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优秀2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初读课文后,老师可以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不大重要的问题。善于问是逐步形成的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只要爱问、敢问,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后再逐渐培养学生善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必有问必答,最好留给学生自己讨论,并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老师只在紧要处点拨。

为了培养不懂就问的习惯,还可以做这样几件事:1、教学生在课文中不懂的地方做记号。2、加强对“好问、敢问”的评价。

本课生字的教学,可以借助课后生字条,让学生自学、小组内互学,最后老师检查。

写字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学生独立分析字型的基础上写,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就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篇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培养“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这一课开始,要形成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讨论的自主学习方式。

拓展习题:

一、填一填,选一个词语造句

一 声 不 响   一不  一不

——————————————————

二、照样子说一说。

认真地背诵——地说

——地背诵——地听

——地读书——地——

三、比一比,组成词语。

思(    )  鸭(    )  刚(    )  利(    )

备(    )  鸦(    )  钢(    )  梨(    )

相关资料: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早年在香港学医时,开始革命活动。 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次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到欧、美各地宣传革命。1905年在日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学说。以《民报》为阵地,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进行激烈论战,并多次领导反清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不久,政权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后虽发动了讨袁、护法等运动以反对军阀统治,但都遭失败。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 1924在广州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中国国民党,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私塾:我国旧时一种私人举办的初级学校。规模一般很小,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等为课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无一定的学习年限。

戒尺:旧时私塾的老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板尺。

精品教案: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师:老师让大家搜集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谁来介绍?

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

2、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有关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孙中山小时侯是怎样学习的?

板书课题: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试读课文,自学课后字条里的字,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内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3、读词语比赛。(看谁能读正确,声音响亮。)

(1)小组比赛。

(2)男女生比赛。

(3)小老师领读。

4、认读字卡。(看谁交得生字朋友最多。)

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个别字进行组词,形近字比较。

5、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认识了十几个生字朋友。老师相信大家再来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流利。

三、熟读感悟。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把不明白的问题用喜欢的符号标下来。

4、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

(1)结合看图,小组讨论。

(2)班内汇报。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至5自然段,体会当时的紧张的气氛。

(1)试读。(2)指名读。(3)学生评价朗读。

6、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不懂就要问》教案 2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师: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一人读孙中山先生的话,另一人读私塾先生的话,一人读旁白)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在分角色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师: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讨论: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

4.集体交流阅读心得。

5.指导朗读课文。

6.这篇课文你读过之后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 

27 不懂就要问

不懂  → 提问  →  理解

教案点评:

《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注意运用学习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边读边想,并试着提出问题。多读多想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在读书思考中理解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认识到学习要勤学好问,认认真真不能马虎。

探究活动

1、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道、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2、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不懂就要问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那、背、跟、着、答、怕、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

教学重点:1。学会16个生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生字词卡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             学习生字词。

2.             学习课文1-2段。

学习重点:

1.             会读16个生字。

2.             会写“要、先、思、很”。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        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        学习1-2段。

1.             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

2.             同座互相交流。

3.             指名回答。

4.             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孙中山背得这么流利,可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却一点也不懂,那孙中山会怎么做呢?

四、        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             学习3-4自然段。

2.             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3.             学会“少、讲、于、气”

学习重点:

1.             学习3-4自然段。

2.             学会“少、讲、于、气”

学习难点:

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        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卡。

二。        学习3-4自然段。

过渡:面对不懂的问题,孙中山会怎么去做呢?

1.             自由读3-4自然段,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             同座交流各自学习的情况。

3.             全班讨论读懂的内容。

重点指导:孙中山为什么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

4   指导朗读孙中山的话。

5.拓展训练: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三。        朗读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什么道理?

四。        指导书写。

1.             认读生字卡片。

2.             出示四个生字。

3.             生交流如何记忆字形。

4.             重点字师范写。

5.             生描写。

板书:             4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                      勤学好问

《不懂就要问》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使用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弄清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3、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问家长、问老师、小组讨论、上网学习、查字典等。

2、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多,我想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优秀的原因。

可是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小朋友却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学习的。

课件出示:走近人物——孙中山

常识提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孙中山是怎样学习的呢?让我们听读课文,了解一下。注意:在听的时候,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画出新鲜感的词句。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较难,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带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3、去掉拼音,小组同学进行“你指我认”的活动。

4、重点认读“段、练、戒、厉、楚”等生字。

6、开火车读准字音,也可以开火车组词。

7、刚才在听读和自读课文时,你画出了多少有新鲜感的词语,跟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

8、老师找到了这些词语,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你可以说一下词语的意思或者是造个句子。

出示词语: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糊里糊涂咿咿呀呀连连点头私塾戒尺

学生根据词语进行解释或造句。

四、读文见义

导学:读了课文,你知道以前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吗?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自读。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读出你的情感来。)

随文识字:了解多音字“背”的用法。

2、课文中具体写孙中山读书的情况的是哪一部分?圈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

读书流程图。

孙中山背诵学过的功课。

先生圈出要学的新内容。

先生教读要学的新内容。

孙中山回座位练习背诵。

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怎么样?枯燥乏味。

随文识字:了解多音字“圈”的意义和用法。

3、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孙中山有没有放弃学习?他学得怎么样?

