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名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为了提高我校学员的信息化素质与能力,本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信息技术的管理为主线,共分为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获取技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技术、信息的存储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相关内容。
从内容编排上可以看出,该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易程度分布不均,既包含了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又涵盖了复杂的技术原理与基本算法。因此,如何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内容的精髓,让他们能从繁重的知识体系中梳理出一条简单明了的主线,便成为了教员的主要授课宗旨。因此,采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1.信息化案例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简单生动的案例,往往可以起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实例化的作用,对于学员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发挥了较大的辅助作用。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以纯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学员面前,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互经常停留在了简单的书面或口头上的问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能动性,但是缺乏灵活性以及生动有趣的“色彩元素”,因此这就要借鉴信息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将信息化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分析,以适当、丰富的教学案例为内容支撑,以信息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开发出图、文、声并茂的信息化案例。
2.可行性分析
案例教学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局限性。对于本教研室主讲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概述、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管理与信息安全等知识点。经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设计与分析,总结出本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课程内容中包含非良构问题,即指含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中包含策略类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抽象而难以言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不能直接通过传授而让学生直接掌握这些内容,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掌握与内化。基于这些特点使得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案例的研制举例
1.案例一
以“信息获取技术”这一章为例,阐述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在本章中的应用。从内容设置上可以看到这一章难度较低,但是知识面较宽,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如果只是通过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向学员解释“声纳”的工作原理或者“红外成像仪”的技术特点等,会使学员既感枯燥又觉得抽象,如何让学员能充分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让他们带着兴趣来学习,此时就可以应用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具体案例的研制过程如下: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获取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获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各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对信息获取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通过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分析信息化对军队建设的贡献,加深学员对信息化的理解。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历程为教学内容,因为面对的是军校学员,因此主要采用军事上的典型案例来组织内容。以信息获取技术使用的媒介不同,从光电获取技术到复杂的雷达、卫星获取技术,从利用无线电波的地面获取技术到利用机械波的海中声纳获取技术等。还介绍了现代战争所采用的信息获取技术的更新换代,由此引发学员对信息技术在军队、作战领域的应用产生深入的思考。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光电信息获取技术;雷达技术;声波信息获取技术;地面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
2.案例二
以“信息处理技术”这一章为例,该章内容难度较高,有一些较为难懂的概念,比如“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此时如果用简单明了的案例向学员进行解释,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释“模式识别”时,不用专业的术语去下定义,而是采用医学上癌细胞识别的方式进行解释,通过这个案例采用一些模式识别的算法,如贝叶斯决策理论、近邻法等,具体案例研制过程为: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处理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处理技术的原理与作用;使学生对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处理技术的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案例事件作为授课内容,分别采用“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与“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验证“癌细胞”的诊断过程,让学员能够体会到现代医学与信息技术的密切相关性。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脸部识别案例;印刷体汉字识别案例。
四、教学效果
由于将信息化案例教学法贯穿课程始终,使得大部分学员都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其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而且部分学员将课程知识延伸到了对军队信息化的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军队信息化改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当课程接近尾声时,学员有组织地进行了一次题为“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的演讲,从选题到具体的演讲过程,学员都发表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同时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其中,实现了课程制订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朱莎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制原则与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应用,对教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实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多媒体的运用一改往日教学中的枯燥乏味,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中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产生共鸣,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知识。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而且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作用大致如下:
