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教案【优秀4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瓦尔登湖》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瓦尔登湖》教案 篇1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对《瓦尔登湖》主题思想的掌握了解。

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

3、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淳朴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自然,关心自然。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入语

二、简介作者

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他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civildiso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梭罗的思想、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但他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

三、关于《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

对这部书的读法,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四、研读课文:

1、阅读思考题(一),说说瓦尔登湖的“奇崛”表现在哪里,它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明确:课文第一段中提到瓦尔登湖的“深邃”、“清澈”“清亮、深碧”。可见瓦尔登湖的特点主要在其颜色、清澈、深邃。

“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⑴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得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从不同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不同时间:在阳光衬托下,晴空万里时;不同的角度去看,湖水的变化更为明显,变化万端,清新空灵。

⑵在很深的湖底的东西历历可数,还可以看到成群的鲈鱼和银鱼,甚至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里,也能清楚看到,并且能用树枝把斧子勾了上来。

⑶湖水清可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

⑷瓦尔登湖的清晨,漂浮的烟雾和南风,还有金色的春雨,还有成群的野鸭和天鹅在湖边遨游,给瓦尔登湖增添了生机,最后又写了湖水涨落起伏时的奇幻变化。

2、找出课文中描写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

明确:

⑴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进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率,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⑵当晴空万里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⑶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以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的空灵。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纯净里,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水色,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找出课文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明确:⑴如(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请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欣喜和赞叹,情景相融,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⑵“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感出伊甸园之时……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对瓦尔登湖进行了歌颂,它的纯洁,它的宁静,在作者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生活态度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

五、主题思想:

本文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湖水的颜色变化,醉人心脾,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怀。

六、写作特点

1、描写细腻生动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

七、阅读思考探究(三),思考徐迟与梭罗这两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黄山记》的作者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而《瓦尔登湖》的作者主要是通过赞美自然,强调人应该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是征服自然,还是应该敬畏自然?这是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一直关注的话题。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瓦尔登湖》教案 篇2

瓦尔登湖

青云中学  李玉玲

※教学设想:

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这样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 教学时数:

两课时

※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

亨利·梭罗(1817-18620,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 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岁即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次年,大思想家爱默生到哈佛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扬先知先觉的智慧,而正是这一次演讲,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专业从事写作。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瓦尔登湖》不仅有独到的对生活感悟,对传统习俗的批判,而且有许多形象的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澄澈透明、山林的茂密苍翠,思想与景境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和深沉的思考。读着这本书,顿时感到全身心地脱离了尘世的喧嚣和功利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

值得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这本书近年来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使人们不由得不向往那瓦尔登湖及其山林的清新的空气和澄澈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显然正是医治现代病的妙药良方。这恐怕正是《瓦尔登湖》所具有的价值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梭罗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终年仅44岁,《瓦尔登湖》是他的第二本书。

二、生字词:

※    生字:

深邃(suì)  终年不涸(hé)  俯瞰(kàn)  蜿蜒曲折  寒光熠熠(yì)  糅(róu)进    浮光耀金   晶莹清澈   一泓(hóng)湖水   凿(záo)水   陡峭   菖(chāng)蒲   水苔(tái)

璀(cuǐ)璨(càn)

※词解:

不足称道:不值得称赞。

罕有甚匹:极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课堂自测:

1、本课划分层次有以下几种划法, 正确的为哪种?并写出各部分大意。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2、根据第一段内容,画出瓦尔登湖及周围景物。

3、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4、课文中说,瓦尔登湖同时具有两种颜色,这是哪两种?

5、哪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宁静的瓦尔登湖变化莫测的颜色?

6、为什么文中说瓦尔登湖湖水“很值得让米开朗琪罗去琢磨一番”?

7、作者写钓狗鱼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8、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9、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10、作者提及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事,是为了突出什么?

11、把本课分别与《黄山记》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比较,说说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

五、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1、答:  b。第一部分:总介瓦尔登湖及其特点。第二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第三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第四部分:从历史角度赞美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3、答:深邃,清澈。

5、答:第18页第9行-17行。

7、答:为了突出湖水的清澈。

8、答:清净无垢。

9、答:第7自然段。

10、答:从历史角度突出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11、答: 《黄山记》:赞美大自然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瓦尔登湖》: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洁静,安心思考。

《归田园居》:沉缅于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逃避世俗。

六、辅助阅读:

《瓦尔登湖》的读法

杨灏

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瓦尔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

我们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更有趣的是梭罗曾在书中特地说:"我绝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我的生活方式?quot;谁也说不清是勾引者的提醒还是先见者的劝说?

乔治·艾略特在《西敏寺周报》上撰文指出:《瓦尔登湖》"深沉而敏感的抒情"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和清新的空气。梭罗的《瓦尔登湖》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在《瓦尔登湖》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像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这种夸耀其实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梭罗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quot;成功"常常是"失败";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

哈丁提醒我们,可以把《瓦尔登湖》当作一种19世纪的《鲁滨逊飘流记》来阅读;并认为《瓦尔登湖》是现代美国散文最早的榜样;《瓦尔登湖》与其时代的作品,比如具有写作天赋的霍桑、梅尔维尔以及爱默生等人有截然不同之处,这种迥异之处具有20世纪散文的风格。梭罗深信如果人能专注于乐观,就能在人世间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而且他相信人类美好的未来。梭罗是一位彻底的超越论者,超越论者相信人有非凡的能力,用于在对与错之间做选择。不幸的是,目前的人类对内心的乐观需求变得冷酷无情,因此人类只有恢复那孩童们的天真无邪,才能在道德方面有所进展。把《瓦尔登湖》作为神圣的书来读的人,无疑关注了《瓦尔登湖》中人类灵性恢复这个主题。

