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优秀6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篇1

在文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里,作者他想要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呢?让我们来进入文章的阅读题目中去吧!下面是有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题目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原文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题目

1.你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请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说明。

3.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答案

1. “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即通常所说的“人应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有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作者认为,这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废,否则,走向一面,即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这是一种理想的为人准则,是作者给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一张救治良方。在现当代哲学领域,这剂良方闪耀这理性的光辉。

2.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作者将导致丑恶现象的原因归结到人缺乏“良知”、缺乏爱心,因而,人“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进而社会弊端丛生。

作者弗罗姆提出这一观点,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没有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找原因,所以又有其局限性。

3.这文中的大部分篇幅里,作者极力阐述和强调“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终的,所以,母亲对孩子的过失甚至是极大的错误乃至犯罪都会给以原谅、维护、祝福。

这句话运用假设和夸张的语气来极力凸现“母爱”的博大和无私,突出“母爱”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上是小编分享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题目及答案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

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10):总结全文。

(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

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孩子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孩子是如何发展母亲的良知,而又发展父亲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初几个月和*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能力情感目标)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

(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文本中的故事,深入理解并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条理、清楚地讲述生活中的事情,联系当时情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发表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在故事中感受,在感受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切身理解、感悟和回报父母的爱。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学会正确理解和接受“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口语交际要注意“倾听、表达、应对,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本文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突显学生的交际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怎样把事情讲清楚完整,能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得体文明地进行交流等方面掌握的还不够全面。另外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这次交际中应多给那些交际能力欠佳的学生机会,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父母的爱”相关的资料。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情导入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激发口语交际兴趣。同学们,请问你每天吃的可口饭菜是谁为你准备的?你身上穿的干净的衣服,是谁为你洗的?你生病了是谁照顾左右?

2、师小结:(深情地)没错,父母的爱情深似海,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舞。从你们哇哇落地那一刻起,到教你们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当你们取得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绩,父母亲便为你感到骄傲,自豪;当你们生病或伤心时,他们又是多么着急心痛啊!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爱中一天天成长的。

二、交流三个小故事,理解父母的真爱

师:今天我们就以父母的爱展开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板书课题――父母的爱)。希望大家能积极地参加到我们的交流中来,大胆发言,(板书:大胆发言)尽可能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风采。

下面先让我们看看这两个小片段。(多媒体出示两个片段)

片段一:妈妈很爱刘明明,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让她做,连书包都是妈妈帮着整理。有一次,妈妈出差,几天不在家。刘明明上学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

片段二:冯刚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每次考试结束,是他最害怕的时候,因为少不了又要被爸爸训斥。爸爸每次骂完他,总是说:“我爱你,才会这样严格要求你。”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片段?(指名读两个片段)

师:同学们,听了这两个片段,你对片段中的父亲或者母亲的做法,有什么自己的想法?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

生汇报。

汇报时,师提出要求:让听的学生评价,从而指出发表看法时要表达清楚,其他的同学要做到认真倾听。(板书:表达清楚,认真倾听)

假如刘明明的妈妈或冯刚的爸爸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去劝说她(他)呢?你想劝说谁?师扮演妈妈或爸爸,指名来劝说。(师引导:对于父母,我们说话时应注意什么?对,文明有礼。)可随机让学生请一位男老师扮演爸爸。

师:其实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颗深深的爱心,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相同罢了。

师:刚才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个片段,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第三个片段)

同学们自己默读,看了这个片段,你觉得李路杰的爸爸做得怎么样?

片段三:李路杰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喜欢动手试一试。有一次,李路杰把家里的电话机拆了,却再也装不好了。爸爸知道了,没有批评他,而是亲切的说:“既然你能拆开,就一定能把它装起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李路杰终于把电话机装好了。

……

生:李路杰的爸爸真好!当孩子犯错时不是一味批评,而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锻炼了李路杰的动手动脑能力。

师总结:第三个片段让我们明白父母应该像《学会看病》中的母亲那样,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像李路杰爸爸一样,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自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最爱我们的人是父母,最疼我们的人还是父母。父母的爱体现在生活点滴里。我收集了部分与同学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请大家用心观看!(多媒体出示图片,并播放歌曲《懂你》)

三、联系生活,诉说故事,学会感受、理解与沟通。

师:孩子们,看了这些图片,我很震撼,不知你们有什么感想,是否也勾起了你对往事的回忆?你们是否能把你们生活中的父母的爱的故事告诉大家与大家共同分享呢?(多媒体出示话题)大家请看这些话题,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自由发挥,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想好怎么说,注意把话说清楚完整!

