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本文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篇1

苏教版教材中单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在执教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许多迷茫,偏颇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

案例: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课本以和倍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能便于解决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有部分教师把课堂设计成和差,和倍问题的练习课,把教授如何解决该类问题作为课堂重点,使课堂失去生命力。

其实十一册第一单元已教授了列方程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如果把该节课定位在训练解题技巧上,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的思维仍停留于如何解题,没有提升到利用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统一为一个未知量是一种策略的高度。不能形成更抽象的数学思维。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应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体会到各种解决方法的共同点,体会方法中渗透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替换等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解题技巧。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应该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些策略有什么共同点,感受这些策略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重在体会。

另一方面,学生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可能上新课前已经掌握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具体方法。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掌握该类问题的解题技巧。因为这些例题本来就是由奥数题改编而来。把课堂的重点定位在体会策略的优势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例如本案例,课堂开始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导入,后进生如果感受到替换的策略能把生活中的难题变简单,他就有收获。而学习较好的学生能体会数学策略能应用于生活,他也有所收获。只有让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的生命力才得以延伸。

本节案例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如何替换。如果每道题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不仅费时,而且受课堂条件限制,许多操作将不能进行。

在教授本课时,我采取了结合画图,倒推等策略帮助学生体会如何替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等策略,在课堂上只要适当点拨,能把题目的情景以线段图、实物图、数量关系式等方式呈现,学生通过多种的呈现方式,能对题目有更全面的理解,对替换的过程的认识就更深入。

例如:1个大杯和6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三分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呈现

学生1:∵3小杯=1大杯

1大杯+6小杯=3小杯+6小杯=9小杯

学生2小杯:

大杯:

画图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示意图更容易理解其思路,促进生生互评,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回归生活

有部分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高深莫测的,是难以理解的,这和教师长期误解该课的教学重点有很大联系。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这些策略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教学时适当从身边的例子引入,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以本课为例,我以曹冲称象的例子引入,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策略源于生活,而且不难理解和操作。最后我还以老师在麦当劳买套餐的例子让学生利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2李老师和朋友买了一份套餐:2只鸡翅+1杯可乐=16元

已知可乐的价格比鸡翅多1元,李老师吃了一只鸡翅该付多少钱?

从学生熟悉的麦当劳套餐引发数学思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对策略的学习更有归属感。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其中一个亮点,只要教师利用得当,学生思维可以得到更大提高。通过反思教学我们获得前进的动力,愿我们养成反思的习惯,愿我们能在反思中摄取营养,不断进步。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伊始,通过观察、比较纸面同样大小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不同点,使学生开始关注比例尺,进而产生想了解比例尺的欲望,并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知的探究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解题技能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学中,重视解题技能的形成,精心设置巩固习题,细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巧妙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地图

学生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1.观察比较。

(1)出示纸面和中国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挂图)

(2)观察、交流。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名称和内容不同,一幅是中国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地图。

生2:比例尺不同,一幅是1∶100000000,另一幅是……(表述合理即可)

2.质疑。

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幅能表示出整个中国,而另一幅只能表示出一个城市?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明确原因: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3.导入。

什么是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比例尺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新知学习阶段。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3页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明确:

①什么叫比例尺?

②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④比例尺是比还是尺?

⑤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预设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2: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平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放大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

生4:比例尺不是尺,是比。

生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了解比例尺的两种表现形式。

(1)观察、讨论。

①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②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2)交流、补充。

预设

生1: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生2: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 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格表示图上距离2 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师: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①尝试改写。

②指名板演。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篇3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倒数的认识)你们看了这个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生1:倒数是什么东西?

师:倒数不是什么东西,而应该是什么知识?(同学们轻轻地笑了)

生2:数怎样倒法?

生3:是不是只有分数有倒数?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想知道倒数的意义和有关方法。

教师板书:意义、方法。

师:倒数的意义和有关方法课本上都有,我们一看就知道了。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发现。我相信你们。

教师板书:发现(用另一种颜色的粉笔写)。

[评析:一上课就揭示课题,开门见山,有利于在一节课的最佳时域直奔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只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疑难症结,把握学生跳动的脉搏,才能有针对性地下功夫。]

[反思:课始直奔主题,一是可节省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二是对本节课的旧知识学生几乎不存在什么计算上的问题。同时,由于是借班上课,我想降低课始的起点,使学生产生安全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学习。]

(1)自学课本。

师: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到倒数的意义,读一读。

学生打开课本,寻找倒数的意义,用笔划词句。

(2)复述意义。

师:请同学们合上书,谁能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1:乘积是1

师:看来只读一遍就要记住有一定的难度,谁再来说说?

