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7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讲授了《人人都有烦心事》一课,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我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学生们的知识面很窄,思维不够活跃;

2、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改进措施:

1、可以让学生们多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孩子们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争取让他们学会更多的知识;

2、我们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关注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学生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一个个浓缩着爱和殷殷寄托的名字,有着一张张笑脸。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演一演、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等,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2

我在教《我懂事了》一课时,力求创设各种情景,让儿童通过展示、交流、合作等教学活动感受自身的成长,觉察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体验成长的快乐,本课注重心情体验,特别是感受自己成长的快乐。课一开始,我设计的是“猜猜我是谁”,猜照片的活动,这一活动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有利于拉近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体验成长的兴趣,为进一步展开教学作好铺垫。紧接着,我又塑造了小学生这一卡通形象,借助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自身的成长,引发长大的思考,通过角色理解、表演等活动,激发起学生关心体贴家人的意识和行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对学生的劝说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摆在课堂的重心,由学生的劝说随机展开教学,体现了课堂的灵活性、学生的主体性,最后由“你对自己长大了、懂事了有什么愿望吗?”一问让学生从体验长大以后的美丽憧憬,说出心中的愿望,希望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说出自己心中的榜样,并以自己的愿望作为动力来促进孩子努力实现。

值得思考的是:课前我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调查学生最引以为荣的长大懂事了,以便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整堂课中,不能一味地只感受成长的快乐,教师更应注重方法的引导,比如:怎样更好地照顾父母等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本课的设计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面向学生的生活,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3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 我们应多提问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2. 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争取让学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4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本节课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教材分析: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了解现代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感受交通运输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又是怎样影响与改变我们生活的。教材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交通的作用,增强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交通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说起交通都很熟悉,但对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它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所以,我就想凭借《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文本,引领儿童进行一次触动心灵的成长之旅。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了解“山区里的交通”,进一步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交通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尝试合理、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①找一找走进我们生活的外地物品。②了解本地外销产品及交通建设发展状况等。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感知交通”

1、播放北京奥运交通实时画面以及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视频。

2、师引入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切,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奥运和本县实际生活背景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活动二:“结合生活,谈论交通”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活动:衣、食、住、行与交通的密切联系,学生可收集照片、图片、新闻、数据等资料(课前)。

2、小组相互交流各种资料,谈谈交通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处。

3、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最喜欢的物品,画出它的运输经历,感受交通对生活的作用。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集众人的智慧于一体,在活动中做到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并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从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三:“交通使山区变了样”

1、课件出示:我县以前山区生活、经济图片。谈谈你的感受。

2、引导学生对“要想富,先修路”开展讨论。

3、课件出示:山区里由于有了交通后,人们生活和生产发生的变化。

4、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提供材料,引发学生经历;前后对比,感受交通魅力。】

活动四;“课外延伸畅想交通”

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开发我县交通的方案,着重描述交通开发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

制定交通方案,让学生体会到品德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

1、生活化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范例,它给予教师巨大的创作空间。在目标的引领下,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会使课堂更富个性风采,更富创意。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我县县情,特别是展现我县山区的变化,采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些新颖有趣的信息补充,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相得益彰,不仅提炼出对生活的新的感悟,还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关切与热爱。

2、过程性探究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我安排四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谈论、辩论、畅想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掌握交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情感的体验。

3、创造性实践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因此,本节课我拓宽儿童实践的渠道,课前了解本地外销产品及交通建设发展状况;课中分成四个小组开展活动,作探究性的实践;课后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开发我县交通的方案,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5

这堂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与学生的品格养成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上与学生的交流,老师知道很多学生说谎都是有难处、有这样和那样不得已的原因,这也就是说谎的借口,不能说是说谎的理由。在遇到麻烦时得想办法积极解决而不是撒个慌简单了事,撒谎暂时解决的问题,总有一天事情的真相要暴露的,你还将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我们绝不能撒谎!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关于诚实的话题。既可以启发家长自觉地加强言传身教,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也可以促进家长对自己教育的方式进行反思、加以改进。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父母沟通,给予正确的导向。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6

《家庭的亲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与家庭”中的第一个主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激发对父母和长辈养育自己的感激之情。教育学生能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对父母和长辈表示感激;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知道应该尊敬、关心、孝敬父母长辈,知道感激父母和长辈,懂得怎样去关爱家人。昨天,和邯山小学的孩子们一同感受了亲情的魅力。在这节课中,我感受了自己的成长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太多父母的宠爱,却往往不能够真正从心灵上体会这一份份关爱。如何唤起他们的爱心,培养他们爱的情感呢?我就试图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情感要素,引领学生进入情感的世界,洞悉和感受包含在活动中的情感要素。我向他们讲述老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激发他们也在回忆寻找他们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在课堂中,我的故事起到了创设亲情氛围的作用,但是学生在讲述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时,显得仍然还是那么表面,那么苍白。没有更深一步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我觉得这里面有老师的引导的经验不足。例如:当一个孩子说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从外地赶回来给自己过生日时,我给予了肯定。但接着后面的几个孩子还是停留在这样的故事中时,我却没有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出去,所以在谈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时,显得有些千篇一律。

其次,生活是任何品德与社会活动的源泉所在,脱离生活本体的课堂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本课设计中的几个活动把学生的`生活与课堂勾连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我课前发放了调查表,调查自己的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做了哪些事?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年龄,体会家人这么多年如一日为我们无私的付出与奉献。然后有开展了“亲情大比拼”的活动,激活了学生心底曾经被忽视或漠视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了对父母的爱。活动从生活中来—真实,到生活中去—有效。当生活的珍珠用情感的丝线串联起来,爱的光芒便温暖了每一颗心灵。但是在“亲情大比拼”活动中,有些学生对于父母的业余爱好这几个字不太理解,而我在课堂中只是关注到了学生对于父母的了解有多少,而忽略了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学生是否清楚明白。所以有部分学生回答的不太准确。

最后,我设计了真情连线的活动,因为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拿出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让学生在这节课与家人进行一次“真情连线”。让孩子在这节课中所感受到家人对自己关爱的感情,在连线的活动中抒发出来。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已经说明了一切。

曾经,有人这样概括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我想说,课堂还应该是真情荡漾的幸福的港湾。说实在的,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7

《向谁学》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本组教材是围绕“我在学习中长大”这个专题编排的,本课主要围绕“向谁学”来开展,教材选编本文的意图是:

1.看到自己两年来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己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

2.探讨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3.知道学习要不怕困难、善于思考;知道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在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根据这些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2、体现新课程“实、新、活、用”的特点;

3、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首先,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行为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情感目标:让学生愿意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进行了相关的课前准备: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根据这些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一些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1、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渠道很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

2、为了更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我在教学中营造了宽松安全的发言环境;

3、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我还设计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课后合作的实践活动等环节;

因此,通过学习,还让学生明白到了:学到的知识、本领和道理,不仅仅是在课上学到的,还可从书本、媒体、报纸、电视、他人等等进行学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