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逐渐拉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部分学生成绩落后,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出现分化。因此,本学期需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完成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措施
重视实验教学:尽量让实验进入课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
讲练结合:精讲精练,习题数量不必太大,关键在于“精”,以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
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
运用对比方法:在讲课中尽量运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
跟踪检查: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力度,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做到及时讲评。
五、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一、学生的知识、能力与非智力元素的基本分析。
本届学生化学基础也比较弱,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还比较的差,学习气氛不够好,学习的信心不足,还需要耐心的`给予引导和鼓励。
二、教材内容的基本分析及删、补意见。
《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是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化学这学期主要开设《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并能运用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主要措施和教学方法。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如展示实物,采用图像、表格、多媒体课件、录象等进行教学。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题中,可联系合成氨和工业制硫酸等化工生产条件的选择、催化剂的特点研究等内容。
3、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五、教学改革设想。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因素,教学中抓好基础教学,扎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化学尖子。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附表)
【教学进度】
略。
新学年的钟声已经敲响,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老师的思想、作风、知识、见识与能力无一不影响和左右着未来建设者的一生。教育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培养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特根据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有关规定,并结合学生实际以及市教委倡导的“自主、综合、拓展、创新”和“先学后教”精神,制定如下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总体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4、5、6三个班的化学课,共有学生151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83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社会学科中已了解一部分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知识。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看,75%左右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能独立完成作业,但个别学困生自制力差。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四个班的同学90%以上要求进步,态度端正,上进心强,但部分同学学习目标欠明确。四个班发展较为均衡。面对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措施,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具体分析:
(1)优等生分析:优生在各班中的分配较均匀,大约占总人数的30%左右。
A、优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在初二接触过少部分简单的化学知识,如空气、物质的属性等等。对该学科,优等生充满了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等等。并在学好其它学科如物理、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为学好本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他们能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并汲取其营养,从而大大拓宽了知识面。
B、优生能力发展水平:由于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优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化学的能力,如能运用简单的化学语言来描述常见物质的性质、组成以及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结合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分析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来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能在家庭趣味小实验中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值得让人欣慰的是,他们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具备从已有经验出发,自主探究的能力,能从归纳题型中找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新的学年中,力争让学生再上一个新的层次。
C、优生学习态度:优生能认识到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化学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他们的态度端正,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开动脑筋,能提出并踊跃回答各种问题,课后又能及时小结、复习巩固,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在班内作出了表率,很大程度地推进了中程生的发展。
D、优生学习方法与习惯学生到了初三,已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尤其是优等生,他们能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又能及时巩固复习。他们能广泛阅读一些化学课外小读物、资料,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他们能敢于打破常规,问出许多为什么。他们已养成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的习惯,每人都有集错本,知识集锦,并能将其记录在学习档案袋里。总之,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优生不但能学,而且会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中程生分析:中程生在各班中的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人数的60%左右。
A、中程生的基础知识:中程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应用知识也较为灵活。他们在班内占的比例大,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智力好,但学习态度欠端正。有的很勤奋,但学习效率太低。他们的可塑性大,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做到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找感觉”,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