生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师:后面是什么,张老师忘了,谁来帮忙?

生3:互为倒数。

教师接着板书:互为倒数。

[评析: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同时,高明的教师有时假装糊涂,把聪明让给学生,张老师忘了,谁来帮忙?短短的话语满足了学生求知探新的成功欲,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这也是张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在下面的教学中还有不少类似的对话。]

(3)初步剖析意义。

师: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把这句话分成两部分,你认为该怎么读?

生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这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读法好?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3:这样读很顺。

师:你是怎样读的?

生4: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同意这样读的同学请举手。看来,女同学都支持第一种,男同学都支持第二种。我也支持第二种的读法。

教师边说边板书:条件(在乘积是1的下面划上红线)、结论(在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下面划上红线)。

师:因为有了乘积是1的条件,才有两个数互为倒数的结论。

[反思:对倒数概念的两种读法,事后细想,还是第一位学生的读法为好,因为乘积是1是两个数的定语,把它们隔开不好,另外,这句话是省略了它们两个字,完整的应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它们互为倒数,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论。]

(1)示范举例。

师:现在老师写一个算式,大家看看是不是符合这句话的意义?

教师板书:4/55/4=1。(生:符合)

师:那你有什么结论?

生:4/5和5/4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4/5和5/4互为倒数。

师:在条件前加两个字

教师板书:因为板书在4/55/4=1的前面。

师:有了因为,就有

学生齐声回答所以,教师板书:所以板书在4/5和5/4互为倒数的前面。

师:谁来把条件、结论完整地说一说?

生:因为4/55/4=1,所以4/5和5/4互为倒数。

[评析:常常发现六年级学生做作业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2/3=3/2,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教师的示范表述在这里显得很有必要,这是规范学生表述的重要环节。]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篇4

片断一:魔术激疑,感受空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师表演魔术:一铁质茶杯中装满水(红色)后,倒入一透明量杯中)

师:同学们,请注意观看,这量杯中的水可是很特别的哦。

(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观赏量杯中的水上了)

(师趁学生不注意,偷偷地将一磁铁块放入铁质茶杯中。)

师:(将铁质茶杯口朝下,抖一抖)茶杯中还有水吗?有东西吗?

生:没有。

师:现在,老师将量杯中的水倒回到铁质茶杯中,猜猜会怎样?

生:还是满满的一杯水。

师:不见得,老师现在就把水倒回去,你们注意观察,看看会不会有奇迹发生。

(师将量杯中的水慢慢倒回铁质茶杯中,茶杯中的水满后又往外溢出。)

(学生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师: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吗?这水很特别,这不,水溢出来了不是。

(学生很纳闷)

师:你们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铁质茶杯中的水没倒干净。

师:刚才我明明倒给你们看的,里面没水。

生2:那茶杯中一定有什么东西。

师:是吗?刚刚茶杯倒着的时候,明明没有东西掉下来,要不,你来查一查。

(生2上台查验)

师:告诉同学们,这茶杯中有没有东西?

生:有的。

师:(拿出磁铁给同学们看)哇,魔术穿帮了。同学们,老师趁你们不注意的时候,在铁质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现在你们知道水溢出来的原因了吗?

生:知道了,是因为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的缘故。

师:那为什么茶杯中放了东西,水就会溢出来?

生1: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挤掉一部分水。

生2: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占了一个空间。

师:对呀,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板书:物体占空间)

师:(指着教室里的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这三个物体哪个占空间最大?哪个占的空间最小?)

生:粉笔盒占的空间最小,电视柜占的空间最大。

师:看来,物体不但占有空间,而且占空间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所,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生:粉笔盒的体积最大,电视机柜的体积最小。

片断二:设置冲突,启迪思维

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体积一看就能看出它的大小呢?