预设:

从“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等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勤奋好学。但是孙中山学得不明白——糊里糊涂。根据上下文理解“糊里糊涂”的意思: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不懂就要问 6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不懂就要问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懂就要问阅读材料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学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  走到孙中山跟前  厉声问道  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  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不懂就要问阅读题目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面画“√”。

诵(sh^ng  s^ng  sh)n)

戒(ji4n  ji5  ji8)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

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在文中画出最能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

4.给第五和第六自然段加标点。

5.本文可分为三段,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写出每段的段意。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

不懂就要问阅读答案

1.诵(s^ng)  戒(ji8)

2.霎时:指时间很短。本文指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请求后,马上被吓呆了。照例:指照平常的做法。

3.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4.,,:“ ?”“ 。”,。

5.第一段:(第1—2自然段)段意: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老师只让背不给讲。

第二段:(第3—8自然段)段意:写了孙中山学习时壮着胆子请老师讲一讲课文的一件事。

第三段:(第9—10自然段)段意: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

6.①孙中山每天照例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②孙中山壮着胆子请求老师给他讲课文内容。

③为了学好知识,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挨打也值得。

《不懂就要问》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要认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过程与发展: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相关语言,让学生感悟孙中山先生小时候是个不懂就要问、善于思考的孩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的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会认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孙中山先生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孙中山先生简介、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勇于提问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的时候,你们怎样处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孙中山先生是怎样做学问的把。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我们来学习小时候的孙中山先生的故事。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找出课文中生字,读准字音,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4、把生字词放入句子中,把句子多读几遍,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1、什么叫“私塾”?

“私塾”与现在的学堂的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2、指名读第2~6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他对先生请教使用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

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

5、学习第7、8自然段。

(1)孙中山在当时的环境不敢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2)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小组联系朗读。

2、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 8

本周向同行学习,听了二(5)班蒋晓群老师一堂语文课《不懂就问》,下面谈谈体会。

本课讲述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敢于不懂就问,大胆提问的故事。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导师,在教学课文内容的同时,渗透“两纲”民族教育,蒋老师把握得相当好。

上新课前,老师请小朋友把事先找到的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行交流,让二年级小学生对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崇敬的心情去感受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外拓展”以游戏的方式巩固生字新词,让学生说一个“不懂就问”的事例,进行语言训练。并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回去把《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父母弟妹听,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不懂就问》教案及反思 9

专题: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说明:本单元的人文主体是“好习惯”。因为习惯的特点是行为的自动化,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按规则去行动,成为终生受益的一种力量。对于学生而言,形成好习惯对学习和成长无疑都具有非要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安排也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不懂就问”是一种好习惯,孙中山能成为一位革命伟人,与他从小就有这种好习惯也是密切关系的,从而认识到好习惯在一个人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0个;积累“主动”“ 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等词语。

2、通过学文,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主动培养不懂就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步入课题。

1、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了解孙中山。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孙中山的这么多故事,现在老师好大家一起看看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板书课题:不懂就问

二、初读感知课文,学生自主识字。

1、 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识字方法。

生:我是这样记住“诵”字的:我想背诵要说话,所以“诵”是。

生:我用分析字的意思去记“拿”字的。因为“拿”是人要用手去拿,所以“拿”的上面是“人”,下面是“手”。

生: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识记“既”字。

生:“原”字开始时我不会后来我问我的同桌了。

师:同学们将以前学过的方法都用上了,非常好。

3、同桌合用一本书读课文,相互检查正音。

【点评:此方法既是让同桌相互对课文朗读水平的检查,正音的过程,也是在逐渐培养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4、检查反馈:

(1)小组内开火车读课文,组长汇报读书情况。

(2)课文“擂台赛”。小组向小组挑战,将课文读给同学们听。

【点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后,让学生进行课文“擂台赛”,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挑战的刺激性。】

(3)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的读了课文,现在请说说这篇课文只要内容是什么?要求:先自言自语的说,再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1、师范读课文,生评出师读得好的自然段。

2、(1)自读第一自然段,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疑。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2)班内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私塾”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过字典,意思是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3、(1)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疑。

生:不明白“照例”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

生:我明白了,那时上课要背读文章,孙中山跟以前一样背课文了。

生:就是照以前的方法去做就是“照例”。

(2)板书:“照例”,要求学生用“照例”说一句话,并说说它的意思。思考: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一天的功课,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孙中山学习认真。

