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优秀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本页是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囚绿记》教案优秀14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囚绿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 lǐ ) 涸辙( zhé ) 淅沥( xī ) 猗郁( ī ) 移徙( xǐ ) 婆娑 ( suō ) 瞥见( piē ) 蕈菌( xùn ) 揠苗助长( à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 “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 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 绿影 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 绿色 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 绿囚 珍重祝福

念绿 绿友 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 蓬勃 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 向阳 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nt;——“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

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 ————希望、生命

绿 象征(托物言志)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 (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1、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2、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3、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囚绿记》教案 篇2

《囚绿记》课文原文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5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11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这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吕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钉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盛。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促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钉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方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囚绿记》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其象征手法。

3、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且联系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点拨法,整体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拓展延伸理解“释绿”时人们思想上达到一种升华。

从圈点、朗读的方法品味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通过学生互助合作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其感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绿是自然色中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和希望。当一抹绿出现在沙漠中时,当绿芽冲破险绽放绿意时,当无边的绿色铺面而来时,不知道大家具有一种怎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我国现代作家陆蠡的一篇作品《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原,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具有“神童”之称,是我国现代的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他坚贞不屈而死于日寇的之下,当时他才34岁。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人民贫困,这一切使这个拥有远大抱负的爱国青年感到焦灼不安与痛苦,因此让他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的意思是关起来,如囚徒、囚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

(2)、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朗读欣赏一下这篇课文,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绿是作者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长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这样做都是因为作者对绿的喜爱。

(3)、划分段落大意,用一个词来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两种分法:

①方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②方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作者对“绿”的情感有何变化,请讨论并概括。

——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

(五)、品味精彩语段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

——一下几句为参考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第五段)

——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了作者有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与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第八段)

——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第十三段)

——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六)、合作探究,深化感悟

(1)、作者为什么对绿——对一株常春藤那么的喜爱呢?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己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爱常春藤。

(2)、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几个词来概括?

——蓬勃、向阳、固执(板书)

(3)、结合绿的特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提示: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简单的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当时的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烽烟四起(文章第十三段)

——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七)、拓展研究

1、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人 而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是复杂。父母爱子女,百般呵护,却舍不得让他们去飞、去闯、去受苦;老师爱学生,倾囊相授,却在无意间左右着学生,束缚着他们个性的发展。于是我们明白,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有时,爱是一种伤害!爱不是控制、掌握和囚禁,而需要提供更大的空间,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四、小结

作者喜欢绿,写出了绿的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固执的特点,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和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这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我们我以为人学习。

五、板书

囚绿记陆蠡

一、方法

方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方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二、作者的情感变化

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

三、绿的特点

蓬勃、向阳、固执

四、绿的象征意义

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六、作业

1、同学们,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一种情感和象征意义。题目自拟,200字左右。

——提示:红色象征热情,黄色象征富贵,白色象征纯洁,金色象征高贵,蓝色象征平静等。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思路的考虑: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 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囚绿记》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 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 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

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 (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 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 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 物 抒 情

囚绿记优秀教案 篇4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四、扩展延伸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囚绿记》教案 篇5

《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和平安宁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 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 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读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囚绿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艺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品味本文纯朴清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读书动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的课题为《囚绿记》,根据事先你对课文的预习,你能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 )——( )——囚绿——( )——( )

(教师举例:比如我从第8小节的“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中概括出“囚绿”。)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揭示主旨。

过渡:在这过程中始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爱绿)

1、“爱”在文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作者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都是出自于对绿的爱。文章对“爱”的描写花了相当的笔墨。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作者抒发爱绿的句子,关键词语用“·”圈出,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读一读,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

(1)教师举例:“爱”的句子:第8小节“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的感悟:两个“装饰”的含义不同,第一个“装饰”有点缀、装点的意思,第二个“装饰”是指排遣的意思,两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2)友情提示:你还可以从修辞、感官等角度进行赏析。

(3)教师点拨:我认为作者不爱绿,文章第10小节:“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中的“不快”表现了作者并不爱绿,对吗?

(“不快”是因为作者爱绿而剥夺了常春藤向往阳光的自由,他的“不快”和所谓的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反衬出了他对绿的喜爱。)

2、作者笔下的绿究竟有何魅力让作者如此喜爱痴迷呢?请你用括号标出作者写绿的句子,并归纳一下“绿”有何品质?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这绿色常春藤的热爱与赞美吗?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请同学们先从文下注释中去了解一下作者,并从课文中去寻找一下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然后填空。

作者通过写在孤岛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赞美了 ,采用了 的写作方法。

(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再次强调“托物言志”,明确其含义。可以以《白杨礼赞》为例。

5、总结: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囚绿记》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味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批注法与讨论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出版的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学习过程】

一、基础训练

(1)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将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句画上横线,并仔细朗读体会。