(生在认真思考,后陆续有些同学举手)师:嗯,已经有许多同学跃跃欲试了!这样,下面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说,注意,说的同学要说清楚完整,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询问你的同桌。(师巡视,并指导说)

师:好,很多同学都说得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故事!挑选同学代表上台和大家分享故事。

师小结:从你们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也感受到大家深深的自责。此时你们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和爸爸妈妈说,下面请拿出你的笔写一写你对父母想说的话吧。

五、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完成小练笔

写一写你对父母想说的话。

师小结:百善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吧!

六、课外延伸,体验关爱

1、选择其中的一则小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他们交流看法。

2、把你写的对父母想说的话大胆地向父母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把课堂延伸至家庭,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融洽与父母的关系。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

大胆发言表达清楚

认真倾听文明有礼

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一、设计意图

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不能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另外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相对薄弱,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教学中的得与失

经过一段时间的口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这节课中,我反复引导与鼓励学生,使他们较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在授课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说得不好,这时,老师就要多鼓励学生,从和他们的简单交流中找出让他们张嘴的突破口,不断启发引导他们把话讲清楚说具体,进而做到得体。还有就是当学生感觉自己无话而说时,老师要创设情境,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分享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时,就搜集了一些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再加上老师的生动介绍,相信一定勾起了学生对往日的回忆。这就是创设情境,打开思路。另外,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了,所以教师要把口语交际渗透在平常教学的点滴中,对班级的每位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有熟悉的了解,然后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这样才能制订出完善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点滴中无形地锻炼口语的表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之说话表达清楚、得体,应对自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情感教育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让每个孩子感受爱、理解爱、表达爱,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是多么惬意、美好的事情。为了让中班幼儿乐意了解自己的父母,并且爱他们,去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博大的爱,特意举办此次爱的活动《了解父母的爱》。

活动目标

1、乐意了解自己的父母,并且爱他们。

2、感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博大的爱。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使幼儿乐意了解自己的父母,并且爱他们。

2、感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博大的爱。

难点:

感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博大的爱,并能口齿清晰地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一星期给幼儿每人一个鸡蛋,随身携带,尽量保持它的完整。

2、材料准备:制作一个妈妈抚育一个小婴儿一天的录像。

3、环境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相互关爱的资料,布置区角。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照顾一周蛋宝宝容易吗?”

(1)请小朋友出示照顾一周的蛋宝宝。

(大部分小朋友的蛋宝宝破裂)

(2)说说这一周你们是怎样照顾蛋宝宝的。

(3)照顾一周蛋宝宝容易吗?

老师:对呀!照顾一周的蛋宝宝很不容易,你们很小心地呵护可它还是有可能会破,把蛋宝宝照顾很好的小朋友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你们知道吗?你们照顾的仅仅是一个蛋宝宝,你们小时候可比蛋宝宝更难照顾,我们现在了解一下小时候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好吗?

2、看录像: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

(1)说一说,看后有什么感想?

老师:是呀!妈妈照顾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仅仅是一天,妈妈是长年累月地照顾我们,我们才能茁壮成长,知道了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我们也要同样去爱妈妈。我们可以怎样爱妈妈呢?

(2)献爱心,照顾托班的弟弟、妹妹,给他们喂饭,帮他们入厕,带他们游戏。

活动结束

1、了解爸爸妈妈的生日,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

2、开展有意义的募捐活动,体验关爱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由感受爱的氛围,并能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所包涵的爱的情感。反思整个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幼儿在表述的过程中语言描述不完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提升。第二,在引导幼儿将以往经验与儿歌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升,幼儿阶段的孩子是培养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知识迁移能力更应该从小培养,这一方面的思维训练还需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篇5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课文导读

