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5篇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优质教学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与学目标:
1、在同学们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的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掂、估、称、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会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超市内的问题、船的载重量等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导与学重点: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
导与学难点: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若干、一袋盐、一粒豆子等。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资料、各种面值的硬币等。
导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进行赛跑比赛?假如老师在咱班进行以此赛跑比赛,你们愿不愿意参加?可是这次老师要给比赛增加一点难度,要求在咱班的***和***中(一胖一瘦两个同学)选一个,背着他跑,如果要你选的话你会选谁?为什么?(同学们都选择体重比较轻的同学)
师:大家都一致同意选***了,因为***的体重比较轻,而***的体重比较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吨。(板书课题:克、千克、吨)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阅读课本,检查预习。
出示预习提纲:
★观察课本第二页情境图,请画出你发现的数学信息。
★请根据你画出的信息,提出有关克、千克、吨的问题,如果你所提问题与课本问题不同,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表示较轻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 )大约重1克;
★表示较重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大约重1千克;1000克=( )千克。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大约重1吨;1吨=( )千克。
★你用的什么方法知道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尝试解决自主练习第1、2两题。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疑惑以及发现,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1、请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再次精读课本。检查预习提纲的填写情况。
2、按照预习提纲的顺序,集体订正,请把错误圈起来。
第一是读出你画出的数学信息。
第二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预设:1克、1千克、1吨各有多重?2千克、3吨有多重?等,对于课本上没有的问题,老师重点板书,一会解决。第三、四、五因为都是填空的形式,所以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都应该填对。
第三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预设:掂一掂 称一称、估一估等。
第四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预设: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3克、5克有多重呢?
★2袋食盐真的重是1千克吗?4千克有多重?
★1吨到底有多重?10吨有多重?……
(二)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这个环节大胆放给孩子,通过预习有部分孩子一定知道怎么解决。老师适当进行引导理解)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2袋盐真的重是1千克吗?
1、称一称。学生用天平称来进行验证。(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及使用方法)
2、掂一掂。1克、1千克的轻重。请你把1枚2分硬币(1克)和两袋食盐(1千克)分别放在两只手中掂一掂,感受轻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 )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 )千克,( )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
课件出示:
蓝鲸、大象、大型机床、万吨货轮、一车皮的煤、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
4.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交流。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和第2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三中的第3题和第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
2、学生在认识吨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质量单位这一系统。学会区分质量单位,灵活运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3、学生在体验感受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强数感训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1、学生在体验感受活动中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生能独立地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学生在体验感受活动中建立“1吨”的观念。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调查实践卡、一袋25千克的大米、一桶矿泉水
一、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质量单位“吨”
1、开门见山,直接揭题: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习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2、师:上课之前你们收集了许多与吨有关的信息,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交流。(3—4个)
(例:一头大象的质量约重8吨)谁还想说?
听到这里,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很重很重的物品用吨做单位)
师:对呀!很重很重的物品用吨做单位比较合适,小朋友再迅速地看一下收集的信息,是不是都这样,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如果学生介绍中有介绍,)则顺势介绍大宗物体:(课件)在生活中,还有一些象一堆煤、一堆钢材、一堆大米等很多物体聚在一起叫大宗物体,它们有很多也很重,通常也用吨做单位。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体的质量时,通常用吨做单位。
二、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师:看来小朋友都对吨有了初步的认识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来研究它:
(一)、初步感受“1吨”。
1、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点击大米:局部放大10袋100千克的大米)这是一堆大米,重1吨(出示1吨)关于1吨你知道什么呢?是吗?我们来看看。(分开)对吗?你是怎样知道的?(1袋100千克,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1吨=1000千克)(板书)我们也可以说 1000千克=1吨(让生齐读一遍)
2、师:1吨大米究竟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课前老师准备了1袋25千克重的大米,你们都拎过?(拎过了)那老师来了解一下。你是怎么拎的(一个人拎不动,2人拎)你感觉怎样?(重,很重)那和他情况一样的人有吗?(有)举手看看。哦!看来很多小朋友都是几个一起才把他拎起来呢。那其他人呢?你们这些人的力气真大啊!还有呢?那1袋25千克的大米,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般都是2(3)个人一起才拎起来的。体验:那我们就请两个人来拎拎,感受一下这25千克的大米有多重。拎的过程中教师评价:1、25千克2比较重
那两袋有多重呢?(50千克)(课件出示叠加上去)那需要这样的几个小朋友来拎呢?(4个)在请2个学生走上)这4个人一起合作才能拎得起50千克的大米。继续看!(电脑出示:4袋)那现在有几千克了?(学生边数边回答:100千克)(出示集合圈用箭头与100千克1袋联系起来)那要几个人拎?(8个)(再请4个小朋友上来)哦!8个小朋友齐心协力才能拎得动(100千克)出示200千克?要几个?(16个人)用口诀帮助计算(教师手势围8个)哦16个了。300千克?要几个啊!(教师手势围8个)直到500千克,我们全班同学才拎得起500千克的大米,那1000千克就是1吨呢?要几个人啊?(要80个)那我们需要请外援了,再来1个班,师:1、1吨大米有这样40袋,需要我们两个班80个小朋友一起努力才能拎起来啊! 3、调查天数:从自身出发:关于大米,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来了解一下。(学生回答)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让学生了解1吨米大约吃4年,引出食堂600人1吨要吃多少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推理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流程
(一)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双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体验,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数学与语文,与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体内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观看投影《恐龙》,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它们吗?
