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精选19篇)

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一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第三部分为最后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苏武传》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汉书》与《史记》的对比课件

内容

项目《汉书》《史记》

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230年左右3000多年

体例本纪、列传、表、志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课件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背景:课件地图

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

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

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

(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

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

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反衬

1、详略得当

(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

主人公:苏武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②细节描写,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明确:

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

解说: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七、阅读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八、讨论问题

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有 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

(四)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五)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六)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七)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文言文教案 2

一、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三、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读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 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 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

C、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E、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四、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 (2次)

2、试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六、布置作业: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

《苏武传》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前两课时翻译

2、第三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3、第四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3课时

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苏武传教案 4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苏武传       班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⒈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⒉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⒈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⒉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新课——指定学生复述课文汉武帝晚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巧却碰上匈奴内部发生叛乱,由于叛军内部有人告密,很快就被匈奴首领一举歼灭。副使� 苏武为保名节两度自杀,虽然未遂,却坚定了单于要劝降苏武的决心。单于先派了丁灵王卫律去劝降,没有成功,他本人也被苏武痛骂一顿。单于便将苏武放逐冰天雪地的北海,让苏武放牧公羊,只有当公羊生下小羊的时候,苏武才能回来。苏武历尽艰辛,渴了喝雪,饿了挖草根,不论坐卧起身都时刻拿着汉节。后来单于又派了投降匈奴的李陵去劝降,李陵虽与苏武有故交,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苏武,却被苏武的民族大义感动得泣下沾襟。最后,汉昭帝继位,汉朝与匈奴恢复邦交,在胡地呆了十九年的苏武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二、分析人物,总结手法㈠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㈡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⒈班固的《汉书》虽然在体制上承袭司马迁的《史记》,但班固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非常善于抓住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这些细节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特征。第二课时教学理念:⒈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⒉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⒊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⒋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学生阅读圈画,教师巡视。第5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这部分写到苏武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两次自杀虽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课文第6段写到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变的爱国意志。⒉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后来被流放北海又想方设法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请说说理由。明确:(学生可能的回答)☆不论是自杀还是求生,都是苏武的反抗方式。他自杀为的是不给国家带来耻辱,正如他所说“见犯乃死,重负国”;他求生也是向匈奴示威示强,为的是不辱使命,这可以从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看出。☆苏武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考虑的都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自杀表示坚决不投降,求生更是体现出苏武坚忍不拔的意志,他的出发点都是缘于爱国。⒊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⒋同学们思考问题始终都能围绕着苏武的个性特征。可见大家已对这个人物有了深入的了解。其实苏武这个人物的闪光处,就在于他有民族气节。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特色。同学们能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分组讨论、探究、总结。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⒌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⑴学生讨论、分析、总结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⑵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三、探究研讨通过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探究一: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 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取材的特点。文章并没有具体描述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每一件事,而是着重写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景,详略得当,很好地突出了苏武的忠贞不渝。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确,叙事写人应围绕中心取舍材料、处理详略的写作技巧。探究二: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探究三: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在他心目中,君国是一家,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探究四: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明确: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 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探究五:在我国,先贤圣哲的精神弥漫着刺眼的光辉,他们志向高洁,人格魅力非凡。如本课的苏武,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可以称得上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苏武的精神,其现实意义是什么?明确:《苏武传》表现了苏武在出使匈奴的十九年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的高尚精神,当今时代,物质高度发达,我们固然需要物质上的享受,但更需要精神上的滋养,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荒芜。所以,今天我们学习苏武,目的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出自己的浩然正气。探究六: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参考观点一: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对“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探究,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标极力强调必须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熏陶和感染,“语文课程必须……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苏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具有震憾力量。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参考观点二: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参考观点三: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四、课堂小结在《苏武传》中,苏武这个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这得益于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对比越鲜明,主人公的形象越光辉。张胜、卫律、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惟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映衬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五、布置作业⒈古人常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古人还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见古人对气节非常重视,请同学们就“气节”这一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⒉《假如我是苏武》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准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使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

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3、《汉书》的价值

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持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增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

第二部分(2~3):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

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

第四部分(5~6):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经历。

第五部分(7~8):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

第六部分(9~10):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

学生自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读,然后再细读课文,根据情节发展的脉络,为各个情节阶段添加小标题。小标题尽量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苏武传》教案 7

