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如下是敬业的小编枫给家人们整理的8篇轴对称图形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主线贯穿、重组素材
素材,指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种生活“素材”,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即成为“题材”了。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个生活素材,由不同的老师经过不同的情境重组,即成为了不同的题材,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哪怕是枯燥无味的数学,里面也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
二、科学预习、变革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本,以其持续发展为本,培养的是一个能持续发展的人。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可见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这一点,我校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预习方案进课堂的尝试,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相对应的“预习方案”,其中包括“知识准备”“预习内容”“预习提示”“我的尝试”及“我的疑问”栏目,学生提前预习,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和生活经验的判断完成,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会产生一些疑问,没关系,这些难点这些疑问恰恰是预习后所产生的精华,那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并不需要再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分析,只须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作重点精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某一知识点的结构、用法及需要注意到的地方。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省力省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
这样说来,课堂成为了学生的课堂,似乎教师变得无事可做,其实不然,那预习方案课堂上的教师要做些什么呢?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一课为例说明:
1、基于预习的教学策略变革。预习让学习前置,让课堂学习向前延伸,实践证明,长期的预习方案的使用也会让这种延伸更有效,这样新授部分就不能再把学生当做一张白纸,而应该作为有效预习的继续和发展。有预习的知识基础,这时课堂上的新授环节就会更加简洁和紧凑,更有效率、更有效果,那么我们原先形成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就显得滞后和僵化,我们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预习对新授的冲击设计新的教学策略。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一课中,因为有了三年级时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基础及预习,学生应该已经有关于对称轴的初步认识,但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使这种认识浮出水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关于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就是我们老师需要做的。
2、基于问题的有效认知建构。形成有效的学习问题是预习方案给课堂教学带来的重要变革,原来谈“旧知要练熟、新知不接触”,那是基于“教”的思路,现在同时实施预习方案,学生提前在文案的指导下自学新知,产生自己的问题,有共性的,有个性的,有认知基础造成的,有逻辑思维造成的,这些是教学的真正的鲜活的生成性的目标,是“活”的、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比教师的预设与预期更有意义。关注学生的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关注“学”的课堂教学思路,这才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在交流时,有学生提问:“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怎么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那就让学生根据预习先画,再对学生所画的对称轴进行评价,强调正确的画法;以加深印象;有学生问“轴对称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让学生学会画对称轴后尝试画,比一比谁画得多,同时也判断谁画得对,不同的图形画出不同的对称轴。并在画、比、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落脚在问题上,在学生迷茫的时候指明方向,在学生困惑的时候引导顿悟,在学生理解的时候引领提升。
一、教学内容:
P68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听小故事)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
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飞机、鱼、龟)
2、动手剪对称图形
(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
a、师示范剪对称图形
(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
b、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
c、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轴
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对称轴(师画虚线)
(四)巩固练习
1、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
2、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
3、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
关键词:关键词;数学语文;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每一个字、每一词都有确切的含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将每一个字、每一词的意义讲清楚。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并且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分析以及解决数学问题时,“关键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以示范为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从师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要借助小学生的这种心理来不断地规范自身的数学语言,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数学语言。数学这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该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在语言表述时要做到准确清楚,学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会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语言,养成逻辑思维强、叙述完整准确以及思路清晰的好习惯。比如,当老师要复习“轴对称图形”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学生会回答:沿着一条线来对折图形,如果可以完全重合,那么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又问: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有的学生的答案是:正方形以及长方形;有的学生的答案是: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的答案是:等腰以及等边三角形。接着教师又追问: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到底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学生回答:不管怎么对折平行四边形,两边都是不重合的。然后教师问:这位学生的回答对吗?学生回答:对。然后教师从学生以上的回答中总结出:在判断这一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主要看其在对折之后是否能够重合。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一判断方法是否准确。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会要求学生认识“对称图形”“重合”这两个关键词,但是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仅仅借助这两个关键词来分析“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教师要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然后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进行严密的定义,那么轴对称图形是指把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其中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到“完全重合”这一关键词,如果缺失了“完全”这两个字,容易造成误导,不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
二、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关键词”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如何寻找“关键词”,如何借助“关键词”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发现数学语言的魅力,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以及逻辑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领会到“关键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挖掘每一个数学概念以及每一个数学公式,引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图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当老师讲完“平行和相交”这一教学内容之后,教师会让学生来回顾平行、相交的概念。有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并且找出反例来证实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然后学生通过谈论会发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要加上“同一平面内”这几个字,这一说法才成立,教师借助这个机会告诉学生:数学定义中每一个字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叙述定义的时候,丢掉几个字容易导致这一定义发生变化。在描述平行线定义的时候,“同一平面内”是关键词,如果忽略了这一关键词,就会增加学生在以后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当教师规范了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其他语言来描述这一概念,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效果。
三、师生互动,保证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关键词”的作用。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不断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保证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另外,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最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这一难题。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来分析数学概念以及分析应用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规范自身的数学语言,潜移默化中让其认识到数学语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田金花。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法的尝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新的教材观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怎样把静态的文本教材变成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形态的教学呢?我立足以下两点认识,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改组和实践研究,以期达到活用教材、创造性地教的目的。
数学是一种文化,要让学生体会数学所附着的美学特征和文化积淀。对于具有极高审美韵味和文化气息的轴对称图形来说,仅仅把握它的形状特点,对认识作为数学抽象符号的它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努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的文化本性。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的特征,认识对称轴,能正确地识别轴对称图形。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创作图形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各种图片、信封、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知对称――感受“美”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你觉得哪只蝴蝶漂亮些?为什么?
