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蜜蜂》优秀教案精选12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看图谱并根据图谱进行节奏练习。
2.乐意与同伴进行节奏活动,并能根据指挥灵活变换节奏。
二 活动准备:
1.节奏图谱一张
2.指挥棒一根
3.录音机
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春天来了,好多花都开了,小蜜蜂正忙着采蜜呢,我们快点去帮帮它吧!(放〈〈蜜蜂做工〉〉的音乐做律动进场)
(二)出示图谱
1.教师:“你们看花园的花多美啊,我们快坐下来欣赏一下。”(出示节奏图谱)
2.教师:“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有的是一朵,有的两朵连在一起的)
3.(出示小蜜蜂)“现在小蜜蜂要来教我们采蜜啦!看好。(教师进行完整地示范一
遍嗡嗡 嗡嗡嗡 嗡
(1)提问:“刚才小蜜蜂是怎样采蜜的呢?”(引导幼儿说一朵就采一下,两朵就采两下)“谁愿意用你的小手来学一学(老师用口令帮助)
4.教师:“小朋友学的真好!小蜜蜂告诉我们每一朵花都要采到,两朵连在一起时要采快些(模仿嗡嗡),一朵花时可以采慢些(模仿嗡)“我们一起来试试”
(三) 完整练习拍节奏
(1)教师:“我们一起听着好听的音乐在来学一学,好吗?(放音乐注意前奏让幼儿准备好)
(2)教师:“小蜜蜂说你们学的太棒了,它还想看一次呢,你们愿意吗?
(3)教师:“今天,我们向小蜜蜂学会了采蜜,真开心,大家一起来和小蜜蜂跳个舞吧!(小蜜蜂头饰)
(四)结束部分
教师:“谢谢你们我又要采蜜了,你们去吗?(出室)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认识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呢?
一、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步骤,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从头读到尾,脑子里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学生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理解,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理解后,再回到整体上来理解。后一个整体理解比起前一个整体理解,认识提高了,加深了。因为它经历了概括提高的过程,因此获得的认识也就更完整更深刻。
教给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步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方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又要看部分,还要看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样就为逐步提高认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雷雨》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雷雨的主要景色,从整体上观察图画。有了一个总的印象后,再指导学生对照,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观察,逐段学习,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各是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概括出:
雷雨前:满天乌云,空气闷热,刮大风,雷鸣电闪;
雷雨中:雨越下越大,时间不长;
雷雨后:空气清新,出现彩虹,池塘里水满了。
每学完一部分,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步,同时又与下一部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最后从整体上来一个回合,使学生从雷雨的出现、发展、变化过程中概括出雷雨的特点,初步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就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合在一起,像一把把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怎样设计课堂的提问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设计的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在课堂提问之中,一步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前进,促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水平。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重点,尽量做到少而精,要有启发性,问题的语言要浅显,明白,儿童化。
比如《种鱼》这一课,是由三幅图组成的看图学文。通过小猫种鱼这一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道理。
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心里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最后通过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这一问,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向前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儿童的认识是怎样提高的
儿童学习一篇课文,从开始到结束,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注意掌握这个过程,并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个过程。
以《一粒种子》为例,我着重抓了三点:(1)抓事物之间的联系:种子发芽跟温度、水分、土质的联系;春天与万物生长的联系。(2)抓事物的发展变化:种子发芽出土经历了四个阶段,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这四个阶段的变化。(3)抓词、句、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抓住重点段落,从词、句到段之间的联系,从中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经过。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挺一挺”。每次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成长,反映了种子发芽的主要变化过程。我就抓住这四个“挺一挺”,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挺一挺”?种子为什么要“挺一挺”?种子
每次挺一挺,自己有什么变化?大地上又有什么变化?从中揭示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以及跟季节气候的关系。当学生对种子发芽的经过有了具体印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对现象加以综合概括,抽象提高,让学生说说: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消化、懂得了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泥土松软是促使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既有了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又上升到抽象的理性概括,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初步了解了一点植物常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
四、把学习语文、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语言文字掌握得好,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深刻;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就更真切,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文章的词和句为依据,并把词和句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加以体会。
《大海的歌》这篇课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海港繁荣的景象和大海美丽的景色,歌颂了欣欣向荣的祖国,歌颂了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了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读文,跟随作者步入画境,同时抓住描述海港景色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心情跟随作者的感情在激荡,耳边仿佛鸣奏着大海呼啸的涛声,听到了大海在欢乐地歌唱。他们豪情满怀地说:“海港两岸,装卸吊车,海轮在歌唱;大海里,石油钻探船在歌唱;整个大海在欢呼在跳跃,在歌唱,歌唱伟大的祖国像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繁荣富强。这是一曲赞美伟大祖国的颂歌,是一曲振兴中华,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凯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师生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海洋之中。
教案实录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
活动目标:
1、会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词的韵律美。
2、学习密封勤劳做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蜜蜂头饰,塑料雪花积木插好的花朵。
2、歌曲磁带。
活动流程:
1、猜谜语引出蜜蜂,黄衣服,金翅膀,飞来飞去做工忙,它的本领可真大,还会自己造小房,做出甜甜好吃的,留给大家来品尝,谁若敢来欺负它,请你留神它的枪《蜜蜂》
2、幼儿学唱歌曲,
(1.)幼儿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幼儿欣赏并回答问题:歌曲里的小蜜蜂做了哪些事情?