二、能力提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囚绿”?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各写了什么?请理清下列线索,并划分结构层次。

绿→绿→绿→绿

(二)研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用下列的方式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表达方式(抒情)等多方面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并记下你的阅读体验,做旁批。(不少于四条)

2、先独立思考,思考不出的问题可求助你的伙伴。

①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对囚绿的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出你独到的想法。

③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④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拓展延伸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好处。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好处,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齐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lǐ)涸辙(zhé)淅沥(xī)猗郁(yī)移徙(xǐ)婆娑(suō)瞥见(piē)蕈菌(xùn)揠苗助长(y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样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绿影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绿色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绿囚珍重祝福

念绿绿友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述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述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比较,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修改,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齐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资料。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那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没有)

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期望、生命

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完美祝愿。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必须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就应尊重生命。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期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对话要贴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情绪。

能体现绿的象征好处。

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附板书设计:

蓬勃——期望、生命

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志)

《囚绿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1、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唤起学生对“绿”的意义的品评。

3、从被囚的“绿”的博爱与恩泽,激发起学生爱绿的浪花。

态度情感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二、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1、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

2、安排一教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

教学难点: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全班交流: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 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 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绿树村边合,青山锅外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A、B选做

A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B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囚绿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解读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4、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在文中快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2、解读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

教学方法:

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绿”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新授

1、解题

“囚绿记”记叙性散文

记叙囚禁绿色的经过。

2、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1)“绿”具体指什么?

常春藤

(2)运用“囚绿”相似的动宾短词来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遇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

3、分组讨论

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

不是

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时,我们可以:

a、抓描写句,品特点

b、抓抒情句,悟内涵

c、联系背景,理解形象

(一)描写句

(1)“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盛。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美丽

(2)“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顽强

(3)“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固执

(4)“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不屈服

总结:常春藤具有顽强、美丽、固执、不屈服

(二)抒情句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欢乐的象征。

(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做铺垫。

(3)“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年华。”

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点明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自耦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4)、“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

(三)、背景句子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3)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日寇入侵,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常春藤

自己

民族

三、总结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四、作业

写一个景物,力求写出它的特点,并赋予它特殊含义

五、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遇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

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1、抓描写句,品特点

2、抓抒情句,悟内涵

3、联系背景,理解形象

常春藤

自己民族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去分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并且掌握分析的具体方法方法,以及锻炼学生在文中迅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一、课前的每日一练。教师提供出一个高考易错成语,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造句,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涵义,以及让学生自己造句,来达到掌握理解的目的。这样可以为学生积累成语为以后的高考做一些小小的铺垫。

二、内容安排逻辑清楚。这节课贯穿三个问题,问题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层层递进,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在总结中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有学习目标的展示与明确。

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之处

一、教学环节中的导入遗漏。在明确完教学目标后,我直接就进入到新课,把导入新课环节遗漏掉了。这样的话,会使学生在接受新课时有些唐突,不能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二、内容讲解的深度不够。在文章的整个讲解和引导过程中,我对问题的深度给学生挖掘的还不到位,应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三、语句使用过于随意。课堂的语句使用过于随意,都很通俗易懂,没有文学性。

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我有些过于在乎课堂的整个进度,导致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并没有完成留给的思考问题,我就开始讲解,从而使他们跟不上我们的进度。

教学过程中的启示:

一、课堂上语句的使用。语句使用应该追求优美具有感染力,能使学生被老师整个深深地吸引。

二、课堂上的每环节都应具备。每个环节的存在它都有它自己的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应该多学习、多积累,使自己能成为“长流水”,去慢慢填满学生的“半桶水”。

《囚绿记》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1、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唤起学生对绿的意义的品评。

3、从被囚的绿的博爱与恩泽,激发起学生爱绿的浪花。

态度情感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二、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1、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

2、安排一教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

教学难点: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全班交流: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 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 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绿树村边合,青山锅外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A、B选做

A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B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囚绿记》拓展阅读资料

一、作者与背景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以34岁的英年殉于日寇屠刀之下。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决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陆蠡爱绿色,爱生命,爱光明,他不屈服于敌人的屠刀,终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囚绿记》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

二、参考资料

刘一新《热爱生命追求光明--陆蠡《囚绿记》赏析》 《名作欣赏》1987年第5期

《囚绿记》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

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囚绿记》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

恋绿(1 —7 )

囚绿(8 —11)

释绿(12—13)

念绿( 14 )

1、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生命 希望、向往光明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三、 拓展延伸

1、文章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能给你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以“致__”为题,写一段话。

《囚绿记》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围绕“绿”,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句子,说出“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绿——绿——囚绿绿——绿

三、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是茁壮成长了吧?

3。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细致阅读课文,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

能给你以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2.请以“致”为题,说一段话。

温馨提示:

(1)补充的对象可以为蓬勃的绿色、不屈的常春藤、令人敬仰的作者等。

(2)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