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茅屋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

1、 欣赏“杜甫草堂”视频

2、 走进作者

(1)学生介绍杜甫

(2)屏幕展示“名人风采”,学生齐诵

3、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朗读

二、阅读三部曲

(一)、听读篇

1、 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3、 指名读,师生评价

4、 齐诵

(二)、解读篇

1、 示范解读第一小节

a、这就是一个精彩的画面,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b、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1)学生小组间交流

(2)成果验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自学提示

a、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每一个小节的内容,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b、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C、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疑问,提出来

(1)学生分三大组交流讨论,每组完成一小节

(2)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3)解答学生疑问

(三)、品读篇

用“掘词法”品读,即挖掘诗中的关键词,充分展现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1、大屏幕展示示例:例如“怒号”一词要重读,以表现风的猛烈和无情;“老无力”一词应读得缓慢、低沉,表现作者的无力、年迈、悲痛……

2、学生用“掘词法”品读,教师评价

3、 我是“杜甫”,我来读!

学生自读后分小节朗读展示。

三、雨夜听心

一首诗就是一颗心,它载着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声飘到我们的耳畔,让我们听到了一颗x的心的呐喊。

忧国忧民、推己及人

四、千古绝“畅”

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会对杜甫说些什么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创作背景,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二、杜甫:

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三、原文译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已用)多年冰冷如铁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水,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雨淋茅屋好似麻线不断。自从战乱(多年)很少得到安眠,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都喜欢!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唉!什么时候人间才能耸现这么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唯我屋破受冻而死也心甘!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⑺呼不得:喝止不住。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四、诗内容:

一段: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二段: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三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四段: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诗意:古诗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实言战乱之堪苦。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诗色:

1、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韵脚-号-茅-郊-梢-坳;动词-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描写:文句似描写又宛如叙述(1-3段),末端抒发感怀(4段)。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五、知识拓展:

1、通假字: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古今义:

三重茅—三,古义:概述,表示多数。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何由彻—彻,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安得广厦—安,古义:如何。今义:安全。

向昏黑—向,古义:渐近。今义:方向。

3、一词多义:“安得广厦”与“安如山”—安,疑问代词,如何;形容词,安稳。

4、词类活用:

踏里裂—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名词作动词,风吹雨打

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4、看情况补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实施教。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如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第二个是什么?)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请说出理由。(担忧、焦急、痛惜等)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讨论一下。(点人回答,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

全班齐读第三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

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

(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

(2)“为-----所”被动句式

(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

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

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

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

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