(3)师:“------地背诵”,还可以怎样填呢?(出示写有“-------地背诵”的课件。)

要求:先小组内说,其次班内说,最后在“语文天地”中填写。(学生学习)

(4)“小小辩论会”

师:“他壮着胆子……”怎么理解?各小组开辩论会,要说出理由。

生1:我认为,这句话说明孙中山害怕。我从文中的“壮着胆子……”和“教室里鸦雀无声”知道的。

生2:我认为孙中山不害怕。我从图中孙中山的表情看出他不紧张很平静。

生3:我猜想孙中山开始害怕,后来给自己鼓劲就不害怕了。

师:刚才,同学们辩论的很激烈,以后学习就要谈出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5)比较句子,理解词语。出示写有句子的课件。学生进行比较。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问,把正在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很安静。

生:用上摇头晃脑我能想到他们读的很认真。“顿时”说明同学们安静下来的速度快。

生:“鸦雀无声”说明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生:如果去掉这几个词句子就不具体,不生动了。

[点评: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6)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二、三自然段。

(7)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师板书:自读、质疑、解疑、朗读。

4、用以上学习的方法自学剩下的段落。

5、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6、“不懂就问”发问站:

师:现在我们组建了“不懂就问”发问站,有不懂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

【点评:充分利用评价的积极功能,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大胆的鼓励与肯定,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四、演绎故事,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想当“演员”吗?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你们当导演选人,分配角色。(略)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课外拓展。

1、 将《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2、 学了《不懂就问》后你有什么想法,把它写出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点评:将课堂内外紧密的结合了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将学生的独特体验融于写作之中,为以后写作作了铺垫。也实现了“生活既语文,语文既生活”的理念。】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年龄小、易疲劳、学习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特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很明显,所有同学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他们之中有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举手。有几个同学在课下还激动的说:老师今天的课真好玩!我们喜欢上这样的课。

欢喜之余,我想:以前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聪明,从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我们缺少“拴”学生的方法。如果给我们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想法设法的备学生、备教材(“拴”学生的法子。)如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问、去演,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学生“拴”在我们的思路上,引着他们一步步走向知识的阶梯。

不懂就要问详细教案 10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d%ng)”,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和熟字组成的新词语。

2.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第2、3题,能正确回答练习第1题中的两个问题。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2.重点理解“学问”“照例”“私塾”等词语。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并能正确书写。

(二)掌握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三)能借助拼音,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并掌握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词义。

(二)初读课文后,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12不懂就要问

2.谈话导入:简介孙中山(可挂画像)。

同学们听说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吗?他是广东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早年就有志反清。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标出课文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孙中山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二人读课文,回答问题。

(共9个自然段。本课书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

4.指名读本课由生字组的词,全班对对。

(三)自学生字,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再齐读。

强调读音:懂d%ng;诵s^ng;例l@;呆d1i;圈qu1n。

2.纠正重点字、易错字的字形,交流方法。“诵”用把“通”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至”用把“到”去偏旁的方法记忆。

“例”用把“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厉”里面是“万”,不要写成“力”。

“题”要与“提”字区别用法、写法。

3.练习组词,口头把生字各组几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齐读“读读写写”的词。

4.理解词义。(提出文中不懂的词讨论)

私塾:旧时私人(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吓呆:吓,害怕。害怕得呆住了。说明非常害怕。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用来打学生手心的板子。

霎时:指时间很短。

厉声:严肃而厉害的声音。

学问:在课文中指知识。

照例:照,按照;例,规定。按照一向的'做法。

鸦雀无声: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在本课形容同学们正背得起劲的样子。咿咿呀呀:形容读书的声音。

胡里胡涂:形容对事情一点儿也不明白。

(五)指导书写:老师板书指导学生抄字头。

“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写紧凑些。

“照”上下结构,上边大,下边要小。

“题”半包围结构,写时把“是”字的一捺要伸向右半边,托住“页”。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能回答课后练习第1题的两个问题。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教育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这篇较长的课文。

三、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

(1)孙中山小时候读的什么书?那时候怎么上课?

2.理解词语“私塾”、“至于”。

3.小结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本段,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标出有关语句。

(1)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

(2)理解词语“照例”、“流利”。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板书这两个词并讨论。

(“照例”就是按照平常的做法。“流利”就是读得很通顺、熟练。说明了孙中山每天到校都是这么做的;他学习认真、成绩好。)

2.提问:孙中山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问的?