2.师:左右一样,就是说这个物体是对称的,把对称的物体画在纸上,就得到平面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对称图形是怎样对称的?它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对称图形的奥秘。
【设计意图:学生在建构概念的同时,经历审美冲突,感受数学蕴涵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参与探索,感悟特征――研究“美”
(一)认识对称图形
1.师:为了便于大家研究,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都是对称图形吗?你们想不想来分一分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出示活动要求:
(1)请从①号信封中取出图形。
(2)每位同学先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图形是对称的,然后再动手试一试。
(3)将你的验证方法和你的发现与同桌同学说一说。
①号信封里的图形如下:
学生从①号信封中取出各种图形,玩一玩,折一折,分一分,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交流汇报,引领学生深刻体会“重合”与“完全重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要掌握“对折―重合―完全重合”这三个重要的知识。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证明枫叶、松树等图形是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对折”这一重要方法。再通过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把对称图形对折引出“重合”。最后通过把对折后的对称图形与不对称图形的比较,引出两种重合的区别,从而深刻理解“完全重合”。】
(二)认识对称轴
1.把对称图形打开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
2.比较不同的折法得到的折痕有什么不一样?
3.介绍“对称轴”,示范画法。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一个对“折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在辨析中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知道只有把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折痕才是“对称轴”。】
(三)辨别对称,理解新知
1.判断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出示活动要求:
(1)请从②号信封中取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动手折一折,画一画。
(3)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巧妙地设计四个图形判断:长方形、正方形初步渗透了一个图形可以有多条对称轴的思想;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判断的难点,利用亲自动手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包办代替,不直接告诉,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强化新知,加深理解――认识“美”
1.出示图形的一半,学生猜一猜。
2.摆姿势照相。
【设计意图:创设“拍照”这样一个游戏情境,不但拉近了师生距离,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且让学生在动作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这样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学生可以看得见的直观、形象的“数学事实”。】
3.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的对称,感受轴对称图形的文化价值。
【设计意图:古典优雅的音乐,将学生带到生活中:设计精美的民间剪纸,高大雄伟的建筑……N烂的文化在向学生无声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但闪烁着理性智慧的光芒,更有艺术审美的享受以及厚重的文化意向。让轴对称图形在学生眼中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冰冷的几何图形,一种生命的质感必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记忆中。】
四、自主设计――创造“美”
1.学生自主设计创作轴对称图形。
2.作品展示。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教学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有点担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其实老师是担心我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你们会不会玩?老师这有一张白纸,说一说你会玩什么? 想知道我会怎么玩这张纸呢?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的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撕得还是挺认真的。你们会不会像老师这样玩呢?每人都有机会,不妨请大家也来玩一玩。)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做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板书:轴对称图形
刚才同学们给这些图形一个名称,关于他们的特点我们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这些图形除了左右两边一样外,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对折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我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折一折。
既然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都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合适?说说你的理由。1.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
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
3.抽象出这类*面图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 从“轴”字出发,
5. 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6. 并通过说一说、指
7. 一指
8. 画一画,
9.深入认识对称轴,
10. 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
11. 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对称轴通常用点画线来表示。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对折以后,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你们能不能很快的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2. 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3.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行四边形等。
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判断**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写下正确的图案标志的序号。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相机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轴对称图形
张齐华出一张纸。
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
生:我们折飞机
生:我会折青蛙,
生:我们折出星星
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会玩吗?大家玩一玩。
学生撕纸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板书课题。
师:在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
生: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的,会重合。
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现在
