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优秀8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孙权劝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一)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 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 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 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为了巩固所学,加深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做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重才 善劝

吕蒙治学 虚心 听劝

鲁肃叹学 真诚 敬才

六、课堂评价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孙权劝学 篇2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案 1-4

.《孙权劝学》教案 5-6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结课即兴拓展(实录)

.《孙权劝学》活动与探究

.《孙权劝学》同步练习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孙权劝学》课文优化测控

.《孙权劝学》基础知识题

《孙权劝学》课件1  

《孙权劝学》课件2  

《孙权劝学》课件3  

《孙权劝学》课件4  

《孙权劝学》演示课件  

《孙权劝学》ppt课件6  

《孙权劝学》ppt课件8  

《孙权劝学》ppt课件9  

《孙权劝学》ppt课件10  

《孙权劝学》ppt课件11  

《孙权劝学》ppt课件12  

《孙权劝学》flash在线视频朗读课件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3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 篇4

一、所在单元(第三单元)

二、授课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

2.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教材、工具书。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

2.朗诵欣赏。

3.学生诵读课文,注意停顿。

(三)翻译理解课文

1.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翻译课文,并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3.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性格。

(四)成语积累与运用。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待。

(五)主题探讨

1.提示:课文通过故事,告诉我们道理。

2.课文主题: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写作特点

文章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七)课堂练习

词义,语气。

(八)读书名言

(九)作业布置

1.课后作业。

2.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

孙权劝学 篇5

教学案例

孙权劝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孙权劝学

设计要素

设  计  内  容

教学内 容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本,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形象地感知人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并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重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难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解决 办法

本文是故事性的文言文,应抓住“朗读”来进行教学,以读促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搜集了有关作家、作品和相关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的资料。对本文已做了预习,能够熟练朗读。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成语上有一定的坡度。积累名言警句上可能有所欠缺。

学法指导

1、在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情味。                                                    2、引导学生理解、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指导学生学习要有所思。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借助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解、探究课文内容

1、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3、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节奏。

3、抽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矫正字音、节奏。

4、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等。关注学生评价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勾划出不理解的字句在班里讨论。

2、请各小组提交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3、请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4、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多媒体显示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2)辨析古今异义(3)翻译重点句子

5、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6、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介绍

学生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词的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读

分角色读课文

并互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各组代表发言,全班一起解决

口头翻译

生回答最后归纳: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生2:“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让学生

了解作

品和作者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互评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概括出故事大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研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五、体验反思

六、拓展延伸

七、结课

1、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多媒体显示):

1)孙权如何以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书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言一写的?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请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2、点拨、评价、总结。

3、组织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

引导学生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

与《伤仲永》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 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多媒体显示)

思考并回答,相互补充

查字典解释并造句

表演课本剧

生1:从吕蒙一开始不愿读书,到接受孙权的劝告,最终学有所成,我感受到读书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生2: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生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

生1: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生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生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齐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通过谈感受和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名句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升华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认真听,进入文本中的情境

教师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通过有效的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抽读、分角色读并注意人物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并互评

理解、探究课文内容

学生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并探究文意,小组代表表演课本剧并互评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并探究文意,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体验反思: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感受。

学生谈启发并联系生活谈感受,明白开卷有益

教师引导学生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与《伤仲永》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名言警句

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运用名言警句

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

结课

教师赠学生名言共勉励

学生齐读名言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绐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力图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

在授课的过程中,课本剧的表演学生编了两个版本,一个基本与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另一个版本属现代创新版,这是我之前未预料到的,所以课时有些紧张。但是学生的创造性是很令人吃惊的,真正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挥,自我创新的舞台。所以学生的预习及课本剧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免上课造成时间紧张。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介绍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马光。司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

1、师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2、抽生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1、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师相机 www.haozuowen.net 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惊叹。

2、教师借题发挥:有的同学不爱学习,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孙权到底是怎样劝学的,居然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吕蒙浪子回头,最终成为一位饱学之士。看来,当老师的特别要学一学孙权的劝学艺术。

3、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

⑤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学旁白。

五、拓展与提高

1、吕蒙能听取孙权的劝学,最终变得文武双拳,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学习,最张“泯然众人”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

吕蒙和方仲永虽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在北宋,但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这间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请小组内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待会小组内推荐两句同学演示一下。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

①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

3、吕蒙这所以能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变得文武双拳,这与他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一位同学说: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下面请大家也谈谈你对书的感悟。

例:书是阶梯,能帮助从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

书是清泉,能滋润干涸的灵魂。

书是渡船,能载人到达理想彼岸。

书是桥梁,……

4、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打败他的叫吕蒙。可吕蒙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

二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看课文注释①。

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补充屏显:资,提供。治,治理国家。通,全部。鉴,鉴戒。目的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

三朗读课文,体味对话情味

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

1首先要读准,即要读得正确。(屏显)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

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

(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通,即要读得明白。(屏显)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为5分钟。

屏显检测

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岂:难道。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

⑶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被劝说者——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老师想在横线上写一个字,你建议写什么?(学,读等)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之后,再读课文,肯定不一样了!(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3第三步,读好,即要读出情味。(屏显)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1)看这句话:(屏显:初,权________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能不能根据对话内容和人物身份推测,孙权对吕蒙说话的口吻是什么,请在横线上填一个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同学添加词语,陈述理由,反复朗读。)

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2)吕蒙的反应是(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

同学们想象一下: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这句话改写成心理活动描写。(学生改写,教师评价)

(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能照样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脱。)

板书:劝——辞

(3)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并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朗读。看屏幕,对照和原文的区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引导学生揣摩:“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往事罢了。“孤”后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请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板书:又劝——就学

(4)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以他与鲁肃之间的一番对话来表现出来的。这番对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呢?能不能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呢?小组合作,有演员,有导演,试着展现出来。

(提示:就象前面分析孙吕那样,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并补充鲁肃情况〈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

(鲁肃:惊讶、情不自禁地赞叹。吕蒙:指责中带有自豪。)

板书:论议——结友

四理解主旨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在《资治通鉴》里呢?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屏显)

学生谈。(读书学习很重要)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读书,关于学习,你还知道哪些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的人物或者名言吗?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方仲永……

名言:

六作业

假如方仲永迎面碰上了吕蒙,他们可能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