师:(出示两个物体,一个正方体是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另一个长方体是由9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两个长方体均用纸包围)这两个物体的体积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我觉得正方体的体积大。

生2:我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大。

师:现在有两派意见,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可以把它们都放在杯子里,看水位升得高的那个物体体积就大。

师:这倒是一个好办法,能从魔术中受到启发,只是操作起来有点困难。这些可都是纸做的哦。

生2:把它们划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块,谁包含的小方块多,谁的体积就大。

师:这也是一种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

(师拆开两个物体的外包装)现在你能看出哪个物体的体积大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大,因为它含的小方块的个数多。

师:对呀,谁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老师这边还有两个物体,我们也来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比较比较谁的体积大。这样吧,我们分组数,男生数一个,女生也数一个,男生数时,女生不能看,女生数时,男生不能看,是男生先数,还是女生先数?

男生:女生先数。

师:女士优先。你们男生很有绅士风度,请男生闭眼,女生准备。

(师出示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女生(齐数):1、2、3、4、5、6

师:请男生准备,女生闭眼。

(出示由2个大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男生(齐):1、2

师:男生睁眼,刚才女生数了6个,男生数了2个,谁看到的长方体大?

生(齐):女生看到的长方体大。

师(惊讶状):真的吗?(同时出示两个长方体)刚才不是说谁包含的小正方体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

生(急切地):这些小正方体大小不一样,必须是同样大小的才能比。

师:对呀,要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才能比较,那要多大呢?是不是要统一一下。这种统一大小的正方体就是体积单位。

(板书:体积单位)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篇5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

导语:上星期在我们学校举行了什么竞赛(技能竞赛)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积极参加,并取得好的成绩,幼儿园的老师想用4张同样大的饼来表扬和鼓励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2张,可以分几人生直接答并说说为什么得出2.

1,出示:第27页的情境图。

如果每人分1/2张,可以分几人如果每人分1/3张,可以分几人如果每人分1/4张,可以分几人

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创设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

猜想: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的答案,你们猜一猜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画一画。

导语:分完了饼,幼儿园的老师想把它装在盒子里,并用彩带来捆住。

出示题目:有一条2米长的彩带,如果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几段如果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几段如果截成每段2/3米,可以截几段

1,分组验证,让学生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

2,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

三,填一填,想一想。

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小结: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认真探索,发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乘分数的倒数。

四,练一练。

导语:同学们掌握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敢接受知识的挑战吗

1,算一算:61/421/5102/3124/572/3

2,有8瓶矿泉水,每人分2/5瓶,可以分几人

3,拓展题: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非常认真,老师想用这9张红纸剪红心奖励给你们,每个红心需3/8张,我们班有32人,够分吗不够应需几张

4,思考题:算一算6112

五,聚焦反思,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幼儿园的老师想奖励小朋友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必要。

注重自主探索:

学生有了知识的求知欲望后,赶紧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借助圆片和图形语言理解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自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分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3,经历知识的形成:

数学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效果,更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图形语言来验证知识的形成,如41/2=8是怎样得出学生就能借助图形语言自己探索出每张分了2个1/2,4张就有8个1/2.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严密性,还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或真理是能接受实践的验证的,为以后同学们的学习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练习循序渐进:

设计练习时,我在算一算里安排有层次的计算,让学生先算简单的61/421/5,再算需要约分的102/3124/5,最后算要化成带分数的算式,满足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然后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经历设计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最后还安排了思考题,这是超出了教材的学习范围,可是学生已学会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我认为学有能力的学生解决此题并不难,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理念: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收获。

不足之处:

小组交流不深入,分工不明确,致使教学难点没突破。

时间安排不当,有点前松后紧,使后面的拓展题和思考题没讲,不能很好地培养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

改进方法:

1,布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时,应让学生先分工,并给学生温馨提示:每个学生应自己操作好,借助图形语言想好得出答案的原因,若想不出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选个学生登记每个人的交流。学生分组画图时,应让每个学生动手画一画,画好再交流自己的验证方法。这样可能会增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避免有的学生只当收音机,也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2,在经历知识的形成时,时间应安排紧凑些,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画一画环节可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完成。这样也许就不会浪费时间。后面的练习题可能就有时间讲,就能让学生更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4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2.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3.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 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请学生想象后回答自己的想法。

2. 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的铁路,雨刮器刮过的车窗,旋转门。

3.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4. 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5. 找一找:请你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活动二: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 圆柱与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2. 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 找一找下面的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4. 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5. 下面图形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6. 想一想,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7. 看图算出箱子的长、宽和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