(孙中山不满足于只会背,不理解意思的现状, 由于这个原因,孙中山“壮着胆子”,向老师提出讲解有关教材意思的要求,渴望老师帮助,态度非常诚恳。

3.小结段意:

孙中山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有一天,

过渡:孙中山这一问引起了什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3~7自然段。

1.默读第4~7自然段,理清思路。

思考:每一自然段讲的是谁?怎么做的?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

2.指名5人读,每人读一段后回答问题。(第3段讲同学们吓呆了;第4段讲先生厉声责问孙中山会不会背;第5段讲孙中山背出了这段书;第6段讲先生答应讲解;第7段讲先生详细讲解,学生认真听。

3.从这几段课文中找出反映当时课堂气氛和先生态度的词语,讨论理解回答。板书:吓呆、鸦雀无声、拿着、厉声。

4.提问: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了呢?

(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他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写得很认真。他要求先生讲文章的意思,是想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板书:收起,讲得详细。

5.把3~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要读出文中先生态度的前后变化的语气来。 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四)学习第8、9自然段。

1.指名读第8、9段,思考回答:

(1)什么叫“学问”?孙中山是怎么理解学问的?

(2)孙中山为什么敢向先生提问?为什么认为“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呢?

2.讨论回答问题。(然后老师补充总结)(“学问”在这里指的是知识、学识。孙中山认为要想求得真正的知识,就是“不懂就要问”,要问个明白,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为了弄清书里的道理,为了学到知识,他当时宁愿挨打,这种精神

是可贵的。在当时情况下,孙中山敢于提出问题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需要有胆量,有魄力的,是求知的强烈欲望促使他这样做的。孙中山这种认真读书、不懂就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全文,讨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让学生在文中圈画出反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词句,再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

(六)作业。

1.写本课生字词和“读读写写”的词各三遍。

2.熟读课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背、诵、例”等13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融入情境,以疑促学

1.小朋友们,谁知道孙中山先生?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叫“不懂就要问”。(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把生词从课文里画出来,自学生字。

2.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将课文读通顺。

3.小组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一段尝试自学)

5.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诵”是平舌音,“挨圈、背”是多音字。帮助学生把每一段课文都读得正确、流利。

四、自学课文

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合作展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喜欢哪一句,读给大家听。哪个词你很喜欢,领读一下吧!

3.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是害怕也要鼓起勇气,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教育与今天教育的不同。)

5.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五、课堂总结

孙中山小时候读书刻苦,背诵非常流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别人都不敢问时,孙中山为弄清道理,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六、作业布置

读《名人成长故事》,开读书交流会,谈谈你最崇拜哪个名人,为什么崇拜他?

板书设计:

孙中山:不懂就问敢于挑战

不懂就要问 13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 14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不懂就问》(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对于这个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有了不懂的问题就要及时地问,及时地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不认识的字)

2.这些不认识的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不认识哪个字,是怎样解决的)自由学习不认识的字,可通过猜字、问别人、查字典等方法。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私、诵、思、例、段、糊、涂、晃、吓、呆、鸦、厉、良”

这几个生字比较容易识记,学生可以用旧字加偏旁等方法自己进行识记。

(2)出示生字:“雀、既、养”

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出示生字卡片指读:(巩固生字的掌握)

私塾 背诵意思照例一段糊里糊涂摇头晃脑吓呆鸦雀无声拿着既然养成良好

5.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遇到读的不熟练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6.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其他的学生认真地听,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后学生自评、互评)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你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句话读懂的?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当学生答道“知道了孙中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时,出示: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谁能再来读一读?(指两三名学生读一读)

②你能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吗?

③让学生观察这段话用了几种标点符号,反复地读一读,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一样。

④我们认识了逗号与句号,从现在开始再写话时要正确地运用逗号与句号。

(2)你还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学生提出课文中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由教师解决。

如当学生提出为什么“孙中山的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读第1、4自然段。

①由学生解决问题:因为在私塾里,从来没有人敢向先生提问题,而且先生也很严厉。

②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先生是很严厉的?(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同学们吓呆了、先生厉声问道)

③指导学生朗读:你能学着先生的语气来读一读吗?(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再指名读)

④从这几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孙中山很聪明,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将老师要求背的书一字不错地背诵出来)

⑤谁能再来读读这几段?

(2)对于课文中不懂的地方你是怎样做的?指名说一说。(肯定那些在书中做记号的学生。)

(3)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记号将它们标出来,这样能方便问题的解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4)评议: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的问题,你要动脑筋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问题不重要,今后学习课文时就会提问题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的能力)

4.学习了课文,我们对孙中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指名说一说。

四、作业。

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个作业:

1.你还知道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事?讲给我们听听好吗?

2.我们都知道周恩来先生小的时候说过:“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那你还了解哪些伟人�

3.在我们周围也一定有一些学习上表现特别突出、值得你学习的同学,你发现了吗?能说说他们是谁吗?