条分缕析   鞭辟入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读 本文是《爱的艺术》中“爱的理论”的重要章节,作者从心理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爱”的理论。文章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全文共分10个小节,描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构成健康而成熟的灵魂。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富有理趣,是本文说理的一个鲜明的特点。阅读此文,我们应该注意梳理作者分析说理的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体会深刻周详的理趣。 第1至3小节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这一部分按儿童情感成长过程来阐述,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爱由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的变化:(1)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2)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3)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4)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意识到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5)成熟时期: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一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的过程。 第4至第8小节从情感对象的角度进行阐述。先叙述现象,再阐述原因。第4小节指出“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指出了人出生前后,爱的不同对象: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同母爱的关系尤其密切,而待到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他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第5小节由表及里,指出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本质区别:母爱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母爱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并指出“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使人痛苦”;因此,每个人都牢牢保留着对母爱的的渴求。第6小节递进一层,用对比、比喻的方法描述母亲与父亲同儿童的不同关系和作用。母亲代表着自然界,父亲代表着思想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第7小节用对比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剖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指出父亲作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强调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父爱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作用:消极的一面是父爱须靠努力获得,积极的一面是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第8小节再深入一层论述,分析父母的爱的态度与孩子身心成长之间的关系,指出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作用:母爱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爱给予孩子自信心,使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还指出了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的表现的要求:母亲不应让孩子惶恐,父亲不应专横,而要宽容。 第9、10两小节是这一部分的总结,第9小节解释了一个成熟的人的内涵: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既发展了父亲的良知,又发展了母亲的良知;这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因为这样的生命个体既秉承了父爱与母爱的优点,又在综合的过程中懂得这两种情感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弗洛姆不同意弗洛依德的关于合并父爱与母爱而产生一个新的心智结构的观点,而是强调了父爱与母爱是在人的心智里的不同领域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能够综合而不是“融合”或者“结合”。 本文不是简单的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弗洛姆对于“爱”的理解,是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的。他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所以,他在文章中将爱看成是维系社会的根本所在,“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是也将爱看成自己付出的一种回报。全文分析鞭辟入里,说理有条不紊,深入浅出,把读者领进了他所醉心营构的爱的艺术的理论大厦。 训练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课一练 一、        选择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自恋(liàn) 孪生(ruán)  诞生(dàn)  涎( xián)皮  b.烫手(tàng)   熨帖(wèi)   乳汁(zhī )  家什(shí) c.赢得(yíng)   羸弱(lěi)    依赖(lài)   水獭(lài) d.罪孽(niè)    分蘖(niè)   履行(lǚ)    颠覆(fù) 2.下列句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他对爱的     是感谢和高兴。 ⑵“政协”和“人大”两会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因为两会的议题与国计民生          。 ⑶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     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a.反映   休戚相关      阻止 b.反应   息息相关      阻碍 c.反应   休戚相关      阻碍 d.反映   息息相关      阻止 3.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b.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必须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两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联的。 c.小李在学习上很有一股钻劲,不管遇到什么疑难都要归根结底,弄个明白。 d.欧洲人何以对千分之零点五的转基因稻米惶恐不安,这让美国人实在无法理解。 4.下列一段话选自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中的《爱的理论》一章里的一节,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重新调整。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是在于给予的行为。②“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③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能力。④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⑤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⑥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②①⑥⑤④  c.②③④⑤⑥①   d.②③①⑤⑥④ 二、阅读与理解 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对孩子生存的肯定有两方面:一是对保护孩子生存和成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另一方面比单纯的保护更进一步,它是灌输给孩子对生命的爱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活着是美好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就好。母爱的这两个方面的责任,简明地表达在《圣经》故事的创世说之中。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这与对生存的简单关心与肯定相一致。①但上帝超出了这个最低要求。创造了自然和人之后的每一天,上帝都说:“这很好”。第二步,母爱使孩子感到: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很好;母爱灌输给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着的愿望。同一思想在《圣经》另一象征主义中,可能被表达出来。乐园(土地总是母亲的象征)被描述得“富饶而实足”。乳汁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即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②大多数母亲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母亲能同时贡献“蜜”。为能提供“蜜”,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个“好母亲”,而且还必须是个愉快的人——许多人达不到这一目标。这种对孩子的作用大概没有被夸大。母亲对生活的爱象忧虑一样感染孩子。③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全部个性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其实,人们是能够在孩子——或大人——中分辨出谁仅仅得到了“乳汁”,谁得到了“乳汁和蜜”的。 (节选自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 1.请简要概括本段文字所述的主要观点。 答:                                                                                                 2.文中画线①处的“但上帝超出了这个最低要求”的“这个最低要求”指的是:                       。 3.文中画线②处的“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全部个性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一句中“两种态度”分别指的是什么?请联系本段语境阐释。 答:(1)                            ;(2)                           。 4.请解释文中画线(1)处语句的含义。 大多数母亲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母亲能同时贡献“蜜”  。 答:                                                                                                。 5.这一段作者在说理时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试举例说明。 答:                                                                                                。 【参考答案】 一、1.选d , a. 孪生(luán) b. 熨帖(yù)  c. 水獭(tǎ)(本题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个常用字的字音的认读能力,为便于比较迁移,强化记忆,采用形近或同声旁的字来设置干扰项) 2.选c,(本题检测课文中几个常见的易混成语与词语的意义的理解) 3、选c,应改为“寻根究底”。归根结底,是归结到根本上的意思;而寻根究底,是寻求根由,追求底细。(本题检测学生对课文中四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的能力。) 4.选a (本题检测学生连贯地表达语言的能力) 二、1.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肯定,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孩子生存和发展的关心和责任,对生命的爱的态度。2.对生存的简单关心与肯定。3.(1)对孩子的爱的关心和肯定;(2)让孩子感到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4.大多数母亲能负责任地关心和保护孩子的生存和成长,而只有少数的母亲同时能使孩子觉得活着是美好的,能以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孩子。5.(1)类比论证,如阐释母爱的两个方面的责任,用《圣经》中的创世说的故事(上帝造人)来类比;(2)比喻论证,如分析母爱的两种态度,分别用“乳汁”和“蜜”来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篇6

