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8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 篇3

一、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2)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认识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和路线图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二、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三、新授

1、 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 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四、练习

1、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长50( );铅笔尖长4( )。

2、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 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五、总结(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