差距(或不足)和对改进的要求,或者说,一种现在行为或技能水平与所渴望行为或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表达的需要(个体要把感到的需要表达出来的一种“需要”)、预期的需要(指将来理想状态的需要)、处理突发事变的需要。
分析学习需要往往是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起点的,了教学设计主要考虑7个方面的教学问题:教学中是否有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教学传送方式所是否有效?教学能否提高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是否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课程中是否增加了新的学习目标?学习者的组成是否有变化?资源和约束条件的情况?
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规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准备最后的报告。
2、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工作主要分为四方面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对教学目标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组织(或安排)、初步评价。
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或称为。学习结果分类可以按布鲁姆等提出的“认知、技能和态度”分成三个领域,也可以按照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成五类。教学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课程(单指一门课程)、单元和课堂级(可以是知识点或一项技能等)三个分析层次。对每一个层次,依据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区别学习任务的性质,并为进一步细化提供依据,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
教学设计中至少用到两类目标:学习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多个阶段目标。前一种称“终点目标”,后一类称为“使能目标”。学习内容分析采用的步骤是从“终点”目标开始,然后“由上倒下”、“按部就班”分析确定达到终点目标的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并把它们作为按分类层次建立起来的、系统的使能目标,或称为单元目标。
信息加工分析又称“过程任务分析”,是以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中得到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为依据,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信息加工的内容和单元目标,从教学的终端状态一直延续至学习者的起点状态。信息加工分析采用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分类,首先将教学目标分解为5类内容的子目标,然后根据各类中的内容相互层次关系进一步分解成为在内容上并列或从属的子单元。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就是将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者信息加工中涉及的所有心理的和操作的过程揭示出来的分析方法,或者说是确定学习者要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内容。信息加工分析可以揭示两种信息:清楚的描述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加工步骤和单元目标,即呈现一系列目标和行为。并且还可以揭示出某些不明显的个别步骤。
信息加工分析完成后,学习内容分析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两类。必要条件是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构成高一级能力或倾向的组成成分。缺乏它,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条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支持性的条件。支持性条件则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的进行。例如,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则是其支持性条件。
学习内容的组织是依据确定学习内容中具体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和学习理论,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合。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内容组织的三种重要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逐渐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在编排学习内容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对上述三种观点综合运用: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较简单的先决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序列,排成一个有层次或有关联的系统,使前一部分的学习为后一部分的学习提供基础,成为学习的“认知固定点”;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概念原理、单元课题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促进融会贯通和学习的迁移。
初步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用于考察选择和组织的学习内容的效度和对学生的适合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有:确定内容对目标的有效性、确定内容组织的科学性、确定内容的教学性和适用性。
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准备、学习风格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项内容。
对学习者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学习者从事新学习的预备技能方面。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从事新学习的基础;二是分析学习者对新学习内容的目标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对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再作为继续学习的内容。三是分析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学习的认识与态度,检查是否存在偏爱或误解。确定学生起点行为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诊断性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的构成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与声、光、温度等),对一天的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动机三方面。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顺序加工与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志动机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方面。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配合一定的历史资料图片,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激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多媒体展示),自然导入课文。
二、文本助读
1、奥斯威辛简介(多媒体展示)
2、多媒体图片展示:通过有关奥斯威辛图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与课文的共鸣点。
3、写作背景知识介绍(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标题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这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篇新闻到底有什么价值使它荣获了大奖?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课文找答案。导入文本阅读!
三、学生朗读课文
带着以上的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突破教学重点一:匠心独具的写作角度张显新闻独特的价值
1、新闻主要内容:既然申明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自由的说一说:参观
2、参观线路(多媒体显示):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过程中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了奥斯威辛惨不忍睹的现状了吗?作者敏锐的目光追寻着什么?
学生找一找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语句,然后多媒体显示:“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满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4、写参观者如此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然后多媒体展示:
控诉纳粹的残暴: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景象都万分恐惧,都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纳粹又残暴到何种程度?请从文中第五段找一个句子加以概括: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5、参观者如此,那么作者来到奥斯威辛是什么心情呢?(愤怒、担心、忧郁,等等)
(1)请学生齐读第一、二两段。
(2)“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难道不好吗?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是“噩梦”、“都可怕的颠倒了”?“某种意义”指什么?(四个“不该”两个“永远”一个“因为”)
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标题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什么用意?由任一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下去。
(3)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4)教学小结(多媒体显示警句)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5)扩展:奥斯威辛今天已经有了新闻!!(多媒体展示纪念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的相关新闻报道,并用图片与抗战60周年纪念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突破教学重点二: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
1、学生说一说印象深刻的语句
2、“细节描写”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
3、下面我们就来揣摩文中的几个细节(多媒体提示思考问题)
①“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②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个姑娘给人感觉怎么样?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③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一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请各学习小组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
先欣赏普利策的颁奖词(多媒体展示)——
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
七、结束:齐唱《祈祷》(多媒体展示,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