一、优化了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基本通过口头讲解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居于教学的绝对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这种黑板、粉笔加老师的原始、单一和落后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降低了其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把握历史现象、探究历史本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通过多媒体,利用影视资料、文物图片、自制动画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的、形象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使静态历史变为动态画面,使抽象叙述变为形象展现,给学生带来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丰富了课堂内容,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由于可以展示大量的信息,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详实的学习资源,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授和板书,从而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内容,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从而使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指导者,使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指导思想,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信息技术的渗透、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教师学习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例如,《孔子与老子》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北京城管大队副队长执法中被小贩误伤身亡”的新闻。让学生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讨论城市管理的问题,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民群众,去关心那些卖水果、卖蔬菜、擦皮鞋的小贩们,使学生意识到建设文明城市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为代价,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合作学习法、探索式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新的教学环境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开始涌现出来。这些教学方法的出现,都在相当程度上补充和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
三、充实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为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历史教学中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引进一些教材之外的有益于教学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数据的共享越来越普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选择所需的教学内容,将这些有益的课外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教师简单介绍独立战争的起因:“15世纪末,西班牙人开辟了去往美洲的新航线。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围绕着北美殖民地的归属和海上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搏杀。至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北美大部分土地的拥有者。英国殖民政府的残酷殖民统治,引起北美人民的反抗。”为了使学生对起因有一个较为全面、详细的了解,我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对美国诞生的历史背景及整个过程产生全面了解。同时在课堂上,通过观看《美国独立战争》电影片段,使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产生更直观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大势有一个宏观把握,又能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1.1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在目前的工业领域中,主要应用的信息工程技术为射频识别技术,这种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操纵便捷以及应用精准的特点,其还具有较强的服务功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中,可以有效提升工业生产的水平,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业生产管理的水平,从而有助于推动工业的发展。而随着射频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性能上以及各种功能上都得到了完善和更新,使得其应用的领域逐渐扩大,涉及到工业领域的各个行业中,对工业领域各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这种信息工程技术应用于汽车生产中,可以有效的实现对汽车个零件成产的跟踪监测,从而能够更好的对汽车生产的各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保障汽车生产的效率。
1.2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在目前工程领域中,信息工程技术主要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中。在工程领域中应用信息工程技术,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使得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应用信息工程技术,可以利用相关的计算软件,以及各种计量设备对工程中所需要的钢筋量以及工程建设的总量进行合理的估算,从而使得工程造价可以得到合理的预测。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利用信息工程技术对各种工程资料进行收集,然后进行整理和汇总,进而保存在数据库中,在工程建设期间,依据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工程预算和造价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把控,从而保障工程可以顺利的建设。在进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公路修筑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在工程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各种信息来实现对施工进度的把控,而在信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工程技术进行合理的创新和发展,再将这些新型的信息工程技术应用于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中,可以使得公路施工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2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信息工程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过程中,也会受到各个领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从而使得其在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信息工程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其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应先,使得其在应用比重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发展速度上以及经济效益的凸显上,相对来说并不明显,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要求电子信息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握电子信息技术的产业结构,建立合理的电子信息产业机构。
