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峨眉山月歌》教案【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2、3.

3、搜集写月的诗句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2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课始,我让学生谈谈对峨眉山的了解,学生由于之前读了《补充》,举手挺踊跃的。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学习诗歌,我引导学生看看图片,读读诗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这一问题,贯穿全课。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默默地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进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呢?我决定从听觉方面入手,于是问学生:李白此刻在图片上的哪个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会听到什么呢?学生纷纷开始讨论,交流时,说得流畅,轻松!此刻,他们仿佛真成了诗人,读起来也特别有味道!看来,教学古诗,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有时一个问题,便推了学生一把;有时看一下图片,学生便借机跳入了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不必囿于理解诗意,解释关键字词;进入情境,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古诗两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开始了思考这堂课了,为了突破枯燥的古诗教学,我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法。

上课一开始必要的导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这节课后的任务就是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故事!看得出许多学生都有点畏难的表情,但是碍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张张惊讶的嘴而已。

既然觉得有难度就好了——有压力才有动力!接下来我就发问了,同学们都感到有难度,你们觉得难在哪里?提出来说说!这下子,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听得也认真多了!而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

每当一行诗歌的重点、难点突破了,我就让学生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我此举的目的:一是真要听听他们会说了没有;二是没有举手的人要么没有听课,要么还有问题,乘机发难(哈哈哈!我觉得我有点阴险的!)双重压力之下,我觉得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主动了!

而在讨论中,老师的巡视也应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安排小组代言。今天我就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们交流,并让他们帮我代言。

今天连上两节课下来,大家好像都没有累得感觉,今天的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大方向上,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细节上耍耍阴谋也无妨!

教学之后,我又跟师傅教科室夏炎洁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们对情景教学和日常能力教学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够像特级教师那样把技能训练和情景教学结合在一起还真的不容易!这将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今天开始我对刘一洲、杨开来等人开始了“绝对板脸”制度,同时辅之以谈心制度,效果还挺灵的。当然看着这些“活宝”,心里还是挺想笑的,强忍着还真有些难过!呵呵!不过能制服他们就要这样!

教学设计预案: 篇3

一、导入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四、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五、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听录音,结合注释感知。调整:调整: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课时主备人缪君丽执教老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2、默写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丰富想象,理解诗意,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预案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调整:调整: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4

《峨眉山月歌》我从歌字入手,先建立《峨眉山月歌》也就是“为峨眉山月而歌”的表象。再及景“李白看到了怎么样的一番景象?”在这样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情。以下是我第三步的教学实录——

师:月色朦胧,山影、树影、月影都投射到江水中,随波摇曳,真是“月亮走,我也走”。常说触景生情,此时,你就在蛾眉山下和李白一道欣赏着着月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美不胜收

生:令人心旷神怡

生:我都不想走了

师:哦,你是流连忘返呀。那李白看到眼前的这番景象,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能从诗句中读明白吗?提示:诗句中有一个字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试着找出来,想想它的意思。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师笑笑,对她说: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收获。该同学有埋头读文。

(2分钟左右,众多学生举手。)

生: “思”字,是思念的意思。

师:你知道李白思念谁吗?

一生插言:是思念朋友。

师:你真了不起,想到李白心里去了。同学们,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想到朋友呢?

生:他想和朋友一起欣赏美景

生:他想和朋友“把酒言欢”

生:因为他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师:和朋友分享快乐,就把一份快乐变成了两份,甚至更多份的快乐。那李白就仅仅想让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吗?你平常还和什么人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生:父母

师:是呀,李白他还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8

沈建芬 发表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