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教学设计(9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染、晕、紫、昏、鸦”,学习多音字“晕”和“着”。

2、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教学重点:

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师:播放有关四季的图片,问学生这些图片都是哪个季节的?

生:举手自由发挥。

师: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继续学习第六课,看看作者眼中的四季是不是和你一样!(板书课题:四季之美)

生:齐读课题。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8页,自由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不懂的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贴卡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生答)

哪位同学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举手朗读,之后再指出一名学生朗读。

师:这两位同学读的好不好?那谁能说一说,春天最美是什么?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

师: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

生:第一句话。(黑板板书:黎明)

师:很好,那请拿起你的笔,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师:在读的过程中,谁发现了一个多音字?

生:“晕”是多音字,它在课文当中是四声,红晕,还有一个音是一声,晕倒。

师:你真聪明!(课件出示多音字)

师:那我们把这个多音字带入这个自然段中,再来读一读。

师:看你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了,但是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是怎么去读的?(范读第一自然段)

师:老师读完了,你们觉得老师读的怎么样?那谁能像老师一样读一读?

生:请一个组的学生读,读完,相互学习生字“染、晕、紫”。

师:你们真棒,我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那过了春天,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天!

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喜欢夏天的原因。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夏天确实美,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第二自然段夏天的美!

(师读第一句话,随意点学生接着读)

师:听他们读完,让你感受到夏天最美的是——夜晚。(黑板板书:夜晚)

师:(课件出示萤火虫动态图和本段填空)是啊,看,夏天确实很美!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多音字谁发现了?

生:“着”是多音字。

师:是啊,这情景着实迷人,迷在哪里呢?咱们班女生来读一读!

生:男生评价女生,之后男生再读。

师: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那谁能用欢快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生:举手读本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树叶飘落的动态图)看,树叶开始飘零,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丝丝寒意,此时,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季节?(手指着秋天卡片)

生读:秋天!

师:接下来,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进入秋天的黄昏!

师:哪位同学愿意跟你的好朋友一起读一读?

生:两位或三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这段中的四字词语)

师:你找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生:急急匆匆、成群结队、比翼联飞、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师:那么秋天最美是——(贴卡片:黄昏)

生:秋天最美是黄昏。

师:讲解句型“在高空中比翼连飞,尤其叫人感动”这个句子,并叫同学用“尤其”造句

师:是啊,秋天那么美,叫人感到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让我们再回到秋天最美的黄昏,全班齐读。

生: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完,相互借助工具书学习“昏,鸦”。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真的叫人心旷神怡,这么美的秋天,哪怕秋雨绵绵,也叫人觉得温暖了。秋去冬来,我们就可以穿上厚厚的雪地靴去滑雪了,多么有趣!让我们一起进入冬的世界!

(课件出示冬天图片)

师:冬天哪一个时刻最美呢?我请这个组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师贴卡片:早晨)

师:是啊,落雪的早晨当然美(随手拿出水晶球),边说边指着学生往下读。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多么美四季呀!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四季之美吧!(播放录音)

师:老师是伴着音乐读的,你们也想这样读吗?(播放音乐)

生:伴着音乐读课文。(美美的读)

师:你们读的太美了,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谢谢你们。

(若时间允许,试着背诵)

六、小练笔

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四人小组写一写!

生:四人小组,派代表读。

七、播放一首跟四季有关的歌曲。

小结:今天咱们学习了“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笔下的美丽四季(指着板书,让学生说出四个季节不同的最美时间段)。

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 四季之美

春天 最美是黎明

夏天 最美是夜晚

秋天 最美是黄昏

冬天 最美是早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2

学习内容简析: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到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学习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南宋的资料,岳飞的《满江红》。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诗题。 (大屏幕出示诗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生:(吟诵诗)

师:在这首诗中南宋的遗民生活怎样?

生:他们生活在金兵铁蹄下,急切盼望王师来收复失地,但望眼欲穿,王师就是不见踪影。(大屏幕显示诗)

师:是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那么“王师”最后来了吗?

生:陆游去世前王师还是没有来。

师: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老师板书诗题)看一看南宋的“王师”究竟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干什么去了?先读诗题。

生:(读诗题)。

师: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诗题吗?