2.2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大量的广告及不真实信息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子信息的可信度,制约其推广和发展,有关电子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同时由于我国市场难以遏制的假冒伪劣的电子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盗版商品贩卖等一系列现象存在,在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下,正当商家尚且没有竞争力,而在国际上更是如此。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明显缺乏后劲。
2.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一直以来,对于一些技术关键部位的电子元件大都依赖国外进口,很多企业没有专业意识,缺少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此外,电子信息的使用和管理都需要相关专业的人才,国家对于电子技术型人才的培训效果不理想,对于人才的教育只是停留在西方国家已有的技术上面,而就目前情况来看,真正的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缺少人才就很难把这门技术快速的发展起来,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3加快发展信息工程应用的相关对策
3.1从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建立健全良好的电子信息资源发展环境。
电子信息工程产业要想获得不断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离不开国家对其行业发展的支持,加大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力度,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认真执行5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管理办法,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
3.2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任何行业的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信息工程行业来说,人才更加重要,而人才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发展的环境,实施公平、公正及公开的人才使用战略。因此,电子信息企业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同时,更要加强企业内与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政府的角度来讲,制定和实施的政策,要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在相关的服务与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回报社会。
4结束语
伴随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整体和平,尤其是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人类历史第一次进入环球经济时代。信息技术(IT)[注1]的进步,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再一次扮演起主角;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领域,它同样成为变革的催化剂与动力。
当今企业经营环境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助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反过来这种环境和趋势中的企业,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需求,这种新的需求的基本特征,笔者曾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经营策略、架构与管理体系开发建设一体化;
应用的功能、内容、方法个性化;
应用功能、内容、方法的可变性;
应用系统对其他系统、不同的应用平台、技术及环境等的开放性。
建立在传统指导思想及开发技术之上的企业信息系统(或曰电脑管理系统),是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的(参见企业IT系统开发及ERP到底是什么等),可喜的是,自90年代以来,新的观念和技术加速走进这个广阔舞台,为我们预示着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然而,时至今日,从广泛的企业用户看,应用仍然大大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远没有达到可以满意的水准。
笔者从当今代表性的企业生存环境和需求出发,根据企业建设与经营管理方面的新思想,结合业已显现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方面的新思想、新技术和趋势,对未来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特征或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在此尝试从几个方面归纳其中比较重要的特征或趋势。
从词语上,经常看到如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计算机集成制造或计算机集成企业(CIM/CIE),以及办公自动化(OA)、决策支持系统(DSS),还有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执行信息系统(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EIS)等等,它们分别概括了不同领域、风格,不同侧重甚或具时代特色的应用内容与方式。作为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在这篇文章中,将企业运做中所应用的所有电脑与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统一的、集成的体系,并称为“企业信息系统”(EnterpriseInformationSystem,EIS),它的主体由电脑及网络、通讯系统构成,包括直接用于企业各种事务的逻辑及物理实体,并可以延伸到诸如自动化生产加工检测设备中去;它不仅包括可运行的设备和软件,也包括相关的技术资源。从企业形态的角度说,我们可以将全面基于企业信息系统运做的企业称为电脑(或计算机)化企业,Cyber-enterprise。
[注1]:广义地说,我们可以将语言、文字作为人类处理信息方法——技术的开端,随后有造纸术、印刷术、电话、电子计算机、网络等等。
企业建设管理与维护
80年代开始流行的企业应用,无论是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是资源规划系统(MRPII及后来的ERP),对用户而言,基本都是“买-装-用”的“最终执行系统”,系统维护功能在这些软件上是一个纯技术的模块,属于电脑工程师的专利,而系统规划,毫无疑问,是“软件系统分析师”的杰作[注2]。在企业形态的决定者——企业的决策者或顶层管理人员与电脑应用系统之间现出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以至于自嘲为“电脑”,成为这些对系统功能最有发言权的人之常叹。有人采用强硬的方法甚至行政的方式企图将其控制麾下,或者成为不屈不挠的“自行开发”者,又或横下心来听任软件供应商和电脑专科生去发挥,其结果造就了一锅又一锅的错饭、夹生饭。
信息技术供应商为了突破这个壁垒,极力将“先进管理思想”注入到软件包中去,并为自己塑造管理专家的形象,不断地劝诱企业用户:“买进软件”就要接受管理思想——我包含的是最先进的管理思想,你信我吧”!可依照普遍规律,无论电脑业者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立场和特长之所在。于是,在IT用户和供应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死结。
上述问题的要害之一,是因为既往的那些信息应用体系,没有包含对企业规划与建设,还包括维护[注3]的支持——它应当象“定单修改”、“月报生成”一样,作为系统的基本功能(或可集成的基本功能),由非信息技术专业的企业成员去执行。对于电脑化企业来说,无法将企业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与企业建设分离,在企业的个性化成为基本生存战略,需要高度敏捷地作出改变的情形下,无法容忍满世界去寻找和购买那些套装。既然企业规划与企业信息技术系统规划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惟有让后者回归企业,回到企业决策与实施的现场去,按照用户的意愿规划和构造他们自己的企业信息系统——电脑化企业。做为信息技术业者,提供的是全面资源服务,从企业建设管理到维护所须的工具、资源、技术,以工程师的身份和方法,选择和集成这些资源,帮助企业决策与管理者实现他们的独特构思。
