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初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起高效课堂的平台,乃是初中历史教师不断探求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1

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缺少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确实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新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69页这一章节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魏等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其中讲到齐刀币、燕刀币还有赵国和魏国的布币时,教材配了插图。插图里齐刀币是对的,课本插图中齐国刀币的图像和实物是完全一样的。而燕国刀币就不对了,燕刀币印成了齐国的五字币,燕国刀币应该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图中却把它印成齐国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币。而且插图中魏国的布币印成了赵国的布币,赵国的布币却印成了魏国的布币,把魏国货币和赵国货币张冠李戴了。

第四: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节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其一,教辅资料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挂图、灯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其二,学生配套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没有购买到。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不全如人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2

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三中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站领了孩子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爱学生天经地仪,特别是爱好学生一点不难,但要爱学困生,与你顶撞,又不会尊重同学老师的学生,我们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选好切入口,如: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学校生活,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样他们就会慢慢与老师亲近,愿意与老师交流。

要提高历史成绩,除了让孩子们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外,还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前一时期从课堂教学看,我有意强化课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对基础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历史学科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此,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重视落实检查;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试卷要拿高分,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80分以上的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订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加见识。

4、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可以布置可供选作的自主命题。此题较为灵活,让学生见之,熟悉题型增强能力。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课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99%左右。

7、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3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期结束了,经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头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经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和主动性,到达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所以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此刻新课程实施以后的资料,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到达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4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回顾从20xx开始,吉林市中学历史教学开始使用部编历史教材,作为工作了近20年的教师,我很荣幸地赶上了第一班车。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此,我总结了一些平时教学中的案例以及经验,并渴望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去教学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发散的、扩展的,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研究教材内容,对符合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确定了“开通大运河”子目主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地图进行教学,以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制作示意图。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那些最适用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讲授《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和为国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播放了周恩来的外交演讲的视频。他们说外交家真厉害,能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做事情。这次的启示就是:不用讲解,学生就能从真人真事上领悟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他们还对外交家的演讲和口才惊叹不已,达到了情感和知识教育的双重目的。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上历史课之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班级,充分利用好预铃打响到正式上课铃打响的两分钟,让他们快速思考上节课的基础知识,上课后马上提问。我发现两分钟如果利用好,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现在,利用课前两分钟回顾旧知识在我教的班级中已� 每当正式铃打响之后,不用提问,他们都会主动站起来回答。

三、重视情感教育,形成大的历史观

学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明确学习它的作用和目的。在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比较上,经常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联系中国,联系世界,联系古代,联系今天。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

四、制定学生学业多元化评价方案,教学中持之以恒执行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确定历史学科的评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的课堂表现。

班级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小组。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答对的每人次加一分。以“正”字标记,下课前总结本堂课中的两个小组的各自分数。课代表记录在墙上的表格中。

(二)学生改正作业情况。

每天交上来的作业在教师批阅后,学生自行改正。教师记录学生改正的情况。以打对号的方式,依照学生的姓名进行记录。每天每人次加一分,当天统计分数加到两个小组中“改正作业”项目中。

(三)学生检测成绩情况。

学生的每次历史学科的检测成绩,按照100分加5分,95分以上加4分,90分以上加3分,85分以上加2分,60分以上加1分。分数不累计。这样的规则进行统计加分。

(四)学生品德和课堂纪律。

学生做好人好事和遵守课堂纪律每人次加2分。加到小组分数表格中。

(五)学生完成当天任务量情况。

每天历史课上总结归纳的表格和完成作业的都要进行加分统计。

(六)评价的总结方式

每周进行周统计、每月进行月总结、每学期进行学期末的汇总,展示给学生知道,评出优胜组,教师给优胜组奖励以示鼓励。

经过一个学习的具体操作,一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四大方面是在新教材改革下教学案例和经验方法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的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正像一位老师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要学会用智慧和爱心打造自己的风格,不断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5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历史课往往给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这样历史课成为历史只是的单一传授积极记,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笔聊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的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

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即逝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应该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可以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都会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精选15 6

“大运河的开通”是《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条件、概况和作用。

为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教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取道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让学生读导入框中有关“隋炀帝专看琼花”的传说,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看书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采用数字教学法,总结大运河为“一心、两点、四段、五河”;采用绘图法,让学生画大运河的简图并标注要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7

踏上工作岗位多年多以来,我一直担任初中历史的教学工作,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有得有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考试为目标。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 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方进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个人物是英雄,学生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是落实的很不够。而以上这些问题在我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

面对现今历史教学现状,很明显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规定: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完全达到《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就从我们每一个基层历史教师做起,共同奋斗,共同努力吧!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8

1、史料教学是对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转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它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新观点、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史料教学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史料呈现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感官与思维,培养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与观点掌握更加牢固,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容量与效率。

3、史料教学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极大考验。教师要想将其作用最大、最好的发挥出来,首先需要对课标和教材有到位的把握,立足课程选取史料;同时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证学生既能看懂,又感兴趣,且受启发、有收获。另外选取材料时,应首先利用好课本中的史料,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文的好习惯;课外的史料教师也应对其科学性、准确性加以甄别,尤其在使用影视及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它与史实的区别,不要仅仅追求标新立异,以免误导学生。同时在使用时还应考虑是否能很好的为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服务,要考虑史料的运用价值,避免为了用史料而用史料,从而增加了学生负担。在文字资料的运用上,尤其是古代史,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

4、史料选取要有时代性。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除了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利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史料要与现实、与生活紧密联系,具有时代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9

“教学”顾明思议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的自信心,以及对学生的关爱,教师们付出了很多。怎样让老师的付出收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培养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尊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认为,培养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用丰富的知识,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二,工作中,面对学生,老师们要相互维护,不要相互拆台;

