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优秀4篇)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阿房宫赋教案(优秀4篇),欢迎参考。

《阿房宫赋》译文: 篇1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从渭南到咸阳)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向北建构,再往西转,一直延伸到咸阳。渭水和樊水浩浩荡荡,水波荡漾地流入阿房宫的围墙。每隔五步(有)一栋楼,每隔十步(有)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集,屋角互相对峙。盘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天之内,一宫之中,而天气竟会如此不同。

六国王侯的宫妃、女儿、孙女,辞别本国的楼阁宫殿,乘着辇车来到秦国。早晚弹唱,成为秦王朝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乌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过;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搜求的珍奇,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旦夕之间国家灭亡,珠宝都被运进阿房宫。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纵横的栏杆,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器的演奏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阿房宫赋》原文: 篇2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 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广东版教材为“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也做“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ián),为秦宫人。明星荧(yíng)荧(yíng),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lù)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广东版教材无“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ǐ)迤(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缝参差(cēn cī ),多于周身之帛(bó)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ōu)哑(yā),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教学过程 篇3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  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 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  名——历  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 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一、解题:

1.赋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铺陈

语文教案-阿房宫赋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阿房宫赋》教案: 篇4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这篇作文让杜牧在高考中获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此文甫出,震惊朝野,长安学子文人争读《阿房宫赋》,一时洛阳纸贵。今天,我们手捧《阿房宫赋》,还可以感受到“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盛景。不过,我读此文,常要问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常常听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可见汉赋是一代风流,但我们今天还有几人读汉赋?为什么汉赋不传而《阿房宫赋》不朽?二是《阿房宫赋》一篇骂人文字,却是字字珠玑,锦绣辉煌。现在我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你们,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 体会课文立意与构思

课文预测

1、教师设问:文题一共四个字,一个“赋”告诉了我们什么?阿房宫是宫殿,是建筑物,如果叫我们写“鸟巢”,你会写些什么呢?

一般人可能就这么写“鸟巢”的,但大师不会这么写。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岳阳楼记》《醉翁听亭记》,看看它们是怎么写的?

2、教师设问:那么这篇文赋写了什么?

3、教师设问:作者想写什么?

细读文尾

古人喜欢卒章显志,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文尾。

4、学生齐读,教师设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有点费解,如何理解?

教师提示:从下文看能否找到答案?

教师明确:秦不爱其民。

5、教师设问:从前文来看,哪些事情反映了秦不爱其民?

教师明确: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奢侈无度,是为“穷奢”,阿房宫就是一个例证。②广罗女色,是为“极欲”③搜刮珍宝,弃掷逦迤,亦不甚惜,极为浪费。古人总结出帝国王朝灭亡的铁律:“成由勤俭败由奢。”

6、教师设问:我们想象一下,当人民看到秦始皇这样骄奢淫逸,内心有什么反应?

教师明确:秦始皇骄奢淫逸“使天下之人,不敢怒而敢言”,你从“不敢”二字读到了什么信息?(暴政)人民的内心就像沸腾的火山,它的爆发之日就是阿房宫化为尘土之时,也是秦王朝轰然倒塌的之时。

教师小结1:一般的文人,想到阿房宫,就会驰骋文采,夸赞其辉煌壮丽,流露出无限羡慕之情,但杜牧立意高奇,洞察伟大建筑后面的悲剧,并揭示其悲剧的原因。

7、教师设问:“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有什么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哀”和“鉴”是后人对待历史的两种表现,“哀”是因为悲剧而悲哀,而惋惜甚至痛惜,但是“哀”只是停留在感情层面,它是不能阻止悲剧重演的,唯有拿起理性的明镜,才能清醒看到悲剧的原因,才能避免悲剧重新上演。唐太宗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8、教师设问:杜牧文章写得好不好?道理有没有说明白?唐人是不是读了这篇赋?那么,唐朝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是不是唐朝的灭亡不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那为什么唐朝还是灭亡了呢?

教师发挥:所以,杜牧是伟大的,他似乎感到唐朝也会重蹈覆辙,他似乎还感到唐朝后面的“后人”一样会重蹈覆辙,而且循环下去,这仿佛是封建王朝的一个宿命。所以,你再读读那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看看,是不是感觉到无奈,是不是觉得它好像在诅咒?是不是感到这句话余音袅袅,一直缠绕着我们的历史?那么这道咒语,我们这代人能躲得过吗?

教师小结2这篇文赋奇就奇在杜牧不仅揭示王朝灭亡的原因,还在于他说出了一道魔咒,让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学子文人读到这篇文赋时,仿佛杜牧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篇神奇的赋才刚刚完成,墨迹还未干,还湿润润的呢。所以文章的高下由识见决定的,是由文章的立意决定的。《阿房宫赋》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字字珠玑,更在于文内存有这么一点魂魄!

9、教师设问:我有一个疑问,阿房宫不是秦朝的吗?为什么作者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要牵连起六国来?(因为六国不爱其民而亡,而秦人没有看到这一点,秦人错在不借鉴历史,吸取前人灭亡的教训)

10、教师设问:文章前面有没有铺垫?

教师明确: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六国和秦人一个货色!

11、教师设问:还有没有其他的铺垫?

教师明确:有。课文开端就种下一粒种子:“六王毕,四海一。”

12、为什么不说“灭”而说“毕”?

教师明确:因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教师小结3:这就是玲珑剔透的文心,明里在写阿房宫,在写秦人,暗里跟着一条“六国”之线,若隐若现,似断似续,直到最后才出来谢幕。总结秦人的灭亡的教训,带上六国,文章就更有说服力。当然我们也惊叹作者高超驾驭文字的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