生:林升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正确地读一读诗题吧!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师: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看大屏幕。(出示诗)

能正确、流利地读吗?请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习读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暖”、“醉”、“汴”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古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一下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指点学法)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不知何才能罢休,暖洋洋地风把游人吹醉了,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师:你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诗,已经不错了。我们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的韵味来吧!(生读诗)

师:读出了诗味,但不怎么像林升在吟诗。我们还是来接着看这首诗吧!这里的游人真的就是游山玩水的南宋人民吗?(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

三、潜心研读,体验诗情。

师: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京城汴州,俘虏了徽宋、钦宋两皇帝,中原国土全都被金人所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结合这段资料,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游人指的是什么人?

生1:南宋的达官显贵们。

生2:南宋的皇帝。

生3:南宋的王师们。我知道王师干什么去了,他们寻欢作乐去了,怪不得“南望王师又一年”啦。

师:他们也配称“人”吗?

生: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

师:对!忘了国难,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到什么程度了?

生:醉了!

师:“醉”什么意思?从“醉”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醉”在字典中解释为“沉迷其中”,从“醉”中可见他们已经深深地陷入寻欢作乐中,不能自拔。

师:“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坏东西们在干什么?

生1:喝酒喝得烂醉如泥。

生2:金钱享乐面前是纸醉金迷。

生3:他们每天醉生梦死,吃喝玩乐。

师:“醉”字让我们仿佛听到什么?

生1:划拳声、歌舞声、喧哗声,声声入耳,家里事、国家事、天下事,事事漠不关心。

生2:我仿佛听到喝醉了酒的醉话,欢乐时的打闹声。

师:一个“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种。种丑态,是啊!它写出了南宋权贵们沉迷于歌舞等玩乐中时间长,深到了不能自拔,程度如醉如迷,把收复失地抛到脑后了。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他们的丑态来吧!(生读这一句)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不错,但请你想一想,你在春风吹拂下你只想睡觉,但你神志还是清醒的。你没有到如醉如迷吧!

生:不仅仅是春风,还是当时朝廷从上到下歪风斜气,刚才资料中不是讲了吗,这里的“暖风”还指在社会上淫靡之风,比如讨好上司,整天吃喝玩乐,纵情声色等。

师:是啊!当时社会上吹起了一股腐败之风,在这股风的熏陶下,权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昏昏度日。请看“熏”字,我们给“熏”换个词。

生:吹

师:比较一下“熏”和“吹”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1:“熏”字写出了淫靡之风影响了他思想,影响时间长,毒害很深。比如我爷爷是老烟民,抽了四十多年烟,现在他牙齿、手指都熏黑了。

生2:“熏”字写出了他们长期沉浸在淫靡之风之中,而“吹”只是一吹而过。

师:一个“熏”字用得多妙呀!写出了淫靡之风,影响他们的时间长。同学们,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生1:我仿佛看见们他们整天吃肉、喝酒,不理朝政。

生2:我仿佛看见他们整天歌舞升天,纵情玩乐。(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生3:我仿佛看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的盼望又落空了。(课件出示遗民生活图)

师:看着这两幅图你心中怎样?

生1:我恨这些坏东西们。

师: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心声吧!

(生读这一句)

师:你真是一位爱僧分明的好孩子。

生2:我想走上前去痛斥他们。

师:用朗读来传送你的情吧!

(生读这一句)

师:从你脸上的表情与读时的声调我想到你心中有股怒火在升腾。

师:在这帮坏东西的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

生:不是,是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了,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了,忘记了国耻家仇。(出示资料)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了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下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同学们看一看。

是啊,汴州当时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这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后,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坏东西手中。现在他们逃到汴州,整天只是寻欢作乐,还把杭州作汴州,听到这里,你们心情怎样?

生:愤怒!

师:诗人和你一样愤怒,我们一起来痛斥这达官显贵们吧!

(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些权贵们真让人愤恨,他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收复失地,而是在大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出示这一句)(生想象并描述杭州风光)。

生1:青山重重叠叠像秀美的少女,亭亭玉立。街上楼房鳞次栉比,一座比一座金碧辉煌。

生2: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歌女们轻歌曼舞,权贵们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师:从诗人的描写与刚才想象的风光图中你觉得杭州景色怎样?

生1:杭州秀丽迷人!

生2:杭州城风光无限……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风光无限,但在这秀丽迷人的杭州城里作者是否被这风光迷住了呢?

生:作者没有被这风光迷住,而是面对此情此景,想到了国耻,想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他心里一点也不高兴,而是心事重重,想:坏东西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难道就不会断送一个杭州吗?他在为杭州担忧,我们心里怎样?