你能跟大家简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恐龙吗?再出示1只恐龙,问:这只恐龙的体重是多少?(1吨)然后问:对于1吨你想了解多少?
(由投影导入,创设了情境。再让学生自己谈想要了解的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吨的形象,并且赋予吨生命,以吨的语气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1吨=1000千克。
(借助直观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吨,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让两名学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问:如果1吨大米得搬几次?
(学生亲自体验,再次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3)让学生出示课前调查,即金班同学的体重表。从中选一位体重接近25千克的学生为例,看看金班谁的体重接近25千克。问:有多少个这样的同学约为一吨?(让学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请40个同学出来,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吨的东西掉下来的声音。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中,不但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4)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对吨的认识。
(5)学生质疑,释疑。
(6)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找找吨和千克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用“……是……千克,……为1吨”的形式造句。
(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挖掘生活中吨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认识,。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图旁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2)电脑出示两幅卡车图,小卡车的载重量约是1000千克,大卡车的载重量约是5吨。
问:这两句你能换个说法,使它意思不变吗?
(3)出示两幅动物图,大象体重4吨,鲸鱼的体重是大象的3倍。你能提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都有获得成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请看小马虎日记。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给了我50元钱,让我买一些好吃的。我来到超市,1吨重的巧克力,我买了两块,250吨l袋的薯片,我买了两袋,500吨的饮料我买了两瓶,我还买了1吨的桔子,2吨的香蕉。购物完毕,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问:这个小马虎的日记质量单位用得一塌糊涂,你们能帮他改正吗?
质量王国因为来了吨,他们之间的关系糊涂了,你有办法用形象的方法来整理一下学过的质量单位吗?
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正确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整理,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通过出示日记,让学生知道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会出错,闹出笑话,甚至会酿成大错。又通过交流,整理,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创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还培养了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语文中有数学,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地进行了整合。)
5.质量王国里的三兄妹要感谢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是你们把他们整理得这样清晰。你们能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吗?找到五处并记录下来。
(注重课外延伸,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6.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揭示吨的概念,用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既直观又形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吨,了解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吨的认识
1000千克是1吨
1吨=1000千克
点评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我上的《吨的认识》一课,是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学得有趣,学得高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直观演示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课中,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本课一开始就气氛热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然后再通过电脑,以新颖的教学形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新知有创造性的理解。
(2)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掌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体验交流等活动,发现吨与千克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理解新知。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且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的进行整合。
(3)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勇于探索。
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提倡“让每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为此,我有意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堂课深刻的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语文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在一起,平等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课件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在丰富的情景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让学生计算每个同学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是几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过),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重量单位),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千克、克、公斤、斤),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很好!下面我们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来做口答题。(CAI课件出示题目)
口答:
1千克=( )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看,当曹冲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时发现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都不合适,你们能帮助他找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能,用吨)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一般是用吨来作单位呢?(因为大象比较重)。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用“吨”来做单位,“吨”和我们以前学的重量单位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设计目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体的重量,用什么样的单位合适。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设计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掂不同重量的物品,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感受5千克
指名一学生汇报掂5千克的大米,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感受10千克
指名另一学生汇报掂10千克的大米,并说说自己的受。
③感受25千克
指名同一学生掂25千克的大米,掂不动,需要2个同学才能抬起来。
④感受50千克
⑤感受1吨
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设计目的: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
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1)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2)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设计目的:通过猜体重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设计目的: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看书质疑的能力。)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 3吨=( )千克8000千克=()吨
9000千克=()吨9千克=()克
2、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3、在()里添上合适的单位。(课件出示图片)
4、想一想:每幅图旁边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5、扩展题: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限坐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提问:
(1)如果老师要带他们去乘坐电梯,一次可以坐多少人呢?
(2)如果全班54个人都要上去,那一共要乘坐几次呢?
(设计目的:通过看图填重量单位的练习,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事物重量的估计能力。通过填空的练习,巩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互化。第四题,意在激发学生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条理性。最后一道练习题我利用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概念。并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计划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帮助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目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六、板书:
吨的认识
1千克= 1 0 0 0克
1吨= 1 0 0 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