(2.)幼儿跟教师学打节奏,边念歌词,感受歌词的韵律美。
(3.)听着歌曲旋律,尝试回忆歌词并演唱。
(4.)看着教师的动作提示,会用轻快,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
3、创编动作,自由表现歌曲。
用塑料积木插好的花朵布置倩景,幼儿戴上蜜蜂头饰,边唱歌边跳舞。
4、总结评价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学习蜜蜂勤劳做工的精神。
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幼儿会演唱歌曲,并会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词大意。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 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 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 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 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 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 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理念以及本课教材特色,对于本课教学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指导运用默读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实验过程。
3.指导学习法布尔乐于思考的探索精神与严谨的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梳理作者的研究过程和结论。
教学准备:让学生搜索蜜蜂会辨认方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
1.播放flash视频“小蜜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进入课堂学习。并对蜜蜂进行介绍,插入部分“资料袋”内容。
2.简述作者资料,使学生对作者有初步认识,从而学习他的探究精神。
设计师生状况: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大家看一个动画,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呈现兴奋和好奇的状态)
师:同学们,小蜜蜂可爱不?
生:可爱!
师:蜜蜂是勤劳的昆虫,它为了酿造五百克蜜,一只蜜蜂通常要飞行十几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四圈。今天啊,老师请来了法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来和同学们讲一个关于蜜蜂的故事,我们先来认识认识他。
(展示法布尔资料并讲解)
师:好,下面我们就听听法布尔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学习14课《蜜蜂》。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词(7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难读的、难懂的字词。
2.生字词教学
(1)通过课件展现出要求认识的生字词,并以课内词组组词,要求同位互读。
(2)开火车,检查学生读音是否正确。期间相机解释“减”、“试”、“概”的写法和字形(概要单独拿来写)以及“几乎”、“阻力”、“推测”、“尽管”四词。
(3)去掉词组,剩下生字,让学生组一个新词。“试”、“验”、“证”、“括”
设计师生状况:
师:同学们,小眼睛看屏幕,老师猜到大家觉得哪些字词有困难,看看老师猜得对不对?(出示生词表)好,下面同位之间互相读读,看看谁读得最准读得最好!(生开始互读)
师:好,来我们来开火车读读这些词组。(读到重点词组“几乎”、“阻力”、“推测”时要求学生解释)
师:大家都读得真不错。现在,还有哪些字词大家觉得容易错的呢?
(若学生提出,则灵活解释)。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能不能帮这些生字找一个课外的朋友,组成一个新的词。
生:试、考试,测试,面试;验、测验,检验,测验;证、证直(师:证直对吗?好像不行,谁来帮帮他)……;括、括号,概括,包括
师:小朋友真聪明,都为生字宝宝找到了新的朋友。
3.互读课文,检查句子读音
(1)要求学生同位互相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
(2)抽读句子,检查生词读音是否正确。
师:学习过生字词之后,同位再互相读读课文,看看你的小拍档还有没有读错生字词?帮他改正过来。
师:好,小老师们都很认真地指导同位读好生字词了。可是老师我却有几个句子想让我们的小老师教教我,看看应该怎么读?谁来?