点评: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了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一是鼓励学生敢问,引导学生善问,体现了“学会学习”的理念。古人曾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由此可见,学生应该想问,敢问,好问,还应该会问。本节课教师通过提出“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鼓励学生尽量多地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在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是经过思考能自己解决的?” 使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了学生善于提问题的能力。二是重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了 “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没有将现成的教材作为学生复习巩固的蓝本,而是将他们置于生活的教科书中,设计了3个不同要求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其一,自由获取信息,搜集资料,使学生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了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

《不懂就问》教案及反思 15

说课:

《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课文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课文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1、教学时要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多读。要把阅读提示中关于孙中山生平的介绍和提出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2、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问句、感叹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3、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是“读课文,边读边想”,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解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道要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这个问题,使学生知道孙中山从小就勤学好问,懂得认真读书、不懂就问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学习习惯。

不懂就问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知道不懂就问是学习的好习惯。

3、学习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以前的孩子在哪里读书,怎样读书的吗 ?

交流,出示(媒体1),课文第二小节:

以前,小孩子大多在私塾上课。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指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媒体2)了解“私塾”    学习“诵”

2、师:确实在私塾里,先生指挥让学生跟着念书、背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讲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

出示(媒体3)介绍 孙中山

3、出示课题(媒体4)

39 不懂就问

指名读,学习“懂”,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那么孙中山究竟哪里不懂,提出了怎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轻轻地读读课文,出示(媒体5 )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自形,把课文读通顺。

思考:孙中山哪里不懂,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2、出示(媒体6)词语

值得   厉声   详细   段落   胆子

一字不漏   糊里糊涂   背诵

摇头晃脑   鸦雀无声   挨打   既然

指名小老师领读,齐读。

学习生字:段 :书空左半部分

厉 :你要提醒大家什么?比较“历”

3、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孙中山有什么不懂,他提了什么问题?

交流,(出示媒体7)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导读,学生质疑,或老师提问: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

齐读。

2、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和老师的反应怎么样?出示(媒体8)课文3~8

用直线画出同学们的反应,用曲线划出老师的反应。

指名交流同学的反应,出示媒体9

这一问,把正在           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    。

质疑,或老师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吓呆了?(他们会想什么?)

“ 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非常安静还可以怎么说?

交流老师的反应,媒体9 课文3~9节

理解“厉声”

分角色读5~7,师读8

师:老师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不一样?

3、师小结:正因为孙中山的勤学好问,是先生转变了态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8节, 再体会一下当时的情景。

4、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出示媒体10 课文9~10

他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媒体11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指导读句子,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道要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学习认真,学了就要弄明白,勤学好问)

5、小结:

孙中山勤学好问,敢冒被老师打的危险;沈括勤学好问,为解谜团亲自上山观察;想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出示媒体12

名人勤学苦练的小故事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读课文,边读边思。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在本课阅读教学时,我以此训练点为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阅读、思考,使学生解决问题,理解课文。教学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就很快地进入了自主学习中,他们各自独立地边读、边想、边划,动眼、动手、动脑。在学生自读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哪些学生已能解答问题,哪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从而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地读的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本课教学中,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这个主问题展开朗读教学的,学生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避免了课堂上的“碎问碎答”,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初读、研读、品读)最终体会到“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的真正含义。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 16

课题

不懂就问

年级学科

二年语文

教材出版社

北师大

教者

小蕾

单元章节

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教学时间

120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9个汉字,用扑克忆喜欢的方法识字。在阅读中独立认字。

过程与

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爱问、敢问、进而培养学生会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到不懂就问的益处,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内容分析

重点: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难点: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学情分析

孙中山这一人物虽然不是学生们所熟悉的,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关注课文的主人公,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探讨“不懂就问”这一良好习惯的益处及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而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及

教学资源

查找资料,收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生字、词卡片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料

导入

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孙中山的资料,感知课文内容。

1.了解孙中山生平

2.通过介绍,知道孙中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你们都搜集到了孙中山的资料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了不起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孙中山小时候的小故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介绍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孙中山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初读

课文

学习

生字

初读课文,借助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

1.采用不同方式读文,熟记生字词。

2.通读全文,校正字音

多音字:教

3.指导书写生字。

强调字形:教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这篇课文。

提出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他的字音是否读得准确。

出示词语,校正字音:

意思教室戒尺道理养成良好照例糊涂鸦雀无声顿时私塾

指导分析字形。

重点指导:教

自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其他同学随时对读书的同学进行评价。

把本课要求认识的17个生字再读一读,5分钟后,小组长负责检查一下本组同学的识字情况。

先描一描然后写,写完后,在小组内比一比,谁写得漂亮,

互相评价。

通过读书检查同学们的识字情况。

有利于同学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

小组检查不但能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评价面向全体。而且延缓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合作

研究

深入

学文

1.感知课文内容

尝试概括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抓主要词语理解孙中山小时侯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抓住“流利、很快又背下来,一点也不懂、壮着胆子、吓呆、鸦雀无声、一字不错、主动地问”等词句理解。

组织学生交流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启发: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并划出有关词句,读不懂的,用问号做上标记。

引导学生集体交流,抓主要词语理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孙中山小时侯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学习时你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1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2——3名同学回答,学生能答出大概意思即可。

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有关词句。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不懂的地方看小组内的同学能不能帮助解决。

学生集体交流,感情朗读并互

相评价。

学生默想后集体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可以通过自己读书的体会,谈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而且集思广益,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升华

情感

朗读欣赏提升品读——找出文中印象深刻的语句品读。

课文中那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说说为什么?