总而言之,从功能范围上,企业信息系统要支持从企业规划、构造到管理、维护、重规化的整个过程。
[注2]:迄今基本是如此,但也已经有一些优秀的产品,或多或少地突破,已经即具备了本文描述的部分特征。我们应当特别留意,许多产品在“实施、支持”上花费的大量工夫,却更多是出于其本身的僵化,和难用。
[注3]:这里首先指对作为一个人造系统的企业的维护,比如组织机构的调整,工作的动态分配,新的开发团队的组建等等,而不是信息系统的维护,但信息系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正常”调整、重定义的能力,见其他段落。
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容器与推进器
企业管理软件的管理含量,或者更具体地说,所“包含”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是当前许多软件商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幸的是这里包含了太多的神化。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既有的软件与宣传中的问题,而仅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明确三项前提:
管理思想、方法,终究是由企业自己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认识引进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在这里占主导地位,软件或信息技术的供应商,应当是处于满足需要的角色,不能假设企业总是落后于软件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或方法,以此为借口,掩盖“要用户适应产品”的企图。[注4]
“最佳企业实践”永远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现代企业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形成学习型组织,不断改变或引进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由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者同时扮演先进企业思想的推广者并不是最合理的方案,必然是困难、费力不讨好的。这两者比较稳定的关系或许是各自独立的、战略联盟的角色。
基于上述前提,新一代应用于企业的信息技术与产品开发,应当尽量超脱特定的管理思想、方法的逻辑,将系统定位成一个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容器和推进器,而不是酒和舵,不仅可以支持已知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还可以容纳或辅助在设计时未知管理思想和方法。装入什么动西,飞向何方,终究是由用户自己去决定的。
更具体地说,软件不应将业务方法与规则“固化”,而应交还应用者自行定义;一个具体客户应用的信息系统,其个性化的、体现了特定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大部分特征,应当是在应用现场(或决策现场),以用户主导的方式建立的,这个建立或定义的过程本身,就是用户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工作,也是一项持续的工作。
如果说存在一些与IT应用系统平台不可分割的管理思想,那主要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观念。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业者的努力方向,不应当是概括已知的管理思想和实践,而是建立能适应变化的需求,高度灵活、可靠、经济、易用的信息系统产品或模式。
[注4]:现今信息技术系统应用的初级用户,常常也不具备先进清晰、管理思想或思路,“培育引导”可能是一种基本的战略,但这与产品及服务设计上的“满足用户需求”的第一要义并不矛盾。
通用企业应用平台与专用执行系统
在售卖给企业用户的软件产品形态上,最基本的变化是由开发“通用软件”向开发“通用模式”的转变,由“打包”软件向通用平台与可动态集成的资源、工具过渡。
一个投入运行的完整企业信息系统,应当包含两个基本成分:“通用企业应用平台”和“专用执行系统”,前者除了支持后者的实时运行,还支持对后者的动态定义,是基于某些通用标准的开放的软(硬)件框架体系,介于传统意义的开发平台和最终用户可执行软件之间的东西。它的一些重要特征如下,其他技术上的特点:例如硬件平台的独立性、安全性等,已经被广泛论述,这里未加赘述:
通过导入企业模型定义或直接建模而构造特定的企业应用——对应于“执行代码”,称之为“执行系统”。
通过改变模型定义而动态地改变执行系统,上述两个特征,也可以概括为“模型驱动”。
集成不同来源的软件资源(例如各种工具、模块或组件)协同作业。
支持“应用现场开发和集成”,与其他专门的系统开发工具协调运做。
支持“平滑升级”甚至平台更替,在升级或更换的过程中保持用户的企业/业务模型定义、业务数据连续继承。
与不同的系统之间建立通讯、数据交换、资源共享等。
不仅应包含软硬件实体,还应当包含相关的技术等(可称为逻辑实体)。
一个意味深长、挑战性的话题:和现在的“操作系统”的关系。
这样的系统,并不是准备直接售卖给最终用户的,也不是一个巨型、封闭的“软件包”,我们或许难以分清,一个建筑公司和他的信息技术伴侣(见后文)到底谁是传统意义上的“购买者”,或者可以说,是二者共同购买和使用它。
专用执行系统,则可对应于传统的直接应用的系统,例如一套MRPII系统,但它是在通用平台的支持下“自定义”的,并可以不断再定义的。它的使用功能,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基础、日常业务中的应用,以数据库及网络、通讯为基础的实时的事务型应用。真正的“决策支持”,和“智能化资源规划”,要在这些基本应用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
与“买-装-用”的产品模式相比,未来企业信息系统笼统地说,体现“规划-实施-运行-重规化”这样的应用模式(参见下节),各环节还具有并行的特征,其中,“买”分散各个环节中。
由开发供应商到信息技术伴侣
传统的软件企业,离不开“系统分析规划”、“代码实现与测试”、“交付、实施与验证”、“售后服务与维护”这样一些基本步骤(传统的“软件生命周期”)。在这些步骤中,最终用户做什么,开发商做什么,实施或咨询服务商做什么,是基本清晰的。但未来的企业信息系统生命周期,需要重新理解和划分。
按照传统的观念,我们可以说,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者(这里暂且将思路集中于软件的领域),就是规划设计并生成了最终可执行“目标代码”的人,然后再由实施者将“打包”的软件安装、做必要的设置,培训用户,投入使用,另外的一些人,则将负责使用过程中的支持与维护。这个格局,将被打破:
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规划将分成企业规划与建模、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方案规划这样两个步骤,其中的企业规划与建模部分,将“回归企业”——由迄今事实上的软件开发与实施者主导回归到企业决策者主导,独立于软件系统的构建进行。
企业规划与建模工作,是伴随企业发展不断进行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这里需要一个新的角色,就是企业工程师(EnterpriseEngineer),他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将企业决策者的战略规划转变为用严谨的工程语言表述的企业设计方案,并监督或直接参与实施。他们也是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方案规划、实施以及维护过程的基本参与者,是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估与改进的基本发起者(参见企业工程是什么)。
实施及维护工程:按照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实施方案确定的技术策略和决定,安装调试并启动通用企业应用平台,集成各种必要的工具、部件,按照规划的企业模型形成“执行系统”[注5]。虽然“第一次”总是特别的,但实施和维护二者间将没有截然的界线。
企业的重规划:企业的重规划可能随时随地在不同范围上发生,企业模型也需要随之而调整,实际运行着的软件实体,同样处于相应的调整中,我们设想,在作出改变企业决策的人员之外,需要两类专业技术人员来支持和实现这些调整:一类是“企业工程师”,他们更多可能是隶属于企业方面的;一类是信息技术工程师,他们可能来自专业的信息技术机构。
在上述几个方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不需要和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开发商进行深入合作,在整个过程中直接与最终用户相关的企业信息技术人员,就是1)项中的“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方案规划”者和企业建模技术产品的供应、支持者,3)、4)项中的实施与维护者。而在企业建立和应用信息技术体系的整个过程上,都与他们保持最密切的合作,所以,如果不是企业自己拥有所有这些人和技术资源(并非绝对不可),他们将成为企业的“终身伴侣”。
从市场分工上,传统的包揽所有事情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可能分解为以下一些不同的角色:
企业应用标准的开发和维护——我们期望它由非营利的国际性标准化组织主导、控制
企业应用平台开发
应用资源开发——通用工具、模块或组件开发,特殊应用开发