生:我心里很着急。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

生:(着急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我心里很为杭州担忧,感到杭州危在旦夕呀!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吧——

生:(担忧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我心里愤怒。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指着他们的鼻子痛斥吧——

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诗人话中还有话吗?我们再来品一品这一句话,像品茶一样,细细品,才能品出茶的甘醇。

生:我认为诗人不仅感叹现实的黑暗,更在为整个南宋担忧,问他们何时才能停止玩乐,去想一想收复失地的事。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质问他们吧!(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方的权贵们在西湖边上寻欢作乐、昏昏度日,老百姓的泪流干了。

师:同学们来看看林升写到秀丽的景也是触景伤情。

师:同学们吟着这首诗心中肯定有很多的话要一吐为快,请拿出你的笔来写一写,你可以对南宋的权贵们说,可以对诗人说,也可以对南宋的人民说。

(生写心里话,写后交流)

生……

四、背诵拓展,升华清情

师:诗吟到这儿,你们心里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林升把这首诗题在旅店墙壁上,他不害怕引来杀身之祸吗?

师:林升会害怕吗?据资料介绍,这首诗是题在墙壁上的,有人考究“林升”应为林外。林升是一名进士,曾游学于苏杭一带,因屡试不第,又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聩腐败,愤世嫉俗,常穿戴道士衣冠,放荡形骸,到处题诗作画,以宣泄胸中郁积,留下了许多传说,人们以为是“神仙”留下手笔。另外,这首诗构思巧妙,实来讽刺,却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说谩骂之语,是讽喻诗中的千古绝唱。它吐出郁结在人们心头的愤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来倾吐吧!(生齐背诗)

师:对面强敌入侵,面对沦陷的亡国,面对人民的悲情,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岳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面对破碎的河山,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听歌曲《满江红》吧!课后把它摘抄下来吟诵。

(生听歌曲)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南宋 林升)

杭州 秀丽

游人 醉态

忧国忧民

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9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读书的重要性。

3、积累语言,像作者那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4、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读书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师问,平日里你都喜欢读什么书?丛书中尼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也想读读这优美的诗篇,请你们打开书,利用手中的字典、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解决生字新词,将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发音,指导个别字的发音。

三、研读课文,了解内容;

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热爱书的思想感情。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还应以读为主,为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为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一遍一遍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

四、品读课文,感悟:

在设计品读课文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

1、自由阅读课文,解决课前预设的问题:冰心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你是否做到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选择几段读给你的同位听听,看看你的同位能否明白作者是怎样读书的?从书中学到了什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指导学生用“心”来说话。用心来朗读。再指名朗读。

3、从课文中找到“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这两个词语,体会它们的意思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回想文中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五、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喜欢读书”的心情。个人,小组间互读,评议。

六、谈感受:

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你应该怎样读书?

七、布置作业:

搜集读书的名言警句

教学目标 篇4

1、分析“多读书”、“读好书”的有关内容。

2、分析写作特色。

3、组织讨论(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教学过程 篇5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进入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的时候通常会看到这么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至理名言。不错,读书给予我们知识,而知识又富予我们内涵。而读到好的文章,就犹如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简单介绍作者:冰心)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三)正音释义

1、笸箩:pǒ 不能读成puǒ 天罡:gāng 地煞 :shà 怒发冲冠guān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津津有味

2、通过比较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悬念

无病呻吟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活动与要求

1、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交流活动

1、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4、提问:本文重点写的是哪个内容?(读书好)

学生小组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小组整理后回答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第二课时

《忆读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以所学的《孙权劝学》导入

二、介绍作者

1、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读课文

1、“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3、“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情节要精彩,人物要生动,感情真实质朴。

4、你是怎样读书的?

5、 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有选择,然后广泛涉猎,要有恒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 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忆 读 书(冰心)

一、多读书 :自认字后……晚年(从时间上写)

涉足古今中外,读书万卷(从书的种类、数量上写)

二、 读书好:写作 情感 知识 思想品德

三、读好书: 挑选、比较

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是冰心晚年写的一篇回忆读书的文章,目的是强调读书好、多读书和读好书 。文章比较浅显。虽然浅显,但是对学生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也不可轻视。我先布置学生预习,然后课堂上再阅读,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顺序理清全文的内容,重点让学生明白读书的好处及该有选择地读书,用来指导学生日常的读书。整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所预想的教学目的。不足的地方感到课文读得还是少。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文还是应该反复阅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7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二: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4、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