读文评议——找出文中印象深刻的语句品读,找出来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品读中升华情感。

拓展

延伸

交流学习中的收获——联系自身谈体会。

联系实际,说说因为你的好问或不好问,得到了哪些益处或损失?

结合自身谈感受

学生谈自身感受,达到真正走进文本的目的。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2、知识要点: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3、能力训练: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学重点: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学习的难点是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课文赞扬了孙中山认真读书、不懂就问的精神。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课文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教法建议:

1、教学时要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多读。要把阅读提示中关于孙中山生平的介绍和提出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2、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问句、感叹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师: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一人读孙中山先生的话,另一人读私塾先生的话,一人读旁白)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在分角色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师: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详细教案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语文三年级上册选读第一课《不懂就要问》

1. 学习重点:

是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2. 学习难点是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生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

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3、指名分读课文正音

4、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有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全班交流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6、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1、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2、布置作业:

a、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b、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c、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D、把课文中�

不懂就要问 1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同桌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师简介孙中山,让学生对孙中山有初步的印象。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出示投影: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先生,学生。孙中山背得。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

2、指明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中说明孙中山学习怎样?孙中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生反复练读孙中山想的和说的话,读出当时孙中山的心理。

3、“壮着胆子”说明什么?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有什么反映?学生边读课文边体会勾画相关词句。

4、观察图画,对比孙中山与同学们的表情差异。然后学生反复练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害怕的心情。

5、投影:孙中山给教师提了意见以后,别的同学,孙中山却。学生把这句话说完整。然后思考讨论:孙中山敢提意见,难道就不怕挨打吗?

6、讨论练说:为了,孙中山宁可,也要站起来提问。

7、先生听了孙中山的话后,态度有了什么变化?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读出先生前后语气的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先生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8、出示投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小组合作,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拓展、练笔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觉得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孩子们,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不懂就要问了吧,为了弄清道理,不懂就要问。学生再一次大声朗读课题。

四、总结:

五、板书:

不懂就要问

弄清道理

不懂就要问

不懂就要问 2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伟人,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2)(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课件出示3)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齐读课题。

二、出示提示,自学感知

1.(课件出示4)出示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与同学交流。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

二、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和解决主要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先生”是谁?

(3)“戒尺”是什么?

(4)什么是“私塾”?

(5)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5:生字)

bèisònɡlìquānduànliànhútúdāijièlìáichǔ

背诵例圈段练糊涂呆戒厉挨楚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诵”,翘舌音“楚”,前鼻音“段”,边音“例、厉”。

另外注意多音字“背”,在文中读“bèi”,组词为“背诵”,还有一个读音是“bēi”,组词为“背包”。多音字“圈”,在文中读“quān”,组词为“圆圈”,还有一个读音是“juàn”,组词为“羊圈”。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6、7)

私塾: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

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3.学生交流如下: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板书:背诵很快)

4.(课件出示8)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1)(课件出示9)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2)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5.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教育的不同。)资料不错吧,请微信搜公众号关注: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6.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四、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3.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1)(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2)“……,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3)“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

(4)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1)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2)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板书:不懂提问)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六、拓展提高,积累运用

1.迁移练习。(课件出示10)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板书:壮胆)

2.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课件出示10)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不懂就要问》教案 2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d%ng)”,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看书中插图,注意图中同学们的眼神、表情,体会同学们一个个吓呆了的样子。

3、出示字卡,认识“呆”字。

4、孙中山大胆地向先生提问,同学们一个个都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这里的“霎时”是什么意思?(指时间很短)“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形容没有声音,十分安静。)

5、过渡:先生又是怎样对待孙中山的呢?

四、学习四—七自然段。

1、带着过渡语中提出的问题默读四—七自然段,并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回答:当孙中山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开始先生是什么样的态度?

(1)“戒尺”是干什么用的?(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板子,用来打学生的手心。)

(2)出示字卡,认识“厉”字,“厉声”是什么意思?(指声音严肃而厉害)

(3)小结: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同学们一个个都吓呆了,先生也发怒了,说明在那个时候向先生提出这样的请求是要准备挨打的。但孙中山仍然大胆地向先生提问,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待学习多么认真,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宁愿挨打,也要弄清。这是多么的不简单呀!