企业IT伴侣——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企业应用系统规划、维护咨询或服务,资源、工具、平台的选择采购服务等
企业建设与管理技术咨询服务——企业工程技术,管理思想与方法
可以预测,最终用户系统的建成越发“远离”传统的软件代码设计。比较接近传统意义的软件设计开发工作,主要发生在对支持企业规划建模工作的电脑辅助工具或辅助工作环境的开发,以及通用企业应用平台及配套部件或工具软件的开发上。
[注5]:最初的建模工作可能是在企业安装的“平台之外”进行的,但由于动态调整的要求,平台之中也必然要“集成”相应的功能。
更先进的技术,更易用的产品
未来的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在所有功能上,都应显示更加易用的特性。易用并不代表功能简单,而是功能易于被理解和操纵。我们应当小心区分易用性与业务本身的难度:易用是要让应用者无须学习与自身业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也可以说是“免培训”的特征)。比如访问Internet网的客户无须懂得网络或拨号的协议设置,企业建模的人无须掌握代码设计的方法,企业战略决策的人无须掌握企业建模的方法等等。对于一名使用产品数据库的销售人员,它使用电脑中的产品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应当象使用电视机收看节目一样简单。而对于企业建模的人来说,他们本身的“专业知识”,就是建模,“免培训”意味着他们只要根据手册自行熟悉,就可以在不同厂家的系统上运用他们的与特定产品无关的专业知识,开始工作,除非出现了故障,无须与特定产品特征有关的“技术支持”。
具有本文所描述特征的企业信息系统,具备充分的“柔性”或“伸缩性”,它的动态改变能力,支持我们从基础的、入门的简单应用开始,然后逐渐地扩展、深入。这种弹性和动态升级的能力,实际上正是对软件技术的最大挑战,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责怪过往的软件开发制造商,基于传统的技术和思想,要想在企业信息系统这样的复杂应用上实现动态定义、升级、扩展,可说是天方夜谈。而前面提到的新技术基础的形成,令我们第一次在这个领域看到了曙光。
归根结底,这里所描绘的未来企业信息系统,对用户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能充分、迅速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用户需求。
此外,我们还有理由期望,当我们引入、应用以上述复杂先进的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时,将可以逐步地投入资金,可以“退货”。应用成为伴随企业发展和学习程度逐渐深化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象现在那样,非要一次买进整个“软件包”和一揽子实施服务。“易用”和“弹性”这样的特征,也会减少在实施上所要投入的专业人员的精力。
继承与发展
这里只是归纳描述了笔者认为是核心的、重要的新特征,新一代系统的发展,将继承和综合以往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特征。现有的各种类型的企业管理系统,比如ERP、WFMS(工作流管理系统)、EIS(执行信息系统),都各有其侧重面,留下许多“空白”,新一带系统提供完整的方案,具有填补这些空白的能力。
以现有的“MRPII/ERP”为例,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应融入整体的企业信息环境中去,如关于产品的数据,就不仅仅是传统MRPII软件所包含的结构、加工路线、成本、工时等生产能力规划、物流控制与成本核算所需的数据,而是对产品实体完整的结构化描述,并遵循产品数据交换方面的通用标准。而诸如能力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规划,物料需求计划、各种成本核算等,则作为可选择和替换的“引擎”,每一种引擎实现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算法或业务模式,适合于不同的应用对象和系统环境,根据需要集成于系统之中。近年发展起来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最有希望成为未来信息系统的事务处理核心架构;ERP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都可以被覆盖或集成。而B/W/S的体系架构,数据仓库、分布式处理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分布对象技术,群件、中间件等等,则是实现上述功能的技术方法、手段。
结语——后来居上
我们对具上述特征的新一代企业信息系统的信念,是建立在已经或正在出现的新观念和技术基础上的(参见企业IT系统开发)。所有这些趋势,对今天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供应商提出了挑战:80年代以来MRPII黄金时代造就的企业管理软件及开发体系,无法满足上述需要,必须作出脱胎换骨的改变。目前国外的许多80年以来曾取得了市场成功的老一代MRPII/ERP软件,会走进被淘汰的境地。这给后来者造成了机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案; 导学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最适合的莫过于“学案导学法”。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强调以学生“学”为中心,使学生从以前“被动学”转为“自主学”,教师从“强教”转为“导学”,将老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利用“学案”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法”
“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教案的“翻版”,它是教师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精心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学案”的内容不宜太细,可以多给学生提供材料,多提启发性问题,多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解答,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一个“导”上。
“学案导学法”就是以“学案”作为载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以“学案”作为引导,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其优点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力性,突出了学生的自学行为,强化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的设计与编写原则
“学案导学”的关键在于“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学案”是运用“学案导学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它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去感知教材,研究教材,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及深,有层次地安排所要学习的内容。
学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诊断补偿、学习导航、知识小结、当堂达标五个环节。因此,如何编写“学案”就显得非常关键,它的劳动强度大,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高,所以应该通过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学案。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学案应该分课时编写,分别处理各节课的内容,防止把多个专题内容写入一个学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内容,专项练习,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
2.问题化原则
在学案中应将新课标中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的能力。
3. 参与化原则。
在“学案”中应充分考虑如何使学生人人参与进来,如何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4. 方法化原则。
在学案中要强化“导学”的理念,通过导学使传统的教学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延伸与的拓展性。
5. 层次化原则。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做到难易有度,采用有序的,阶梯式的原则,学习过程要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性规律,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在课堂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感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全面掌握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创新的教学过程
