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问题

1、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用一小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3、用几小段话具体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讨论后总结):

标题: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新闻的内容。

导语:用一小段话较简洁的说出新闻的内容,常放在新闻的开头。

主体:用几段话详细的介绍新闻的具体内容。

标题、导语、主体,这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组成部分。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导语):简述渡江战役成功。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介绍三路军的作战情况,点明渡江战役的意义。

四、探索课文

1、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简洁。

2、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那么是否可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呢?

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导语。

3、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地图讲述作战情形。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总结:说明文以记叙为主,可插入适当的描写。

7、研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以本文为例):

⑴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⑵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⑶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总结说明文语言特点是要求准确简洁。

五、学生总结消息的有关知识,集体朗读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篇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 / 7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 / 7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电头(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如:法国:法新社。 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3 / 7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 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六、分析主体部分:

(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4 / 7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中路军 20日夜 安庆--芜湖 30万 甚微 西路军 21日下午五时 安庆--九江(不含) 35万 甚微 东路军 同日下午五时 南京--江阴 35万 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

5 / 7

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⑵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6 / 7

⑸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6)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准确: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七、小结: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八、课堂练习: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

7 / 7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

荻dí港获huò得锐不可当dāng当dàng真要塞sài阻塞sè

堵塞sè歼jiān灭阡qiān陌纤xiān维溃kuì退匮kuì乏馈kuì赠

2、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目标展示】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导入新课】

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讲解: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板书课题。)

【新知研习】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

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标题、导语、主体,层次清楚,堪称典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这一部分是导语。

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这是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电头起什么作用?

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师生评价。)

本文除按时间顺序外,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安排结构顺序。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却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况且新华社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军,后写西路军。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分两方面,为何一略一详?分析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⑴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不言而喻。

⑵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归纳总结】

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拓展实践】

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

如叙述东路军的战果,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地区和要塞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线则用"切断"。

完成练习三(1)。

【预习指导】

预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五、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消息的体裁格式和一般特点。

2、学习本文作为消息的两大语言特点:其一,凝练、概括、准确;其二,鲜明、富于感情色彩。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设想

这是同学们首次在课文中接触“消息”这种体裁,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住“特点”二字。有关消息的格式体例应以教师介绍为主,对消息的一般特点,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体会,由师生共同归纳。对本文语言上的两大特点,可采用比较阅读、范读、朗读的方法处理,使学生在直观上对其特点形成鲜明印象。尤其对“语言鲜明、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要点拔明白其作为消息的独特之处。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评析,试写一、二则消息,通过讲评,巩固所学。

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

1、消息的格式要求。

2、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凝练、根据、准确。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指名朗读“预习提示”所列词语,注意读准加黑的形近字,多音字。

2、提问:锐不可当当真要塞阻塞堵塞各加黑字字义。

3、指名上黑板听写,对照课文订正:芜、繁、殷、溃、签、泄、督。

二、教师范读,理清结构。

1、教师范读,同学边听边标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2、同学讨论全文层次结构。归纳讲解:

开头括号中的部分是电头。“新华社”,是消息的发布者,全称新华社通讯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长江前线”,是消息的发布地点,当时是举世注目的焦点。“22日22时”,是消息发布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时”?暗示战局瞬息万变,人民解放军在迅速扩大战果。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上一则消息,播发只有二十小时,情况已有很大发展。真实可靠,迅速及时,是消息必具的特点,由电头便可以看出。

开头两句是全文第一层,是消息的导语,总括简述消息内容。第三句至本文末为第二层,是消息的主体,具体详述消息内容。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战况。导语与主体构成总分关系,清晰严密。

3、同学结合练习二,分析主体部分结构层次。

提问: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归纳: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提问:详写西、东两路,略写中路,为什么?

归纳:如“预习提示”所说,对中路军战况前此已有报道,所以本文略写中路,详写西、东两路,体现着根据实际需要选材的原则。

提问: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归纳:”20日夜起……首先……21日下午五时起……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战犯汤恩伯21到芜湖督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三、学习本文语言特点之一:

凝练、概括、准确(板书)

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同学们可根据报道在课本附图上一一标示(教师出示“渡江战役图”,或用投影打出)。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请以导语部分为例分析语言的这一特点。

归纳:导语部分连同电头只65字,精确时间,大军人数,战线长度,渡江区域一一报道,“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极有气势的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导语概述了伟大事件,洋溢着胜利豪情,突出体现着语言的凝练、概括。这是由体裁和报道内容决定的。

齐读导语部分,深入体会。

消息是简要而迅速报道国内外要闻的文体,语言凝练、概括是特定要求。除此之外,准确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归纳:“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到达”,泛,“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共”,时限不明,一般化,“24小时内”,时限明确,“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请同学们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归纳: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对“要塞”则用“控制”,对“长江”则用“封锁”,对“铁路”则用”切断”,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类似例子在这篇五百余字的短文中到处可见。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同学齐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凝练、概括和准确。

说话,写文章都要得体,得体之一就是要适合文体。消息要求简要、迅速、真实,因此语言应当凝练、概括、准确,本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同学们课后应结合朗读,予以体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篇5

【教学背景】

本课是我接手八年级后所执教的第一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形成较好的首轮效应,我设计了这堂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特点、结构、六要素。

⑵ 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模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历史,感受正义战争的力量,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教学设想】

一、创意说明

《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二、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课下收看“新闻联播”或“今日播报”,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一篇较详细的文章记载一则新闻。

2、课堂讲述,明确新闻的要素及结构。

3、模拟军事访谈节目:

⑴ 分组准备:

每组4至5人,一名地图绘制专家,一名主持人,一名军事专家,一至二名现场嘉宾。

⑵ 合作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① 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② 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③ 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④ 当当地图绘制专家,绘制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图。

⑤ 当当现场嘉宾,设计其它提问。

⑶ 组内模拟表演。

⑷ 课堂展示,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⑴ 语文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⑵ 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 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⑸ 学生通过绘制地图、写作导播词、解说词、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等,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

⑹ 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 篇6

(一)教师: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 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还有结语。这则消息的标题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有气势。括号中的文字是电头,说明电文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发来的。消息的1、2两句是导语,从第3句到结尾是主体部分。导语一般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体朗读全文,读后给句子标序号,全文共17个句子。第1、2句是导语。主体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请同学画出三个层次的界限。

(三)教师将课本中的地图放大,挂在黑板前,然后请1、2组的同学阅读并记住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3、4组同学阅读并记住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人数、简要情况及评论;第5、6组同学阅读并记住东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地点和简要情况。然后,1、3、5组选各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边指着图边讲解,像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讲得清楚、明白,指图要准确,适当。讲解后再请2、4、6组各选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讲解。

(四)教师小结,评议同学讲解的情况。进一步指出这则消息的发表在当时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在200—300之间。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篇7

教案示例 2教学设计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 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 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宁鸿彬设计,余映潮评析)   教案点评:   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即: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