①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 骈 槽枥

②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

① xiànɡ pián cáo lì sù

② 食:通“饲”,喂养,读“sì”。

材:通“才”,才能,读“cái”。

见:通“现”,表现,读“xiàn”。

邪:通“耶”,吗。

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如:不以千里/称也

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⑶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⑷ 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⑵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 积累重点词语:相、骈、枥、策、粟、邪

② 掌握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南昌临之(名词,鞭子)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通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词)

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③ 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

⑴ 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

⑵ 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背诵课文。

⑶ 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读课文,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

生1: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生2: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此次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动辄评判,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六、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迴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七、布置作业

1、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2、阅读刘基的《说虎》,思考: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学目标 篇8

1、整体感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课文中的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题

师:孩子们,十一假期刚过,你们去旅游了吗?去了哪里?生:……

师:老师也去了一个地方,出示:圆明园图片——这是哪儿?圆明园。

你想怎样形容眼前的景象?生:残破,荒凉,一片狼藉……

为什么这样的地方还是吸引着很多人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看到课题,你一定有特别想了解的问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谁?什么时间?怎么毁灭?为什么毁灭?

师:“毁灭”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这个词,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

2、概括印象。

圆明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呢?

生: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板书:瑰宝,精华,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感悟“辉煌”

1、师:为什么人们对圆明园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走进文章的2、3、4自然段。

(出示研读提示)

提示:

1、同桌为一组,选取2、3、4中的一段重点读,兼顾其他两段。

2、给本段取一个小标题吧。

3、想一想:从哪些语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生分组研讨,师巡视,指导方法。

四,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1)布局

生1:独特的布局。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圆明园面积实在太大了(结合资料分析)。)(

(出示5,布局)

生2:理解“众星拱月”一词,“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出示6,众星拱月)(生演示)

(介绍历史背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于乾隆时期修建完成,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几位皇帝的精心修缮,历时150多年。专供皇帝及宫中后妃享乐的地方。)

师:如此巧妙的结构布局,设计者真是用心良苦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是——(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

如此巧妙的布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出示6,中心句)

2)建筑

生:风格各异的建筑。(出示7,第3段)

7个 “有”字列举出了圆明园中的多处景观,写出了建筑风格各异的特点,让我们大饱眼福,更感受到作者由衷的赞美和自豪。

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吧。(生读)其他人闭眼听。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些精美的建筑?(出示Ppt)师生配合读。

你的心情如何?(生:惊奇,赞叹,愉悦,兴奋,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是啊,这里的景色真是让人过目难忘,因此,我们才由衷的赞叹:(拉出中心句)

3)收藏

生:珍贵的收藏。(读句子) “上自”“下至”两个词表明时间特别长,由此感受到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哪个年代的都有,可见数量太多了。

师:(出示9,上自一句)资料显示,这其间一共有67个朝代,大约2400多年,你能算出收藏的文物有多少吗?所以我们说,(拉出中心句2,博物馆,艺术馆)

4)小结:如此风格各异的建筑,如此不可计数的文物,他们的价值呢?(板书:不可估量)

是的,这一切都是我们民族的财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也就是说,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直面“毁灭”

师:然而,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座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1860年的一天,化为一片灰烬……

1)我们走进第5段。(出示10,毁灭段)生读。

2)师: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英法联军拿走了什么,运走了什么,毁掉的又是什么?

生:拿走了金银珠宝,运走了青铜礼器,毁掉了皇家园林……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

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此时,你的心情如何?生:…………

把感情送到课文中再读这段话。生齐读。

3)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更加了解,英法联军是怎么毁坏圆明园的,(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残暴的画面哪!(播放视频)

再读课文。(师提示重读词语:统统、凡是、任意、……)

4)师:假如历史可以重演,假如你就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假如你就是驻守城门的将军,假如你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见到如此场景,你会怎么做?生:…………

可是,历史不会重演,当时的情况是:

出示资料: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孩子们大家想一想,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残暴吗?

生:还有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老师知道大家的心情很不平静,让我们再读这段话。(第5段全)

5)师:就这样圆明园化成了一片灰烬。“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没有了,(在板书上擦除)“世界上最的地博物馆、艺术馆”——没有了,(擦)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再也没有了(擦)。这把大火带给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板书:损失)

6)回扣中心句。

师:此时,你一定明白了文章开头这句话的含义,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齐读)

7)写法指导

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作业:

1、在班级论坛里写下课后思考

2、观看纪录片《圆明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