(出示:a.我想做个试验。b.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接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c.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不错,来,我们全部大声朗读这三个句子,开始。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28分钟)
1.默读课文,讲解默读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划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再次默读课文,告诉老师课文作者做了一件什么事?(答:“试验”)
3.再次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做这个试验?并解释“听说”的用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探究精神。
4.全班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作者为了做这个试验做了哪5件事情?用文中句子回答。
5.把文中的过程句子拆分,每一步出示一次课件,让学生分组读。
6.再次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同位讨论,用自己的话来说出试验的过程。
7.指导学生按板书提示背诵该段。
设计师生状况: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很大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默读一下课文,大家会默读吗?默读就是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划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好,现在开始默读课文。(生默读)
师:好了,老师看到有些同学画了一些词语和句子,下面我们再来认真默读一次,然后告诉老师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边默读边认真想。
师:哪位同学说说他读出了什么?法布尔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
生1:我读出了蜜蜂会认方向。
师:真厉害,知道了蜜蜂会认方向。
生2:我读出了法布尔告诉我们他要做试验。
师:原来法布尔要做试验,那么他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下面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然后找出法布尔做这个试验的原因。(生默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生1:因为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师:哦原来他“听说”了。听说课文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1:听别人说的意思
师:既然是听别人说的,那么这个消息一定是可信的、正确的吗?
生1:不一定。
师:就是法布尔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所以他就决定做这一个试验,对吧?
那么我们应该学习法布尔,不能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认为一定是正确的,要通过自己的试验去证明。
师:好,下面让我们再来全部朗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做这个试验的五个步骤分别是什么?划出文中的句子。
师:谁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老师,试验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二、第三……
(每一步出示句子ppt一次,并让全班跟读一次。最后让全班分四组读出前四步,最后一步全部一起读)
师:现在我们再次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看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说出这个试验的过程。同位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师:第一步,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1:第一步:捉一些蜜蜂(板书)
师:捉谁的蜜蜂?
生1:捉自己的蜜蜂。
师:为什么捉自己的蜜蜂?
生1:……
师:捉自己的蜜蜂是为了方便观察。
师:好,那第二步他又做了什么?
生2:第二步:帮蜜蜂做记号(板书)
师:做上记号有什么用?
生2:可以和其他的蜜蜂区分。
师:回答得真好。第三部又做了什么?、
生3:第三步: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
师: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看谁最聪明?
生4:可以知道蜜蜂什么时候回来?
师:真聪明,法布尔是让女儿帮自己记录蜜蜂回来的时间,对吗?
师:第四步呢?
生5:走了两公里路,发飞了蜜蜂。
师:真奇怪,为什么法布尔要走两公里那么远呢?
生5:……
师:老师猜啊,走远一点试验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谁来完整的把作者做试验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来讲一遍。
生: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公里路→放飞蜜蜂
师:回答得真好。从试验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得出法布尔做事情很仔细,很严谨,不是随随便便的。我们啊要向他学习,要认真的思考每一件事,要严谨细心得做每一件事。
师:现在大家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把作者做试验的部分背诵出来吗?同位试试
师:谁来试试看?