3、先生的态度改变了吗?先生为什么会改变态度呢?画出有关语句。

归纳:通过孙中山“会背了”、“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正因为孙中山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在课堂上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4、指导朗读。

五、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过渡语:孙中山不满足于学习现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请求时,使全班同学都吓呆了,同学们为什么会吓呆了呢?(害怕先生的戒尺打自己的掌心)

2、难道孙中山就不怕挨打吗?孙中山是怎样说的?3.齐读孙中山的答话。

4、理解句子:

(1)“学问”是什么意思?(知识)

(2)怎样才能求得真正的学问?(要学习就要学懂,不懂就该问个明白。)

(3)孙中山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是为了弄清道理,求得真正有用的学问。)

六、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联系实际,讨论。

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二、课后第二题作业,指名读题中的8个词语,再齐读,然后抄写下来。

三、课后第三题作业。

1、先默读思考。用直呼的方法熟练读出题中的两句话。

2、在熟读直呼的基础上,用汉字把句子写出来。

3、集体订正,再齐读。

四、指导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1、形声字识记:懂、诵、例。

2、对比识记:圈—园 保—呆 段—设 厉—历

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段”、“圈”、“懂”的结构安排。

2、突出“圈”字中的“卷”,要与“券”区别开。

懂:左右结构,右上是“艹”,右下是“重”。

六、作业:

每个生字写两遍,再组一个词,当堂完成。

不懂就要问 22

教案

【教学设想】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讨论: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

4.集体交流阅读心得。

5.指导朗读课文。

6.这篇课文你读过之后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不懂→提问→理解

反思一

今天执教了选读教材《不懂就要问》,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当学生问道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我们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教师有时候,由于工作方法的不到位,或者有时候工作繁忙的时候,会无意间损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有一次,刚刚布置完作业,就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写哪一课啊?”老师会说“不是刚讲完啊”这样学生下次就不敢再提问题了。所以,我们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一颗爱问问题的心。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提问,激发了学生钻研的乐趣,学生为寻找问题而绞尽脑汁,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获得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让我们在这种探求中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吧。

反思二

本节课上,为了鼓励孩子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学伊始,我和他们亲切谈话:“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孩子们小手如林,个个举手争先恐后回答:“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是好习惯。”“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好习惯。”“早睡早起,早晚刷牙是好习惯。”“每天坚持早锻炼是好习惯。”“不懂的问题主动问别人是好习惯”……

“是呀,不懂就问也是一个好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一个故事。”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了。课堂上,我们通过抓住“壮着胆子”等词理解孙中山的质疑精神;抓住“吓呆”“鸦雀无声”等词理解同学们面对孙中山对先生的提问的惊讶、害怕心理;抓住“拿着戒尺”“厉声”体会先生的严厉;并通过朗读体会孙中山乐、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也从中懂得了学习要有“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这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明白,“不懂就问”使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里力去用好它。

《不懂就要问》教案 23

教学要求: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不懂就要问》教案 24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d%ng)”,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看书中插图,注意图中同学们的眼神、表情,体会同学们一个个吓呆了的样子。

3.出示字卡,认识“呆”字。

4.孙中山大胆地向先生提问,同学们一个个都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这里的“霎时”是什么意思?(指时间很短)“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形容没有声音,十分安静。)

5.过渡:先生又是怎样对待孙中山的呢?

四、学习四—七自然段。

1.带着过渡语中提出的问题默读四—七自然段,并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回答:当孙中山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开始先生是什么样的态度?

(1)“戒尺”是干什么用的?(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板子,用来打学生的手心。)

(2)出示字卡,认识“厉”字,“厉声”是什么意思?(指声音严肃而厉害)

(3)小结: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同学们一个个都吓呆了,先生也发怒了,说明在那个时候向先生提出这样的请求是要准备挨打的。但孙中山仍然大胆地向先生提问,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待学习多么认真,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宁愿挨打,也要弄清。这是多么的不简单呀!

3.先生的态度改变了吗?先生为什么会改变态度呢?画出有关语句。

归纳:通过孙中山“会背了”、“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正因为孙中山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在课堂上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4.指导朗读。

五、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过渡语:孙中山不满足于学习现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请求时,使全班同学都吓呆了,同学们为什么会吓呆了呢?(害怕先生的戒尺打自己的掌心)

2.难道孙中山就不怕挨打吗?孙中山是怎样说的?3.齐读孙中山的答话。

4.理解句子:

(1)“学问”是什么意思?(知识)

(2)怎样才能求得真正的学问?(要学习就要学懂,不懂就该问个明白。)

(3)孙中山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是为了弄清道理,求得真正有用的学问。)

六、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联系实际,讨论。

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二、课后第二题作业,指名读题中的8个词语,再齐读,然后抄写下来。