一、以理解文本为目标,丰富师本对话的内涵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因此,可以说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既要以师者的视野,更要以学生的角度去深入钻研教材,正确解读文本,从不同角度与文本进行全方位对话,在理性思考中不断梳理知识点,挖掘文本深层内涵,为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以解读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例5为例: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教材呈现的仅仅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会融会贯通,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根据“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可知: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女生人数对应的分率是80%,美术组总人数对应的分率是(1+80%);也可以把关键句转化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4∶5”,女生人数对应4份,男生人数对应5份,美术组总人数一共是9份,女生占总人数的4/9,男生占总人数的5/9……由此得到下列解法:(1)用方程解:设男生有X人。X+80%X=36,X=20,女生80%X=16; (2)用比例分配方法解:80%=4/5,4+5=9,女生36×4/9=16(人),男生36×5/9=20(人);(3)用归一法解:女生36÷(4+5)×4=16(人),男生36÷(4+5)×5=20(人);(4)用和倍法解先求单位“1”(男生):36÷(1+80%)=20(人),女生20×80%=16(人)或36-20=16(人)。这一案例较好地呈现了教师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立足教材,在领悟教材显性内涵的基础上,有效挖掘教材的隐性外延,数学知识的意义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得到了新的构建,较好地诠释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二、以提升思维为宗旨,搭建生本对话的平台
数学教材是学生获取数学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凭借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预习文本、研读文本,并进行独立、充分、深入地思考与解读,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个性解读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例如,在导入“圆周率”时,教师给学生介绍了古今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漫长历程,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了由此带来的数学趣味故事。此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圆周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数”“怎样计算圆周率”“圆周率到底能不能算出来”一系列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利用数学文本,用教学的睿智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个体阅读文本、小组研读文本等多样形式,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汲取新知,并感受着数学家对数学的执著追求,体验着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以凸现主体为特征,创设生生对话的氛围
对话教学倡导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强调让学生在互相交往中展开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悦纳。生生对话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直接体现,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诠释。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对话,在有效地交流和激烈地争论之中,激活智慧的火花,实现视野的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例如,有位教师在提问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几乎都认为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验证以后再回答这个问题,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甲方: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乙方:这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左右两边不一样。
甲方:谁说不一样,平行四边形沿着中间高剪下来,两边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
乙方: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就一定是对称图形吗?你剪下来的图形要旋转以后才能完全重合,而书上说要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对称图形。
你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对折一下试试,让大家看看怎样对折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甲方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开始操作,但是怎么对折都不能使对折后的两边完全重合。此时有甲方同学提出了这样的意见:“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它们有对称轴。”通过生生互动,学生最终形成共识:平行四边形(除正方形、长方形外)不是轴对称图形。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位教师在处理这一细节时,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争辩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了学生自由探究尽情对话的时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取人之长,享受到了思维碰撞的快乐。
四、以生成关注为重点,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这是一种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和思考,交流彼此的观念、体验和情感,丰富教学过程,进而谋求共同的发展。“课前预设”让教学有章可循,面对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教师要用自己的睿智及时“抓彩”,整合课前预设进行二度设计,使学生在对话中激发创造热情,体验成功喜悦。
例如,笔者在组织“轴对称图形”的实践活动时,要求学生只剪一刀创作一幅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很快就剪出了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并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览。当学生沉浸在动手创造的喜悦中时,笔者打开一位同学剪剩下的彩纸,故作惊讶地提问:“瞧!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学生不约而同地惊呼:“像一个灯笼,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自己剩余的图案也是一幅富有创意的轴对称图形,原来自己只剪一刀就完成了两幅轴对称图形的作品,成功的愉悦溢于言表。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提问:请你来猜一猜,这些轴对称图形分别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在不经意间,学生就动态生成并解决了书本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教学目标所预设的,而学生发现剩余的镂空图案也是轴对称图形是课堂灵动的生成,这源于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内化,更源于师生的双向对话,这也是对话式教学的价值体现。
一、基于教学实践,把握学生认知特点
1.由感知现象到体会特征
教材先是引导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借助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旗帜升起、螺旋桨转动等,以及建筑、植物(如枫叶)、动物(如蝴蝶)等物体为学生认识平移、旋转、对称提供丰富的素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折纸、转风车、照镜子等获得诸如平移、旋转、对称等的体验,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初步感知变换现象,整体感受变换现象的特征。教材接着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主要是学习在方格纸内进行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过程和方法,侧重于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由感知现象到体会特征。
2.从单一变换到综合应用
但凡涉及到“图形与变换”的章节,教师都会让学生欣赏一些漂亮的图案、并思考图案的形成,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的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图案。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灵活应用平移、旋转或对称设计、制作图案。这一方面是数学应用与审美、手工融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是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3.与其他内容的联系
变换与图形的认识有密切的关系,如平行四边形是直接运用平移变换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可以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平行移动检验,体会图形变换的特征。
