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阅读练习优秀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夹竹桃课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学习过程1.给加点的字注音。榆树( ) 烟熏( ) 海藻( ) 飞蛾(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liáo"字。(拓展题)
⑴星星之火,可以( )原。
⑵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 )乱。
⑶他的作业一向字迹( )草。
⑷奥运会( )亮的会歌旋律随水柱飞扬。
3、根据要求,写诗句。(拓展题)
⑴写内心愁苦的:( ),( )。
⑵写壮志豪情的:( ),( )。
⑶含有花朵的:( ),( )。
⑷描写冬天的:( ),( )4.同学们,我知道夹竹桃的名字好有趣呀!它的叶片像 ,花多如 ,所以人们称它为 。5.认真的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6.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花多,华美的成语,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等,请你在写几个这样的成语,(至少三个)。 7.按课文内容填空,并用带点的词造句。在 春风里,在 暴雨里,在 清冷里,看不出 ,也看不出 ,无日不迎风吐艳。8.读文段,想画面,展开想象,说说还可以幻想“它”是什么?并写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走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这一幅图竟变成活画了。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拓展题)
荷叶青青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际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爱好 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祖母自己一支支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叶子枯萎。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屑一顾。祖母看着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这时天太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就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独特的风景。祖母常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沏上茶水,请人边喝边欣赏。
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可女人摇摇头,说出一(番 翻)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代 带)那个小孩子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也,走到荷花缸边“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枝荷叶。原来女人就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要用新鲜的荷叶。
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天,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稀少。不过,小孩子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念念有词:真是一物降(jinɡ xinɡ)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1.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拼音或字词。
2.解释词语。
不屑一顾:
念念有词:
3.写出第四、五自然段的段意。
第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4.思考并回答问题
(1)“我家独特的风景”指什么?
(2)概括地叙述祖母是怎样种好荷花的?
(3)祖母家的荷叶有什么作用?
(4)“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祖母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二、收集写花的文章细细品读,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特色
学习目标
1、 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2 、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凭借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凭借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一、导入:
1、请看,这就是上堂课我们已经认识的一种奇妙有趣的植物。(出示夹竹桃图片)它的叶片像竹叶,花朵如桃。它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它却算得上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夹竹桃。
2、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因为作者喜欢夹竹桃的韧性和带来的幻想)(齐读第六自然段,认识中心句。)读完你有什么问题吗?(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
(板书: 爱夹竹桃 、韧性、幻想)
3、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夹竹桃,来细细地感受它的韧性,同时领略它带来的幻想,好吗?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了夹竹桃的原因之一,那么,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里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请大家自读课文第四段,拿起你们的笔到书中去划一划吧!划出来后,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2、 交流:我知道了这段主要讲夹竹桃的韧性难能可贵。
3、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的韧性呢?
指名读一读。其余学生听一听,看看能不能听出夹竹桃的韧性。学生1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出示课件]
能不能向大家说说你是从那些词语听出来的?(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又,又 )你真会听,听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它不张扬,正是它“柔”的一面。
学生2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投影显示]
(你听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就是生命力顽强,正是它“结实”的一面,你也用朗读来表现吧。)
4、出示文中重点句子。
(1)读句子,作对比。体会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2)练习用词造句。
5、学到这我们对夹竹桃的认识更深刻了,你能用自己的话,夸夸夹竹桃(从春到秋你都自始至终、始终如一;从你的花期,我看出了你坚韧的品质,那种韧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的韧性是非常可贵的。)
6、和那些花比起来,“那些花”指哪些呢?它们留给你的印象又是什么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院子里那些花呢?请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依次让学生说说读读些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句子,配套出示课件
(欣赏春天、夏天、秋天院子里的花的繁荣)
7、课文第三小节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那么,能否把它省略吗? 为什么?
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体现了作者的用意,谁能说一说。
[课件显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出示句子)齐读,并把它改成陈述句,再读。
8、作者家院子里的花开得这么美,作者为什么只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因为其它的花只开一个季节,而夹竹桃三季都开,夹竹桃的韧性是其它花所没有的。所以,它的韧性是难能可贵的。)板书:难能可贵
三、继续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也是“我”爱上了夹竹桃的原因之一。夹竹桃的韧性我们了解了,那么夹竹桃又令作者产生哪些幻想呢?课文那些自然段写作者的幻想?(课件出示,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交流:
我知道了这段主要写了夜晚夹竹桃很美和引起作者的许多幻想。
3、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美?
(1)你站在-------许多幻想
谁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2)“模糊”花朵美 ;“毫不含糊”“浓浓烈烈” 香气美;“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影子美;
4、“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夹竹桃带给我们无穷无尽地想象,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5、你还能把夹竹桃幻想成了什么?说一说。大家的想象真丰富,那作者又幻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心放进去,默读那些幻想的句子。你觉得作者的幻想怎么样?
6、 交流:
(1)、我好像看见了地图,上面有七大州,四大洋,小虫子好像海轮。精妙。
(2)、我好像看到了池塘,树影是塘中荇藻,飞蛾是塘中游鱼。很美妙。
(3)、我好像看到了一幅水墨画,而且是随风而动的画。随风而动的画,很奇特美妙。。板书:奇特美妙
7、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作者充分地发挥想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无限的妙处,就让我们再一次美美的读一读。
小结:作者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夹竹桃的韧性及它带来的无限幻想。让我们再一次来赞美它吧。读最后一节。
四、总结全文
现在,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
五、知识延伸
1、改写句子。
(1)大家听了劳动模范的报告,没有一个不激动万分。(用“无不” 改写句子。)
。
(2)王小华刻苦钻研数学,成绩优秀,参加《小学生数学报》知识竞赛,每次都名列前茅。(用“无……不”改写句子。)
六、课后作业
1、 阅读《夹竹桃》原文,进一步感受大师的散文风格。
2、背诵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板书:19 夹竹桃
爱夹竹桃 韧性 :难能可贵
幻想 :奇特美妙
下载: 夹竹桃课件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夹竹桃》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八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共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夹竹桃》正符合这一特点,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都见过夹竹桃,在他们的头脑中夹竹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 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找出有关句子,画一画,作一作批注,有感情的读一读。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夹竹桃图片等)
七、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整合提升 拓展升华——质疑问难,学习写法——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六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夹竹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便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找出第二自然段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奇妙有趣的景象与第四自然段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夹竹桃的美妙景象、可贵的韧性,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为了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我还出示这样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每个季节都奉陪。”引导学生通过把“每日都、每个季节都”与原文中的“无日不、无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运用双重否定词“无日不、无不”在这里的妙处,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后题。
再如作者喜欢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孩子们可能会展示这样一段话:“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在孩子们初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孩子们会有更新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进行朗读,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地图的样子、想象池塘中的葕藻、想象墨竹画的样子,想象花和叶子在月影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幻想夹竹桃是什么?完成句式: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
( 四)整合提升 拓展升华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因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又能引起我的许多幻想,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孩子们也通过文字与文学大师产生共鸣,以同样的感情爱上了夹竹桃。
(五)质疑问难 学习写法
课文学完以后,有的孩子会发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了迎春花、桃花等14种花,而丝毫没有提到夹竹桃。这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我将把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他们经过思考便会得到答案:“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更能突出夹竹桃的美。”这样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还教会了学生立足全篇,学习领悟写作方法。
(六)品读赏析 积累词句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摘抄本上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表达的妙处,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八、说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 韧性可贵 花影迷离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以上就是我对《夹竹桃》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