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奶酪》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带领自己的队伍搬运粮食的事。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语文教案【精选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识字方法。
2.积累词句,阅读故事,提高朗读、理解能力。
3.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1.课件出示。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字的左边都与字义有关,右边都与字音有关。这样的字是形声字。)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巩固识字,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展示台。
1.识字交流站。
(l)交换识字卡片,把自己认识的字直接读给同学听。
(2)小组推荐识字多的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3)在老师的指导下,举办会说话的墙,把学生认识的汉字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故事会。
(l)学生自立讲故事。
(2)评一评,谁的故事讲的好,评选出故事大王。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词语。
2.自由读一读,要我们积累的是什么词语。
(以一到十的数字开头的成语。)
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4.比赛记,看谁记得最快。
5.说说你知道的成语的意思。
二、我会填。
(l)学生自由填,交流。(分别填上:。!?)
(2)交流为什么这样填?
三、我会写。
(l)观察,认真看图,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猴山上看猴子。)
(2)小组合作交流。
猴子们在干什么?
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心情怎么样?
(3)小组内互说。
(4)把想到的话写下来。
四、我会读。
(l)自由读,把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来描绘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描述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课文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有关资料。
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一只小蚂蚁在队列里嘀咕:“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蚂蚁队长说:“照要就受处罚。”
大家一听,都来劲了,争先恐后赶到运粮地点,抢着抬大的,搬重的,谁也不愿偷懒。
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那块奶酪实在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
蚂蚁队长叼着奶酪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盯着那一点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子!”
听到命令,大家放下命令,却不走开。
“大家分散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
大家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子。
蚂蚁队长生气了。他登上一块大石板,突然下令:“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等小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他才大叫:“立——定!原地休息!”
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味道真香!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您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到洞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辛勤,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
2.积累好词、好句子,引导学生在进行描写时,适当运用。
3、读懂例文,体会把小动物当成人来写会更加生动的好处。
教学重点:
重点:想象作画,并把想象的内容描写出来。
难点:描写时能有重点地选择小动物,有详有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PPT课件。课本插图,小动物Gif图片为主要素材。
教学思路:本节课基本思路为借助多媒体,特别选取了可动的gif素材图片,使整幅画面动起来,体现这儿的美丽热闹。按照“观察图画,激发想象---积累词语、说具体句子---读懂例文、把动物当成人来写”三步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问:大家为什么喜欢把书上图画涂上颜色?引入本次看图写话主题。板书:这儿真美。
一、出示PPT1(没有颜色),按顺序观察图中景物。
1、学生说图中景物,引导学生注意听,并补充。
2、提问:能按顺序把图中景物说一说吗?
3、师板书引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4、PPT演示先后次序。
设计意图:有顺序观察能力培养,为能有层次的写话作铺垫。
天空、白云—群山—树林—草地、鲜花—小河。
二、出示PPT2。补充想象,丰富画面。
1、引导。PPT1缺少了什么,你想加上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颜色、动物……
2、少了它们你会觉得怎么样?(冷清、寂寞……)
设计意图:短语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词语库。如:绿色与嫩绿色,小鱼与活泼可爱的小鱼……体味春天的色彩美与热闹。
三、出示PPT3,学生练习说话。
1、添加Gif图片格式的小动物。
说话要求:选一种动物,把它放到合适的地方,用“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句式练习说话。
课件使用:不处于放映状态,在编辑状态下直接拖放图片。
2、欣赏PPT4,动物动起来的画面,感知整幅画面。(热闹非凡)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具体描述热闹非凡。
设计意图:动物的观察与描述是本次写话的重点训练项目,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典型句式予以规范,同时启发学生围绕“热闹”这个中心发挥想象。
4、出示好词好句,与画面中的动物进行填词练习。
五彩斑斓鲜花
清澈见底小鱼
五颜六色蝴蝶
自由自在小河
5、比较句子。
河岸边开满了小花。
河岸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设计意图:把句子写具体,是中低年级习作起步的基本要求,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想象、积累比较,让孩子体会到写具体的方法。
四、学生自主学习例文。
1、学生自由朗读,想想例文哪里写得好?
2、小组交流。
3、小组推荐学生,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写得很生动、很有趣。
5、模仿例文,同座练说。
五、写话练习。
练习写话,写完后读给家长听一听。
板书设计:
习作3这儿真美
按顺序当成人
美丽热闹
有的……有的……还有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交流平台,学习默读的方法。
2.识字加油站认识并积累和“目”有关的字,积累识字方法。
3.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体会词语的运用方法;会给词语分类积累生活经验。
4.积累有关友善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平台,学习默读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体会词语的运用方法;会给词语分类并积累生活经验。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全班交流默读的方法。
2.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3.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二、识字加油站。
1.回顾以前的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等。
2.(课件出示字词)你有什么发现?