变换与图形的度量也很有关系,小学阶段中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用到了平移和旋转的思想。
而以上这些联系都是隐性的,只有先从整体把握,然后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动态联系。
二、渗透数学理念,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图形与变换”的教学难点,一方面要注重理解“图形与变换”内容的数学内涵,另一方面要注重“图形与变换”和相关知识的联系。
1.注重理解“图形与变换”内容的数学内涵
一是理解变换。如果一个平面图形的每一个点。都对应于该平面内某个新图形的一个点。并且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只对应于原图形中的一个点,这样的对应就叫做变换。几何变换中最重要的是全等变换与相似变换,在小学数学中主要引进了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
二是理解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如果原图形中任意一个点到新图形中相对应点的连线,方向相同,长度相等,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平移变换,简称平移。也就是说。平移的基本特征是图形移动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或者重合),并且相等”。显然,确定平移变换需要两个要素,即方向和距离。
如果新图形中的每个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一个点绕着一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相等角度得到的,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旋转变换,简称旋转。也就是说,旋转的基本特征是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各组对应点与旋转中连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的角度”。显然,确定旋转变换需要三个要素,即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
对称是一个许多学科都在使用的名词,小学数学讨论的仅限于图形的对称。而且仅指平面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如连接新图形与原图形中每一组对应点的线段都和同一条直线垂直且被该直线平分,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轴对称变换,每组对应点互为对称点。垂直平分对称点所连线段的直线叫做对称轴。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作以它的一半为基础,经过轴对称变换而成的。可以用更通俗的语言对轴对称图形做出直观的描述:将一个图形对折。如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叫做对称轴。
三是理解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联系。首先,这三种变换都能保持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发生变化。这是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其次。如果连续进行两次轴对称变换,那么一般当两条对称轴平行时,这两次轴对称变换的最后结果相当于一次平移变换,平移的方向与对称轴垂直,平移的距离为两条对称轴之间距离的2倍。简略地说,两次翻折(对称轴互相平行)相当于一次平移。当两条对称轴相交时。那么这两次轴对称变换的最后结果相当于一次旋转变换,旋转中心为对称轴交点,旋转角度为两条对称轴夹角的2倍。简略地说,两次翻折(对称轴相交)相当于一次旋转。
四是注重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变换的特征。学生对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不是从概念中获得的,而是在相关具体情境的感悟中和动手实践与操作的体验中体会变换的特征。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有价值的情境活动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变换特征。
五是注重在变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图形的变换是一种既直观又抽象的知识,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要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它确非易事。因此在图形与变换的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在操作、思考和语言表达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研究平移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动作或符号来模拟、表征物体的运动方式,并有意识地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或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接着,教师应鼓励学生逐步脱离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让学生尝试“在头脑中平移”,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2.注重“图形与变换”和相关知识的联系
一是从变换角度认识图形。在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变换,动态直观地刻画图形的属性。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在认识他们的特征时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对称的变换,清晰直观地发现图形隐含着的特点。
二是从变换的角度理解度量。小学阶段,在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变换的重要作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会用到拼凑、割补等多种推导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实质是图形的变换。
三、加强教学反思,优化课堂生成
教学反思的过程不但可以使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而且还可以优化课堂生成。为此,笔者对“图形与变换”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注意到图形变换对认识图形、理解度量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学习“图形与变换”这部分内容,可以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教师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初步研究,认识到教材对“图形与变换”这个领域的安排层次是从感性直观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本质认识,从对静止状态的认识发展到对运动状态的认识的,还能发现“图形与变换”与“图形的认识”、“测量”之间的关系虽然是隐性的,但联系又是紧密的。
图形的变换不仅为学生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为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提供了方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操作技术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几何直觉、空间观念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对称现象,初步理解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课件、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说说在游乐场喜欢玩的项目,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从蝴蝶形状的风筝引出“对称”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图形,认识对称
1、观察几幅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感悟对称。
2、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猜一猜:出示几幅轴对称图形,猜一猜它们是怎么来的。
2、动手操作,剪出轴对称图形
(1)师示范剪一件上衣的过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2)生动手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3)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认识对称轴
(1)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2)画一画:师示范画出对称轴,然后学生自己画,再交流。
4、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1)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2)议一议:讨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3)举一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一判: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出它是什么图形。
3、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