年级: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课题: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设计:小劲

一、设计理念:

交际性是口语交际最本质的特点,如离开了交际性,口语交际就如同那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因而,本节课力争将交际落到实处,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多边互动,在交际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本节课尝试用情来打动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情动而辞发,促使学生在有温度的课堂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语言打动他人。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具体的父爱母爱的故事明确清楚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2、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父母的'爱,培养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

3、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并在交际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学会通过具体的父爱母爱的故事明确清楚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2、难点: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并在交际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关于父母之爱的动人小故事

2、教师准备:课件、搜集歌曲《懂你》、《烛光里的妈妈》和《感恩的心》、公益广告短剧《给妈妈洗脚》、相关视频以及背景音乐。

五、口语交际的过程

(一)、情景导题,激发交际兴趣

1、伴随着背景音乐朗送诗歌《妈妈,我爱你》:妈妈,我爱您/在静静的夜晚,我依偎在您身旁/亲爱的妈妈,你叫我快快长大/您说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好/我说:来了,来了/我是您的小宝贝/妈妈的怀里最温暖/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全给了我/让我大声的说:妈妈我爱您!

2、学生自由谈感受。

3、同学们人间正因为有了爱,世界才会这么美好。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呢?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板书题目: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二)、创设情境,引发交际欲望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播放视频《游子吟》。听完你想说什么呢?

评评刚才谁说的好。(板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等)

(三)、回忆感人事例,重温父母的爱

1、同学们,父母给我们的爱你们是否用心去观察过,去体会过呢?你观察到爸爸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吗?在你们的生活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关于爸爸妈妈关心你、爱你的感人的故事。同桌交流感受,说你一件爸爸、妈妈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提醒交际要领)

2、学生发言。回忆一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爱(可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或相片)。

3、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学生谈的比较多的可能是生病时的照顾,节日买礼物带来的快乐等。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果学生谈母爱多,可引导学生谈父爱;如果父母不在了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等,尽量使他们同所有的学生一样感受到亲情和爱)

4、过渡: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才拥有了自己绚烂的花朵;一株幼苗因为对一缕阳光的感恩,所以才拥有了自己甘美的果实;一只小鸟因为对大地和天空的感恩,所以才拥有了自己翱翔的翅膀;一颗心灵因为对爱和善良的感恩,所以才使自己拥有了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我们要感恩父母,就像小草要感恩那沉默不语的大地,是他们用纯洁的父爱和母爱,为我们遮风蔽雨,给了我们一片洋溢着爱和温暖的成长原野。因为,父母的爱永远是伟大无私的。(板书:父母的爱伟大无私)

(四)、交流汇报,感恩父母

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呢?播放多媒体,欣赏一则短剧《给妈妈洗脚》。边看边想:你喜欢这个小男孩吗?为什么?

1、你想用什么方式去回报父母的爱?和小组同学交流。想好在全班交流汇报的方式。

2、全班交流汇报。(可以用各种形式汇报)

3、评议。

4、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可爸爸妈妈今天不在现场,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就把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在小卡片上,“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咱把小卡片张贴在班上的展室里,邀请爸爸妈妈来参观展室,到时候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大家说好不好?

(五)、总结升华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同学们不但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对自己深深的爱,也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希望同学们要勇于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不管用什么方式都可以。

(六)、感悟于心,情感喷发

1、这时候,我不由地记起了一首歌,叫──烛光里的妈妈。(播放音乐)在这首歌中,一个女儿的深情诉说,表达了一个女儿对妈妈的爱。我也是妈妈的女儿,可我长了这么大,却从没有给爸爸妈妈亲口说声:我爱您!也许你曾经很幼稚,让爸爸妈妈担心,也许你曾经很顽皮,让爸爸妈妈很操心。也许你曾经很固执,让爸爸妈妈很伤心~~也许~~孩子们,在这样的时候,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吗?

请拿起手中的笔,把这些心理的话说一说吧(同时屏幕显示──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抽生读读他对自己父母说的话,及时给予肯定。

2、教师寄语: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父爱母爱是你身上的两重衣,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父爱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

3、用《感恩于父母的心,祝福父母》的诗歌视频朗诵结束本节课。

(七)、作业

回去后选择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对爸爸妈妈的爱。

附板书:

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表达清楚,流利,完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