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本节课的设计是否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这就要求在运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的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以案导学
在上课前要把编写好的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在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让学生明确自学方法。提示学生学习中应该温故而知新,学会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由浅及深地理解教材。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要求学生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学习,教学在导学中的有的放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从中终身受益。
2.讨论交流,精讲解惑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依据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反馈情况,根据课标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精讲重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励学生挑战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练习巩固,知识迁移
课堂练习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题应紧紧围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点,掌握重难点,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地能力。练习题要起到既能使学生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课堂反思,归纳总结
课堂反思是新课程理念的升华,学生通过反思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案导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孙淑娟 《浅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3期
1)信息采集:
气象信息采集主要是通过对各类传感器的利用对各种与气象有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地收集和利用,其中包括对气象卫星遥感监测信息、大气电场感应信息、雷达探测信息、太阳辐射观测信息、高空观测信息、农业气象观测信息以及地面观测资料等数据信息的利用从而实现空间信息、高空信息和地表信息等多方位的观测,通过对太阳辐射仪、大气电场仪、雷达和气象卫星遥感等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对实时信息进行探测和采集。作为气象部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信息采集在气象部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及时准确的各类气象信息,那么就无法确保气象业务的正常进行。
2)信息传输:
气象业务的信息传输主要是通过对卫星传输、微波电台、光纤专线、虚拟网、宽带网等各种方法的利用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各种气象数据。由于在全球的各个角落都分布有气象探测到的数据,因此如果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地将这些孤立的数据汇总到一起,就很难实现对气象的科学预报。在这种情况下,全球交换已经变成了气象的各类信息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个地区的数据除了要提供给本国和本地区使用之外,同时还要提供给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从而实现信息数据之间的共享。由于气象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要求,要尽可能地避免受到各种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气象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能够有效地确保气象信息实现多线路以及多途径的传输。
3)信息管理:
气象信息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指汇总、存储采集到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其包括基本信息库、业务数据库、观测数据等各种与气象业务有关的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在气象业务中信息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将信息管理工作认真地做好才能够确保气象业务的顺利进行。
4)信息处理:
在气象业务中的信息处理工作主要是统计计算各种气象数据信息,并且将相应的气象产品形成,其中主要包括业务办公系统、决策系统、数值模拟系统、数理统计系统等相关的信息系统。现在气象信息服务领域中已经全面引入了有机结合遥感系统、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气象情报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5)信息服务:
在气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工作主要是处理气象信息数据之后最终开展的各种用户服务,其包括公文交换、门户网站、气象服务、天气预警、气象情报、天气预报等一系列的服务内容。
2在市县级气象业务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2.1气象指数预报的应用
在分析各种资料的基础之上,将高温、热浪、潮湿度、感冒、舒适度等各种气象指数预报模型建立起来。通过这一功能可以将高温热浪气象指数、潮湿度气象指数、感冒气象指数、舒适度气象指数等相关的气象指数的预报结果准确地显示出来。
2.2森林火险预报的应用
通过对每日的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最高空气温度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然后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将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系统建立起来。在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系统中一共将火险等级划分为五级:一级是没有危险;二级是具有低度危险;三级是具有中度危险;四级是具有高度危险;五级是具有季度危险。
2.3地质灾害预报的应用
目前我国市县级地质灾害预报主要是由当地的国土局和气象局联合的,而通过地质灾害预报的应用就可以将当地辖区内站点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结果非常清晰地显示出来,而且还可以向相关单位快速地发送地质灾害预报信息。
2.4交通气象预报的应用
以高速公路周边的各种地貌地形特征以及气象资料等为根据就可以将当地的交通气象预报模型建立起来,并且可以对未来二十四小时的包括路面温度、天气温度以及降雨等在内的气象要素的预报结果显示出来。
2.5旅游气象预报的应用
旅游气象预报能够将当地的主要景区的气象要素预报清晰地显示出来。
2.6水文气象预报的应用
在分析各种数字资料、实时水库库容情况、蓄水量以及历年的水文数据资料的基础之上,与当地的降水预报、水文、洪涝灾害、面雨量预报、水库流域集雨面积等各种洪涝灾害因子相结合,就可以将面雨量预报模型、水库可增容预报模型以及流域面雨量模型等建立起来,从而进行水库增容估计预报等。与此同时,利用这一功能还可以将实时库容、库容估计、可增容预报、主要河流面雨量监测预报、基础设施数据等快速地显示出来,而且还可以十分方便地对其进行查询。
3结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运用互动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更深远。下面通过一个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嵌套循环”是VB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只简单地举了一个例子,给出了一个程序。学生一下子很难看懂,即使在教师的讲解下看明白,也很难举一反三,换个题目仍然难以入手。但如果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师生、生生共享研究结果,不断完善、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则教学效果非常好。
案例:打印出如下的菱形图案
*
***
*****
*******
*********
*******
*****
***
*
互动教学过程:
(1)教师给出任务,并请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给出程序。