3.说读词语,说发现。
4.从字形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互相交流一下。
三、词句段运用。
(一)(出示第一组句子)
1.读句子,说说句中的加点字能互换吗?
a.小组交流。
b.全班汇报。
2.用加点词各写一句话。
(二)(出示第二组词语)
1.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c.小组交流发现。
d.全班汇报。
词语都是生活用品和食品。
2.妈妈要去超市买这些东西,怎样在购物时既方便又不会遗漏?
a.小组合作交流分类。
b.汇报分类结果。
3.说说在生活中可以如何运用。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句子。
2.读句子,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a.小组交流。
b.汇报。
3.尝试背诵。
五、总结
同桌间互相讨论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此次在教学识字加油站时,我采用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习。学生学得快实际上也应证了我的想法是对的,其次在上完本课后,我让学生互相讨论本课学后收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咱、偷、答”等15个生字,学会“旅、咱、怜”等13个生字,认识三个多音字“答、应、几”,理解“悲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4.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学生要学会真心帮助朋友,同时从小培养遇事冷静、机智、勇敢等良好品质。
突破重难点:
重点:感知朋友间的美好真情,懂得朋友在遇到困难时要真心帮助的道理。
突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青头在红头遇险时具体表现的几处描写,从它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中体会其对于朋友最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同时,还要联系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真实经历,进一步深化对友谊内涵的感知。
难点:体会遇到危险时要冷静机智、勇敢面对的重要性。
突破方法:教师一要引导学生从青头在红头遇险时仍然能够一边鼓励红头要勇敢,一边还能够清楚准确地根据牛的习性指导红头如何在险境中努力求生并最终救出红头的具体表现,体会冷静机智的重要性;二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遇事能够冷静思考对策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情境激趣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谈话、角色朗读等多样化学习形式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不断读懂故事的深刻内涵;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有机引入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边感悟、边积累、边运用,在对语言的想象体验、说话训练中学会不断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法:朗读感悟法,以朗读贯穿学习始终,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演读、齐读等多样化朗读形式,既培养感悟语言文字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不断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实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等学习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法,借助对生活真实经历的认知,进一步体会遇事冷静机智、勇敢面对的重要性,培养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
师生齐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关于牛反刍的简单资料。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咱、偷、答”等15个生字,学会“旅、咱、怜”等13个生字,掌握三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故事的内容,了解牛的习性。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出课题
1.教师讲述故事: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它们决定玩捉迷藏的游戏,可是,危险却不知不觉就发生了。孩子们,你们想知道故事的经过和结局吗?(想)那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书写并注意生字“旅”的写法,同时读准字音(声母是边音“I”)。
3.引导学生由题质疑(谁在牛肚子里旅行?怎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师及时肯定他们的质疑,同时引导他们从故事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故事激趣法,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激发了了解故事经过和结果的浓厚兴趣,自然引入了对故事的探究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教师读故事,引导学生边听边想想自己从听读过程中对故事都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简单交流听读收获(知道了红头遇到了怎样的危险、知道了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脱险的……),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感知。
3.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小组合作,检查字词朗读情况,及时将容易出错的生字或词语做上标记。
5.检查生字识写情况。
(1)指名小组汇报哪些字词容易读错,教师根据大家的汇报适时重点出示“嚼、咽、怜、拼”等生字,指导学生“怜、拼、咽”都是前鼻音,“怜、咽”两个字的韵母要读准。另外“答、应、几”三个字是多音字,其中“答”“几”读第一声,“应”读第四声。
(2)课件出示文中生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它们,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进行生字识记(结合形声字构字规律、汉字添加偏旁、形近字比较等多种方式)。
(3)教师再次出示田字格中的13个生字,学生交流对生字书写要领的感知,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特别难写的生字,难写的地方都在哪儿。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重点聚焦“旅、胃、算”3个生字进行范写指导,其中:“旅”左窄右宽,左边“方”的第三笔横折钩注意横画部分略向右下倾斜,钩部分则要略向内收以保证字整体的稳定,右边部分最后两笔是点、捺;“胃”最难把握的是字的宽度,要注意“田”的最后一笔横画要与下面部分等宽,另外这个字的横画之间要注意等距;“算”上、中两部分要紧凑,下面的横画略长。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并进行重点笔画的书写强调。
6.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指导朗读部分句段,注意提醒部分字词的正确朗读。
7.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板书故事中的两个人物(红头青头),同时让他们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与交流巩固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字词识写认知的自主构建,也让他们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巩固了认知,进一步扫清了阅读障碍。
三、研读课文,了解牛的有趣习性
1.过渡引入:孩子们,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不仅故事内容本身非常精彩,还藏着一个关于牛生活习性的科学小知识。孩子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你们对牛有什么了解。
2.学生再读课文中关于牛的描写内容,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生:我知道了牛是有四个胃的。
生:我想为他补充关于牛胃的知识,这四个胃中的前三个胃都是贮藏食物的,第四个胃才管消化。