一。教材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

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

3.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4.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落实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

文言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

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东晋大臣。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

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

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教师明确要求:

(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

(1)得:买得起。盛:装。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2)大意:晋代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夜晚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成(透光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当作灯来照着书本,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质。

(1)谈谈你对人物的看法。(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我读出了( )的车胤。

(2)教师归纳:我读出了(谦逊有礼、勤奋、聪明好学、不怕吃苦)的车胤。

2.谈启示。

(1)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是什么?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同桌交流)

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着看书,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2)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归纳: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

五、创编故事

车胤是怎样在萤火虫微弱的光下勤奋夜读的?想象当时的情景创编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第一则文言文中的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则文言文——《铁杵成针》,看看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1.明确要求: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通过查字典或同伴互读的方式认读生字。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3.检查朗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教师明确要求:

(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

(1)媪:年老的妇人。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2)大意: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在山中求学,因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渡过了这条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质。

谈谈你对人物的看法。(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我读出了()的李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读出了(好问的、有毅力的、持之以恒)的李白。

2.谈启示。

(1)小组交流: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归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做事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

(2)积累与学习有关的成语故事,并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五、创编故事

1.在学习的过程中,李白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他是如何做的呢?想象当时的情景创编故事。

2.写完后小组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读。

六、拓展延伸

韦编三绝: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编成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教学板书]

22.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勤奋苦学

铁杵成针——持之以恒

[教学反思]

《文言文二则》由两篇短小的文言文组成,内容励志,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先抓住字词解释和翻译环节,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便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上课时,我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完成对人物的评价。在谈受到的启示等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还注重学以致用和自由创作,比如成语造句,故事创编,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很少,以后要多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

文言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到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去与一位古代的伟人对话,他就是孟子。谁能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生举手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课题:学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学弈”是干什么吗?(学下围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学生齐读。(诲、惟、鸿鹄、弓缴、弗、矣、与,强调“为”是个多音字)

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四、品文明理,提升感悟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而第二个人在学习时却三心二意,所以结果不同。)

2.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任何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停顿提示,反复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先将课文分层次,然后根据提示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孔子的画像课件,并简单介绍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请同学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

2.指名同学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错的语句。

3.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语速、语气)

4.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举日——“象”的观照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太阳的样子。

早晨,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圆圆的,红红的,大大的;中午,太阳升上了天空,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亮的。看到了吗?

(2)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车盖盘盂)

(3)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提示,继续想象太阳。

师设置情境: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热着,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感觉到了吗?那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沧沧凉凉探汤)

(4)理解“沧沧凉凉”“探汤”

(5)齐读词语。

2.择日——“理”的寻思

引导学生探究“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每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1)师:大家注意看,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那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了一条线(板书: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这里有些什么名堂?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2)教师引读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一大一小,一冷一热”的感觉。最后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辩日——“趣”的体验

(1)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

(2)理解“辩斗”(辩论,争论)

(3)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好角色,然后大声朗读两小儿的辩斗。(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倾听。)

(4)师提示“辩斗”语气、神态、动作要逼真。可在原文语句前创造性地加上“此言差矣”“非也”等反驳的言辞,还可以赋予两小儿动作,尽量还原两小儿激烈“辩斗”的场景。

4.决日——“知”的分享

(1)师: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2)通过用“决”组词的方式理解“决”在文中的意思。

(3)学生自由举手表演“问孔子”的情景。

(4)师创设“解疑”情境1:那依你之见,是日始出时去人远,还是日中时去人远呢?请小先生不吝赐教。

(5)师创设“解疑”情境2: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又是为什么呢?哪位高人愿意指点迷津?

5.悟日——“智”的启迪

(1)师: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题。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老夫子。

(2)齐读最后一段。(板书:知)这里的“知”怎么理解?“孰为汝多知乎?”用现在的话怎么说?