三、课后第三题作业。

1.先默读思考。用直呼的方法熟练读出题中的两句话。

2.在熟读直呼的基础上,用汉字把句子写出来。

3.集体订正,再齐读。

四、指导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1.形声字识记:懂、诵、例。

2.对比识记:圈—园 保—呆 段—设 厉—历

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段”、“圈”、“懂”的结构安排。

2.突出“圈”字中的“卷”,要与“券”区别开。

懂:左右结构,右上是“艹”,右下是“重”。

六、作业:

每个生字写两遍,再组一个词,当堂完成。

不懂就要问 2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私塾读书 像唱歌

唯有一人 壮胆问 边学边问

27 不懂就要问 学生惊呆 静无声

戒尺拿起 厉声道 收获多

先生细讲 学生听

《不懂就问》教案及反思 26

《不懂就问》教学反思

又是新学期了,第一篇课文是写孙中山的《不懂就问》,内容很好理解,生字词较多,按照以前的思路就是第一课时认读生字,再把课文反复诵读,读熟为止。可这岂不是和文中的“读得糊里糊涂”一样的吗?因此,我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1~3段为第一课时教授内容,先集中学习生字词——抽读、齐读、开火车读,然后逐段学习——熟读、理解。剩下的段落为第二个部分,第二课时开课时先复习生字词,再进行文章的学习,使得字词的学习是一个整体,一个整合的过程,而句篇的学习则是分步进行,体现了文章中段落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分段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读到什么程度才进行课文的分析,还有待考虑,时间的把握上不是很理想。

《不懂就问》教学反思

《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主要是阅读教学,要让孩子在读书中体会文章内涵。而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个性情感体验非常重要。我先让孩子在读通的基础上,再通过老师的引导读懂文章。在老师交给了方法过后,孩子们通过自渎去再次感悟,进一步了解课文。

比如。问中讲到:“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

让学生投入到文中的情景中去感受,孩子们说出了不同的感受。有孩子说,孙中山这时很害怕,也有的说很紧张、还有的说他很自信。于是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读出不同的语气。孩子们在这样的朗读中,就能够更深刻、更全面的去理解课文。

《不懂就问》教学反思

《不懂就问》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好习惯”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从单元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课文以及语文天地,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而《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学习他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课上,为了鼓励孩子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学伊始,我和他们亲切谈话:“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孩子们小手如林,个个举手争先恐后回答:“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是好习惯。”“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好习惯。”“早睡早起,早晚刷牙是好习惯。” “每天坚持早锻炼是好习惯。”“不懂的问题主动问别人是好习惯”……

“是呀,不懂就问也是一个好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一个故事。”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了。课堂上,我们通过抓住“壮着胆子”等词理解孙中山的质疑精神;抓住“吓呆”“鸦雀无声”等词理解同学们面对孙中山对先生的提问的惊讶、害怕心理;抓住“拿着戒尺”“厉声”体会私塾先生的严厉;抓住“很快”“一字不错”“主动地问”等词体会孙中山的勤奋好学……并通过朗读体会孙中山乐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也从中懂得了学习要有“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这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明白,“不懂就问”不止是这一节课的任务,它还应该是我们每一堂课,每一天,甚至一辈子都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让学生把“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一直延续下去。

《不懂就问》课后反思

《不懂就问》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我在上完第二课时后进行了反思,再和王春老师讨论,现在我就把我的反思和交流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交流。

我在上课是以课后问题引入“孙中山遇到问题时,他是怎样做的?”又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懂就问,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同学有怎样的表现?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等一系列的问题,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自认为还不错,我把我的上法和王老师交流,她告诉我她在中高段才会使用这样的上法,低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培养中,打乱课文顺序上,对低段学生来讲有点难,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时,如果用我的方法教,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顺序,不利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

在处理第三自然段:“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吃惊地看着我,看我板着脸,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笑容说:“孩子们,这就是鸦雀无声,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现在我们就来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我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哦!”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读完课文,顿时鸦雀无声,这是代文涛发出了一声叹息,引得全班大笑,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想想我为什么说代文涛是麻雀?”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 我又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雀无声’的情况?”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怎样运用。”这样处理很好。

不过比起王老师的情景教学,我的就太不起眼了。王老师在开课伊时,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私塾课堂“的情景,让学生一直都在这个情景中,特别是在处理4—6 自然段时,王老师是私塾先生,学生是古时的学生,王老师走到一个学生面前问:”你会背了吗?”学生不知道背哪儿,起身说:“不会背。”王老师煞有介事地高高举起戒尺,轻轻地打了他三下,说:“背都不会背,还敢问。”王老师有走到另一位同学身边问道:“你会背了吗?”第二位学生动了动脑筋,把课文读了读,王老师说:“是背一背,不是读一读,先背再说。”……(具体可以看“春之声个人空间”)

这就是情景教学吧,我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