感受《瓦尔登湖》

□袁敏杰   阅读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仿佛置身于瓦尔登湖畔,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瓦尔登湖的四季风景、黎明傍晚、阳光雨丝、游船鱼虾、树木花草、飞鸟走兽,还有那个特立独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我。   捧读《瓦尔登湖》,为梭罗那朴实美好的文笔,以及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所折服;梭罗的平民意识、躬身耕种、采果垂钓的体验,俭朴的生活态度,让人深深感动。梭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却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积极得多,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梭罗的一些议论实在精采睿智极了:“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读着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灿烂的阳光一下豁亮了人的心灵。《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七、练习:

1、  抄写生字词。

2、  学习第22页《.浓妆浓抹总相宜》一文。

3、  结合旅游或休闲,描写一段自然景色。

《瓦尔登湖》教案 篇3

一、教学设想:

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这样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3、探讨本文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大自然、生活和现代文明的看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作品

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文豪爱默生、霍桑等的朋友,超验主义(强调直觉作用,对纯朴的农村生活、丰富深邃的大自然、荒芜人烟的旷野丛林一往情深)的中心人物之一。

梭罗生性独立高洁,一生憎恶强暴不公,同情贫苦大众。他与孤僻结伴,常常是一个人。1845-1847年隐居山林,1854出版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梭罗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终年仅44岁,《瓦尔登湖》是他的第二本书。

二、生字词:

深邃(suì)  终年不涸(hé)  俯瞰(kàn)  蜿蜒(wānyán)曲折

寒光熠熠(yì)  糅(róu)进  晶莹清澈(chè)   一泓(hóng)湖水

凿(záo)水   菖(chāng)蒲  璀(cuǐ)璨(càn)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文本解读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提出问题:

①梭罗在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生物)?这些景物(生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那些动词可以体现出鲈鱼的特征?(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通过寻找景物,从而熟悉全文的内容——c组)

②文中又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之情的?(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寻找出夹在景物描写中的抒情句子,从而让学生掌握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b组)

③作者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基础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又怎样评价这篇“静静”的文章中所蕴涵的一颗现代人“不平静”的心?(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在掌握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写作技巧,学会评价和探讨作者对大自然、人生和现代文明的看法——a组)

2、讨论问题:

(1)梭罗在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生物)?这些景物(生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那些动词可以体现出鲈鱼的特征?(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通过寻找景物,从而熟悉全文的内容——c组)

让学生熟读课文第1—4自然段,在“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第1—3自然段)和“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第4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作者对景物(生物)的细腻描写的句子,明确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生物),并指出这些景物(生物)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

①远观全景:“它象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

②近观小景:“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比喻)

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

燕子低空汆水

掠水虫带水生长

鸭子整理羽毛

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

鱼儿捉虫子

水蝎在水面滑行……

水的波痕

水的旋涡等。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小鲈鱼的嬉戏场面

环境:

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

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

鲈鱼:

数量——“成亿万”

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

身色——是“华丽的铜色”

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

精彩语句鉴赏

① “我好象坐了轻气球而漂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他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做或有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

② “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

③ “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鞭挞了水波,立刻他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

——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

总结:作者在这几个自然段里总体介绍瓦尔登湖及其特点,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通过对湖中小生命的描绘,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文中又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之情的?(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寻找出夹在景物描写中的抒情句子,从而让学生掌握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b组)

让学生熟读课文第1—4自然段,找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在写景的同时抒发情感:

“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比喻)

在写到“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欣喜、喜悦)

“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

“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

“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

“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

(直抒胸臆: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

……

总结:作者直抒胸臆,点到为止,不事铺陈,情景交融,相与为一,是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五、布置课后作业

1、作者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基础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又怎样评价这篇“静静”的文章中所蕴涵的一颗现代人“不平静”的心?

2、见《瓦尔登湖》课后分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课后练习

三、解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提出问题:

作者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基础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在掌握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写作技巧,学会评价和探讨作者对大自然、人生和现代文明的看法——a组)

(2)讨论问题:

让学生熟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出作者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教师加以引导。

多媒体显示:

“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的圣洁的水。”

“也许只有瓦尔登湖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

“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把湖作为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尺度)

“它永远年轻。”——湖的崇高

小结:作者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

多媒体显示:

① “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这我也一点耳也不后悔。” —— 懒散却合理性的生活态度。

② “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瓦尔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小结:作者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多媒体显示:

①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了,怎能望鸣禽歌唱?——温和的批判

② “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的肋骨之间?”——痛斥

小结:作者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

理   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3)总结: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批判。

四、问题探究

徐迟《〈瓦尔登湖〉译序》一文中说:“(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作者在文中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你怎样评价这篇“静静”的文章中所蕴涵的一颗现代人“不平静”的心?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参考资料:

《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

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返回大自然时,仿佛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能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但这种发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社会的熏陶感染、改造影响,有些人较多地失去人类可贵的本性,有些人则较多地保存了这种本性。

梭罗的这本书近年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他崇尚实践,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教学反思

《瓦尔登湖》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  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  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    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    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1、  字音

深邃 (suì)             葱(cōng)郁         俯瞰(fǔ  kàn)      黛(dài )绿

渲染(xuàn  rǎn)        调(tiáo)和         模样(mú  yàng)       一泓(hóng )

菖蒲(chāng  pǔ)        熠熠(yì yì)        黄澄澄 (dēng dēng)

2、  词义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嬉戏:游戏。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如许:如此这样。

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  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  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  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

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  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示设计:

瓦尔登湖

梭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远眺而现

[近观而现                                  奇

湖水颜色    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                幻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

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

深却见物                                 纯

湖水清澈    水中捞斧                                  净

游泳所见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