B、中程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这部分学生能用正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较简单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独立完成学生实验,但操作还不够规范。学生分析问题不是太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稍差。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缺乏自主性,更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旧知识来解决、分析新的问题。这部分学生需在教师正确引导和大力督促下,才能趋向提高与完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尤其是实验操作能力,恰恰是中程生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他们能在新的学期,能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个起点地去攻破难关,信心十足地迈入优生行列。
C、中程生的学习态度:绝大多数的中程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较为积极认真,也善于多问、乐于讨论,并能与他人合作以求共同提高。如一班的。二班的。三班的葛永萌、赵冉、等。但也有个别的中程生因目标不明确,作业“偷工减料”,导致成绩每况愈下。这部分学生自制力差,教师、学校与家长应紧密结合,针对其自身特点“对症下药”。
D、中程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多数中程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预习中标注,能认真听讲,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仍不能积极主动去探究学习,还未养成平日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教师应注重这方面的指导,使其尽快提高。
(3)学困生分析:
本届毕业生学困生较少,约占全体学生的10%。
A、学困生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不够刻苦,再者,因初三化学内容较多,课时又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稍差,虽有兴趣,但又满足不了其求知欲,导致信心不足。教师应以鼓励性原则为基础,满足其自尊心,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
B、学困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这部分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验操作不娴熟、不规范,观察又欠认真、细致,化学语言描述能力差,分析问题不全面,几乎不能自主学。教师应以“赏式”教育为主,看到其闪光之处,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使他们成长。
C、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又缺乏兴趣与信心,平时完成作业质量欠佳。总以为是给老师所学,所以,破罐子破摔,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在班内威信低。教师不妨换个角度,多与其谈谈心,了解其心理,以情来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D、学困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大多数的学困生学习方法不灵活,只注重对结论的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过程,又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抓住他们自尊心特强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1、总析:
(1)教材紧扣《指导纲要》和《教学大纲》,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社会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等原则,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实例,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究创新精神。
(2)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教科书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必须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要求。以提高学生科学� 教科书不仅应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还应展示获得知识和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要通过教科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共包含九个单元。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第七单元:金属。
第八单元:化学与健康。
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2、具体分析: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1)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学科开设,本单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单元,理所当然地需要对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第一节“奇妙的化学”正如标题所表明的,就是要通过本节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奇妙,产生热爱化学、喜欢化学之情,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的兴趣。本节一开始就以“化学改变了社会”这一化学科学价值观为灵魂选取内容,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避免单纯说教,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亲身体验化学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通过体验化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感受到化学的奇妙。通过“观察化学变化”奇妙现象以及认识这些奇妙现象背后的奥秘,进一步领会到化学的奇妙,在这种奇妙的愉悦感受中,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组成的微粒观、绿色化学观,初步完成尝试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身边的物质,由此,初步了解“什么是化学”以及“为什么学习化学”。“怎样学习化学”是第二节“化学之旅”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化学课程改革把科学探究为突破口,说明科学探究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蕴涵着巨大价值。认识实验室、学习实验安全规则和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化学学习的坚实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当务之急。在第三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成为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2)本单元特点。
①、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尤其注意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能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②、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3)本单元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4)本单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等方面的教学。
一、总体要求任务:
总体要求:把握好20xx年高考动向,加大加强学生练习;认真备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佳作学生练习题考试题;多关心学生,培养学生最佳应试状态。力争以优异成绩完成总校下达高考任务。
任务:本学期计划完成"物质结构性质"复习,"化学实验"新课复习,二轮主题复习高考模拟冲刺练习。主题复习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基化合物等五个主题。高考模拟冲刺有10套佳作练习。同时,佳作各地试题组卷练习。
二、对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经过第一轮系统基础知识点复习,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已有了一定提高,基本概念已经掌握得比较清楚牢固,基本规律方法已经比较熟练,答题规范也有所提高,化学成绩也在不断进步。但由于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有少数同学没有达到理想复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高考大纲中所有考点:物质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碱金属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盐类水解物质结构性质工艺流程化学实验等等。难点:做好各部分知识点总结,知识结构梳理;总结各种题型解题规律解题方法技巧;研究高考动向高考信息并对高考作出比较准确预测。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学期初集思广益,制定详细教学计划,谋划教学策略,使每个教师都对工作目标自己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2、关注好零界生学生,做好因材施教。