生:……(背诵)
(四)齐读课文、悬念结课(2分钟)
让学生再次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然后以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作为悬念结束第一课时教学。
设计师生状况:
师:蜜蜂飞得这么低,他们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他们最终能回到家吗?法布尔的试验又有怎样的结论?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下课。
作业:回家查查资料,看看蜜蜂到底是靠什么来找到方向的
(五)教学板书
试验→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公里路→放飞蜜蜂
(起因) (经过)
备课思路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这篇课文语言严谨,层次清楚且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4.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应在不断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大概、阻力、包括、沿途 、超常陌生、准确无误、逆风而飞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
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
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
2.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
四、书写指导
1.“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2.“辨”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中间部分与辩、辫分开。
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活动目标:
感受活泼欢快的曲调,了解并拍出2/4的节奏特点。
能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创造性的表现出歌曲所表现的情景。
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小蜜蜂的图片多张《小蜜蜂》歌曲磁带活动过程:
以猜谜语、谈话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蜜蜂的兴趣。
(1)猜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花袍,飞舞花丛中,快乐又逍遥--蜜蜂"引起幼儿的兴趣(2)引导幼儿讲述小蜜蜂的样子,以及人们形容小蜜蜂的词语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小蜜蜂》,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曲调,掌握2/4拍的节奏特点。
(2)幼儿随音乐学说歌词,并分段学唱歌曲。
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表现歌曲。
(1)引导幼儿用个别演唱、分组轮唱、男女对唱的形式练习演唱歌曲。
(2)鼓励幼儿加上动作创造性的演唱。
结束要求:
回家后,把歌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活动评析:
通过上课幼儿学会了歌曲,但第一段掌握的较好,第二段歌词记得不太好,课后需要多多练习。
活动反思:
《小蜜蜂》这首歌曲非常简单,因此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这首歌曲。 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孩子音乐学习行为的动力,兴趣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因此我将激发孩子的兴趣作为主线。对于激发孩子兴趣,采用了歌唱、游戏表演、等各种方法。 激发孩子的兴趣。用角色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去熟悉音乐,感知音乐,并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音乐的理解。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可随着音乐举手投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动中感受体验、表现美。活动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观点。
教学重点:会认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了解蜜蜂引路的道理。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互动学习,读文识字。
1、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2、指导识字,合作学习。
3、点评、范读、感悟。
4、自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
5、合作认字,记词。
6、再读课文。
7、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8、自读自学。
三、边读边议,领悟其意。
1、简单介绍列宁。
2、读第一自然段。
3、“谈天”是什么意思,能否另换一个。
4、在读中感悟。
5、大家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6、让学生读第二段,领悟其意。
四、提出疑问:
1、列宁要去找谁?
2、列宁打到了他要找的人了吗?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二、自读感悟。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三、自读交流
1、小组交流
2、路线图展示
四、看图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自愿介绍图意。
2、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3、对话朗读(师生对练)
五、让学生认识到:
列宁是凭借细心的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六、课后小结: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提供的半成品材料,进行色彩装饰以及粘贴。
2、能结合小蜜蜂的外部特征,运用毛根、活动眼睛等物件,设计出可爱的造型。
3、培养良好的手工习惯,能耐心有序地完成作品。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纸杯、卡纸、黄色毛根、活动眼睛。
2、自行准备:胶棒、水彩笔或油画棒。
3、教师准备:小蜜蜂成品、小蜜蜂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呢?日常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它?引导幼儿说出蜜蜂的外部特征。
二、教师出示成品,幼儿进行欣赏并讨论制作方法
(1)师:小这只小蜜蜂可爱吗?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蜜蜂有什么异同点?
欣赏杯身的装饰,思考涂哪种颜色比较美观。
师:我们的杯身漂亮吗?你想怎样装饰杯身呢?(将杯底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师:这是小蜜蜂的翅膀,蜜蜂的翅膀长在哪里呢?
师:我们的小蜜蜂有了翅膀,再将小眼睛,固定在纸杯上方,并用水彩笔画出小蜜蜂的鼻子和嘴巴。
师:毛根是怎样固定在小蜜蜂的头顶部呢?
三、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将制作好的成品,与小伙伴们进行分享
幼儿与小伙伴将自己制作的成品进行互换,感受互相分享成果的乐趣。
小结
这节课培养了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小蜜蜂制作中有很多精细的动作,例如小蜜蜂的翅膀需要先折出一条细细的边,需要孩子手和脑高度配合,协调一致,才可以完成。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小蜜蜂的特征,知道小蜜蜂会发出“嗡嗡嗡”的叫声;
2.幼儿能在欢快的节奏中大胆表现小蜜蜂的动作,感受小蜜蜂的'勤劳,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小蜜蜂ppt,小蜜蜂图片,小蜜蜂服饰,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蜜蜂图片,引出主题:
1.师:宝宝们,今天有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来上课,我们一起来和老师们打个招呼吧!(老师们好!)今天啊,丁丁老师带来了一个好朋友来和大家认识,你们想看看是谁吗?(想!)