(2)有学生给出【程序1】:
Print Tab(5);"*"
Print Tab(4);"***"
Print Tab(3);"*****"
Print Tab(2);"*******"
Print Tab(1);"*********"
Print Tab(2);"*******"
Print Tab(3);"*****"
Print Tab(4);"***"
Print Tab(5);"*"
(3)教师请其他学生评判【程序1】,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共识是反复使用Print语句,非常麻烦。有学生联系教材上等腰三角形的打印思路,想到用“嵌套循环”的方法。给出不完整的【程序2】:
For i = 1 To 9
Print Tab(???);
For j = 1 To ???
Print "*";
Next j
Next i
(4)教师总结学生的意见,并进一步表明,下面的任务就是找到i值与起始位置、“*”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即:
i:1 2 3 4 5 6 7 8 9
起始位置:5 4 3 2 1 2 3 4 5
“*”的个数:1 3 5 7 9 7 5 3 1
(5)学生研究这些数字关系,发现很难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困难之处在于起始位置和“*”的个数都是对称变化,而i值不是。但i值是可以自由设定的,那么,能否让i值也对称呢?有学生考虑让i值的范围为[-4,4],则Abs(i)为一组对称的数列。即:
Abs(i):4 3 2 1 0 1 2 3 4
起始位置:5 4 3 2 1 2 3 4 5
“*”的个数:1 3 5 7 9 7 5 3 1
(6)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找到i值与起始位置之间的关系:
起始位置 = Abs(i)+1
这样,【程序2】可以完善为【程序3】: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1);
For j = 1 To ???
Print "*";
Next j
Next i
但此时仍旧看不出i值与“*”的个数(即内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
(7)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另一组单纯的对称数(n)找两者的关系。即:
Abs(i):4 3 2 1 0 1 2 3 4
“*”的个数:1 3 5 7 9 7 5 3 1
n: 1 2 3 4 5 4 3 2 1
这样可以看出,
“*”的个数 = 2 * n – 1 , n = 5 - Abs(i)
所以,“*”的个数式= 2 * (5 – Abs(i)) – 1
(8)完成程序,【程序4】: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1);
For j = 1 To 2 * (5 – Abs(i)) – 1
Print "*";
Next j
Next i
本例是一道理解上比较困难的题目,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则教学效果不好,如果放手让学生摸索,则很多学生会无功而返。而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集全体师生的智慧,随时互通信息,相互提高,相互补充,寻求最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案例中,正是不断有学生提出方案,又不断有学生提出修正意见,才能让全体学生一起到达解决问题的成功彼岸。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是对以往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信息、情感的交流过程。
恰当把握教师的引导度是互动式教学成功的关键。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进入误区而难以自拔;教师过分引导,又会阻碍学生的自主研究。在本案例中,当学生的思路畅通时,教师只作信息的接收者和复述者;而当学生陷入很大的困境,或研究方向出现混乱时,教师才给予恰当的提示。提示的情况视学生研究的情况而定,换句话说,学生的研究情况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种师生互动,既保证了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又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在本案例实施后,有位学生并没有限于课堂上的结论,而是继续思考并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认为用内层For-next循环控制“*”的个数本身就很麻烦,而干脆改用String()函数就简洁得多,他给出了令人吃惊的【程序5】: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 + 1);String(2 * (5 - Abs(i)) - 1, "*")
关键词:物流 信息技术 应用 构成
一、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
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都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只是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而使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但其基本要素仍然同现代信息技术一样,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2、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3、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4、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二、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在现代物流核心活动的各个层次中,高效率的物流活动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从物流设备的自动化到物流进程优化乃至整个供应链各项资源的可视化,信息技术成为贯穿所有物流活动的关键要素。
1、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定单、发票、物流信息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它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包含数据标准化(报文)、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硬件)、通信网络三个构成要素。以往由于通过VAN进行通讯的成本高及制定和满足EDI标准较为困难,造成EDI成本较高,只有大企业因得益于规模经济能从利用EDI中得到利益。近年来,Internet的迅速普及,为物流信息活动提供了快速、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为EDI发展带来了生机,大大提高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用性,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2、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技术具有制作简单、信息收集速度快、准确率高、信息量大、成本低和条码设备方便易用等优点,从生产到销售的流通转移过程中,条形码技术起到了准确识别物品信息和快速跟踪物品历程的重要作用,它是整个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条形码技术在物流的数据采集、快速响应、运输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目前常用的几种条形码包括EAN条形码、UPC条形码、39条形码、交插25条形码和EAN128条形码。
3、无线电射频技术(RFID)。无线电射频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识别的距离可达几十厘米至几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仓库的双通道通讯选择指示、仓库循环点数核实和标签打印(如线路标签)和阅读包裹上的ZIP码。它适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由于RFID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近年来,便携式数据终端(PDT)的应用就是利用射频技术将PDT存储器中的数据随时传送到主计算机,可以方便地获取客户产品清单、发票、发运标签、该地所存产品代码和数量等。