3、所选主题具有针对性,综合性。
4、抓基础基本概念规律练规范思维过程书写过程求精准语言表述用词。
5、适当进行实战训练单科理综。
五、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系统复习
采取按章节顺序复习方式进行,贯彻"以讲引导,以练落实,学用结合,全面提高"方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核心"原则,使学生掌握《考试大纲》所要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主题复习阶段
本阶段是对第一阶段复习归纳总结深化,以主题或板块复
第三阶段:模拟练考阶段
本阶段选用具有一定综合性难度适中近似于高考试题模式套题对学生进行强化模拟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应试能力,贯彻"以练为主,辅以精讲"原则。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周期表及常见化合物的性质;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速率与平衡;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严谨态度和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安排
1. 绪论与化学基本概念(第1-2周)
化学的历史与发展
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2.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5周)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3. 物质结构基础(第6-8周)
离子键与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力与晶体类型
配位化合物与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4.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第9-12周)
非金属元素(如卤素、氧族、氮族)及其化合物
金属元素(如碱金属、铝、铁)及其化合物
酸碱理论与盐类水解
5. 有机化学基础(第13-16周)
有机化合物概述与分类
烃类(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
烃的衍生物(醇、醛、酮、羧酸、酯)
有机反应类型与机理简介
6. 化学实验与探究(贯穿整个学期)
基本实验操作与安全规范
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设计
实验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动画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项目和研究课题。
定期进行测试与作业检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一、教学目标
1. 深化理解:在基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化学原理、反应机理及物质结构深层次的`理解。
2. 科研能力培养:通过文献查阅、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前沿探索:引导学生关注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安排
1. 高级无机化学(第1-4周)
配合物化学与生物无机化学
固体化学与材料化学基础
过渡金属化学与催化机理
2. 有机化学前沿(第5-8周)
有机合成新方法与策略
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与功能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3. 物理化学与量子化学(第9-12周)
统计热力学与相变理论
量子力学基础与分子光谱学
表面化学与催化动力学
4. 分析化学与仪器分析(第13-16周)
现代分析技术(如色谱、质谱、光谱)
生物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
环境监测与分析化学
5. 科研实践与论文写作(贯穿整个学期)
文献查阅与综述撰写
实验设计与实施
数据处理与分析
科研论文撰写与发表指导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小班授课,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与讨论。
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科研实例讲解化学原理与应用。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实施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进行个性化科研指导。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科研能力。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化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新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学生之间的化学基础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高中化学的难度和深度感到吃力。因此,本学期需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完成高中化学必修1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措施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坚持按教学计划授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不随意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为了弥补直接做实验的一些缺点,可以通过播放实验视频来教学,并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
集体备课与资源共享:发挥集体力量,进行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练习、进度等,确保教学质量。
跟踪检查与反馈: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力度,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做到及时讲评和反馈。
五、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高中化学必修1的教学内容和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理论等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如称量、滴定、分离提纯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安排
1. 绪论与化学基本概念(第1-2周):介绍化学的发展史、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计量等。
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3-5周):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第6-8周):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晶体类型及性质。
4. 化学反应原理(第9-12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等。
5. 溶液与胶体(第13-14周):溶液的。浓度、溶解度、溶度积、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6. 化学实验基础(贯穿整个学期):穿插进行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如实验安全、基本操作、数据处理等,并结合理论内容设计综合实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验现象、微观结构等难以直接观察的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如化学小论文撰写、化学知识竞赛等。
强化实验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亲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评价与反馈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期中考试占20%,重点考察学生对前半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