师:你们知道“贮藏”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就是储藏的意思。
师:那么牛吃食物的时候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牛先把草吞进胃里,等休息的时候再把草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
教师适时引导他们随文理解“细嚼慢咽”(慢慢地吃东西),同时补充有关牛的四个胃的知识(牛属于反刍动物,具有瘤胃、网胃、瓣胃、真胃4个胃,在瘤胃内有大量的细菌和纤毛虫,它们可以分解和消化饲料中的粗纤维,这是能够给牛大量饲喂粗饲料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牛的反刍特点,能把吃进瘤胃的大量粗饲料吐回口腔内再细细咀嚼,在喂牛时必须使牛具有充分的反刍时间,以保证饲料的正常消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中蕴藏着的科学知识,既让他们获得了科学认知,又激发了学生对故事中红头的旅行过程的探究兴趣。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懂得了关于牛的习性的科学小知识。这个童话故事确实太有趣啦!那么,故事中的红头到底在牛肚子里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旅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学生要学会真心帮助朋友,同时从小培养遇事冷静、机智、勇敢等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习,了解故事起因
1.指名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进行梳理、补充,重点引导他们说清楚故事人物的关系以及故事的经过和结果等。
2.质疑:故事中的红头为什么会到牛肚子里去旅行呢?(不小心被牛吃进了肚子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1-7自然段,找出故事发生的起因,适时引导他们用简洁的话进行描述(红头和青头在玩捉迷藏游戏,红头藏在草堆里,不小心被牛连同草一起吞进了嘴里)。
3.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第1-7自然段,注意想象两只小蟋蟀玩游戏的有趣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由对故事内容的感知顺势切入到对故事起因的了解,既凸显了教学安排的详略,为本节课的精读“旅行”经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又让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故事情境。
三、精读课文,了解“旅行”过程
1.认真朗读课文第8-18自然段,看看红头都经历了怎样的“旅行”过程,试着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简要说说它的“旅行”路线。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介绍感受红头先后待过的地点,同时归纳板书:嘴巴——胃部——嘴巴。
3.引导学生再次认真研读第8-18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描写红头表现的句子,想一想自己体会到了它怎样的心情变化过程。
(1)学生交流对红头心情的感知,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找出红头说的话,抓住第1、2句话(重点抓住两个省略号)体会“拼命求救”的强烈欲望,抓住第3、4句话以及“哭起来”“悲哀地说”体会其“害怕、绝望”的心情,抓住第5句话以及“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体会它虽然失去了挣扎的力气但却开始变得顽强、勇敢起来。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幻化成故事中的红头,再次准确体会它的情感变化过程。
(2)指名学生分别朗读红头说的话,注意读出它当时的心情。
4.过渡:当红头遇到危险时,作为好朋友的青头又是怎样做的呢?孩子们,再读课文第8-18自然段,结合相关句子说说青头的具体做法。
生:青头首先是努力地想办法来营救红头(师板书:救助)。
师:青头都是如何救助红头的呢?
生:它蹦到牛身上,想把红头从牛嘴里救出来。
课件重点出示第11、13、17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摔到、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大声喊、又跳到、爬到、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等词句体会青头为了救助好朋友所表现出来的奋不顾身的精神。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段落,边读边注意通过强调词语朗读重音的方式体会青头不顾自身安全想法救助朋友的精神。
师:为什么红头一开始感到害怕、绝望,但后来却变得勇敢起来了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青头对它的鼓励(板书:鼓励)。
师:青头是如何鼓励红头的?
生:青头对红头说牛的吃草特点,其实是为了告诉红头不要绝望,因为它可以借助牛吃草的特点逃生。
师:你不仅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一下子就说出了青头介绍牛吃草特点的用意了。
课件出示课文第16自然段,再次感受青头对红头讲的话的重要意义。
5.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19、20自然段,看看自己又从中体会到了两位好朋友怎样的心情。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各自的语言描写体会红头死里逃生后的高兴、激动以及青头为朋友终于脱险了而感到高兴,以及对红头的安慰(板书:安慰)。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青头和红头的对话,注意读出两个故事人物的不同语气。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抓住了“旅行”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研读,并随着故事人物经历了情感的变化,感受到了故事的惊险有趣,更为感悟故事主旨奠定了基础。
三、感悟主旨,拓展延伸
1.过渡:红头终于脱险了,我们也为这对好朋友松了一口气。孩子们,你们觉得红头成功脱险,青头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帮助红头分析、寻找办法,并奋不顾身地进行救助……)教师适时引导他们简单评价青头,同时根据他们的评价归纳板书:遇事冷静、团结互助。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都从这个童话故事中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1)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既可以从“友情”的角度谈感悟,也可以从“战胜困难”的角度去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再次回归到课文中,感受两个好朋友的深厚友情及它们面对困难时的具体表现。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如何面对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再次感受故事中青头的美好品质。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借助人物评价、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让学生从故事内容的感知上升到对故事人物以及故事所蕴含的主旨的体悟,实现了价值观的提升。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跟随着小蟋蟀红头一起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觉得是不是非常刺激、有趣?回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哟,比一比,看谁讲得最生动。
板书设计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红头青头
(嘴巴——胃部——嘴巴)(救助、鼓励、安慰)
(遇事冷静、团结互助)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桃符
【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 jiǔ mù
魂 酒 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魂酒借何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作者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清明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