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具有地理特征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以一个空间信息为主线,将其他各种与其有关的空间位置信息结合起来,整合成综合性的地理信息资料库,通过应用软件将相关信息以文字、数字、图表、声音、图形或配以地图的形式,提供给规划者及决策者使用。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国外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GIS为物流分析提供专门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5、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通信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对象进行动态定位的系统。GPS能对静态、动态对象进行动态空间信息的获取,快速、精度均匀、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反馈空间信息。在物流领域运用GPS技术,用户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货物状态,包括运输货物车辆所在的位置、货物名称、数量、重量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了监控的“透明度”,降低了货物空载率,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有利于顾客通过掌握更多的物流信息,以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
三、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中国物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化物流被业内人士称为“企业管理的又一次革命”,因为其在集中采购、集中库存、运输优化等方面的作用,较其他形式的物流业占据有绝对优势,物流信息化就是降低成本和节约时间。将电子信息技术:数据交换系统(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通讯(WAP)与互联网技术(Web)等集成一体,应用于物流管理信息技术领域,构筑专业化物流管理系统,减少物流黑洞,是增强国内物流企业竞争力,缩短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之间差距的可行方法。运用这种先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理念,借鉴国际跨国企业的先进物流管理经验,建立即时、整合、精简的物流作业流程,才能帮助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满足企业客户需求,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一、学案导学法概念浅析
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教案的复制品,它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而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学案不宜过分详细,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发现更有价值的答案,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
“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学案的设计与编写原则
学案的设计和编制是学案导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感知教材、研究教材,深入浅出,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
学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学习目标、查漏补缺、学习导引、归纳总结、当堂消化五个部分。编写学案应集中备课组的全部力量,博采众长,形成一套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学案。编写学案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学案应根据课时进行合理拆分,防止多个专题集中到一个学案里,让学生不堪重负。把不同专题平均分配到各个学案里,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化原则
学案应把教学要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焦点,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获得问题的答案,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套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参与度原则
学案应力求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4.层次化原则
学案的编写要体现一定的梯度性,符合学生的常态化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使优秀学生有所收获,也要激励成绩一般的学生,更要让学习困难者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体验
具体来讲,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环节:
1.抛砖引玉,以案导学
课前,教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学生根据学案先行预习,明确学习任务、重难点,进行试探性思考并发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述表格信息加工这一部分时,不少学生对表格数据加工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在学案里设计一些问答题,如EXCEL常用方法恢复,虽然学生的接受能力、起跑点有所不同,但通过学案使没有基础的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同时,有基础的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
2.难点反馈,指点迷津
适当采取启发式教学,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问题得以解决后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任务合理划分为几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主动探索更深、更难的问题,直至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难点解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达标训练,举一反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操作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当堂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使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让学生既能掌握单一知识点又能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触类旁通。例如:可在学案中提供comNIC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学生掌握建立图表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表达数据,并在学案中提供链接网址,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图形表达与comNIC的专业图形,根据comNIC调查实例展开课堂延伸,系统教授利用表格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4.反思评价、总结归纳
教师在课堂结束时指导学生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特殊问题上升到一般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生学习了EXCEL后,应对其他办公软件Word、Frontpage、PPT中的表格功能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这几个软件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表格。从表格数据分析、加工的过程中,可以总结信息加工的一般规律,进而了解信息加工的目的,由点及面,加深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学案并非操作说明书,而是结合教学主题,针对关键点进行提示和点拨。学案注重方法和过程的引导,并非操作说明书似的照本宣科。因此,学案应层次分明,难度起伏,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入更高的水平。适当的时候教师要主动撤离,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又要及时出现。教师要灵活运用学案,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利用学案巩固知识,温故而知新,活学活用。“学案导学法”的特色是“课前下功夫,课堂得成效,课后获愉悦”,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最终的追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