2.出示小蜜蜂图片:是谁啊?(小蜜蜂)告诉丁丁老师,小蜜蜂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啊?是什么样的花纹呢?有没有翅膀啊?头上还有2根什么呀?(触角)小蜜蜂在做什么呢?(采花蜜)
二:欣赏歌曲,老师示范:
1.师:哇!小蜜蜂真可爱,还会采蜜,丁丁老师也想变成一只小蜜蜂,你们想不想看啊?(想!)好,你们把小眼睛闭起来,我来超级变变变,我数1,2,3,你们才能睁开眼哦,不许偷看哦!
2.(换好服装)看看,丁丁老师像不像一只小蜜蜂呀?(像!)现在我要学习小蜜蜂飞着采蜜咯,你们看仔细咯!(歌曲)
3.师:丁丁老师刚才是怎么飞的?(两只手变成翅膀忽上忽下的动,小脚小碎步的走)我是怎么采花蜜的?(弯腰,半蹲,两只小触角动一动,轻轻摇晃着小脑袋)小蜜蜂飞的时候还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嗡嗡嗡)
三.音乐游戏:小蜜蜂采蜜
我们的宝宝真聪明,丁丁老师现在请我们的宝宝一起和我做游戏好吗?(好)那我就是蜜蜂妈妈,你们就是蜜蜂宝宝,来,宝宝们快点变成一只只小蜜蜂,跟着妈妈一起去花园采蜜咯!
提示:可以一会儿飞高,一会儿飞低,累了停在花朵上休息一下。
师:小蜜蜂,最勤劳,每天采蜜不偷懒,你们刚才采蜜有没有偷懒啊?让我来看看你们都采了多少花蜜啦?哇,这么多呀。你们真棒,辛苦了一天,现在就跟着妈妈一起回家吃好吃的蜂蜜吧!
教学准备:试验的布块、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55—57页。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进行练笔。21
4、初步对大自然的超常现象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拓展发现更多动物的本能,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试验揭题:
1、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试验,想不想参与?挑选3位同学。这里有两块布,老师将布蒙住两位同学的眼睛。现在,老师开始试验。首先,我请没蒙住眼的同学跟着我走。接着分别带两位蒙着眼的同学走不同的路线。现在,老师要求三个同学按原路返回。
2、观察的小朋友,你们得出了怎样的结果?(没蒙住眼的小朋友因为可以通过观察旁边的景物记住路线而返回。而蒙住眼的小朋友因为没能观察,就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怎么走的。)
3、总结:人类就是通过眼睛观察,辨别、记忆身边的事物而知道路线的。那么,小昆虫——蜜蜂又是怎样的呢?它会迷路吗?它会因为找不到家而放弃吗?
4、写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蜜蜂》。请小朋友拿出笔和本子,跟着老师写一写。(虽然已经教过,但仍然可以加深印象,巩固写字。)注意:必稍微扁一点,下面是个虫,不是山。因为蜜蜂是一种昆虫。蜂字注意左右结构,右上部分是个折文,不是反文。
5、巡视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
1、这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读了课文之后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读完一遍的请举手。放下,朗读完一遍,请再默读一遍。(如果有学生写写、划划的,及时表扬。)“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的第一感觉写在句子边上,或者划出给你感觉最深的句子,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不但要划,还要记在脑子里。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把自己划出的句子,或者写下来的句子读一读。
4、读得真认真啊。看你们读得这么专心,认真,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5、学生轮读课文。
①、 读第一小节。
②、 读第二小节。
一、二小节有不懂的词语吗?解决“试验、证实、两里多路、阻力、大概、遥远、闷……”
“两里多路”通过比较举例子:
其它的一定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回答,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通过理解。(书写试验、证、)
真不错。大家都要像他们那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板书“无论……总是……”)
划下来以后,请把这两句话多读两遍。
你能照它的样子也说一句话吗?(书写“论”,马上写一句话。)
③、 读第三小节
④、 读第四小节
这两小节有什么不懂的词语么?推测、满身、激动、包括……
可以让学生通过换词、造句、打比方等方法自己斟酌。(书写“测、括”)
⑤、 读第五小节
⑥、 读第六小节
这两小节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准确无误、逆风而飞、沿途、确确实实、超常、本能……
通过学生举例子、打比方、说句子解决。(书写“确、误、途”)
三、精读课文
1、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25分钟的书。还记得老师开始提的问题吗?读了课文后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神奇、奇特、不可思议……)
2、快速阅读课文,哪里让你感受到了?