三,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要告诉学生:你即使有理,也要用合适的方法与老师交流,要学会适应老师,与老师顶撞是不尊重老师,是不对的。同时也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与老师坦诚交流,指出老师工作中的不当之处,而不要幸灾乐祸。

四,学校要经常开展尊敬师长,感恩社会的'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

反思

在历史课的讲授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回味,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感情丰富的语言做铺垫,讲解适可而止。如果把所有问题都讲尽讲透,就大大损害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懒于思考的习惯,使本应“育人”的过程变成“愚人”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析、思考,从而自己明白事理,掌握规律。而引导学生学习,就需要从教师的讲授开始。所以历史课堂既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回味的时间和实践。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10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探索、敏锐观察、牢固记忆和丰富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我在平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讲课,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到商朝历史时我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那么谁害死了韩非?是他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了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的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也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较好地掌握知识。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这样就能记得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进行重点记忆,培养学生抓重点的好习惯。第三,比较分析法,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可以从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记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薄见,关于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运用恰当,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和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因此,我要积极努力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较强适应力的学生。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11

1、集体备课,打破个人思想的局限性,集思广义,充分体现本节课的实效性。

2、备课过程中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因为我明白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种资源,但决不是惟一的资源,历史教师和学生就是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因此,我在备课时除了充公利用课文中的'材料、图画、动脑筋、小字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以外,还在课前就给学生推荐和提供相关的课外读物。并且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明清时期君权强化为 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12

回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脚步都是来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完全达到《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内容、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我总结了一些平时教学中的案例以及经验,并渴望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以前的历史课堂,那是一个在旧课程下老师一言堂,学生记笔记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在我的脑海里,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过程,只有在老师讲解完整的知识结构下,按照细致的板书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我当时的认识是:历史=死记硬背。然而,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发散的、扩展的,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上学期,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的:把问题的设计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部分。课前问题的设计,最初我是依据"课标"把这一课内容这样设计后,上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体现在课堂提问时,没有太多的学生知道答案并回答出来。经过这样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设计之后,使我感到课前问题设计的内容应该变换了,尝试课前的问题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比如讲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之前,我布置的问题是:1、查阅有关秦始皇的资料,说说你对秦始皇的认识。2、你知道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吗?他们与秦始皇称自己为"皇帝"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一系列轻松、有趣并且与教材重点知识无关的内容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前,学生积极发言谈自己的认识,我给予每一名发言同学鼓励。这样做,一方面,使发言的学生在身边同学中显示出知识面广,得到同学的钦佩,另一方面,倾听的同学不仅满足了求知欲,而且把羡慕同学的情愫转变为自己也要比别人知道更多的动力。在现实教学中,我逐渐体会到:同龄人之间的激发和促进作用比教师的教育和批评更有效果。

课上,我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的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一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我的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一些问题可能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答出来,所以他们不敢发言,即使发言也很难答到点子上。于是,我就把难懂的问题要先讲解明白,并且注意引导他们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比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把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他们,还要经常的训练,得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比会完整的背出一道题要更有价值。在讲解完难懂的知识后,我要设计一些与现实联系的探究小题目,发现效果不错。比如:在讲到《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这一课,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谈谈城市化对今天社会的影响"。学生回答的效果超出我的预想。有些同学能够从积极、消极两大方面谈出城镇化的影响,而且还以自己家农村亲戚进城务工的例子来谈利、弊,既生动又有说服力。他的回答给我的启发是:学生其实很注意观察生活,而且有自己对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言,把表扬的话时常挂在嘴边,使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更加愿意思考,更加热爱生活。我对新课改的理解是:不是把问题变难,而是把问题变活。

课后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针对基础知识而进行的。因为学生要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就必须要课后回去看教科书。我认为该识记的内容有必要强化。每堂课结束,我都回布置他们做书后的自我测评和同步导学。引导他们做题前先看每一课的知能导向,有利于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做题强化基础知识。在辅导课上,我会及时总结批改作业中发现的学生答题的思路偏差,把正确的思维方法教给他们,把可供参考的答案带给他们(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那些最适用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讲授《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和为国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我在课堂上就引用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是在人民大会堂发表讲话的一段话:"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我们两国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鸿沟虽难以填平,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想方设法在上面架座桥,今天我就是来架桥的!"当我饱含激情把这段话说完后,没想到学生给予我热烈的掌声。他们说外交家真厉害,能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做事情。这次引用给我的启示就是:不用讲解,学生就能从真人真事上领悟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他们还对外交家的演讲和口才惊叹不已,达到了情感和知识教育的双重目的。课后有位同学还专门买了本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阅读后并和我交流。他说都是老师上课引用的话激发他渴望了解更多尼克松的外交思想。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我上历史课之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班级,充分利用好预铃打响到正式上课铃打响的两分钟,让他们快速思考上节课的基础知识,上课后马上提问。我发现两分钟如果利用好,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现在,利用课前两分钟回顾旧知识在我教的六个班已� 每当正式铃打响之后,不用我提问,他们都会主动站起来回答。我时常鼓励他们主动发言要比老师点名字得的学分多。因此,大家都认真准备,积极发言,在我的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用举手,思考好了就直接站起来说。这样既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又有助于我们之间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有的时候回答问题一下站起来几个人,我就分别给他们每个人机会说,不让任何同学感到失望和遗憾。受课改专家连建平老师的影响,我在课堂上也常对学生说:"你们回答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要大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可

以上方面是我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案例和经验方法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困惑,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的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我认为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是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正像我的一位老师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课程下,我要学会用智慧和爱心打造自己的风格,不断思考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是否有风格?我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爱,一切就会做得更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