期末考试占40%,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学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第一轮复习按计划我们将在二月底完成,从二月底2.27开始第二轮复习2.27—4.25。4.25——5.6进行三轮复习。这两轮复习是高考复习备考非常重要时期,也是让学生熟悉高考重要阶段,复习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好坏。为了使这两轮复习能扎实有效地顺利进行,确保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化学组经过认真讨论学习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认真钻研《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拿到手后,我们先07年考纲做一下对比,对比删增内容能力要求变动。然后综合xx两次研讨会把考纲再次研读,明确复习思路把握复习要求。把握领会高考试题特点变化规律,再吃透《考试大纲》基础上,还要研究命题趋势,增强备考目地性。
一、学案使用
在第一论复习中学案以落实基础知识为主,第二轮复习我 每个主题再按知识内在联系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在学案中给学生总结每一模块知识网络知识结构知识规律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等,以填空形式进行考查概括总结。然后针对高考重点热点选题,要注意各模块之间综合。尽可能选用各省市近三年高考题或模拟题,根据每个模块知识点多少学生学情确定习题量,利用课上或学科自习让学生限时完成,时反馈,以备讲解。
二、确立好主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对所有知识已进行了充分回忆加工,建立了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因此再第二论复习中要注意主干知识重新梳理,将对基础知识单纯记忆转化为理解应用,要做到概念清规律清,准确理解化学概念原理意义适用条件,以教材为立足点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
第二轮复习我们把化学分为四大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由于考试形式复习时间紧,我们把化学计算融合在四大模块里面进行复习。他们之间不是完全独立而是有着紧密联系。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一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单质化合物时即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知识网络;有机化学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之间衍变关系相互转化。主题确立后,组织本主题知识内容时,不能简单重复第一轮内容,而是要突出主干知识整合把握主干知识点,作到两点一是要抓住每一个主题中最基本原理方法,二是要抓住非常容易日常生活中相结合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复习本主题内容时,会很自然用其掌握基本原理去联系现实进行分析,为后面热点主题复习打下基础。
三、明确教师在第二轮复习中角色
第二轮复习不同于第一轮复习,因此教师在第二轮复习中要适当地转换角色。教师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当好一名指挥者策划者。所谓指挥者,即要指导学生干什么,怎么干,知识要精讲,课堂上要少讲多引导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所谓策划者,就是教师要佳作试题,每一次训练测验都要在时间上难度上内容上作周密计划安排,争取使每一次训练达到最好效果,使学生有效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提高复习效率。
四、本学期复习以提升能力为目标,以加强综合突出应用为特征。
为实现这一目标,抓好训练这一环节显得十分重要
1、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命题降低知识难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依托基础考察能力。理解学习在有坚实知识积累以后,非得抽出大量时间来练习不行,只有通过做题才能在量变基础上达到质变。在选题上,我们依据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梯度设计练习题,针对高考中知识点选择题目,在课上把学生在习题中反映出来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透彻,然后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归纳总结思考升华。
2、组织理综训练,增强高考适应能力
化学单课测试命题采用“8道选择题加4道大题形式。通过这些理科综合测试训练提升学生适应能力,例如在做题时,如何进行思维切换答题规范化审题准确化,并且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配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指导学生答题技巧,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出好心理素质。
五、第三轮复习
目是查漏补缺,以综合训练方法,进行热点练习。
四月25日我们就进入了第三轮复习,时间为两个星期,做5至6套理综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根据对大纲近几年高考题分析,考试热点集中在以下几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晶体类型元素周期律表物质量计算电解原理化学平衡有机物结构性质电离离子浓度比较无机物性质关系实验方程式计算。每次组题一定兼顾这些必考知识点,学生做过错题好题,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逐级推进。规定时间,要求学生答题像对待考试一样仔细审题—规范答题—认真检查,并且提倡做题时,要想这道题要考什么,哪个知识点什么原理什么方法。教师时批阅,发现学生知识漏洞后要针对性解决给学生时间时整理错题,然后组织再次练习,直至突破难点。练习次数为5—6次。
六、具体安排
周次日期复习内容负责人
一、2.18---2.24糖类蛋白质杨子兴
二、2.25---3.2化学实验基础李瑞聪
三、3.3---3.9准备第六次考试
四、3.10---3.16物质检验分离提纯杨子兴
五、3.17---3.23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评价郎春归
六、3.24---3.30基本概念理论路占平
七、3.31---4.6基本理论非金属高志华赵金芝
八、4.7---4.13第七次考试
九、4.14---4.20金属有机化学崔岳云李桂英
十、4.21---4.27有机化学综合练习李桂英
十一、4.28---5.4综合练习
十二、5.5---5.11第八次考试
十三、5.12---5.18自由复习保温练习
十四、5.19---5.25自由复习保温练习
十五、5.26---6.1考前实战热身
十六、6.2---6.8高考指导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命名规则、主要反应类型及机理;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熟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复杂有机反应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式学习,提升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对化学结构之美的欣赏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有机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及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安排
1. 有机化合物概述(第1周):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研究方法。
2. 烃类化合物(第2-5周):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结构、命名、性质及反应。
3. 烃的衍生物(第6-10周):卤代烃、醇、醚、醛、酮、羧酸、酯等官能团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及反应机理。
4. 有机合成基础(第11-12周):逆合成分析、合成路线设计、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基团等。
5. 高分子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第13-14周):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性能及应用;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简介。
6.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贯穿整个学期):介绍绿色化学理念、绿色合成方法、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与回收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结构出发理解有机物的性质与反应。
利用分子模型、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概念。
组织学生开展有机合成设计竞赛,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了解有机化学的前沿动态。
四、评价与反馈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报告、项目设计等)占总评的50%。
期中考试占20%,考察学生对中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期末考试占30%,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