★“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他们放飞。”
①、蜜蜂装在纸袋里,不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走了两里多路才打开纸袋,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却能找到自己的家,很神奇,很了不起。
②、假如是你,此时这样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什么?是呀!多了不起,多勇敢的蜜蜂啊!
③、你从哪看出它们回到家了?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④、但我只是觉得奇怪,小女儿为什么还没等我跨进家门就这么冲过来了,脸还红红的,怎么回事?
(小女儿太激动、太兴奋了。因为试验成功了,小女儿也觉得很奇特!)
⑤连读:是呀,读“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他们放飞。”
可是“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3、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①、蜜蜂飞得很低,不能用眼睛看自己飞到哪了,更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
然而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②、谁还愿意读读这一句?(“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然而——齐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4、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①、 太不可思议了。
②、 怪不得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谁还愿意读这句话?举手的'一起读“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怪不得——齐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5、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6、此时,如果在检查蜂窝的是小女儿,想像一下,她会怎么做?
7、如果此时去检查蜂窝的是你,你会想什么?
①、 太神奇了。蜜蜂真勇敢、真能干。
②、 太不可思议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③、 为什么它们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四、总结
是啊!这么多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呢?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专家在寻找答案!于是,试验的结果出来了,作者法布尔作出了这样的总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五、拓展
学到这,我知道大家和我一样,脑子里塞满了“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去查个水落石出的。那么就多看看书吧。也许看了更多蜜蜂的资料,或者找到了更多的“为什么”,就能解决这个“为什么”了。
我们一起去查查,看看还有哪些动物有它不一样的本能,让我们吃惊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神奇的《蜜蜂》。很多词语大家都理解了。看看你还记不记得。(教师运用拿出的词语牌,整理复述课文。)
无论——课文中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拿出“无论”,指名读“无论”)无论……(学生接读)
试验——于是,课文中的我——法布尔决定干什么?(拿出“试验”,齐读)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实验)
证实——为了(拿出“证明”,开火车读)证明这个说法,法布尔开始做试验了。谁能在课文中找到与“证明”意思相近的词语?
——他是怎么做的?(拿出“推测”,齐读)
推测——于是他做出了这样的推测:……(指名回答,复述课文内容)
——然而,没等……(集体回答)
准确无误——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拿出“准确无误”读)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
逆风而行——尽管它们(拿出“逆风而行”)逆风而行
沿途——(拿出“沿途”)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确确实实——但它们(拿出“确确实实”)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超常——这靠的不是(拿出“超常”)超常的记忆力
本能——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拿出“本能”)本能。
——这无法解释的本能,让我们觉得神奇、不可思议,怪不得“没等……”(学生复述课文)
二、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法布尔用笔写下了生动、具体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此奇特、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你觉得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法布尔写得生动、具体、形象,让你喜欢呢?
请你把自己喜欢的这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抄下来。
三、体悟作者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你知道,为什么作者法布尔能把这个现象通过这么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你们如此喜欢吗?
四、练笔
1、你还知道蜜蜂的哪些知识?
2、蜜蜂可真了不起。虽然很渺小,却有这么多神奇的本能。如果你就是蜜蜂,你能夸夸自己吗?(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知道的知识,以自述的方式选择一种本能。)
3、交流
五、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能?(可以用陈述的方式,也可以用自述的方式,选择一种动物说本能。)
六、小结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快速闪过的飞虫,人看不清楚,可青蛙却是捕捉这种飞虫的能手。在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然而猫头鹰却能在这样的夜晚敏捷地捕捉田鼠。老虎、猎豹如此凶猛地对待任何一种动物,却是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这一切,都是本能!如果多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多看书,你会发现更多不可思议的,无法解释的现象,但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帮大家找出真实的答案。
希望大家多多开拓自己的眼界,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