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最新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用语言说话,可你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语言。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
注意:要指导学生读准声母是平舌音的“仔、诉、粗”,读准韵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自由读,想想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①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可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大鱼鳞等的图片帮助理解。)
②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为什么说蝌蚪在水中游,就知道春天来了?(青蛙春天排卵,小蝌蚪一般出现在春天的河塘里。)
b、什么是“三叮虫”?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断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介绍三叶虫: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如今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它的化石,可以推断出喜马拉雅山巅曾是汪洋大海。)
(4)这三节写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课文中的指的是什么?
(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或者使人想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等。)
(5)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一、五节。
(1)你还了解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齐读第一、五小节。
(3)议答:如何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
(4)小结: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动脑,你就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四、朗读指导。
读句子时,要注意读出句子的节奏和语气。同时应做到边读边想象,如读到“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就要想象出蝌蚪的样子,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本课是诗歌,要注意读出韵味来。每一节的二、四两行末尾都押“an”韵。韵脚要读清楚,有的可以拉长一点声音,如第二节中的“逗点”的“点”,“人间”的“间”都可以比别的字读得长些。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词。
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方格中的生字,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的?
在字形上,要让学生注意到“诉”共七笔,最后一笔是“点”;“永”字第二笔是“ ”,不是“亅”;“告”字可用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记忆字形。
2、小组交流。
3、重点指导。
就:左右结构,右面没有“撇”。
告:上边的“牛”字竖不出头,口诀“一口咬掉牛尾巴。”
诉:左右结构,右面“斤”上加一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本课有五个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化、语、诉、现”左窄右宽,“就”字的左右两部分大致相等。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就容易看到自己写字上的进步,提高写字的兴趣。
三、做找朋友的游戏。
布置作业 :
1、读拼音写词语。
2、把下面搭配恰当的词连起来。
大自然的 化石
游动的 蝌蚪
古老的 语言
3、看图,把下面的词语组成句子。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
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出示课题]
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言:
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
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
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
4)给“临”扩词
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2、第二节
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
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
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
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
四、第六小节
1、引读
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
粗:找好朋友
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五、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
3、读词语开火车
4、书写指导
板书设计:
11、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树桩 蝌蚪
采用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读来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教师采用练习提示、教师引背、同桌问答的形式,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新设计
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
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平台。
学情分析
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
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
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的语言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测试】检查预习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
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
【活动】前置学习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习: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活动】讨论交流
自读课文,在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寻求答案,找到依据和例子。
【活动】展示质疑
在学生先学、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展示,教师相机点明重点,突破难点,并适时进行追问,加深学生思考与理解。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对第三问的展示,要求展示朗读,读中品味。
【活动】拓展延伸
调动阅读或生活积累,举例分享图片、古诗、词、农谚中的物候知识。
示例: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作业】微写作及展示
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仿写。
教师再用导语示例: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