(3)师: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可以用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四、通读课文,领悟道理

老师小结:《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教学板书]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另一人思鸿鹄将至

结果: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道理:做事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远(凉)近(热)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反思]

在《学弈》一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读通并理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由于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学生都说得很好。

在《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解疑”的情境,极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难的能力,创造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让学生多朗读课文,今后再教授文言文时,还是会多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意。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10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11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

(1)欲自杀 (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该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苏武传》教案 12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句意: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4、幸蒙其赏赐。

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句意: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5、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6、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句意:家中只有两个妹妹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句意:并且皇上年纪大了

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句意: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9、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句意: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句意: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句意: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13、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

14、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句意: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15、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句意:睡觉、起来都拿着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句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句意: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句意: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

句意:单

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句意: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

(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句意:丧失气节、玷辱使命

(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

句意:与他的家属常惠等告别

(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句意:天下雨雪的时候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句意: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句意: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节

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句意: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

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句意: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句意: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句意:供给他衣服、食品。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句意: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句意: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句意: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

(4)须发尽白

发:头发

句意: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句意:唯恐受到汉的袭击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为凭借

句意: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

(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表承接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

句意: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4)以状语武

以:把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以:凭借

句意: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表顺承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句意: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句意: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句意: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句意: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句意: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2)非汉所望也。

句意: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

④省略句

(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句意: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

(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

句意: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

(3)使牧羝

句意:让他放牧公羊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句意: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三、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文言文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重在精背诵,多积累,勤思考,深体会,请同学们课下做好课堂笔记的整理巩固。

四、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1、整理课堂笔记。

2、分享交流文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苏武传》教案 13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句意: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4.幸蒙其赏赐。

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句意: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5.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6.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句意:家中只有两个妹妹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句意:并且皇上年纪大了

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句意: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9.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句意: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句意: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句意: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13.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

14.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句意: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15.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句意:睡觉、起来都拿着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句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句意: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句意: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

句意:单

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句意: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

(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句意:丧失气节、玷辱使命

(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

句意:与他的家属常惠等告别

(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句意:天下雨雪的时候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句意: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句意: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节

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句意: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

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句意: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句意: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句意:供给他衣服、食品。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句意: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句意: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句意: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

(4)须发尽白

发:头发

句意: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句意:唯恐受到汉的袭击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为凭借

句意: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

(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表承接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

句意: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4)以状语武

以:把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以:凭借

句意: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表顺承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句意: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句意: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句意: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句意: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句意: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2)非汉所望也。

句意: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

④省略句

(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句意: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

(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

句意: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

(3)使牧羝

句意:让他放牧公羊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句意: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三、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文言文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重在精背诵,多积累,勤思考,深体会,请同学们课下做好课堂笔记的整理巩固。

四、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1.整理课堂笔记。

2.分享交流文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苏武传》教案 14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

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

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苏武留胡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苏武被放归汉的经过。

四、导读理解

1、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3、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软硬兼施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4、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1)终不得归;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6、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7、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2)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刎对之,义不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8、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9、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自我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B、君因我降,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但当前在我国实际的激励机制运作过程中,激励机制并没有起到足够的导向作用,反而存在着一系列的应用问题。有关专家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借鉴广州和上海的经验,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应对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强化积极有效的正面影响、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领域中的法律法规以及增强宣传领域的视角捕捉等。

4、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今义。

①、爵通侯,兄弟亲近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⑨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⑩与武决去 决:通“诀”。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3、走近作者

1)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苏武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第四大组:课后练习三,读李陵作《答苏武书》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三、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苏武传》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2、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1、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5)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6)何以� (判断)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

(11)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

2、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

其一人夜亡(名作状)

宜皆降之(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

3、文言实词积累

数:

①名词。

A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B六艺之一。算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C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D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数词。几、几个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③动词

(1)shǔ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ǔ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④形容词。Cù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⑤副词。Shuǒ屡次

①动词。

A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B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C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E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F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G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H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I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J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K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②介词

A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B表时间。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

①表助动。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②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③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调、徙、转、改、放、出)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四)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

《苏武传》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第二课堂(导读)》,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 三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三、总结认识:

1、请用几个最具概括力的词语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并谈谈你读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认识。(略)

2、学习了此文,请谈谈你对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认识。(略)

四、巩固训练:

课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课堂必修4》(人教版配发)p101-102页练习题。

《苏武传》教案 18

【学习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2.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四: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苏武传》教案 19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

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

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苏武留胡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苏武被放归汉的经过。

四、导读理解

1、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3、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软硬兼施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4、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1)终不得归;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6、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7、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2)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刎对之,义不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8、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9、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